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六十
關燈
小
中
大
唐清涼山大華嚴寺沙門澄觀撰
第二善男子善知識者。
如慈母下教勸。
謂教其事友之方。
文有四段。
皆約喻顯。
一教念友勝德。
于中先歎勝。
後常當如是下結勸。
二複次汝承事下。
教起事友心行。
有二十一句。
文顯。
三複次汝應于自身下。
身友對辨文有十句。
句各四事可知。
四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下結勸成益。
于中二。
初正勸。
後何以下舉益釋成。
于中亦二。
先正釋事友之益。
後複次下。
重贊友為能益故宜承事。
第三善男子舉要下。
雙結誡勸二門。
謂别說難窮故結廣從略。
于中亦二。
先寄數結多。
後我複略說下總收結多。
既通一切何但百千。
明知前雲十不可說意顯無盡耳。
第六時善财下戀德禮辭。
自下大文第三慈氏一人明攝德成因相。
前既會緣入實。
定堪成佛故。
辦一生補處成因之義。
文唯五段。
以補處位極顯彰阙謙推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初标念前趣後二自憶下。
别生勝念悔往修來。
于中四。
一觀昔非以行對治。
二複觀此身下。
觀其現苦策進當善。
諸修行者願審此仿之。
三作是念時下。
明觀念之益。
益其勝觀。
四如是一切下結益所屬。
第二善财童子以如是下見敬咨問。
于中二初見敬後咨問。
前中亦二。
先見依後見正。
各有申敬。
前中二。
先入定申敬。
後出定敬贊。
前中三。
初結前标後。
二别顯定用。
三總結成益。
今初。
位念者标定。
思察者定加行。
信願者是定因。
入遍下辨定名相。
二普現下别顯定用。
即雙運定慧。
于中二。
一明即智定之妙用。
于中先羅身雲于法界。
後等虛空下契法性之真源。
二又決定知下明稱法界之深觀。
于中三。
初了法從緣。
次離于斷下智契無性。
三知一切法如種生芽下會歸中道。
此三無礙即三觀一心。
今初報酬善惡故雲業起。
果自種生雲從因起。
自修成佛信為道源。
感他化身敬心便現二契無性。
中離颠倒見者。
通三四倒。
四倒謂常計無常是名颠倒。
見于實理則無斯倒。
若以無常為常亦非。
見如實理以壞相故。
自在見者。
謂自在天能生萬物。
故知由自業故不由他。
離自他見者。
單執自他則乖緣起。
邊執見者。
堅執生死等有其始末故。
離有無者。
從無之有名生。
自有還無稱滅。
體無生滅何得有無。
知空無生約理遣法。
知不自在約緣遣法。
知願力生約因遣法。
三會歸中道者。
然随一句皆離上諸過。
今且通說。
如種生芽者。
從水土等緣生故非無。
此如初段。
緣生則無性故非有。
如第二段。
非有非無即是中道。
如是離斷常等可以思準。
種芽橫喻萬法。
如印生文即豎喻諸法。
涅槃雲。
此陰亦滅彼陰續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等。
自下諸句通于橫豎。
了世心現亦唯心觀。
以心為緣現而無性。
即中道觀。
餘并可知。
三善财童子下總結成益。
第二從地而起下出定敬贊。
于中三。
初以身敬繞。
次作是念言下以心敬念。
後偈頌中以言敬贊。
二中舉能住者德歎所住樓閣。
初句具顯故。
此大樓閣之言貫通諸句。
于中分十。
初約境顯勝。
二是入一切甚深下約德顯妙。
三是以一劫下。
