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第九勝熱善友寄王子住。
義如前釋。
文亦有六。
一依教趣入中二。
初證前。
後趣後。
前中二。
初顯證所因。
後住諸佛下正明證益。
于中二。
先得自分益。
後求一切智下得勝進益。
及于趣後文并可知。
第二見彼勝熱下。
見敬咨問中三。
先見苦行。
四面火聚者。
更加頭上有日。
即五熱炙身。
今但雲四者。
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别智最居中道。
無不割故。
高而無上難可登故。
故智論雲。
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
四邊不可取遠離于四句。
四句即四邊。
取則燒人離則成智。
又火有四義。
一燒煩惱薪。
二破無明闇。
三成熟善根。
四照現證理。
投身入火者。
從無分别智遍入四句。
皆無滞故。
又釋刀是斷德無不割故。
火是智德無不照故。
投身下者障盡證理故。
即刀山為能證。
火聚為所證故。
此火等即是法門。
不須别表現所用故。
稱性事故。
此為甚深難解不可輕爾。
二敬三問文并可知。
第三婆羅門言下。
正示法界有六。
一示法勸修。
二疑憚不受。
三勝緣勸引。
四疑盡悔愆。
五誡勸見容。
六依教修證。
今初。
然刀山不可執。
火聚不可取。
若能不住無分别智遍入四句。
則遠離四謗不滞空有何行不成。
所以要令入者破其見心。
令解菩薩深密法故。
順相易解逆相難知故。
此中示于邪見。
無厭足王示嗔。
婆須蜜女示貪。
顯三毒相并有正法故。
然有五義。
一當相即空空故是道。
非謂此三即是佛法。
諸部般若其文非一。
二約幻用攝生。
亦非即是如淨名雲。
行于非道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等。
三在惑用心如俗流輩。
此在觀心為道亦非即道。
四留惑潤生長菩薩道。
亦非即是。
如淨名雲。
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等。
五當相即道。
不同前四不思議故。
無行經雲。
淫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亦斯義矣。
二時善财童子作如是下。
疑憚不受非惜身命恐失道緣。
示智未深故生此念。
文中先明道緣難具。
于中離諸難者。
非佛前後等。
得無難者。
非生聾等。
具諸根者。
謂信進等。
後此将非下正疑魔壞。
三作是念時下。
勝緣勸引中有十三衆。
各述曾為勝熱化益。
故勸勿疑。
初一即色界梵天多是初禅。
文中有三。
一總勸莫疑。
二今此下彰其本意。
智慧堅利猶如金剛。
燒諸惑薪發諸智焰。
燒而常寂為三昧光。
三善男子下自述蒙益。
梵王最初。
生此餘衆念而後生。
故生邪見。
次五欲天。
次六雜類。
各有複有以為揀别。
十三欲界諸天衆。
然此欲界即是一類。
從地獄出者。
義通六天及前夜摩四天王。
前所不列皆在其中。
第四爾時善财聞如是下。
疑盡悔愆。
第五時婆羅下誡勸見容。
上疑為揀其真僞。
此勸為顯其實德。
魔亦能為現勸。
何故聞即疑除。
以此善友前友指來。
況勸中正說非魔能作。
善财亦得超魔之眼故。
若爾何以生疑。
以顯法故。
如第八地中佛之七勸。
縱佛不勸豈容趣寂。
又為後代之軌令審察故。
第六爾時善财下。
依教修證。
于中二。
初正修證。
未至得善住三昧者。
上不依山下不依火。
正處于空即顯般若。
離于二邊無所住故。
名為善住寂靜樂。
神通三昧者。
親證般若實體。
即性淨涅槃故。
雲寂靜樂。
而大用無涯故雲神通。
觸者。
親證也。
故淨名雲。
受諸觸如智證。
二善财白言下。
自陳所得顯後得起說。
第四謙己推勝。
謙己中雲無盡輪者。
有二義。
一智輪摧惑。
照其本源無可盡故。
二反常智用用周法界無有盡故。
圓轉不已所以名輪。
推勝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師子奮迅者。
師子幢王所居。
表振動照耀住持世界自在無畏故。
慈行童女者。
知衆生根令其調伏。
慈為行故。
智中生悲便能處世無染。
是謂童女。
以學如來十種智故(已下六十五經)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
文六同前。
初依教趣求中二。
先修入前教。
于中初二句重友解生。
次二句念乘思佛。
次觀法下智證實際。
初句能觀智。
現決定下所證窮極。
後于一切佛下離障自在。
二漸次下趣求後友。
于中初至處。
