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然後合為下治心病。
亦二。
先明除惑義通大小。
後為欲令其下令其成益。
此唯大乘有十六句。
初五通顯大心行願。
次十别明十度之因。
感十身之果。
施滿他心故。
相好悅物。
戒遍止惡故。
淨身遍至。
忍兼忍理故不思議。
進策萬行故無能勝。
禅唯一心故無與等。
般若照理故顯法身。
方便顯用色身可睹。
願窮來際住劫無窮。
力不可搖悉過一切。
智窮事法故随物成身。
後一句總離諸惡。
故究竟淨妙。
二上供佛行中二。
初知香體。
辛頭者。
即信度河也。
波羅是岸。
即彼河岸之香。
阿盧那跋底。
此雲赤色極。
烏洛迦者。
西域蛇名。
其蛇有毒繞此檀樹故。
和合者。
戒定慧等融無礙故。
次興供起願。
後能成大供文處并顯。
第四謙己推勝中。
謙己知一中。
謂身心病除成二世樂。
故皆歡喜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
則何佛不見。
餘并可知。
第七無厭足王寄無著行。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念教成益。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既入其國必聞其政。
言多羅者。
此雲明淨。
幢者。
建立表無著行依般若淨明立勝行故。
王名無厭足者。
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
無疲厭心。
第二遙見下見敬咨問中。
先見有四。
一見勝依正。
二其前後有下睹其逆化。
三善财見已下不了生疑。
四作是念時下空天曉谕。
于中二。
先令憶前教真實使不生疑。
後善男子菩薩善巧下。
辨後行深玄令其信入。
然善财雖常憶教而生疑者。
逆行難知故。
貪益此世不疑婆須。
嗔癡現損故。
勝熱此王并生疑怪。
言深玄者通達非道故。
梁攝論戒學中。
明菩薩逆行殺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
要大菩薩方堪此事。
此有二種。
一實行。
二變化。
實行者。
了知前人必定作無間業。
無别方便令離此惡。
唯可斷命使其不作。
又知前人若舍命已。
必生善道。
又菩薩自念。
我行殺已必堕地獄。
為彼受苦。
彼雖現受輕苦必得樂果。
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
亦同此說。
言變化者。
即當此文。
下王自說。
二時善财下敬問可知。
第三時阿那羅下。
授己法界中二。
初授法方便。
執手同坐示無間之儀。
表攝彼加行令趣真故。
二告言下正示法界。
令證相應。
于中四。
一舉果令入。
二時阿那羅王告善财下以實顯權。
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其所得。
于中初名如幻者。
了生如幻故。
以幻化幻。
次我此國下明法門業用。
後我以如是下明法門勝益。
四善男子我身語下。
直顯實德慈念之深。
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
休舍觀自在開敷樹華。
多約慈悲。
第四謙己推勝。
推勝雲無生忍者。
由了如幻方證此忍故。
又後位中當此忍故。
第八大光王寄難得行。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念前。
後漸次下趣後。
于中初推求得知。
城名妙光者。
前位悲增。
今得無住妙慧運衆生故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無不該故。
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後時善财童子下自慶當益。
第二作是念已下見敬咨問。
初見中三。
初見依報中二。
先所見殊勝。
雲十由旬者。
欲明圓滿。
既有十億衢道道各無量衆生。
豈世間十小由旬之所能受。
故此中事物皆應圓融。
表法如理思之。
後爾時善财下能見無染。
二漸次下見王正報。
處四衢道者。
以四無量用四攝法攝衆生故。
二十八相者。
因未滿故。
三于王座前下主伴攝生。
于中亦三。
先列所施通情非情。
六十四能義如别說。
次一一道下明能施人。
即是助伴。
後為欲普攝下明其施意。
二三敬問可知。
第三時王告下。
授己法界中三。
一總示法門。
謂大慈首出離染圓滿故。
二善男子我于下明得法因緣。
問難是聞慧。
