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岚毗尼林神寄善慧地。
初二可知。
第三彼神答下授已法界。
于中四。
一顯法義。
二立法名。
三明業用。
四辨根本。
初中二。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四。
一标數歎勝。
二征數列名。
三依名釋義。
四結歎勝益。
初中生如來家。
即正酬其問。
第二何等為十下征數列名。
此十通于六位。
一當十信。
二即十住。
三通行向。
四是初地。
五從二至七。
以是功用邊故。
六七皆八地。
然六即自分。
七即勝進得勸之後。
八即九地。
九當十地。
十即等覺入如來地。
然依行布豎配定。
然若約圓融。
初後通用故雲成就。
此法則生如來家。
若定須具十方得生家。
何以文中。
第二第六皆有生家。
第十複言于三世佛所已受灌頂。
故知須豎約證分異。
若定豎者。
則違具十則生之言。
是知須橫約圓融修觀。
第三善男子雲何名下依名釋義。
一中即信發心故。
賢首品雲。
常欲利樂諸群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故。
故文雲始集善根。
二中初住發心。
文具三心。
生如來家亦初住生家。
三中十句。
一觀法門海标十行。
二向一切智标回向。
以行願相資故合為一。
餘八通行向。
四中契理斷障名深淨心。
即淨心地已證理故。
堅如金剛已得離生道故。
舍諸有趣已破二障礙山故。
為物依處。
五中證如起行為平等光明。
戒忍進等為次五地。
得無礙下即是七地。
七地得無生忍光明故。
入一切真實法六中以得無生忍契同法性。
為生佛家。
願度增上善根一體。
惑等不動為白淨法。
七中因佛勸起能頓修行。
名佛力光明。
無功用修故無疲厭等。
八中從第八地入第九地。
故雲住童真位。
觀一切智智門。
即法師之德故。
于三性等皆如實知即事知理之如實故。
于有差别境入無差别定。
即理窮事之如實故。
于無差别法現有差别智。
餘可準思。
九中以佛莊嚴而莊嚴。
故名普莊嚴。
已得離垢等諸三昧故。
雖複常用而常在三昧。
十中約其自分為此菩薩。
約其勝進名入佛地。
已受職位雲受灌頂。
智齊佛境雲知一切。
如十定品辨。
第四佛子若菩薩下。
結歎勝益可知。
二重頌中十偈如次頌前十法。
第二善男子菩薩具此下。
立法名中先牒前所明。
後我從無量下指前立目。
機感便現無所擁礙名自在受生。
通能所現。
第三善财白言下明法門業用。
于中先問後答。
答中知見此境即是業用。
于中二。
先明依願受生。
後經于百年下如昔願睹。
于中四。
初睹降神瑞相。
二善男子摩耶下見出城現光。
三摩耶夫人于畢洛叉下。
睹将生神變。
于中二。
先标征。
畢洛叉者此雲高顯。
後别顯十變。
一集衆息苦。
二卷舒無礙。
三毛現佛因。
四現佛本事。
五現行所依身。
六遍現舍行。
七現古佛受生園林。
八現今佛所處宮殿。
九出菩薩同類。
十地現蓮華将承至聖。
四善男子岚毗尼下正睹誕生。
于中三。
初睹外相有四種相。
釋通事理。
約事謂一回耀挺特故。
二高顯邕容故。
三威光赫奕故。
四分明可睹故。
約理則一依性空無住現故。
二依涅槃山無心出故。
三大慈雲中現無住之化身故。
四為破衆生生死無明之大闇故。
二菩薩爾時下了其内德。
三當我見佛下。
結其周遍。
則橫豎無窮。
第四時善财童子白彼神下。
顯法根源。
先問後答。
答中先長行中六。
一古世佛興。
二其四天下顯昔父母。
三其喜光下攀樹誕生。
四時有下觀佛得法。
五善男子下結會古今。
不結父母者。
意明即淨飯摩耶。
佛即今佛故。
六我從是下顯用周遍。
後偈頌中二十三頌分四。
初一誡聽許說。
次九最初修證。
次十二偈曆事增修。
末偈結歎無盡。
第五指示後友中。
言瞿波者。
此雲守護大地。
在家為父母守護太子。
儲備守護國地。
既為其妃依主得名。
表十地既圓故無地不護。
然太子有三夫人。
一名瞿波。
次名耶輸陀羅。
三名摩奴舍。
今因位之極故取。
其第一法喜已滿故。
寄之昔妃。
此位親能得佛。
故在生佛之城矣(已下入第七十五經)第十釋女瞿波寄法雲地。
第一依教趣求中。