次聞名五百為侍者。
以一期位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
互相涉入之法。
而相應故。
第二善财聞已下。
見敬咨問中亦三。
初見中先明遠見。
表得門未證故。
後善财入已下。
親睹依正等。
二敬三問并可知。
第三時慈行童女下。
正示法界中二。
一令觀親證。
并依中見正。
小大念劫皆無礙等。
十住位終故約報顯。
二爾時善财下。
以言顯發于中二。
先顯法名因。
後彰法勝用。
前中初善财默請。
後童女言答。
答中初示名。
名般若普莊嚴者。
有二義。
一由般若照一切法。
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
所得依無所不現。
般若中雲。
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
即其義矣。
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
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
次下顯因雲。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
此即其義也。
總攝三十六恒沙之别。
歸于普門。
則一嚴一切嚴故名普嚴。
言三十六恒沙者。
住位既滿。
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
故為三十六。
皆恒沙性德本覺中來。
故雲佛所求得。
二善财白言下顯法勝用。
先問後答。
答中先總。
後所謂下别。
總中初明修習契證相應。
後得普門下。
總明所得業用陀羅尼。
以智為體。
由得般若普嚴故能總持萬法。
一持一切持故雲普門。
以圓融十住。
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
又彼總此别。
但舉一持餘三昧等。
略而不說。
二别顯中有百一十八門。
略分十位。
初八總知依正理事持。
二福德下九門明願行持。
三業下九門明業持。
四三昧下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五心海下五門染淨諸心持。
六知衆生下十門知所化持。
七普見十方下十七門知能化持。
八世界成下十七門明知刹海自在持。
于中言世界轉者。
晉經雲回轉世界。
九見諸佛下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
十菩提心下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
自心清淨即性淨菩提。
總攝諸門不出于此。
第四謙己推勝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國名三眼者。
施為行首複開導自他。
如目導餘根故名為眼。
财施無著成于慧眼。
無畏之施成于慈眼。
法施開于法眼故複雲三。
用上三眼見無不善。
又施行内成勝報外現。
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
故以出家表之。
又行本令物得出離故。
上明十住竟。
大文第三善見已下有十善友。
寄十行位。
位各一人。
初善見比丘寄歡喜行。
文亦具六。
初依教趣求中亦二。
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
初總餘别。
别分為三。
初二約菩薩論深。
一所證法界即事而真故。
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
次有七句。
約衆生辨深。
一報類難知故。
二妄想為因。
即無性故。
三染分行業。
唯佛知故。
四感異熟識。
若種若現恒轉如流不可知故。
五所變影像若内若外緣無性故。
六名無得物之功。
而不失所名之物故。
七文字言說皆解脫故。
後三句合辨前文。
一染淨二分。
皆嚴法界而無嚴故。
二上二分業不相知故。
三各自莊飾淨染世間果報無失。
即同真故。
總上二分。
皆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故。
所以思之。
二趣求後友于市肆等處處求者。
顯随緣造修無不在故。
第二見在林中下。
見敬咨問中。
先見次敬。
後問。
見中三。
先見身勝相。
見在林者。
行之初故。
同佛相者。
如說修行順佛果故。
于中七處平滿者。
兩手兩足兩肩及項。
