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六

關燈


    牟呼栗多即是須臾。

    三十須臾為一晝夜。

    言時分者。

    西域記第二雲。

    五牟呼栗多為一時。

    六時合成一日一夜。

    亦有處說。

    晝夜初分時等。

    又黑分白分六時四時等。

    又準仁王經。

    九百生滅為一刹那。

    九十刹那為一念。

    此則刹那非時極促。

    以刹那之中生滅唯佛智知故。

    小乘中略而不說。

    後一即神足通。

    二總相征釋。

    以不住不作故無礙也。

    三别明通用多顯神足通十八變相。

    且分為三。

    初于空現變。

    二或一念下十方遍供。

    三如是一切下現形益物。

    并可知。

    言十八變者。

    一于空行住等即所作自在。

    二或隐。

    三或顯。

    四或現一身即卷。

    五或現多身即舒。

    六穿度下往來。

    七入地下轉變。

    八遍身下熾然。

    九或時下振動。

    十或時以手下。

    即衆像入身。

    以高大故。

    十一或現燒下放大光明。

    皆悉廣大彌覆十方。

    成上放光起下遍滿。

    十二或一念下遍滿。

    十三一一佛下顯示。

    十四一一如來所有宣說下。

    施他辯才。

    由能受持故。

    十五如是一切下施他安樂。

    菩提為真樂故。

    十六彼諸世界下所往同類。

    十七若有衆生親近下。

    施他憶念。

    十八由總具無作通力。

    故能伏他神通。

    三段之中具矣。

    第四善男子下謙己推勝。

    于中先謙己知一一念遍往故雲速疾。

    現形益物為成就衆生。

    後如諸菩薩下仰推勝進。

    而皆明戒者。

    意顯上得無礙解脫。

    皆由持别解脫戒為依地故。

    非戒不能修治心故。

    有二十句。

    初十一句明具勝德戒。

    一本為益生故。

    二自行勝故。

    三具二利故。

    上三異小。

    四道共故。

    五無能令不持故。

    六定共故。

    七不失行本故。

    八順法不謗故。

    毗盧遮那經第六雲。

    有四根本罪。

    乃至活命。

    亦不應犯。

    謂一謗法。

    二舍菩提心。

    三悭吝。

    四惱害衆生。

    今此七八不犯初二。

    無損無濁不犯後二。

    九緣果智故。

    十稱法性故。

    十一般若相應故不住三界。

    次六句明離過戒。

    一無過失。

    謂不自貢高言我能持戒。

    見破戒人亦不輕毀。

    令愧恥故。

    二不損惱。

    謂不因于戒學咒術等損衆生。

    故。

    三無缺犯。

    謂具足受持十善業道及威儀故。

    四無雜穢。

    不着邊見故。

    五無悭貪濁不現異相彰有德故。

    六無悔恨。

    謂不作重罪不行谄詐故。

    後三顯清淨戒。

    一忘能所持究竟淨故。

    二不染六塵故。

    三無心垢故。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

    指示後友。

    即生貴住善友。

    國名達裡鼻茶。

    此雲消融。

    謂從聖教生消謬解故。

    城名自在。

    于三世佛法了知修習得圓滿故。

    言有人者。

    晉經雲。

    彼有良醫名彌伽者。

    此翻為雲。

    演輪字門含潤雨法故。

    以三世聖教法雲雨一切故。

    第六禮辭可知(已下六十三經)第四彌伽寄生貴住。

    亦具六分。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前友教。

    十句初總。

    即前所得法門。

    深信已下皆别起觀修。

    文顯可知。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第二乃見其人下。

    見敬咨問中三。

    初見次敬。

    後而作下咨問。

    于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我下正問。

    有十二句。

    初二句總。

    餘十句别。

    釋通橫豎。

    橫釋可知。

    豎配十地。

    一證發心故不退。

    二不誤犯故。

    三得禅定故。

    四精進故。

    五入俗故須總持。

    六般若現故。

    七權實雙行為甚深義。

    得觀察智慧地故。

    具足辯才。

    八無功用方為正念。

    九力增上故。

    十智增上故。

    第三爾時彌伽下。

    稱贊授法中二。

    先稱贊法器。

    後授己法門。

    前中二。

    初審定。

    二彌伽遽即下敬贊。

    于中二。

    先敬。

    後然後起立下贊。

    今初。

    所以師禮資者。

    以菩提心是佛因故。

    能廣出生諸功德故。

    故法界無差别論雲。

    敬禮菩提心者。

    如人禮白分初月不禮滿月。

    以希現故。

    滿月由此故。

    又發心畢竟二不别。

    如是二心先心難。

    是故我禮初發心人。

    況未說法未定為師。

    後授己法方升本座。

    不乖重法。

    前諸知識而不爾者。

    為僧敬俗事不便故。

    後贊中二。

    先贊發心。

    後善男子應知菩薩下。

    贊其求友。

    前中二。

    初總贊。

    二善男子若有下别贊。

    于中三。

    初有十句因德深廣。

    斯德終成功歸初發。

    而汝能發是謂希奇。

    其相多同初發心品。

    此中亦具深直悲心。

    可以意得。

    次則為一切下十王敬護。

    後則今一切衆生界下。

    外益衆生。