二初依前修證。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于中四。
一趣求詣處。
二其中有神下伴友迎贊。
三善财童子言下善财印述。
四爾時善财下神敬增深。
二中四。
一贊行究竟。
二我觀仁者修諸下。
贊精進得果。
三我觀仁者勇猛下。
贊精進得法。
四何以下以理釋成。
三善财印述中二。
初印受所說。
後聖者我願下述自所作。
于中二。
先明四等攝生。
後明萬德益物。
前中有四。
謂法喻合釋。
法有慈悲合中兼喜。
釋中不貪兼明有舍。
于中先征後釋。
釋中先總明。
後不貪生死下别顯。
于中先明不自為。
後但見衆生下明其所為。
二聖者菩薩摩诃薩下。
明萬德益物。
于中二。
初有十六句。
别約喻顯為物歸趣。
後聖者菩薩如是下結成益物。
四神敬增深者。
以聞上法故。
文中三。
初長行申供。
次以偈贊德。
十偈分二。
初三歎下益衆生行。
後七歎上求無礙行。
後爾時下以身随逐愛重情深故。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見敬咨問。
先見次敬後問。
前中二。
先入堂推求已見依報。
此文亦可屬前。
二見在堂内下見其正報。
初見主。
後八萬下見伴。
廣歎伴從勝德主德。
固已絕言。
二爾時善财下設敬。
三作如是言下咨問。
于中先自陳發心。
後而未知下正問。
有十一句。
問悲智逆順權實寂用無礙。
雙行之行。
前十句攝為五對。
一過凡越小對。
二離果超因對。
三現生示色對。
四極相窮說對。
五下化上供對。
十一總顯諸善真俗雙行。
第三時瞿波女下示已法界。
于中四。
一法義二法名。
三法用四法根。
前中先長行。
後偈頌前中亦二。
先贊誡許說後善男子下正顯法義。
于中二。
先明帝網智光行。
謂依此十則照重重無盡法故。
有标釋結可知。
後佛子若菩薩下承事善友行。
前明依法此辨依人。
法假人弘故。
由得此出無盡法。
亦是廣前初一。
亦有标釋結。
後偈頌中有十二偈分二。
前十偈如次頌前十帝網行。
然前長行但名帝網光明行。
則十法通稱。
今偈中初二取前總名。
後之八行。
各别立稱。
則知十名一一通其十行。
重重無
初二可知。
第三彼神答下授已法界。
于中四。
一顯法義。
二立法名。
三明業用。
四辨根本。
初中二。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四。
一标數歎勝。
二征數列名。
三依名釋義。
四結歎勝益。
初中生如來家。
即正酬其問。
第二何等為十下征數列名。
此十通于六位。
一當十信。
二即十住。
三通行向。
四是初地。
五從二至七。
以是功用邊故。
六七皆八地。
然六即自分。
七即勝進得勸之後。
八即九地。
九當十地。
十即等覺入如來地。
然依行布豎配定。
然若約圓融。
初後通用故雲成就。
此法則生如來家。
若定須具十方得生家。
何以文中。
第二第六皆有生家。
第十複言于三世佛所已受灌頂。
故知須豎約證分異。
若定豎者。
則違具十則生之言。
是知須橫約圓融修觀。
第三善男子雲何名下依名釋義。
一中即信發心故。
賢首品雲。
常欲利樂諸群生。
莊嚴國土供養佛故。
故文雲始集善根。
二中初住發心。
文具三心。
生如來家亦初住生家。
三中十句。
一觀法門海标十行。
二向一切智标回向。
以行願相資故合為一。
餘八通行向。
四中契理斷障名深淨心。
即淨心地已證理故。
堅如金剛已得離生道故。
舍諸有趣已破二障礙山故。
為物依處。
五中證如起行為平等光明。
戒忍進等為次五地。
得無礙下即是七地。
七地得無生忍光明故。
入一切真實法六中以得無生忍契同法性。
為生佛家。
願度增上善根一體。
惑等不動為白淨法。
七中因佛勸起能頓修行。
名佛力光明。
無功用修故無疲厭等。
八中從第八地入第九地。
故雲住童真位。
觀一切智智門。
即法師之德故。
于三性等皆如實知即事知理之如實故。
于有差别境入無差别定。
即理窮事之如實故。
于無差别法現有差别智。
餘可準思。
九中以佛莊嚴而莊嚴。
故名普莊嚴。
已得離垢等諸三昧故。
雖複常用而常在三昧。
十中約其自分為此菩薩。
約其勝進名入佛地。