約用顯自在。
四是于一切衆生前下約行顯勝。
五是能住難知法下約觀顯深。
六是住大慈悲下約對治顯勝。
七是雖住四禅下約止觀明自在。
八是雖于一切業煩惱下。
約利他行顯勝。
九是雖行九次第定下。
約護小乘行明自在。
十此大樓閣下結德所住。
于前九中除初二及五。
餘皆約權實事理雙行。
第三偈以言贊中。
五十五偈分二。
前三十四偈七言舉德歎處。
後二十一偈五言指處明德。
前中二。
初二總歎。
一約行位。
一約名德。
餘偈别約德行。
于中四。
初有七偈。
約自利。
行勝。
二有十偈。
歎利他行勝。
三有八偈。
歎功德勝。
四有七偈。
歎方便勝。
後五言指處明德中。
雖複語依意在歎正。
于中六。
初二下化。
次二上觀。
三有五偈。
明三昧自在。
四有七偈。
明智慧廣深。
五有一偈。
顯其平等。
六有四偈。
結德申敬求哀請加。
第二爾時下見正報中二。
一見二敬。
見中二。
先翹心願睹。
後乃見下正睹慈尊。
言别處來者。
攝化就機故。
還來歸本故。
亦顯慈氏應念而至。
不着處故。
第二善财見已下明設敬儀。
于中五。
一身心敬禮。
二時彌勒下贊德記别。
三爾時彌勒下重申敬儀。
四時彌勒下再贊再記。
五時善财下慶遇念恩。
二中有二。
先長行。
指示者令衆同睹仿而行故。
後偈正贊有百一十三頌分三。
初一指衆總歎。
末後一偈略示後友。
中間諸偈别歎勝德。
于中三。
初二十二偈直對善财歎。
于中亦三。
初九贊德善來。
次二明來因緣。
以外由善友内具德行故。
後十一偈明來所為。
二汝等觀下二十六偈。
對衆令勸贊。
于中五。
初四總贊。
次四贊其即智之悲。
次七歎即悲之智。
爾焰者此雲所知。
入大乘論雲。
爾焰地者。
是第十地。
此約盡斷十種所知障故。
次六偈總歎諸德。
後五偈贊妙果當成。
三汝行下重對善财贊。
于中分五。
初二十六偈歎其當果德。
初二總餘皆别。
二汝于下七偈雙歎當現德。
三諸根下八偈贊其遇友德四有五偈歎速成位行德。
五有十七偈。
總明諸德結歎令欣。
第三重申敬儀中三。
初辨敬因聞贊德故。
次善财聞下身心悲敬。
後以文殊下華供展誠。
言文殊心念力者。
表由信智故。
華因德立璎珞行成。
雲盈手者。
信智滿故。
散彌勒者。
攝成因故。
辦當果故。
第四再贊再記。
第五慶遇念恩。
文并可知(已下入第七十八經)第二爾時善财童子合掌下。
咨問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我未知下正問法要。
于中三。
初标所問次大聖一切如來下。
歎慈氏有能答之德。
即以此德亦為問端。
初總後别。
别有五十句。
皆因圓果滿德。
三大聖菩薩下結問請說。
兼顯問意。
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
稱歎授法。
于中二。
先稱歎。
後授法前中二。
先為大衆贊歎善财。
即是歎人。
後為善财贊菩提心。
即是贊法。
前中亦二。
先指人示衆。
後諸仁者此長者子下正贊其德。
于中四。
一明求友精勤。
二明所乘廣大。
三明具德無缺。
四明速證超權。
初中二。
先總顯精勤。
後諸仁者下别示精勤之相。
謂一時之勤猶未可歎。
自始暨末一念無懈。
故為可稱。
言一百一十善知識者。
古有多釋。
一雲理應具有。
但文脫漏賢首雲。
前後諸友總五十四位。
分出德生有德為二。
則五十五人。
各有自分勝進故有一百一十。
若依此解則違此已言。
