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一百三。
更加無厭足王處。
空天瞿波處。
無憂德神摩耶處。
蓮華法德身衆神。
及妙華光明神。
守護法堂善眼羅刹。
合前總有百八。
以空天等相問答故。
得在友數。
非前主友稱名指示故。
非主友但名伴友。
若爾則違下餘城之言下自釋雲。
前至童子童女。
已經一百一十。
今更後文殊所故雲餘也。
謂若此為百八。
加于慈氏尚始百九。
并後文殊方正一十。
何有餘耶。
若會通者三釋皆得一種。
取前更加不動處覺悟菩薩如來使天。
足成一百一十。
則餘義亦成。
以彼二聖亦教善财。
故得為伴友其餘己之言。
但是譯者之意故。
晉經無有已字則通取前後。
于義無妨然下複雲百一十城。
又雲過百一十由旬。
皆言百一十者。
有所表故。
謂除佛位取其證入十地等覺為百一十。
一中具十故。
亦顯位位十十相融。
設有三賢亦唯具十。
若合等覺屬十地勝進。
則開十信為一故。
進退行布及與圓融。
皆順百一十言。
何必克定前後。
第二諸仁者此長者子甚為難有下。
明所乘廣大。
于中三。
初總歎希奇。
二如是之人下别明難遇。
于中二。
先标舉。
後何以下征釋。
釋意雲。
悲濟深廣故。
即開前總中救護衆生。
于中二。
先明總護一切。
後為被四流下約類别明。
汨者流急之貌。
言界城者。
即十八界。
一一根境識中别别解脫故。
言界地者。
即地等四界六處空聚癡闇無人。
不以智光引之。
必為塵賊所劫。
三諸仁者此長者子恒以下。
總結所作。
第三諸仁者若有衆生下。
明具德無缺。
有十三句。
有一在已已為希有。
況有二三乃至全具。
故雲展轉難有。
又複後後難于前前。
故雲展轉。
第四諸仁者餘諸下。
明速證超權。
以依實教修行故。
謂即凡身一生亦解行生故。
千年之鳥不及朝生之鳳。
普賢生位互融攝故。
依實修者。
悉皆能爾。
胡不勉旃。
文有十句。
初二總明具諸位行。
三入十住。
四五入十行。
六入回向。
又上四句亦皆十地行。
又上四義義含通别。
下四句通諸地位。
第二爾時彌勒下為善财歎菩提心。
文分二别。
初結前生後。
後告善财下正歎。
于中四。
初标歎發心。
二汝獲善利下歎其發心之器成益。
三何以下廣舉菩提心德釋成四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下。
結釋所屬前二可知。
三中先征意雲。
所以歎善哉獲善利者何耶。
釋意雲。
菩提心具德故。
文有二百二十一句皆通三種發心。
頓具諸位功德。
且分為二。
初一百一十八句明菩提心。
遍該諸地。
後得無畏藥下一百三句。
明菩提心頓具諸位功德。
又前多明信成就。
及解行發心。
後段多明證位發心。
故文多雲得。
又前段明菩提心殊勝功德。
高齊佛果。
後段喻菩提心自在功德。
廣多無量今初段中分二。
先别明。
後總結前中文通橫豎。
橫則一一發心。
皆具諸句之德。
豎則别配諸位發心。
以從菩薩種性至于究竟。
不出三種發心故。
光統配十二住。
初三句即種性住。
故雲如種如田地。
皆是種生之義。
二如淨水下六句。
明勝解行住中之益。
三淨目下十六句。
極喜增上住。
皆初地中義故。
四如大海下七句戒增上住。
五調慧象下十句。
增上心住。
六善見藥下十句。
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中雲毗笈摩者。
