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六

關燈
分無間。

    九雙念依正。

    亦通報化。

    十念即應而真。

    過去諸佛安住不涅槃際。

    未來諸佛亦已現成故。

    文殊般若雲。

    今佛住世。

    則一切諸佛皆住。

    以同一不思議故。

    又約随相門。

    即欲念何佛。

    佛便為現。

    十一亦即體之用。

    由了無非佛境故。

    境境佛現。

    十二念應。

    十三亦念應。

    然上十一境中見佛。

    或謂諸佛住于境中。

    今明知諸佛無住故。

    遠離時處之想。

    則見一日念念而去。

    十四念報身相好眼耳等。

    皆遍法界故。

    十五中念即體之用。

    前第六微細。

    顯依中有正。

    此約正中有正故不濫前。

    十六念劫圓融故。

    上二皆即體之用。

    十七念内德。

    十八十九皆念色相。

    二十念依。

    二十一通内外真應等一切身雲。

    如上出現品及上下文然。

    上就所念辨異。

    成其十門。

    若與經文互開合者為門非一。

    二十一者。

    蓋略說耳。

    然約能念心不出五種。

    一緣境念佛門。

    念真念應若正若依。

    設但稱名亦是境故。

    故上諸門多是此門。

    二攝境唯心念佛門。

    即十八十九二門。

    十八即總相唯心。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十九雖随我心。

    心業多種見佛優劣故。

    三心境俱泯門。

    即前遠離念佛門。

    及不可見門之一分。

    及如虛空門。

    四心境無礙門。

    即如初門。

    雙照事理存泯無礙。

    故雲普照。

    五重重無盡門。

    即稱前第十門而觀察故。

    如微細等門。

    亦是此門中總意。

    若約十身各以二門而為一身。

    後一總顯。

    謂願智法力持意生化威勢菩提。

    及福德相好莊嚴身。

    以念佛之門諸教攸贊。

    理緻深遠世多共行故。

    略解釋無厭繁說。

    三結可知。

    第五善男子南方下指示後友于中二。

    初正示善友。

    後歎友勝德。

    今初。

    即治地住善友。

    海門國者。

    彼國正當南海口故。

    表觀心海深廣。

    為治心地之門故。

    比丘海雲者。

    觀海為法門。

    以普眼法雲潤一切故。

    表治地中觀生起十種心。

    深廣悲雲故。

    後海雲比丘下。

    歎友勝德。

    于中十句。

    先一總歎。

    後善男子下九句。

    别就益當機歎。

    句各一義。

    即預指後說。

    初一即見竟得益。

    二即聞化宿因。

    三即歎發心處。

    四即聞彼受持處。

    五六及七皆普眼法門所證。

    八聞依正莊嚴。

    九即顯發心之相。

    至文自見。

    第六爾時善财下。

    戀德禮。

    辭生難遭想故。

    戀喜見後友故辭。

    第二海雲比丘。

    寄治地住善友文亦有六。

    第一依教趣求中二。

    初依教正觀。

    此明溫故。

    後漸次下趣求後友。

    意欲知新。

    又前即學而能思。

    後即思而能學。

    然思前猶屬前文。

    謂上來近友。

    次聞正法。

    今辨正念思惟及如說修行。

    即涅槃四近因緣。

    今以前義屬後進趣。

    後義屬前指來。

    互為鈎鎖顯主伴交參。

    且從會判屬于後耳。

    下皆準此。

    今念前中有十一句。

    初總餘别。

    别中皆雲正念觀察者。

    不沈不舉寂照變流故。

    十中一即是前觀境自在。

    二即前作用解脫。

    三即一行三昧體。

    及推勝中諸三昧門。

    四念前種種衆會。

    五即前見佛。

    六即前十方。

    七即壽命神通等。

    八即通觀佛遍。

    九即種種成正覺。

    十即随種種衆生心樂。

    後趣求可知。

    第二向海雲下見敬咨問。

    于中三。

    初設敬。

    次自陳發心可知。

    後而未知下咨問法要。

    于中言願輪者。

    願窮三際無有終始。

    故對生死以立輪名。

    餘文自顯。

    第三時海雲下贊示法界。

    于中二。

    先贊法器。

    後正授法。

