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十

關燈
體無分别。

    絕境智等諸二相故。

    又善财障盡惑除未始動念。

    是故反照唯是初心。

    更無異也。

    即信智無二文但有三。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聞證入。

    第三轉遇勝緣。

    今初言經遊百一十餘城已者。

    百一十義已見上文。

    然此遊城複有二義。

    一但從彌勒至于文殊。

    自經百一十城。

    非連取前。

    二者加前百一十友。

    故雲餘城。

    即通取前友。

    普收諸法歸一照故。

    若爾前友此城豈得同耶。

    亦有二義。

    一者友必依城。

    則一城一友。

    二者或于一城值于多友或求一友曆于多城而。

    要具一百一十以。

    順表法故到。

    蘇摩那者此雲悅意。

    即華名也。

    謂智照一性悅本心故。

    即德生城。

    有本雲至普門國。

    顯攝諸差别歸無二相。

    即普門故。

    言住其門所者。

    顯解心已極将入般若無二之門故。

    第二是時文殊下見聞證入此。

    下即是所漏脫文義。

    如前說然。

    以極照無二心境兩亡故。

    略無敬問。

    信解雙絕故。

    不見現身而反照。

    未移信心故申右手。

    又不見乃為真見。

    但了自心空般若故。

    文中三。

    一摩頂攝受。

    過百一十由旬者。

    徹過前位故。

    始信該于極果。

    故曰遙申。

    随順行成故曰右手。

    然過城約超封域。

    由旬明超數量。

    又前越諸位斷德。

    後越諸位智地。

    按頂表于攝受。

    亦以普法置心頂故。

    信至極故。

    二作如是言下誨示法門。

    即舉失顯得。

    謂若離信根等不了法性等。

    反顯善财有信根等。

    能了法性等。

    于中先列所阙行法。

    文有九句前七阙因。

    一阙行本故。

    二求小故。

    心劣處生死而憂悔。

    三橫不具。

    四豎不進。

    五滞一善。

    六不廣求。

    七不起無住行願。

    後二阙緣後不能了下。

    不能成益中有十五句。

    前六約所知理事。

    後九約能知分齊。

    例前諸文思之。

    又前九中。

    初一信根是所阙因。

    餘皆不能成益。

    約法功歸于信。

    約人前友之法皆由文殊。

    三是時文殊下結益歸本。

    于中十句。

    前九結益甚深。

    初一總餘八别。

    前智光明即般若方便。

    後無邊智即智波羅蜜。

    普賢行道場者。

    舉足下足皆與普賢行相應故。

    自所住處者。

    即是法界。

    是文殊大智無住住故。

    又普賢道場即法界理。

    自所住處即文殊智。

    此亦義同。

    示于後友普賢之境。

    後一句攝用歸本。

    所作竟故信窮智境。

    信相便亡故雲不現。

    第三于是善财下。

    轉遇勝緣修行敬事。

    然此諸友及後普賢皆無指授者。

    表證法界離此彼相故。

    此三千友乃有多義。

    一者成前尚是文殊之益。

    二者順後為入理方便。

    又通論諸友更分三分。

    初文殊一人為信心之始。

    次至後文殊為智滿之終。

    故此總見三千等友。

    後之普賢理智無二。

    又前諸友一一各逢即是純門。

    此中諸友一時頓見。

    即顯雜門。

    後普賢一人具前諸友。

    即純雜無礙。

    又此諸友所得法門受行各别。

    文所不具結廣從略。

    故總雲三千耳。

    大文第五增長趣求下。

    顯因廣大相。

    以前照理無二顯其甚深。

    方堪成佛廣大之因。

    以随一一因皆稱法性故。

    文殊般若即攝相歸體。

    普賢法界即秘密重重。

    若以二聖相對。

    則文殊為能證。

    若以二聖對善财。

    則文殊亦為所證。

    未得般若今證得故。

    文中分三。

    初依教趣求。

    二聞睹前相。

    三見聞證入。

    今初有二十六句。

    初一标求佛果。

    後一總觀圓因中間諸句義通前後。

    皆是趣佛之因。

    并是普賢解脫境故。

    就中間攝為十對。

    初四四等普周寂靜即舍故。