以三種慧莊嚴此慈。
三我以此下明其業用。
于中五。
一以法攝化。
二我國土中下以無畏攝。
三若有衆生下以财寶攝。
四此妙光城下随機遍攝。
五善男子此國土中下以三昧攝。
于中二。
先以言告。
後時大光王下。
正以定示顯定業用情與非情鹹成勝益者。
謂同體大慈物我無二故。
如世間王德合乾坤。
則麟鳳來儀寶璧呈瑞。
況于出世慈力。
不令草木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下謙己推勝。
先謙己知一。
慈本為物名順世間。
高出衆行故名為首。
即是幢義餘并可知。
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
自發心來于一切法無不得定。
煩惱二乘不能動故。
亦令衆生心不動故。
以智修慈故。
示以女居安住王都者。
王子位故。
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依教。
後趣求。
前中有五。
一思修前法。
二生歡喜下因修得益。
無濁約無他。
清淨約自體。
三如是思惟下推功歸友。
至此偏悲者修悲将滿故。
四又作是念下廣歎友能。
五善财童子如是悲哀下。
勝緣印勸。
于中先印。
天字兩用。
故晉本雲。
如來使天随菩薩天。
随菩薩天是已業行之神。
如來使天是佛力攝生神。
但修行位已着。
皆有二天常随其人。
後汝可詣下勸詣後友。
二時善财童子從彼下。
趣求後友可知。
第二入其宅内下。
見敬咨。
問見中分二。
先見依獲益。
後善财童子前詣下見正超倫。
二爾時善财曲躬下。
敬問可知。
第三時不動下稱贊授法。
于中先贊。
後善男子我得下正授法界。
于中二。
先示法門名體。
後善财童子言下征業用之境界。
今初。
不同前例而舉五法者。
亦同九地當法師位。
須廣知故。
五中初二所持内德。
一智慧無羁偏名解脫。
有智則煩惱不可壞。
取着無能勝故雲難摧伏。
此智包容故名為藏。
二受持堅固偏得行名。
謂遇惡衆生而能堪忍。
遍生諸趣而心不迷。
故雲堅固。
三即能持深入法門。
得法性地則無不持矣。
四即外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别。
故得辯才。
能轉法輪稱衆生欲。
五即上求。
一心求法故雲三昧。
近佛無厭受法無足故。
二征業用之境界。
中四。
一征問二顯難。
三重請四廣答。
答中二。
先明得法因緣以彰深遠。
釋上難知。
二善男子我得菩薩求一切下。
顯其業用以酬初問。
今初分六。
一舉往見佛為發心緣。
二便從樓下内興觀念為發心因。
先觀後念。
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
神通自在是行堅固。
三善男子爾時下佛勸發心。
能成前五有十種心。
初二成智慧。
次一成總持。
次二成神通。
次二成三昧。
後三成辯才故。
上來取斯十句釋五法門。
四善男子我于彼下。
正明發心堅固。
五我發是心已來下。
經久無違。
六我從是來下彰發心勝益。
即前五因之果。
二顯其業用中四。
一許現。
即舉五法中二。
二申請三正現。
入一萬三昧者。
于一求法無厭三昧即入一萬。
明知。
餘解脫等亦攝多門。
四出定即述并可知。
第四優婆夷言下謙己推勝。
第五指示後友中。
都薩羅者。
此雲喜出生。
謂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故。
以智度圓滿則能無所不生。
友名遍行。
巧智随機無不行。
故名真實行。
示外道者。
能行非道故。
非道不染故曰出家。
餘可知(已下六十七經)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實行。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城東有山下見敬咨問。
見中中夜見者。
智入生死故。
善财将入此位故。
上雲日沒入城。
于山頂者。
表位極故。
光明照者。
以智慧光破于生死及二邊闇故。
第三遍行答言下稱贊授法。
先贊發心。
後善男子下正授法界。
于中二。
先彰名體有四者。
智遍知故。
四義雖别而得相成。
一化境。
普周遍行之名亦從此立。
二入定觀機。
三由無作神通故。
能遍至前處。
四由普門般若故。
能在定普觀。
若約别者。
無作無依用而無住。
普門般若無法不窮。
二善男子我普于下顯四業用。
即分為四。
一明至一切處用。
二或住諸見下普觀世間用。
觀其所宜随宜說故。
三又善男子此部薩羅下。
明無作無依用故。
雲不知從何而至。
四善男子閻浮提内下。
