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八

關燈
入法界品(入六十八經) 自下大文第五有十善友。

    寄十地位。

    即分十段。

    第一婆珊婆演底夜神寄歡喜地。

    城名迦毗羅者。

    此雲黃色。

    往昔黃頭仙人依此處故。

    黃是中色表契中道故。

    又此是佛生之城。

    表初地生佛家故。

    婆珊者。

    此雲春也。

    婆演底者。

    此雲主當。

    以于春時主當苗稼故。

    謂顯初入地能生長萬行。

    護衆生故。

    地上多見夜神者。

    證智玄妙雜相破闇故。

    下九天神準梵本。

    皆是女神。

    瞿波亦女者。

    地上證于同體慈悲女之狀故。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依前修證。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于中先至時處從東門入者。

    開明之初。

    顯入證之始故。

    見日沒者。

    是夜神故。

    表分别見日皆已亡故。

    後心念下生渴仰心。

    第二作是念時下。

    明見敬咨問。

    于中二。

    初見友依正。

    于空見者。

    城表教道空表證道。

    宗說兼通。

    如日處空故服朱衣者。

    證智明顯故。

    法門星像。

    不離一身如體。

    化生作用。

    不離一毛之性。

    二善财童子見聞下設敬咨問。

    第三時彼夜神下稱贊授法中二。

    初稱贊。

    後善男子我得下授己法界。

    于中三。

    一标名體。

    二顯業用。

    三得法久近。

    今初。

    一切衆生癡暗者。

    即所破二愚。

    法光明者。

    即是能破二無我智。

    又破衆生闇為悲。

    法光明是智。

    悲智具故。

    二我于惡慧下明業用中二。

    先長行後偈頌。

    前中二。

    先興救物之心。

    二我于夜闇下。

    正明對緣救攝。

    于中十門。

    初一總明。

    為海難下别顯。

    今初有四種。

    一夜等為救時。

    二海等為救處。

    三遭盜等為所救。

    四種種方便為能救。

    後九門别顯中。

    文皆有二。

    先救世苦令得世樂。

    後以回向大願。

    令其究竟離苦得樂。

    九中一救海難衆生。

    二為在陸地下救處陸衆生。

    三一切衆生下救求不得及行山險衆生。

    四救樂國土衆生。

    五救着聚落衆生。

    六救闇夜衆生。

    七是諸衆生無有智下。

    救惑業衆生。

    八或病所纏下救八苦衆生。

    九入見稠林下救惡見衆生。

    文并可知。

    二偈頌中二十一頌分四。

    初一頌法門名體。

    二有四頌舉因勸修。

    即四無量。

    三有十頌顯果令入。

    即六處殊勝。

    四有六頌明業用廣大。

    三得法久近中。

    先興二問後還兩答。

    答中有二。

    先答發心時節。

    後答得法久近。

    今初有六。

    初總顯本事因緣。

    二時彼城東下明初佛興世。

    三蓮華城内下善友勸發。

    四令王夫人下正發大心。

    五時王夫人下結會古今。

    六我于彼佛下發心成益。

    二過此劫已下答得法久近。

    于中二。

    初總顯得法因緣。

    後我才見佛下正明得法。

    于中三。

    初得方便三昧。

    謂上見諸佛下化衆生。

    次以聞法故下得此解脫。

    後得此解脫已下廣顯業用。

    第四謙推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雲菩提場内者。

    得無誤犯。

    由契理故。

    理即菩提場。

    友名普德者。

    最勝法界無德不具故。

    淨光者。

    正智證入離誤犯之垢故。

    即前淨月。

    故雲本從發心。

    第六爾時善财下戀德禮辭。

    于中二。

    先以偈贊表戀德之深。

    于中十偈分四。

    初四贊身心超勝。

    次三明大用無涯。

    次二益物不虛。

    後一結德無盡。

    二時善财下作禮辭退(已下六十九經)第二普德淨光夜神。

    寄離垢地。

    善友義如前說。

    文則具六。

    且分為四。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見敬咨問。