    次二福智無外緣境是智故。

    次二入正增助次二修因知果。

    次三入法現生。

    次二證願修行。

    次二照上增下。

    次二得實照權。

    次二智周身遍。

    後三摧障入理。

    其入無礙法向上成無二礙。

    向下即成無礙法界。

    其住平等地即前文殊自所住處。

    後總句觀普賢境。

    即前普賢行道場。

    以是顯因廣大相故。

    文殊通指善财普觀。

    不同前文一友指于一友。

    良以普觀方見普賢故。

    第二即聞普賢下聞睹前相。

    于中先聞後睹。

    今初有十三句。

    初一聞人名。

    後十二聞行位。

    即聞二字貫下諸句。

    此中聞者。

    非從一人多人聞之。

    即稱法界而聞耳。

    諸地者。

    普賢位中自行依地。

    及圓融所攝地也。

    此句總下八别。

    一地方便者即加行也。

    二即入心。

    三出心四住心。

    五即修施戒等。

    六即遍行真如等為所證境。

    亦是所得分齊之境。

    七即神通作用。

    摧邪攝生等。

    八即同依佛智而住。

    二渴仰欲見下明睹。

    于中二。

    先仰德修觀。

    後睹見希奇。

    今初。

    初聞前人法故生渴仰次。

    即于下修觀。

    菩提場者是所觀處。

    金剛藏者約表。

    即于本所信自心佛果菩提體中金剛智内。

    起一切因陀羅網普賢心觀。

    約事即前其地金剛。

    而蘊德具嚴故名為藏。

    然此經體勢應具十會。

    以順無盡。

    又始起覺場義應歸本故。

    今且依文。

    對前本末二會。

    即是攝末歸本之義。

    是以善财不假别指。

    便于初會始成之處如來座前。

    而起觀求。

    後起等下正顯觀心。

    有十一句皆稱普賢境。

    而起于心故後得見。

    二善财下睹見希奇。

    于中二。

    先結前生後。

    兼顯見因。

    後見十種下正睹希奇。

    于中二。

    一見瑞相十句五對。

    各先所依淨土。

    後住處衆生。

    二睹光明前瑞。

    則直見一重淨刹。

    此明重見。

    又前粗此細。

    前體相此業用。

    然皆是普賢依報之刹。

    第三時善财下見聞證入。

    于中三。

    初結前生後。

    由睹前相生必見心。

    二于時善财普攝下起觀增修。

    初攝散住定。

    次策勤無退。

    次觀其體遍以法界為身故。

    次悲智橫廣。

    次願行豎窮。

    後得果圓因。

    此乃總攝諸觀。

    行人欲見當仿此修。

    離此觀心見亦非勝。

    三時善财下正明見聞證入。

    于中二。

    先正見聞證入。

    後聞佛德難思。

    前中亦二。

    先顯得益圓因。

    後位滿齊佛。

    前中分四。

    一見身得益。

    二摩頂得益。

    三顯因深廣。

    四觀用無涯。

    初中二。

    先見勝身。

    後得深益。

    前中四。

    一總見勝德身相。

    二别見毛孔出生。

    三重觀體内包含。

    四結通周遍。

    今初由前于菩提場師子座前起勝想故。

    二見普賢身下。

    别見毛孔出生廣遍法界。

    實則重重無盡。

    略顯二十重。

    亦對前善财渴仰所起十一心故。

    其初等虛空廣大等五心。

    遍此諸句。

    餘之六心别生諸句。

    且除初一句。

    次之五句。

    由前觀道場明了心故。

    出雲等皆嚴道場。

    次歎菩提心下三句。

    由前入佛法海心。

    次一句及最初一句。

    由化衆生界心。

    次四由前淨一切國土心。

    亦兼化衆生心。

    後六句由前住一切劫。

    及趣如來十力究竟心。

    并如文思之。

    是知各由自心所見分齊。

    三爾時善财下。

    重觀體内包含。

    于中二。

    初結前生後。

    後重觀下正顯。

    于中亦二。

    先見三千。

    後如見此下類通十方三際。

    四如于此毗盧下結通周遍。

    文有四重。

    舉類未結。

    塵中普賢。

    是知前則身中包含法界廣無邊故。

    顯其普義。

    今則全此含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