既雲經百一十已方至彌勒。
彌勒等三。
非百一十之數明矣。
有雲。
減數十耳。
實唯一百八人。
謂此前除遍友。
但五十一人。
各具主伴成百二人遍友指示衆藝。
雖非主友而是伴友。
為
如慈母下教勸。
謂教其事友之方。
文有四段。
皆約喻顯。
一教念友勝德。
于中先歎勝。
後常當如是下結勸。
二複次汝承事下。
教起事友心行。
有二十一句。
文顯。
三複次汝應于自身下。
身友對辨文有十句。
句各四事可知。
四善男子汝應發如是心下結勸成益。
于中二。
初正勸。
後何以下舉益釋成。
于中亦二。
先正釋事友之益。
後複次下。
重贊友為能益故宜承事。
第三善男子舉要下。
雙結誡勸二門。
謂别說難窮故結廣從略。
于中亦二。
先寄數結多。
後我複略說下總收結多。
既通一切何但百千。
明知前雲十不可說意顯無盡耳。
第六時善财下戀德禮辭。
自下大文第三慈氏一人明攝德成因相。
前既會緣入實。
定堪成佛故。
辦一生補處成因之義。
文唯五段。
以補處位極顯彰阙謙推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初标念前趣後二自憶下。
别生勝念悔往修來。
于中四。
一觀昔非以行對治。
二複觀此身下。
觀其現苦策進當善。
諸修行者願審此仿之。
三作是念時下。
明觀念之益。
益其勝觀。
四如是一切下結益所屬。
第二善财童子以如是下見敬咨問。
于中二初見敬後咨問。
前中亦二。
先見依後見正。
各有申敬。
前中二。
先入定申敬。
後出定敬贊。
前中三。
初結前标後。
二别顯定用。
三總結成益。
今初。
位念者标定。
思察者定加行。
信願者是定因。
入遍下辨定名相。
二普現下别顯定用。
即雙運定慧。
于中二。
一明即智定之妙用。
于中先羅身雲于法界。
後等虛空下契法性之真源。
二又決定知下明稱法界之深觀。
于中三。
初了法從緣。
次離于斷下智契無性。
三知一切法如種生芽下會歸中道。
此三無礙即三觀一心。
今初報酬善惡故雲業起。
果自種生雲從因起。
自修成佛信為道源。
感他化身敬心便現二契無性。
中離颠倒見者。
通三四倒。
四倒謂常計無常是名颠倒。
見于實理則無斯倒。
若以無常為常亦非。
見如實理以壞相故。
自在見者。
謂自在天能生萬物。
故知由自業故不由他。
離自他見者。
單執自他則乖緣起。
邊執見者。
堅執生死等有其始末故。
離有無者。
從無之有名生。
自有還無稱滅。
體無生滅何得有無。
知空無生約理遣法。
知不自在約緣遣法。
知願力生約因遣法。
三會歸中道者。
然随一句皆離上諸過。
今且通說。
如種生芽者。
從水土等緣生故非無。
此如初段。
緣生則無性故非有。
如第二段。
非有非無即是中道。
如是離斷常等可以思準。
種芽橫喻萬法。
如印生文即豎喻諸法。
涅槃雲。
此陰亦滅彼陰續生。
如蠟印印泥印壞文成等。
自下諸句通于橫豎。
了世心現亦唯心觀。
以心為緣現而無性。
即中道觀。
餘并可知。
三善财童子下總結成益。
第二從地而起下出定敬贊。
于中三。
初以身敬繞。
次作是念言下以心敬念。
後偈頌中以言敬贊。
二中舉能住者德歎所住樓閣。
初句具顯故。
此大樓閣之言貫通諸句。
于中分十。
初約境顯勝。
二是入一切甚深下約德顯妙。
三是以一劫下。
約用顯自在。
四是于一切衆生前下約行顯勝。
五是能住難知法下約觀顯深。
六是住大慈悲下約對治顯勝。
七是雖住四禅下約止觀明自在。
八是雖于一切業煩惱下。
約利他行顯勝。
九是雖行九次第定下。
