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關燈
願之首故。

    後漸次下趣求後位。

    第二詣長者下見敬咨問。

    第三長者告言下稱贊授法。

    先贊後授。

    授中二。

    先總标所得。

    後所謂下别顯業用。

    今初知世諸香以表法香。

    謂以戒定慧慈悲等香。

    熏修生善滅惡習氣故。

    善知一切香者。

    差别行也。

    亦知調合者。

    融通行也。

    以金剛杵碎之。

    實相般若波羅蜜調和。

    令純雜無礙。

    悲智圓融成回向故。

    二别顯業用中二。

    先總相顯知。

    後指事别顯。

    前中四。

    一知香體異。

    二又善了下約類辨異。

    三又善别下知力用異前。

    二約世此兼出世。

    四如是等下明委窮本末。

    上四各有事理思之。

    二人間有下。

    指事别顯中有十種香。

    初象藏香具前本末十事。

    一但語香名必有形相。

    二龍鬥為生起。

    三興雲為出現。

    四雨雨為成就。

    五金色為清淨。

    六喜樂為安隐。

    七無病等為方便。

    八慈心等為境界。

    九意淨為威德。

    其業用一種義通前七。

    十我知下是根本。

    本為菩提心故。

    若就菩提心顯十義者。

    以菩提心香似如來藏。

    因善惡相攻而生。

    若一發心興慈雲注法雨。

    心所及者令歸真淨。

    得法喜樂離惑業苦。

    展轉興慈志願純淨。

    餘之九香皆應具法喻之十。

    略故或二或三。

    摩羅耶者國名。

    國多此香故。

    此即忍香嗔火不燒。

    三即進香魔軍退散。

    次五如次是五分法身香。

    九即稱法界香。

    先陀婆一名四實。

    此宜用鹽香似此故。

    十忘能所香故名奪意。

    餘三可知。

    第二船師婆施羅寄不壞回向。

    婆施羅者。

    此雲自在。

    謂于佛法海。

    已善通達于生死海。

    能善運度。

    于一切法深信不壞。

    故名自在。

    在樓閣城者。

    由此回向令菩提心轉更增長。

    悲智相依而勝出故。

    文中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依教觀道。

    于回向道初得不壞故。

    佛道為高餘皆是卑。

    生死涅槃為夷險。

    障無障為淨穢。

    二乘為曲菩薩為直等。

    後漸次下趣求後位而興勝念。

    謂菩薩道因人得故。

    即于菩薩法師得不壞信。

    于中先正明。

    後征釋可知。

    第二既至彼下見敬咨問。

    見在海岸者。

    若佛法海以生死為此岸。

    不舍生死故。

    若生死海。

    以大悲修因而為此岸。

    住大慈悲令離因故。

    第三船師告言下。

    稱贊授法分二。

    先贊問。

    贊其發心。

    後能問法文有十句。

    前五能問果因。

    後五能問因因。

    故雲道因。

    三昧旋者。

    旋謂深澓沈而不流。

    二乘沉寂動八萬劫故。

    能遠離是菩薩道。

    二善男子我在此下授己法界中二。

    先标名體。

    謂大悲超出為物所歸故。

    後我觀閻浮下。

    辨其業用中二。

    先明于陸化生令知有海。

    後我知海中下善知海相。

    于海化生于中二。

    初明善知。

    後彰化成益。

    今初此寶洲等。

    生死法海義皆有之。

    且約生死海釋文中。

    略舉知五種事。

    一知寶。

    寶即是智故。

    不入生死大海。

    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于中有十二句。

    一生死海中湛寂不動。

    謂之寶洲。

    二空不空如來藏為寶處。

    三恒沙功德皆寶類。

    四佛性為寶種。

    此上皆約本有。

    次四約修成。

    以淨戒頭陀等為能淨以緣起智為能鑽。

    以發一切智心為出因。

    聽聞為能作。

    後四為寶用。

    謂三乘等器智慧有殊。

    照理斷惑所用各别。

    所緣境界萬品階差。

    破愚顯明各各不等。

    二我知一切龍下。

    即生死中嗔貪癡之三毒。

    部多此雲自生。

    亦如夜叉。

    但不從父母生故喻多癡。

    三亦善别知旋澓下。

    即知心識相色無色等依識心定。

    劫數淺深。

    七識波浪染習遠近。

    随善惡緣心水色異。

    四亦善别知日月等者。

    即能知時。

    謂機之生熟。

    如是時中宜修定慧等。

    五亦知其船。

    即知萬行不同。

    有方便為堅無方便為脆。

    曾修為滑不曾則澀。

    水之大小者。

    謂生死有邊與無邊。

    風之逆順者。

    八風四順四逆。

    又謂修行有住與無住故。

    若開第三第五。

    各有三事。

    則總具十二。

    我以成就下彰化成益。

    既列十海則知前海。

    準此應思。

    前四自利後六利他。

    後三文顯。

    第三無上勝長者。

    寄等一切佛回向。

    以得勝通無過上故。

    等于諸佛。

    更無勝故。

    在可樂國者。

    由等佛回向不見美惡。

    皆得清淨歡喜悅樂故。

    文中第一可知。

    第二見無上勝下見敬咨問。

    初見。

    在城東者。