言其身殊妙如淨居天者。
準晉經即師子上身相矣。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者。
準晉經。
雲其身圓滿如尼俱陀樹。
此則但是一相。
言諸相随好者。
上但列十四故總結之。
目視不瞬圓光一尋。
複是二相。
都列十六耳。
餘至瞿波處釋。
二智慧下明其心相。
即止觀雙運。
止過則沈。
智過則舉。
不沈不舉則正受現前。
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
起念止觀皆成動轉。
雙非再遣未離戲論。
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
則一切皆息。
為踐如來所行之道。
随所履道即是法門。
三無量下明諸侍從不無表法。
恐繁不說。
敬問可知。
第三善見答下正示法界中二。
初示依緣得法。
後又善男子下顯法業用。
今初分三。
初總序。
初入行位故雲年少。
創離十住之家。
名為出家。
又近言我此生者。
略有二義。
一念劫圓融故。
如毗目處說。
二顯入解行生。
非見聞生故。
供三十八恒
義如前釋。
文亦有六。
一依教趣入中二。
初證前。
後趣後。
前中二。
初顯證所因。
後住諸佛下正明證益。
于中二。
先得自分益。
後求一切智下得勝進益。
及于趣後文并可知。
第二見彼勝熱下。
見敬咨問中三。
先見苦行。
四面火聚者。
更加頭上有日。
即五熱炙身。
今但雲四者。
四句般若皆燒惑薪故。
中有刀山者。
無分别智最居中道。
無不割故。
高而無上難可登故。
故智論雲。
般若波羅蜜猶如大火聚。
四邊不可取遠離于四句。
四句即四邊。
取則燒人離則成智。
又火有四義。
一燒煩惱薪。
二破無明闇。
三成熟善根。
四照現證理。
投身入火者。
從無分别智遍入四句。
皆無滞故。
又釋刀是斷德無不割故。
火是智德無不照故。
投身下者障盡證理故。
即刀山為能證。
火聚為所證故。
此火等即是法門。
不須别表現所用故。
稱性事故。
此為甚深難解不可輕爾。
二敬三問文并可知。
第三婆羅門言下。
正示法界有六。
一示法勸修。
二疑憚不受。
三勝緣勸引。
四疑盡悔愆。
五誡勸見容。
六依教修證。
今初。
然刀山不可執。
火聚不可取。
若能不住無分别智遍入四句。
則遠離四謗不滞空有何行不成。
所以要令入者破其見心。
令解菩薩深密法故。
順相易解逆相難知故。
此中示于邪見。
無厭足王示嗔。
婆須蜜女示貪。
顯三毒相并有正法故。
然有五義。
一當相即空空故是道。
非謂此三即是佛法。
諸部般若其文非一。
二約幻用攝生。
亦非即是如淨名雲。
行于非道先以欲鈎牽後令入佛智等。
三在惑用心如俗流輩。
此在觀心為道亦非即道。
四留惑潤生長菩薩道。
亦非即是。
如淨名雲。
不入生死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等。
五當相即道。
不同前四不思議故。
無行經雲。
淫欲即是道。
恚癡亦複然。
如是三法中具一切佛法。
亦斯義矣。
二時善财童子作如是下。
疑憚不受非惜身命恐失道緣。
示智未深故生此念。
文中先明道緣難具。
于中離諸難者。
非佛前後等。
得無難者。
非生聾等。
具諸根者。
謂信進等。
後此将非下正疑魔壞。
三作是念時下。
勝緣勸引中有十三衆。
各述曾為勝熱化益。
故勸勿疑。
初一即色界梵天多是初禅。
文中有三。
一總勸莫疑。
二今此下彰其本意。
智慧堅利猶如金剛。
燒諸惑薪發諸智焰。
燒而常寂為三昧光。
三善男子下自述蒙益。
梵王最初。
生此餘衆念而後生。
故生邪見。
次五欲天。
次六雜類。
各有複有以為揀别。
十三欲界諸天衆。
然此欲界即是一類。
從地獄出者。
義通六天及前夜摩四天王。
前所不列皆在其中。
第四爾時善财聞如是下。
疑盡悔愆。
第五時婆羅下誡勸見容。
上疑為揀其真僞。
此勸為顯其實德。
魔亦能為現勸。
何故聞即疑除。
以此善友前友指來。
況勸中正說非魔能作。
善财亦得超魔之眼故。
若爾何以生疑。
以顯法故。
如第八地中佛之七勸。
縱佛不勸豈容趣寂。
又為後代之軌令審察故。
第六爾時善财下。
依教修證。
于中二。
初正修證。
未至得善住三昧者。
上不依山下不依火。
正處于空即顯般若。
離于二邊無所住故。
名為善住寂靜樂。
神通三昧者。
親證般若實體。
即性淨涅槃故。
雲寂靜樂。
而大用無涯故雲神通。
觸者。
親證也。
故淨名雲。
受諸觸如智證。
二善财白言下。
自陳所得顯後得起說。
第四謙己推勝。
謙己中雲無盡輪者。
有二義。
一智輪摧惑。
照其本源無可盡故。
二反常智用用周法界無有盡故。
圓轉不已所以名輪。