    第三稱贊授法。

    第四戀德禮辭。

    今初。

    先念前法有十一句。

    初一念發心餘十念得法。

    第二頂禮下見敬咨問。

    第三夜神答下稱贊授法。

    先贊後授。

    授中二。

    先長行後偈頌。

    長行中三。

    第一正授法門。

    第二謙己推勝。

    第三指示後友。

    初中二。

    先總答所問。

    後别示己法。

    今初。

    有标征釋結。

    釋中有十句。

    初總餘别。

    别中三。

    是智法光明。

    四放光利益。

    五常光發焰餘可知。

    二善男子我得下别示己法。

    于中二。

    先标名體。

    謂契理無著為寂靜。

    止觀雙運為禅定。

    正法樂住為樂。

    大用無涯為普遊步。

    後普見三世下廣顯業用。

    于中四。

    初明攀緣如實禅。

    同如來清淨禅。

    即寂靜業用。

    次現法樂住禅即定業用。

    三明引生功德禅。

    四饒益有情禅。

    此二即普遊步業用。

    今初。

    文中有标征釋。

    标以見佛無著故寂靜。

    釋雲所以無著者。

    窮了如來之體性故。

    文有十非。

    大同中論八不。

    謂不去不來不生不滅為四。

    其非實非妄即是不常。

    非遷非壞即是不斷。

    一相即非異。

    無相亦非一。

    二善男子我如是了下明現法樂住禅。

    先牒前起後。

    後思惟下正顯四禅。

    初禅中。

    思惟觀察即是尋伺。

    當對治支。

    堅固莊嚴猶是尋伺之相。

    次不起一切妄想分别。

    即所離障。

    然世禅但離欲惡不善。

    今一乘深妙故。

    離一切妄想。

    次大悲救護一切衆生。

    即利益支。

    謂離自憂念衆生憂故生喜樂。

    後一心下即所依支。

    謂彼二依止二禅中息一切意業。

    即滅覺觀。

    次攝一切衆生。

    是一心智力勇猛。

    是内淨無覺無觀。

    次喜心悅豫是定生喜樂。

    修第二禅即彼二。

    依止下三四禅準此 三禅中初思惟一切衆生自性。

    即舍念二支。

    謂舍離前攝生之喜。

    于此舍中不失念故。

    厭離生死即慧樂二支。

    謂正知生死不可喜故。

    厭離即得真寂之樂。

    四禅中二句通具三支。

    謂苦喜憂樂皆是衆苦熱惱。

    于下苦中橫生樂故。

    四受俱亡故。

    雲悉能息滅即舍念清淨。

    既無苦樂即是中受。

    三增長圓滿下引生功德禅。

    遊戲神通即普遊步義。

    上來皆約一乘。

    異于三地寄法故。

    乃至雲普入法界。

    四善男子我修此下明饒益有情禅。

    種種方便無不饒益。

    亦普遊步義。

    文中三。

    初令修四念處等觀。

    次若有衆生下明作道因緣。

    後複次下令修四正斷。

    第二我唯下謙己推勝。

    第三去此不遠下指示後友。

    去此不遠者。

    同寄世間故。

    菩提場右者。

    依理發光義便易故。

    喜目觀察者忍惡視物故雲喜目。

    發聞持光故雲觀察。

    後偈頌十三偈分三。

    初十偈頌正授法門。

    次二頌謙己推勝。

    後一頌指示後友。

    前中頌前十法。

    文小不次。

    初四如次頌前四法。

    五超頌第七。

    六頌第六。

    七卻頌第五。

    八頌第十。

    九頌第八。

    十頌第九。

    第四禮辭可知第三喜目觀察衆生夜神寄發光地。

    文具六段。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初依前友教。

    念友成益。

    後作是念已下趣求後友。

    得友加持于中四。

    一欲趣後友。

    二時喜目神下得友加持。

    謂加令知近友之益。

    三時善财童子遽發下加所成益。

    謂依前能加而起念故。

    如次以此十句對前十句四。

    爾時善财下正明趣後。

    第二見彼下見敬咨問中。

    但略明見已含敬請。

    第三入普喜幢下示己法界。

    謂懸為示相義當答問。

    于中三。

    初标名體。

    次顯業用。

    後出所因。

    今初。

    無不攝伏為大勢力。

    遍稱群機故雲普喜。

    摧伏高顯所以名幢。

    第二于其身上下明業用。

    于中三。

    初顯無涯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