    啟明佛日故。

    處無憂林者。

    同佛回向無愛憎故。

    商人等圍繞者。

    佛為商主菩薩為商人。

    法财外益功歸己故。

    次爾時善财下設敬。

    後白言下咨問稱名者。

    聲名久聞。

    表重法之器。

    冀有聞故。

    第三時彼長者下。

    稱贊授法。

    授法中先标名體。

    由無作無依故能遍至。

    遍至是用廣。

    無依是體勝。

    無依者。

    不依他故。

    無作者。

    離加行故。

    二善男子雲何下征釋業用。

    釋中明至一切處廣說法故。

    文中先舉三千。

    後如于此三千下類顯十方。

    第四謙己推勝中。

    加清淨法門者。

    遍至本為說法故。

    即前所說。

    後二可知。

    第四至一切處回向。

    善友名師子嚬申者。

    舒展自在無不至故。

    比丘尼者。

    純淨之慈合善遍故。

    國名輸那者。

    此雲勇猛。

    勇猛之力。

    能使善根無不至故。

    又以十度明義。

    義當進故。

    城名迦陵迦林者。

    以義翻。

    為相鬥戰時。

    謂因鬥勝而立城故。

    表此回向願。

    以信解大威力故。

    廣大智慧無障礙故。

    令修善根無所不至義同戰時。

    文中第一依教趣求。

    言勝光王舍施日光園者。

    準律。

    尼之頭陀多在王園。

    藉外護故。

    表因實際勝光。

    令其善根遍法界之園苑故。

    并皆即智故有光名。

    第二時善财童子即詣下。

    見敬咨問中三。

    先見次敬後問。

    前中二。

    初見依。

    後見正。

    今初有六。

    一無漏林樹無漏法行而建立故。

    文中有八。

    各有所表思之。

    二園中複有下明八解泉流。

    八功德者。

    謂輕冷濡美淨而不臭。

    調适無患。

    三無量寶樹下敷法空座。

    而随法嚴異。

    于中有标列及結可知。

    四此大園下雜明諸嚴。

    萬行非一故。

    五爾時善财下出其所因。

    六三千下明果用自在。

    二爾時善财見師子下。

    明見正報中四。

    初總明遍坐勝德顯彰。

    二别明所遍。

    演法各異。

    三總結多類聞法發心。

    四通顯所因釋成自在。

    今初婆樓那者此雲水也。

    此天能滿人願故。

    二或見處座下别明所遍中有三十處分三。

    初十六為八部人非人等。

    次二為二乘。

    後十二為菩薩。

    今初中先有七處為天。

    一為淨居天。

    說無盡者。

    治彼那含求盡身智故。

    二梵王。

    普應。

    但于己衆廣及三千。

    為說普門則無不應。

    梵音清妙但是世間。

    為說法界勝流方為淨妙。

    三他化天。

    令得出世淨心超世自在故。

    四化樂。

    樂具莊嚴不及善故。

    五旋歸如來藏心。

    則真喜足故。

    六遍嚴法界方盡時分之樂。

    七釋天。

    耽欲甚故。

    次一為龍。

    龍能通變耀電雨莊嚴故。

    三夜叉。

    性好飛空害物故四乾闼婆衆。

    能奏樂喜樂故。

    上三亦四王衆意存八部。

    故阙南西。

    五修羅。

    善幻為莊嚴故。

    六迦樓羅。

    動海怖龍故。

    七緊那羅。

    是歌神。

    以佛行光明破其着故。

    又頭有一角亦雲疑神。

    令同佛覺離疑光明故。

    八摩睺羅伽。

    多嗔毒故。

    上來八部。

    除第一第七及夜叉衆摩睺羅伽。

    約對治說。

    餘皆約随便宜。

    随其世能轉入出世故。

    緊那羅衆通其二義。

    第十五一座為人。

    人多行不善行。

    設行仁義亦非勝故。

    故令起出世勝行。

    十六一座為羅刹。

    則是非人。

    亦治多殘害故。

    次二為二乘者。

    聲聞智劣故。

    緣覺修福止百劫故。

    緣起智光未能亡緣故。

    後十二為菩薩分三。

    初一為地前。

    說定慧之光。

    次十為地上。

    初發心者。

    證發心也。

    發十大願故。

    五地妙華藏者。

    華謂十種平等淨心故。

    晉經雲淨心華藏。

    華藏者。

    以真俗雙修。

    于難得勝為因含藏故。

    餘八可知。

    後一義當等覺說金剛喻定壞散塵習故。

    既為等覺而說明此位非小。

    言回向者。

    約寄位耳。

    他皆仿此。

    第三善财童子見如是下總結多類聞法發心可知。

    第四何以故下總顯所因。

    釋成自在有二。

    一由能化具般若故。

    二此日光下由彼所化根已熟故。

    二時善财童子下設敬。

    于中三。

    初睹勝發心。

    次放光攝受。

    後正申敬儀。

    三白言下問法。

    第三比丘尼言下。

    授己法界中三。

    初标名。

    一切智者同佛智故二善财言下征釋其體。

    一念普照故。

    三善财白言下辨其業用。

    先問後答。

    答中二。

    先明通用。

    後明智用。

    前中亦二。

    先辨用所依。

    謂由一切智能入王三昧故。

    王三昧者。

    智論第八雲。

    一切三昧皆入中故。

    體即如如。

    如體本寂真智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