此雲普去。
七如意珠下十句。
諸谛相應增上住。
八利刀下十句。
明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住。
九卧具下十句。
明無相有功用住。
十命根下十句。
明無相無功用住。
十一好種性下十句。
明無礙解住。
言壽行者。
梵本雲則為磁石。
不吸聲聞解脫果故。
十二淨琉璃下十六句。
明最上菩薩住。
梵本雲因陀羅網。
網取煩惱阿修羅故婆樓那風此雲迅猛風也。
其中文義皆與彼位相應。
恐繁不屬故。
始于種子終于惑習。
明豎義彰矣。
然斷習等推功歸本。
由初發心。
則橫具諸德于理明矣。
二善男子下總結。
即功成由于始篑故。
初心具于諸德。
況複初後圓融。
第二善男子譬如下。
一百三句明菩提心自在功德。
文中各有喻合。
說聽之人所見深遠故。
所引喻多非凡境。
亦顯不共菩提心故。
雖通橫豎且豎分五段。
初有七句攝十住德。
覺心自性離惡覺等故。
二無生根下十喻攝十行德三。
帝釋着摩尼下九句。
攝十回向德。
四有寶名淨光明下。
六十喻攝十地德。
即分為十。
初四攝初地德。
二如自在王下三喻攝二地德。
持戒頭陀等淨功德故。
三善調龍法下四喻攝三地德。
入諸禅定離惑熱等故。
四須彌山下四喻攝四地德。
同一切智焰得無漏故。
五椰子樹下四喻攝五地德。
利人不染俗故。
六一燈下六喻攝六地德。
般若現前頓破闇故。
七迦陵頻伽下五句攝七地德善入方便得自在故。
八如人學射下十四喻攝八地德。
無功發心能滅相惑等故。
九服延齡藥下十喻攝九地德。
延壽益生等故。
十譬如有藥為咒所持下六喻攝十地德。
深除惑習成一切佛法故。
五金剛非劣惡器下十七喻攝等覺位功德。
以金剛智終成菩提故。
其間梵語具如音義。
第四善男子菩提心者下。
結釋所屬謂上來多德。
釋獲善利之言故。
第二善男子如汝所問下正授法界。
于中四。
一授法體。
二顯法名。
三窮嚴因之本源。
四核正報之性相故。
初中四。
一攝入方便。
二加令證入。
三見所證境。
四事訖起定。
初中先牒問勸證(已下入第七十九經)後爾時善财下求證方便。
第二爾時彌勒下加令證入先約緣加。
令其就法亡言會旨。
則佛法門開故雲前詣等。
即開理智門。
示令其悟入也。
後善财心喜下。
約因自證悟佛知見。
則入法界。
從迷之悟加行趣入。
有門理之殊。
證已契合能所兩亡。
即妄而真更無入處。
故雲還閉。
第三見其樓閣下明見所證境。
于中二。
先别明所見。
後總顯見相。
前中六一見依報。
二見正報。
三見伴菩薩。
四見諸佛。
五見閣中主閣。
六總見嚴具作用。
然此六皆是悲智之中所有。
今初先見。
後益前中三。
一直見一重莊嚴。
有标列結。
同虛空者稱法性故。
次又見其中下依中有依。
一中見多即微細門。
亦主伴門。
後善财童子下一處見多即相在門。
二爾時下明得益。
第二才始稽首下。
見正報中二。
先總标。
所謂下别顯。
于中五。
一見初發心時。
二或見初得慈心下。
見其修行得法時。
三或見彌勒為轉輪下。
随類攝生時。
四或複見為護世下。
見處會說法。
于中先明所處會殊。
後或見贊說初地下。
顯所說之法。
五或見彌勒于百千下。
總見行用。
第三或見諸菩薩下。
明見伴菩薩身雲演法。
即前與無量眷屬。
第四或複于中見諸如來下。
明見諸佛攝化之德。
第五又複于彼下。