普門般若用。
九十六種皆能窮故。
上來随勝别配。
實則義通。
大文第四有十善友寄十回向。
今初。
青蓮華長者。
寄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在廣大國者。
創入回向故。
回向衆生故廣。
回向菩提故大。
回向實際義通廣大。
言鬻香者。
鬻者賣也。
香質雖小。
發氣彌布。
善根雖微回向普周。
又若賣若買二俱得香。
自他善根俱可回向。
青蓮華者。
蓮華處淤泥而不染。
猶護衆生而離相。
青蓮華為水中之最。
救護為入生死之尊。
文亦分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依教興願。
以是回向大
亦二。
先明除惑義通大小。
後為欲令其下令其成益。
此唯大乘有十六句。
初五通顯大心行願。
次十别明十度之因。
感十身之果。
施滿他心故。
相好悅物。
戒遍止惡故。
淨身遍至。
忍兼忍理故不思議。
進策萬行故無能勝。
禅唯一心故無與等。
般若照理故顯法身。
方便顯用色身可睹。
願窮來際住劫無窮。
力不可搖悉過一切。
智窮事法故随物成身。
後一句總離諸惡。
故究竟淨妙。
二上供佛行中二。
初知香體。
辛頭者。
即信度河也。
波羅是岸。
即彼河岸之香。
阿盧那跋底。
此雲赤色極。
烏洛迦者。
西域蛇名。
其蛇有毒繞此檀樹故。
和合者。
戒定慧等融無礙故。
次興供起願。
後能成大供文處并顯。
第四謙己推勝中。
謙己知一中。
謂身心病除成二世樂。
故皆歡喜以香普供。
得佛十身。
則何佛不見。
餘并可知。
第七無厭足王寄無著行。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念教成益。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既入其國必聞其政。
言多羅者。
此雲明淨。
幢者。
建立表無著行依般若淨明立勝行故。
王名無厭足者。
如幻方便化無所著故。
無疲厭心。
第二遙見下見敬咨問中。
先見有四。
一見勝依正。
二其前後有下睹其逆化。
三善财見已下不了生疑。
四作是念時下空天曉谕。
于中二。
先令憶前教真實使不生疑。
後善男子菩薩善巧下。
辨後行深玄令其信入。
然善财雖常憶教而生疑者。
逆行難知故。
貪益此世不疑婆須。
嗔癡現損故。
勝熱此王并生疑怪。
言深玄者通達非道故。
梁攝論戒學中。
明菩薩逆行殺等生無量福得無上菩提。
要大菩薩方堪此事。
此有二種。
一實行。
二變化。
實行者。
了知前人必定作無間業。
無别方便令離此惡。
唯可斷命使其不作。
又知前人若舍命已。
必生善道。
又菩薩自念。
我行殺已必堕地獄。
為彼受苦。
彼雖現受輕苦必得樂果。
瑜伽菩薩地戒品之中。
亦同此說。
言變化者。
即當此文。
下王自說。
二時善财下敬問可知。
第三時阿那羅下。
授己法界中二。
初授法方便。
執手同坐示無間之儀。
表攝彼加行令趣真故。
二告言下正示法界。
令證相應。
于中四。
一舉果令入。
二時阿那羅王告善财下以實顯權。
三善男子我得下示其所得。
于中初名如幻者。
了生如幻故。
以幻化幻。
次我此國下明法門業用。
後我以如是下明法門勝益。
四善男子我身語下。
直顯實德慈念之深。
然諸位至七皆方便故。
休舍觀自在開敷樹華。
多約慈悲。
第四謙己推勝。
推勝雲無生忍者。
由了如幻方證此忍故。
又後位中當此忍故。
第八大光王寄難得行。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念前。
後漸次下趣後。
于中初推求得知。
城名妙光者。
前位悲增。
今得無住妙慧運衆生故王名大光者。
慈定之智無不該故。
廣大願中皆徹照故。
後時善财童子下自慶當益。
第二作是念已下見敬咨問。
初見中三。
初見依報中二。
先所見殊勝。
雲十由旬者。
欲明圓滿。
既有十億衢道道各無量衆生。
豈世間十小由旬之所能受。
故此中事物皆應圓融。
表法如理思之。
後爾時善财下能見無染。
二漸次下見王正報。
處四衢道者。
以四無量用四攝法攝衆生故。
二十八相者。
因未滿故。
三于王座前下主伴攝生。
于中亦三。
先列所施通情非情。
六十四能義如别說。
次一一道下明能施人。
即是助伴。
後為欲普攝下明其施意。
二三敬問可知。
第三時王告下。
授己法界中三。
一總示法門。
謂大慈首出離染圓滿故。
二善男子我于下明得法因緣。
問難是聞慧。
以三種慧莊嚴此慈。
三我以此下明其業用。
于中五。
一以法攝化。
二我國土中下以無畏攝。
三若有衆生下以财寶攝。
四此妙光城下随機遍攝。
五善男子此國土中下以三昧攝。
于中二。
