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八

關燈
用。

    次爾時善财見聞下睹用獲益。

    後爾時善财得此下慶益稱贊。

    初中謂毛孔身雲無有盡故。

    于中二。

    先出通說修行身。

    後複于一一諸毛孔下出演說本行身。

    前中三。

    初總标亦是釋名。

    次所謂下别顯十度。

    如次十度各有又出。

    以為揀别。

    其間深旨如理思之。

    後如說菩薩諸波羅蜜下類通餘法。

    種種行法者。

    神通度生菩提分等。

    二出演說本行身中四。

    一出能說之身。

    二于彼一切衆生下明演法之聲。

    三以如是等聲下顯所說之法。

    四如是說時下彰說之益。

    前二後一可知。

    三所說法中二。

    先說本行十度行法。

    後又說下類通所餘行法。

    今初忍中。

    惡作屬身惡說屬口。

    禅中有六句。

    一名體。

    二資緣。

    三造修。

    四獲得。

    五治障。

    六起用。

    下之五度句雖多少。

    例此可知。

    般若中日約破闇雲。

    約演法。

    藏顯包含。

    方便中體性通事理。

    理趣謂意趣。

    後類通餘行中。

    具四菩薩行思之。

    二睹用獲益。

    即證入法界。

    于中三。

    初顯證因緣。

    次則得下正明證入。

    後何以下征釋所由。

    三慶益稱贊中十偈分四。

    初一偈現說之因。

    次一現說之意。

    次六現說體相。

    皆即寂之用。

    後二總結現說無礙。

    第三爾時善财下明出所因。

    于中先興二問。

    後具二答。

    于中先以偈答。

    後會古今。

    前中總九十一頌分二。

    前七十九頌答發心久近。

    後十二頌答得法時節。

    前中有十。

    複次初寂靜音劫。

    正是發心之時。

    有三十一頌分六。

    初一偈總标。

    二有八偈顯其本生三有十偈明發心本事。

    四一偈正顯發心。

    五六偈明發後之德。

    六有五偈轉值餘佛。

    未得慧眼者。

    未得十解正慧明故。

    二天勝劫中有四偈半。

    無而計為有者。

    未解即心自性故。

    餘之八劫偈數可知。

    三梵光明劫中。

    未能明了法者。

    未了十行真實行法故。

    四功德月劫。

    未得善巧回向深智趣佛智海故。

    五寂靜慧劫。

    未得地上二空真如清淨法故。

    六善出現劫。

    未淨修道之障故。

    七集堅固王劫。

    未得六地緣生深順之忍。

    八妙勝主劫。

    修最勝道者。

    六地般若為勝道故。

    九千功德劫。

    未得八地淨無生忍故。

    十無著莊嚴劫。

    四頌半。

    但言供養者。

    下明得法故。

    又前次第皆言未得。

    後後則已得前前思之。

    亦可。

    初劫已得初地未得第二乃至第九未得第十地第十劫中方得圓滿故。

    其劫名亦順地義。

    如文思之。

    第二次有佛出現名為功德幢下。

    答得法時節中。

    即前無著劫得此法也。

    于中二。

    初四偈得無功用之三地。

    謂八地無依大願。

    九地滅定總持。

    十地成如來力。

    後八結成普賢行位。

    于中三。

    初四偈半牒舉大心之始。

    次二偈半明成德之終。

    後一偈總結圓滿。

    因果圓融初後該徹故。

    入普賢道。

    二結會第四謙己推勝并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同在證位。

    故雲于此會中。

    起精進行為普救衆生。

    智焰吉祥稱為妙德(已下第七十經)第四普救衆生妙德夜神。

    寄焰慧地。

    文但有五。

    二三合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修入前法。

    後一心願得下趣求後友。

    第二時彼二神下。

    聞見法界即合二三。

    謂約善财則是見敬。

    若約夜神所現即是解脫業用。

    便為默授法界。

    若約二文開辨則先明見敬咨問。

    後答因緣。

    方為正授法界。

    今依合科總分為四。

    一現光加持。

    二蒙光獲益。

    三三業敬贊。

    四問答因緣。

    今初調伏衆生解脫即光所依。