見閣中主閣。
别明慈氏一生當作。
于中先見。
後爾時下得益可知。
第六複聞一切下見聞嚴
更加無厭足王處。
空天瞿波處。
無憂德神摩耶處。
蓮華法德身衆神。
及妙華光明神。
守護法堂善眼羅刹。
合前總有百八。
以空天等相問答故。
得在友數。
非前主友稱名指示故。
非主友但名伴友。
若爾則違下餘城之言下自釋雲。
前至童子童女。
已經一百一十。
今更後文殊所故雲餘也。
謂若此為百八。
加于慈氏尚始百九。
并後文殊方正一十。
何有餘耶。
若會通者三釋皆得一種。
取前更加不動處覺悟菩薩如來使天。
足成一百一十。
則餘義亦成。
以彼二聖亦教善财。
故得為伴友其餘己之言。
但是譯者之意故。
晉經無有已字則通取前後。
于義無妨然下複雲百一十城。
又雲過百一十由旬。
皆言百一十者。
有所表故。
謂除佛位取其證入十地等覺為百一十。
一中具十故。
亦顯位位十十相融。
設有三賢亦唯具十。
若合等覺屬十地勝進。
則開十信為一故。
進退行布及與圓融。
皆順百一十言。
何必克定前後。
第二諸仁者此長者子甚為難有下。
明所乘廣大。
于中三。
初總歎希奇。
二如是之人下别明難遇。
于中二。
先标舉。
後何以下征釋。
釋意雲。
悲濟深廣故。
即開前總中救護衆生。
于中二。
先明總護一切。
後為被四流下約類别明。
汨者流急之貌。
言界城者。
即十八界。
一一根境識中别别解脫故。
言界地者。
即地等四界六處空聚癡闇無人。
不以智光引之。
必為塵賊所劫。
三諸仁者此長者子恒以下。
總結所作。
第三諸仁者若有衆生下。
明具德無缺。
有十三句。
有一在已已為希有。
況有二三乃至全具。
故雲展轉難有。
又複後後難于前前。
故雲展轉。
第四諸仁者餘諸下。
明速證超權。
以依實教修行故。
謂即凡身一生亦解行生故。
千年之鳥不及朝生之鳳。
普賢生位互融攝故。
依實修者。
悉皆能爾。
胡不勉旃。
文有十句。
初二總明具諸位行。
三入十住。
四五入十行。
六入回向。
又上四句亦皆十地行。
又上四義義含通别。
下四句通諸地位。
第二爾時彌勒下為善财歎菩提心。
文分二别。
初結前生後。
後告善财下正歎。
于中四。
初标歎發心。
二汝獲善利下歎其發心之器成益。
三何以下廣舉菩提心德釋成四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下。
結釋所屬前二可知。
三中先征意雲。
所以歎善哉獲善利者何耶。
釋意雲。
菩提心具德故。
文有二百二十一句皆通三種發心。
頓具諸位功德。
且分為二。
初一百一十八句明菩提心。
遍該諸地。
後得無畏藥下一百三句。
明菩提心頓具諸位功德。
又前多明信成就。
及解行發心。
後段多明證位發心。
故文多雲得。
又前段明菩提心殊勝功德。
高齊佛果。
後段喻菩提心自在功德。
廣多無量今初段中分二。
先别明。
後總結前中文通橫豎。
橫則一一發心。
皆具諸句之德。
豎則别配諸位發心。
以從菩薩種性至于究竟。
不出三種發心故。
光統配十二住。
初三句即種性住。
故雲如種如田地。
皆是種生之義。
二如淨水下六句。
明勝解行住中之益。
三淨目下十六句。
極喜增上住。
皆初地中義故。
四如大海下七句戒增上住。
五調慧象下十句。
增上心住。
六善見藥下十句。
覺分相應增上慧住。
中雲毗笈摩者。
此雲普去。
七如意珠下十句。
諸谛相應增上住。