先以言告。
後時大光王下。
正以定示顯定業用情與非情鹹成勝益者。
謂同體大慈物我無二故。
如世間王德合乾坤。
則麟鳳來儀寶璧呈瑞。
況于出世慈力。
不令草木屈膝耶。
第四時大光王從三昧下謙己推勝。
先謙己知一。
慈本為物名順世間。
高出衆行故名為首。
即是幢義餘并可知。
第九不動優婆夷寄善法行。
自發心來于一切法無不得定。
煩惱二乘不能動故。
亦令衆生心不動故。
以智修慈故。
示以女居安住王都者。
王子位故。
智契實法不為緣壞名為安住。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依教。
後趣求。
前中有五。
一思修前法。
二生歡喜下因修得益。
無濁約無他。
清淨約自體。
三如是思惟下推功歸友。
至此偏悲者修悲将滿故。
四又作是念下廣歎友能。
五善财童子如是悲哀下。
勝緣印勸。
于中先印。
天字兩用。
故晉本雲。
如來使天随菩薩天。
随菩薩天是已業行之神。
如來使天是佛力攝生神。
但修行位已着。
皆有二天常随其人。
後汝可詣下勸詣後友。
二時善财童子從彼下。
趣求後友可知。
第二入其宅内下。
見敬咨。
問見中分二。
先見依獲益。
後善财童子前詣下見正超倫。
二爾時善财曲躬下。
敬問可知。
第三時不動下稱贊授法。
于中先贊。
後善男子我得下正授法界。
于中二。
先示法門名體。
後善财童子言下征業用之境界。
今初。
不同前例而舉五法者。
亦同九地當法師位。
須廣知故。
五中初二所持内德。
一智慧無羁偏名解脫。
有智則煩惱不可壞。
取着無能勝故雲難摧伏。
此智包容故名為藏。
二受持堅固偏得行名。
謂遇惡衆生而能堪忍。
遍生諸趣而心不迷。
故雲堅固。
三即能持深入法門。
得法性地則無不持矣。
四即外化由正思佛法明照差别。
故得辯才。
能轉法輪稱衆生欲。
五即上求。
一心求法故雲三昧。
近佛無厭受法無足故。
二征業用之境界。
中四。
一征問二顯難。
三重請四廣答。
答中二。
先明得法因緣以彰深遠。
釋上難知。
二善男子我得菩薩求一切下。
顯其業用以酬初問。
今初分六。
一舉往見佛為發心緣。
二便從樓下内興觀念為發心因。
先觀後念。
念福智等即前五法之因。
神通自在是行堅固。
三善男子爾時下佛勸發心。
能成前五有十種心。
初二成智慧。
次一成總持。
次二成神通。
次二成三昧。
後三成辯才故。
上來取斯十句釋五法門。
四善男子我于彼下。
正明發心堅固。
五我發是心已來下。
經久無違。
六我從是來下彰發心勝益。
即前五因之果。
二顯其業用中四。
一許現。
即舉五法中二。
二申請三正現。
入一萬三昧者。
于一求法無厭三昧即入一萬。
明知。
餘解脫等亦攝多門。
四出定即述并可知。
第四優婆夷言下謙己推勝。
第五指示後友中。
都薩羅者。
此雲喜出生。
謂此城中出生無量歡喜之事故。
以智度圓滿則能無所不生。
友名遍行。
巧智随機無不行。
故名真實行。
示外道者。
能行非道故。
非道不染故曰出家。
餘可知(已下六十七經)第十遍行外道寄真實行。
第一依教趣求。
第二城東有山下見敬咨問。
見中中夜見者。
智入生死故。
善财将入此位故。
上雲日沒入城。
于山頂者。
表位極故。
光明照者。
以智慧光破于生死及二邊闇故。
第三遍行答言下稱贊授法。
先贊發心。
後善男子下正授法界。
于中二。
先彰名體有四者。
智遍知故。
四義雖别而得相成。
一化境。
普周遍行之名亦從此立。
二入定觀機。
三由無作神通故。
能遍至前處。
四由普門般若故。
能在定普觀。
若約别者。
無作無依用而無住。
普門般若無法不窮。
二善男子我普于下顯四業用。
即分為四。
一明至一切處用。
二或住諸見下普觀世間用。
觀其所宜随宜說故。
三又善男子此部薩羅下。
明無作無依用故。
雲不知從何而至。
四善男子閻浮提内下。
普門般若用。
九十六種皆能窮故。
上來随勝别配。
實則義通。
大文第四有十善友寄十回向。
今初。
青蓮華長者。
寄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
在廣大國者。
創入回向故。
回向衆生故廣。
回向菩提故大。
回向實際義通廣大。
言鬻香者。
鬻者賣也。
香質雖小。
發氣彌布。
善根雖微回向普周。
又若賣若買二俱得香。
自他善根俱可回向。
青蓮華者。
蓮華處淤泥而不染。
猶護衆生而離相。
青蓮華為水中之最。
救護為入生死之尊。
文亦分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
先依教興願。
以是回向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