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十

關燈
具作用。

    于中十段。

    一聞網等演法。

    于中三。

    一近聞。

    次又聞某處下遠聞。

    後善财下得益。

    二見寶鏡作用。

    三見寶柱放光。

    四見寶像威儀。

    五見璎珞等出生。

    六蓮華重現。

    七寶地現像。

    八樹現半身。

    兜沙羅者。

    此雲霜冰。

    九半月現光。

    十壁現本事。

    于中初見慈氏修行随類攝生。

    後又見下睹所事友勸喻善财。

    二爾時善财下。

    總顯見相。

    先法後喻。

    今初。

    謂何力能見。

    以何眼見将何智見。

    依何位見。

    于何處見。

    如經屬之。

    及結前來所不說境。

    後譬如下喻顯見相。

    所以有十喻者所喻别故。

    然有二意。

    一喻能見因緣不同故。

    二喻所見境相别故。

    具初意者。

    十中初一總喻能見所見皆如夢事。

    大小無礙等。

    如喻合文尋之。

    餘九皆别。

    二喻自因力随自業故。

    凡命将終故。

    三四并喻緣力龍鬼所持故。

    然鬼持自他不同。

    龍持自他同體。

    五喻友依報力。

    六是定力。

    七喻性空力。

    八喻法界自在力。

    九喻智定無二力。

    大智海印之三昧故。

    十幻智自在力。

    二約所喻境相别者。

    亦初總餘别。

    别中一臨終現業喻。

    喻所見冥應。

    二非人所持喻。

    喻所見能說。

    三龍宮淹久喻。

    喻念劫圓融。

    四梵宮廣現喻。

    喻一多無礙。

    五遍處定境喻。

    喻所見明了。

    六幹城依空喻。

    喻事理無礙。

    七同處異見喻。

    喻隐顯自在。

    八海現三千喻。

    喻頓現遠近。

    九幻現衆多喻。

    喻所見純雜無礙。

    第四爾時彌勒下事訖起定。

    于中四。

    一警覺令起。

    亦彈指者前來得旨。

    所謂忘言。

    此中得旨令不滞寂。

    二法性下略示體相。

    初句标。

    此是下釋所見之相。

    從法智緣生。

    緣生故無自性。

    故雲如是自性如幻夢等。

    悉不成就者。

    結成上義。

    從緣無性故事不成就。

    無性從緣故。

    理不成就。

    由不守自性故能從緣。

    成上之法。

    雖成不離法性故。

    即事得雲法性如是。

    亦是性自具故。

    三爾時下得旨而起。

    四彌勒告下問答所見。

    約問親證推之在因。

    雲住不思議。

    答中謙敬推之在緣。

    雲善反力。

    師資互推反常情也。

    第二聖者下顯法名。

    先問後答。

    答中先明主門。

    後善男子下眷屬。

    前中三世一切境界者。

    即此所入所見之境。

    不忘念智者。

    即能入能現之智。

    良以三世。

    一如故念劫圓融。

    随一世中現三際之境。

    智入三世了法空寂與如冥契故。

    一念之中無所不見。

    莊嚴藏者有二義。

    一以法性嚴故。

    一莊嚴中包含出生無盡嚴具。

    如一閣中見多閣等。

    二以無礙智契圓融境。

    嚴如來藏則本具諸法故。

    上雲法性如是。

    非是新成故。

    此門中具不可說解脫。

    第三善财問言下窮嚴因之本源。

    于中有二問答。

    初番窮其所歸由上睹希奇攝力之後。

    忽然而失。

    故問其去處。

    答中以從本流末故來。

    攝末歸本故。

    去去不異來故引之于來。

    一時并答。

    後番彰其本起。

    于中先問。

    雖蒙引歸來處既不究。

    終歸甯知本起。

    故複尋之。

    答中先法後喻。

    法中先相後性。

    謂智力緣作故來。

    智力緣加故住。

    既從緣來則無來去。

    故此嚴事非在閣中而住。

    亦非别處持來。

    從緣而來故非集。

    緣謝則滅故非常。

    若先定有來處則堕常過。

    先有今無則為斷滅。

    既離斷常何有生滅一異等相。

    故雲遠離一切。

    後喻有二。

    先龍王降雨喻。

    偏喻無來之來。

    合中不住内者。

    菩薩力故不住外者自善力故。