約護小乘行明自在。
十此大樓閣下結德所住。
于前九中除初二及五。
餘皆約權實事理雙行。
第三偈以言贊中。
五十五偈分二。
前三十四偈七言舉德歎處。
後二十一偈五言指處明德。
前中二。
初二總歎。
一約行位。
一約名德。
餘偈别約德行。
于中四。
初有七偈。
約自利。
行勝。
二有十偈。
歎利他行勝。
三有八偈。
歎功德勝。
四有七偈。
歎方便勝。
後五言指處明德中。
雖複語依意在歎正。
于中六。
初二下化。
次二上觀。
三有五偈。
明三昧自在。
四有七偈。
明智慧廣深。
五有一偈。
顯其平等。
六有四偈。
結德申敬求哀請加。
第二爾時下見正報中二。
一見二敬。
見中二。
先翹心願睹。
後乃見下正睹慈尊。
言别處來者。
攝化就機故。
還來歸本故。
亦顯慈氏應念而至。
不着處故。
第二善财見已下明設敬儀。
于中五。
一身心敬禮。
二時彌勒下贊德記别。
三爾時彌勒下重申敬儀。
四時彌勒下再贊再記。
五時善财下慶遇念恩。
二中有二。
先長行。
指示者令衆同睹仿而行故。
後偈正贊有百一十三頌分三。
初一指衆總歎。
末後一偈略示後友。
中間諸偈别歎勝德。
于中三。
初二十二偈直對善财歎。
于中亦三。
初九贊德善來。
次二明來因緣。
以外由善友内具德行故。
後十一偈明來所為。
二汝等觀下二十六偈。
對衆令勸贊。
于中五。
初四總贊。
次四贊其即智之悲。
次七歎即悲之智。
爾焰者此雲所知。
入大乘論雲。
爾焰地者。
是第十地。
此約盡斷十種所知障故。
次六偈總歎諸德。
後五偈贊妙果當成。
三汝行下重對善财贊。
于中分五。
初二十六偈歎其當果德。
初二總餘皆别。
二汝于下七偈雙歎當現德。
三諸根下八偈贊其遇友德四有五偈歎速成位行德。
五有十七偈。
總明諸德結歎令欣。
第三重申敬儀中三。
初辨敬因聞贊德故。
次善财聞下身心悲敬。
後以文殊下華供展誠。
言文殊心念力者。
表由信智故。
華因德立璎珞行成。
雲盈手者。
信智滿故。
散彌勒者。
攝成因故。
辦當果故。
第四再贊再記。
第五慶遇念恩。
文并可知(已下入第七十八經)第二爾時善财童子合掌下。
咨問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我未知下正問法要。
于中三。
初标所問次大聖一切如來下。
歎慈氏有能答之德。
即以此德亦為問端。
初總後别。
别有五十句。
皆因圓果滿德。
三大聖菩薩下結問請說。
兼顯問意。
第三爾時彌勒菩薩下。
稱歎授法。
于中二。
先稱歎。
後授法前中二。
先為大衆贊歎善财。
即是歎人。
後為善财贊菩提心。
即是贊法。
前中亦二。
先指人示衆。
後諸仁者此長者子下正贊其德。
于中四。
一明求友精勤。
二明所乘廣大。
三明具德無缺。
四明速證超權。
初中二。
先總顯精勤。
後諸仁者下别示精勤之相。
謂一時之勤猶未可歎。
自始暨末一念無懈。
故為可稱。
言一百一十善知識者。
古有多釋。
一雲理應具有。
但文脫漏賢首雲。
前後諸友總五十四位。
分出德生有德為二。
則五十五人。
各有自分勝進故有一百一十。
若依此解則違此已言。
既雲經百一十已方至彌勒。
彌勒等三。
非百一十之數明矣。
有雲。
減數十耳。
實唯一百八人。
謂此前除遍友。
但五十一人。
各具主伴成百二人遍友指示衆藝。
雖非主友而是伴友。
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