    第二贊求友中。

    以菩薩難遇而能求能遇。

    故知善财是深法器。

    亦預誡求友之心故。

    解脫處曆十二年。

    不生疲厭。

    于中二。

    初總贊機應難得。

    二菩薩為下别贊善友。

    于中二。

    先法後喻。

    有十三喻。

    初二喻恃怙。

    次四喻拯濟。

    次君喻依處。

    餘喻救護。

    第二彌伽如是贊歎下。

    授己法門中二。

    先現通益物。

    令其目睹。

    後彌伽于是還升下。

    升座說授令其聽聞。

    今初。

    言輪字品莊嚴法門者。

    賢首引日照三藏解雲。

    輪有多義。

    一約字相。

    楞伽中雲。

    字輪圓滿猶如象迹等。

    二約所诠。

    盡理圓備如輪滿足。

    三約用。

    謂妙音陀羅尼有轉授義滅惑義。

    如法輪等。

    即輪字教法诠示莊嚴。

    此釋已佳。

    今更依毗盧遮那經第五。

    别有字輪品。

    彼經雲。

    是遍一切處法門。

    謂菩薩若住此字輪法門。

    始從初發妙菩提心。

    乃至成佛。

    于是中間。

    所有一切自利利他種種事業。

    皆得成就。

    如是初阿(上)字。

    即是菩提之心。

    若觀此字而與相應。

    即同毗盧遮那法身之體。

    謂此阿(上)字輪。

    猶如孔雀尾輪。

    光明圍繞行者而住其中。

    即是住于佛位。

    又阿(平聲長呼)娑嚩三字總攝三部。

    阿字如來部。

    娑字蓮華部。

    嚩字金剛部随一部中皆有五字。

    所謂字輪者。

    從此輪轉而生諸字輪。

    是生義。

    如從阿菩提字即轉生四字。

    謂一阿字(上聲長呼)是修行輪。

    既已發心必修諸行。

    二闇字是成菩提輪。

    既修行已必證菩提。

    三惡字是大寂滅涅槃輪。

    即菩提所至。

    四惡字(長呼)是方便輪。

    而阿字當中四字繞之。

    從下次第右旋亦如輪相。

    舉一為例。

    餘字準之。

    若行者如是了達。

    則能入陀羅尼門。

    旋轉無礙故名字輪品。

    種種布列員位故名莊嚴。

    餘如彼釋。

    其字下深義。

    至衆藝中當廣分别。

    所以次前而辨斯者。

    前無礙解脫即無相智光。

    今将入俗兼存有無。

    寄字表義。

    又為總持令不失故。

    既為醫人亦以字輪消伏障故。

    聖教中生宜持字故。

    第二升座說授。

    妙音陀羅尼者标名。

    能分别下顯用。

    此妙音持即前輪字法門。

    然字即四十二字。

    音即十四音。

    謂哀阿億伊等。

    以十四音遍入諸字故。

    出字無盡。

    若于音窮妙。

    則善萬類之言究聲明之論耳。

    二處互舉理實相成。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

    謙己推勝中二。

    先謙己結前。

    言光明者智鑒妙音故。

    後如諸下仰推勝進。

    别有十四句。

    前四可知。

    五诠深密故。

    六無餘說故。

    七法融時法故。

    八勝故。

    九勝中勝故。

    次三可知。

    十三十四即前所得。

    而言際者窮理盡性故。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

    住林者方便具足住。

    衆德建立故。

    年耆德艾事長于人。

    故稱長者。

    于其身内現無邊佛境。

    定用自在故名解脫。

    表此住位所修善根。

    皆為度脫一切衆生。

    乃至今證大涅槃故。

    第五解脫長者。

    寄具足方便住分六。

    初依教趣求中二。

    先思念前教于中亦二。

    初十一句思修前法。

    初總餘别。

    後誓願堅固下顯修之益。

    二漸次下趣求後友。

    十二年者。

    昔雲自分勝進。

    各修六度故。

    亦顯遍觀十二住故。

    亦表不住十二緣故。

    故雲遊行。

    若不住緣則得解脫故。

    下雲得見。

    第二既得見已下見敬咨問中三。

    初明見敬。

    而自慶者。

    希望多年故。

    二聖者我已下自陳發心中。

    先總。

    後為欲下别陳發心之相。

    于中三。

    初欲上窮佛境。

    二為欲聞一切下。

    欲罄盡法源。

    三為欲與一切下。

    欲齊菩薩行。

    亦僧寶境。

    文并可知。

    三聖者我今下方陳請問。

    于中亦三。

    初結前生後。

    謂結前發心之相。

    便為請問之端故雲以如是心至聖者所。

    二我聞聖者下贊能誘誨。

    三唯願聖者下。

    請說所疑。

    第三時解脫下。

    正示法界分二。

    初入定默示。

    後出定言答。

    前中所以此中入定示者。

    亦顯此位定增上故。

    文中三。

    初彰入定因緣。

    宿善為因表自修故。

    後二為緣主佛威力表本覺故。

    文殊念力顯信智故。

    已彰善财因文殊故。

    二即入下舉定名體。

    謂普攝諸刹在于身中。

    由唯心之智稱性總持。

    令如體用旋轉無礙。

    故以為名。

    三入此三昧下明定業用。

    即普攝等義。

    于中三。

    初總明普攝。

    次種種形下别彰廣多。

    三彼諸如來所有言下。

    令善财聞見。

    第二爾時解脫下。

    出定言告中四。

    一明起定二告善财下示定名體。

    名如來無礙莊嚴者。

    總有五義。

    一一切如來各具一切無礙莊嚴。

    二一一如來互遍無礙。

    三一切如來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