已受職位雲受灌頂。
智齊佛境雲知一切。
如十定品辨。
第四佛子若菩薩下。
結歎勝益可知。
二重頌中十偈如次頌前十法。
第二善男子菩薩具此下。
立法名中先牒前所明。
後我從無量下指前立目。
機感便現無所擁礙名自在受生。
通能所現。
第三善财白言下明法門業用。
于中先問後答。
答中知見此境即是業用。
于中二。
先明依願受生。
後經于百年下如昔願睹。
于中四。
初睹降神瑞相。
二善男子摩耶下見出城現光。
三摩耶夫人于畢洛叉下。
睹将生神變。
于中二。
先标征。
畢洛叉者此雲高顯。
後别顯十變。
一集衆息苦。
二卷舒無礙。
三毛現佛因。
四現佛本事。
五現行所依身。
六遍現舍行。
七現古佛受生園林。
八現今佛所處宮殿。
九出菩薩同類。
十地現蓮華将承至聖。
四善男子岚毗尼下正睹誕生。
于中三。
初睹外相有四種相。
釋通事理。
約事謂一回耀挺特故。
二高顯邕容故。
三威光赫奕故。
四分明可睹故。
約理則一依性空無住現故。
二依涅槃山無心出故。
三大慈雲中現無住之化身故。
四為破衆生生死無明之大闇故。
二菩薩爾時下了其内德。
三當我見佛下。
結其周遍。
則橫豎無窮。
第四時善财童子白彼神下。
顯法根源。
先問後答。
答中先長行中六。
一古世佛興。
二其四天下顯昔父母。
三其喜光下攀樹誕生。
四時有下觀佛得法。
五善男子下結會古今。
不結父母者。
意明即淨飯摩耶。
佛即今佛故。
六我從是下顯用周遍。
後偈頌中二十三頌分四。
初一誡聽許說。
次九最初修證。
次十二偈曆事增修。
末偈結歎無盡。
第五指示後友中。
言瞿波者。
此雲守護大地。
在家為父母守護太子。
儲備守護國地。
既為其妃依主得名。
表十地既圓故無地不護。
然太子有三夫人。
一名瞿波。
次名耶輸陀羅。
三名摩奴舍。
今因位之極故取。
其第一法喜已滿故。
寄之昔妃。
此位親能得佛。
故在生佛之城矣(已下入第七十五經)第十釋女瞿波寄法雲地。
第一依教趣求中。
二初依前修證。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于中四。
一趣求詣處。
二其中有神下伴友迎贊。
三善财童子言下善财印述。
四爾時善财下神敬增深。
二中四。
一贊行究竟。
二我觀仁者修諸下。
贊精進得果。
三我觀仁者勇猛下。
贊精進得法。
四何以下以理釋成。
三善财印述中二。
初印受所說。
後聖者我願下述自所作。
于中二。
先明四等攝生。
後明萬德益物。
前中有四。
謂法喻合釋。
法有慈悲合中兼喜。
釋中不貪兼明有舍。
于中先征後釋。
釋中先總明。
後不貪生死下别顯。
于中先明不自為。
後但見衆生下明其所為。
二聖者菩薩摩诃薩下。
明萬德益物。
于中二。
初有十六句。
别約喻顯為物歸趣。
後聖者菩薩如是下結成益物。
四神敬增深者。
以聞上法故。
文中三。
初長行申供。
次以偈贊德。
十偈分二。
初三歎下益衆生行。
後七歎上求無礙行。
後爾時下以身随逐愛重情深故。
第二爾時善财童子下。
見敬咨問。
先見次敬後問。
前中二。
先入堂推求已見依報。
此文亦可屬前。
二見在堂内下見其正報。
初見主。
後八萬下見伴。
廣歎伴從勝德主德。
固已絕言。
二爾時善财下設敬。
三作如是言下咨問。
于中先自陳發心。
後而未知下正問。
有十一句。
問悲智逆順權實寂用無礙。
雙行之行。
前十句攝為五對。
一過凡越小對。
二離果超因對。
三現生示色對。
四極相窮說對。
五下化上供對。
十一總顯諸善真俗雙行。
第三時瞿波女下示已法界。
于中四。
一法義二法名。
三法用四法根。
前中先長行。
後偈頌前中亦二。
先贊誡許說後善男子下正顯法義。
于中二。
先明帝網智光行。
謂依此十則照重重無盡法故。
有标釋結可知。
後佛子若菩薩下承事善友行。
前明依法此辨依人。
法假人弘故。
由得此出無盡法。
亦是廣前初一。
亦有标釋結。
後偈頌中有十二偈分二。
前十偈如次頌前十帝網行。
然前長行但名帝網光明行。
則十法通稱。
今偈中初二取前總名。
後之八行。
各别立稱。
則知十名一一通其十行。
重重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