推勝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師子奮迅者。
師子幢王所居。
表振動照耀住持世界自在無畏故。
慈行童女者。
知衆生根令其調伏。
慈為行故。
智中生悲便能處世無染。
是謂童女。
以學如來十種智故(已下六十五經)第十慈行童女寄灌頂住。
文六同前。
初依教趣求中二。
先修入前教。
于中初二句重友解生。
次二句念乘思佛。
次觀法下智證實際。
初句能觀智。
現決定下所證窮極。
後于一切佛下離障自在。
二漸次下趣求後友。
于中初至處。
次聞名五百為侍者。
以一期位滿總攝五位十十法門。
互相涉入之法。
而相應故。
第二善财聞已下。
見敬咨問中亦三。
初見中先明遠見。
表得門未證故。
後善财入已下。
親睹依正等。
二敬三問并可知。
第三時慈行童女下。
正示法界中二。
一令觀親證。
并依中見正。
小大念劫皆無礙等。
十住位終故約報顯。
二爾時善财下。
以言顯發于中二。
先顯法名因。
後彰法勝用。
前中初善财默請。
後童女言答。
答中初示名。
名般若普莊嚴者。
有二義。
一由般若照一切法。
依中有正一中有多故。
所得依無所不現。
般若中雲。
了色是般若一切法趣色。
即其義矣。
二由能證般若已具諸度莊嚴故。
所證所成亦莊嚴無盡。
次下顯因雲。
彼諸如來各以異門令我入。
此即其義也。
總攝三十六恒沙之别。
歸于普門。
則一嚴一切嚴故名普嚴。
言三十六恒沙者。
住位既滿。
則六度之中一一具六。
故為三十六。
皆恒沙性德本覺中來。
故雲佛所求得。
二善财白言下顯法勝用。
先問後答。
答中先總。
後所謂下别。
總中初明修習契證相應。
後得普門下。
總明所得業用陀羅尼。
以智為體。
由得般若普嚴故能總持萬法。
一持一切持故雲普門。
以圓融十住。
亦同十地所得無量百千阿僧祇陀羅尼門。
又彼總此别。
但舉一持餘三昧等。
略而不說。
二别顯中有百一十八門。
略分十位。
初八總知依正理事持。
二福德下九門明願行持。
三業下九門明業持。
四三昧下六門明正受體用持。
五心海下五門染淨諸心持。
六知衆生下十門知所化持。
七普見十方下十七門知能化持。
八世界成下十七門明知刹海自在持。
于中言世界轉者。
晉經雲回轉世界。
九見諸佛下二十五門知佛海自在持。
十菩提心下十二門明菩提因果持。
自心清淨即性淨菩提。
總攝諸門不出于此。
第四謙己推勝可知。
第五指示後友。
國名三眼者。
施為行首複開導自他。
如目導餘根故名為眼。
财施無著成于慧眼。
無畏之施成于慈眼。
法施開于法眼故複雲三。
用上三眼見無不善。
又施行内成勝報外現。
見者皆善故出住之行。
故以出家表之。
又行本令物得出離故。
上明十住竟。
大文第三善見已下有十善友。
寄十行位。
位各一人。
初善見比丘寄歡喜行。
文亦具六。
初依教趣求中亦二。
先念前友教中有十三句。
初總餘别。
别分為三。
初二約菩薩論深。
一所證法界即事而真故。
二入菩薩地智唯證相應故。
次有七句。
約衆生辨深。
一報類難知故。
二妄想為因。
即無性故。
三染分行業。
唯佛知故。
四感異熟識。
若種若現恒轉如流不可知故。
五所變影像若内若外緣無性故。
六名無得物之功。
而不失所名之物故。
七文字言說皆解脫故。
後三句合辨前文。
一染淨二分。
皆嚴法界而無嚴故。
二上二分業不相知故。
三各自莊飾淨染世間果報無失。
即同真故。
總上二分。
皆是般若波羅蜜普莊嚴故。
所以思之。
二趣求後友于市肆等處處求者。
顯随緣造修無不在故。
第二見在林中下。
見敬咨問中。
先見次敬。
後問。
見中三。
先見身勝相。
見在林者。
行之初故。
同佛相者。
如說修行順佛果故。
于中七處平滿者。
兩手兩足兩肩及項。
言其身殊妙如淨居天者。
準晉經即師子上身相矣。
上下端直如尼拘陀樹者。
準晉經。
雲其身圓滿如尼俱陀樹。
此則但是一相。
言諸相随好者。
上但列十四故總結之。
目視不瞬圓光一尋。
複是二相。
都列十六耳。
餘至瞿波處釋。
二智慧下明其心相。
即止觀雙運。
止過則沈。
智過則舉。
不沈不舉則正受現前。
不智不愚則雙契中道。
起念止觀皆成動轉。
雙非再遣未離戲論。
雖止觀雙運而無心寂照。
則一切皆息。
為踐如來所行之道。
随所履道即是法門。
三無量下明諸侍從不無表法。
恐繁不說。
敬問可知。
第三善見答下正示法界中二。
初示依緣得法。
後又善男子下顯法業用。
今初分三。
初總序。
初入行位故雲年少。
創離十住之家。
名為出家。
又近言我此生者。
略有二義。
一念劫圓融故。
如毗目處說。
二顯入解行生。
非見聞生故。
供三十八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