八利刀下十句。
明緣起流轉止息相應增上住。
九卧具下十句。
明無相有功用住。
十命根下十句。
明無相無功用住。
十一好種性下十句。
明無礙解住。
言壽行者。
梵本雲則為磁石。
不吸聲聞解脫果故。
十二淨琉璃下十六句。
明最上菩薩住。
梵本雲因陀羅網。
網取煩惱阿修羅故婆樓那風此雲迅猛風也。
其中文義皆與彼位相應。
恐繁不屬故。
始于種子終于惑習。
明豎義彰矣。
然斷習等推功歸本。
由初發心。
則橫具諸德于理明矣。
二善男子下總結。
即功成由于始篑故。
初心具于諸德。
況複初後圓融。
第二善男子譬如下。
一百三句明菩提心自在功德。
文中各有喻合。
說聽之人所見深遠故。
所引喻多非凡境。
亦顯不共菩提心故。
雖通橫豎且豎分五段。
初有七句攝十住德。
覺心自性離惡覺等故。
二無生根下十喻攝十行德三。
帝釋着摩尼下九句。
攝十回向德。
四有寶名淨光明下。
六十喻攝十地德。
即分為十。
初四攝初地德。
二如自在王下三喻攝二地德。
持戒頭陀等淨功德故。
三善調龍法下四喻攝三地德。
入諸禅定離惑熱等故。
四須彌山下四喻攝四地德。
同一切智焰得無漏故。
五椰子樹下四喻攝五地德。
利人不染俗故。
六一燈下六喻攝六地德。
般若現前頓破闇故。
七迦陵頻伽下五句攝七地德善入方便得自在故。
八如人學射下十四喻攝八地德。
無功發心能滅相惑等故。
九服延齡藥下十喻攝九地德。
延壽益生等故。
十譬如有藥為咒所持下六喻攝十地德。
深除惑習成一切佛法故。
五金剛非劣惡器下十七喻攝等覺位功德。
以金剛智終成菩提故。
其間梵語具如音義。
第四善男子菩提心者下。
結釋所屬謂上來多德。
釋獲善利之言故。
第二善男子如汝所問下正授法界。
于中四。
一授法體。
二顯法名。
三窮嚴因之本源。
四核正報之性相故。
初中四。
一攝入方便。
二加令證入。
三見所證境。
四事訖起定。
初中先牒問勸證(已下入第七十九經)後爾時善财下求證方便。
第二爾時彌勒下加令證入先約緣加。
令其就法亡言會旨。
則佛法門開故雲前詣等。
即開理智門。
示令其悟入也。
後善财心喜下。
約因自證悟佛知見。
則入法界。
從迷之悟加行趣入。
有門理之殊。
證已契合能所兩亡。
即妄而真更無入處。
故雲還閉。
第三見其樓閣下明見所證境。
于中二。
先别明所見。
後總顯見相。
前中六一見依報。
二見正報。
三見伴菩薩。
四見諸佛。
五見閣中主閣。
六總見嚴具作用。
然此六皆是悲智之中所有。
今初先見。
後益前中三。
一直見一重莊嚴。
有标列結。
同虛空者稱法性故。
次又見其中下依中有依。
一中見多即微細門。
亦主伴門。
後善财童子下一處見多即相在門。
二爾時下明得益。
第二才始稽首下。
見正報中二。
先總标。
所謂下别顯。
于中五。
一見初發心時。
二或見初得慈心下。
見其修行得法時。
三或見彌勒為轉輪下。
随類攝生時。
四或複見為護世下。
見處會說法。
于中先明所處會殊。
後或見贊說初地下。
顯所說之法。
五或見彌勒于百千下。
總見行用。
第三或見諸菩薩下。
明見伴菩薩身雲演法。
即前與無量眷屬。
第四或複于中見諸如來下。
明見諸佛攝化之德。
第五又複于彼下。
見閣中主閣。
别明慈氏一生當作。
于中先見。
後爾時下得益可知。
第六複聞一切下見聞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