    是己法門名體可知。

    第二善财爾時下蒙光獲益謂得三昧見大用故。

    于中二。

    先得定。

    謂三業六根皆離障故。

    雲究竟清淨。

    即淨智圓滿。

    摧障為輪故所見無礙。

    後得此下明見大用。

    于中二。

    先見用所依處。

    後一一塵中下明所見事。

    于中三。

    一所化處。

    二能化益。

    三所化意。

    前中二。

    一總明處類。

    二又見下别明塵中之刹。

    趣雜穢等者。

    轉變向染淨故。

    雜染清淨者染多故。

    下句反此。

    一向淨者對上二故。

    初之二句乃是總明。

    二如是等下明能化益亦二。

    先總明。

    後令地獄下别顯。

    于中先化五道。

    後又見一切衆生下明化九類。

    三為成就下明化意中。

    為成諸法通能所化。

    第三時善财童子見此下。

    三業敬贊中三。

    初身心敬重。

    二時彼夜神下顯友自在。

    三爾時下口以偈贊。

    二十偈半分二。

    初偈總餘偈别。

    别中二。

    初九偈半明光用無涯。

    後我承下述前蒙光獲益。

    于中三。

    初半偈推功歸本。

    次二偈半述得三昧。

    餘述見大用。

    第四問答因緣中二。

    先問後答。

    問中有三。

    一問名前來标名集經者言故。

    此方問。

    二問得法久近。

    欲顯久修德遠故。

    三問修因淨治。

    求入路故。

    後夜神言下答中二。

    先歎深難說。

    後我承下承力為說。

    今初。

    深相雲何。

    若約得時時久遠故。

    非久近故。

    若約修因因行廣故。

    若通上二契理深故。

    若約名說名如體用故。

    名者實賓。

    難窮實故。

    文有标及征釋可知。

    後承力為說中。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先标許。

    後善男子下正說。

    于中二。

    先通答三問。

    後别答修行治淨問。

    今初分三。

    一答得法久近。

    二明發心之始。

    三結會古今。

    今初十段。

    一總舉劫刹佛興已略。

    酬其久近。

    二其佛世界下通顯刹相。

    三此界東際下别顯生處。

    四有轉輪王下明本生父母。

    五其有一女下明本生身。

    六爾時衆生下。

    衆生起惡為佛現因。

    七時彼城北下佛興益物。

    八時普賢下明善友引導。

    九時轉輪王女下。

    明德女修因。

    十普智寶焰下聞經得益。

    前六可知。

    就第七佛興益物中三。

    一明得道之場。

    二須彌山下總顯佛數。

    三其第一下别明初佛。

    于中七。

    一總明成道。

    二其彼如來下成道前相。

    謂放光調機有十一重。

    一一重中。

    各有光明業用成益。

    以益對名可以思準。

    若約表法。

    則前十為次第十度光。

    後一為圓融十度光。

    以此照心則自智出現。

    三滿七日已下動刹集衆。

    四爾時彼世界中下現相顯德。

    五善男子此普照下明成道依正。

    六善男子彼普智寶焰下始成正覺。

    一成一切成故。

    七随衆生心下轉正法輪。

    于中三。

    初總标轉法。

    二于一一下顯其成益。

    于中初益凡夫。

    次益二乘。

    後益菩薩。

    菩薩中先成行。

    後發菩提心下成位。

    菩提心是住位。

    菩薩道是行位。

    淨波羅蜜是回向位。

    以大願海淨治前度故。

    後二句是等覺位。

    三善男子彼普智下結無間斷。

    第八善友引導中六。

    一知機起惡。

    二化現妙身下現身超勝。

    三時諸衆生下物機驚怪。

    四爾時普賢下告語佛興。

    五時聖王女下女發大心。

    亦是入法之因。

    六善男子時轉輪王下父王詣佛。

    于中四。

    一身處虛空。

    二以偈贊引。

    于中十偈初一總勸。

    次五偈釋勸。

    後四偈結勸勝故應往。

    三爾時下廣興供雲。

    四到已下至彼修敬。

    第九德女修因。

    于中三。

    一嚴具奉佛表修萬行。

    向佛果故。

    二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