    以内外因緣互奪。

    則内外兩亡。

    後幻師現幻喻。

    雙喻來去則無來去。

    第四善财童子言大聖下。

    核正報之性相。

    于中二。

    先問從來。

    後問生處。

    前中先問。

    後答問中。

    上見慈氏從餘處來。

    遽即設敬問法。

    未遑咨問所從。

    故此因前嚴事之來。

    便問來處。

    答中有三來處。

    一約體實法身。

    即無來之來來即無來文有十對思之。

    二善男子菩薩從大悲下。

    約相實報從萬行中來。

    亦猶淨名從萬行道場來矣。

    三汝問我下。

    約用化現。

    随機熟處而來。

    此三即法報化身。

    亦體相用。

    亦理行事。

    又初唯理。

    後唯事中一具理事。

    摩羅提者。

    具雲摩羅耶提數。

    摩羅耶者。

    此雲鬘施。

    即山名也。

    提數雲中。

    謂其山在此國中故。

    或國中近此山故。

    瞿者地也波羅雲守護。

    即守護土地及心地故。

    第二善财下問答生處。

    問中由前雲從生處來故。

    今窮之。

    答中二。

    先通明諸菩薩生處。

    後别顯慈氏生處。

    前中三。

    初正答生處。

    次明生緣眷屬。

    後校量顯勝。

    今初有十。

    皆上句為能生之行。

    下句為所生之家。

    謂若發菩提心。

    則是菩薩名為生家。

    若有深心則見善友。

    若得諸地則滿諸度。

    教化衆生即是覺他有智慧故了法無生。

    有方便故不取無生之相。

    不滞二乘之寂。

    故生無生忍家。

    餘可思準。

    又上句亦通所生思之。

    二善男子下明生緣眷屬有二十句。

    般若為母方便為父者。

    略有三義。

    一實知虛凝與陰俱靜。

    權智流動與陽齊波故。

    二親生法身。

    實由般若。

    若無方便多共二乘。

    成菩薩種乃由方便故。

    三者内解外濟如父母故。

    次檀以福資屍以防護。

    餘可思耳。

    三善男子菩薩如是下。

    校量顯勝于中二。

    先總辨生家勝。

    後生于如是尊勝家下。

    别彰智勝。

    第二善男子我身下。

    别顯慈氏生處。

    于中二。

    先彰實報等周法界。

    文有十句。

    初句總次八别。

    後一結。

    二我為化下顯為順機當現生殊。

    于中先明現生。

    拘吒者此雲樓閣。

    此聚落中多樓閣故或慈氏閣在此中故。

    後我為随順下明當生。

    于中先正顯當生所為。

    如蓮華者有三義。

    一釋迦下種彼華開故。

    二昔因含果如華未開。

    因亡果現故如蓮華開。

    三聞熏含實如蓮未開。

    見實亡言故雲開悟。

    智論雲。

    菩薩善根不遇如來智慧日光。

    翳死無疑通證前義。

    後我願滿下結會三聖。

    言俱見我者亦有三意。

    一俱助化故。

    二善财表行。

    文殊信智。

    成正覺時俱證此故。

    三者文殊古佛善财當佛。

    慈氏現佛。

    三世圓融浩然大均。

    故雲俱見。

    第四善男子汝當下。

    指示後友中三。

    初勸往教問。

    次何以下釋勸所由。

    三是故善男子下結勸重釋。

    初中令往文殊者。

    因位将極令反照心源故。

    二中先征意雲。

    文殊已見何為勸往釋意雲。

    彼德深廣宿緣重故。

    于中二。

    先明行廣。

    後顯緣深。

    今初。

    出生菩薩功德者。

    主信法門長養一切善。

    故為佛母者。

    主般若門住甚深智見法實故。

    為菩薩師者。

    具善巧智通達解脫究竟普賢行故。

    後是汝善知識下。

    顯其緣深已多成益。

    三結勸重釋中三。

    初結勸具上二義應往勿疲。

    次征釋。

    先征意雲。

    何以的知具前二義。

    後釋意。

    雲已所成益皆是彼力。

    故知德深緣重。

    若當見者獲益尤增。

    後文殊下結德究竟。

    前見為信之首。

    後見為智之終。

    故雲一切究竟。

    第五爾時善财下戀德禮辭(已下第八十經)。

    自下大文第四明智照無二相。

    顯前因法生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