    前中三。

    先本問。

    以發心者難故若不發心不堪授法。

    非法器故。

    次善财下答。

    非虛妄故。

    後海雲言善男子若諸下正贊。

    于中二。

    先贊因緣難具故。

    發者為希。

    後發菩提心者下。

    顯發心相勝故。

    發者難得。

    今初。

    先友贊。

    後要得下順贊。

    事友為緣餘皆是因。

    通有十句。

    初句為總。

    即宿植普賢法門成種性故。

    二具真下别。

    初得真如三昧智光。

    名具真實道。

    此即了心寂照生佛德故。

    餘可知。

    二顯發心相中有十一句。

    前五即大慈悲心。

    初二總餘三别。

    次四深心修行大願盡空界故。

    後二直心不違法性證果智故。

    又此十心多同治地自分十心。

    恐繁不會。

    第二善男子我住下正授法要。

    謂觀法海睹佛聞法。

    次前念佛而明此者。

    顯聞法弘傳次為要故。

    于中二。

    先明修觀。

    後善男子我作是下觀成利益。

    前中二。

    先托事顯诠。

    二善男子我思惟下欲忘诠求旨。

    今初。

    先總标。

    言十二年者。

    一紀已周。

    表過十千劫已入第二住故。

    亦表總觀菩薩十二住十二入故。

    後所謂下别顯皆托事表法。

    智海十義如十地說。

    今是悲海。

    二忘诠求旨為見佛親因。

    可知。

    第二觀成利益中二。

    先明見佛。

    後得聞法。

    今初。

    即見法界無礙依正。

    于中先見依後見正。

    前中三。

    一總标體相。

    以深觀心海法海。

    則心華行華自然敷榮。

    無漏性德無不備故。

    二百萬阿修羅下外相為嚴。

    三此大蓮華下舉因顯勝。

    第二我時見彼下明見正報。

    謂心行既敷。

    則本覺如來忽然現故。

    于中先明德相圓備。

    後又念下因圓用廣可知。

    第二時此如來下明得聞法。

    所以海中說者。

    表從悲智海之所流故。

    于中三初演說。

    次受持。

    後轉授。

    今初先總标。

    普眼者诠普法故。

    普诠諸法故。

    得此法者。

    一法之中見一切故。

    後開示下别顯所诠可知。

    二我從于彼下明受持。

    于中二。

    先總顯所持法多。

    以是一多相即無盡法門故。

    後善男子下别顯持多之相。

    于中先标長時。

    千二百歲表義同十二年。

    後于日日下别顯能持所持有十種持。

    初一聞持餘皆義持。

    二契本寂智方能入故。

    三于一義中旋轉無量故能普入。

    四地地義殊。

    故能分别。

    五威力者普攝在懷故。

    若約所诠明攝。

    即以威力攝諸衆生。

    同九地中威德陀羅尼說。

    六如華開引果。

    今開發于教引于果故。

    又華開見實以為莊嚴。

    今開發言教見其旨故。

    七可知。

    八如空無相而包含一切。

    顯明妙理示法相故。

    九以多智光聚于一法。

    則義理增廣故。

    十若海含十德各辨析故。

    諸持經者應仿此文。

    第三若有衆生下明其轉授可知。

    第四善男子我唯下謙己推勝。

    謙己結前推勝進後。

    我唯一海豈得與彼同年者哉。

    第五善男子從此下指示後友。

    六十由旬者。

    修六度行淨六根故。

    聚落名海岸者。

    是往楞伽山之道。

    次南海北岸故。

    然楞伽梵言。

    此雲難往。

    又含四義。

    一種種寶性所成莊嚴殊妙故。

    二有大光明映日月故。

    三高顯寬廣故。

    四伽王等居。

    佛複于此開化群生。

    作勝益事故。

    然體即是寶具斯四義。

    名無上寶存以梵音。

    此山居海之中四面無門。

    非得通者莫往。

    故雲難往。

    表修行之住。

    是入智海絕四句。

    離分别之道故。

    比丘善住者身住虛空故。

    表此住中觀一切法如虛空無處所故。

    亦比丘者。

    入道未久宜依僧故。

    又初念佛次聞法今依僧。

    修三寶吉祥為所依故。

    第六時善财下戀德禮辭。

    第三善住比丘寄修行住。

    文亦具六。

    一依教趣求中二。

    先念前友教有十句。

    初一通念示教人法。

    次三念前聞佛說法事。

    次三思入海觀事。

    後三證理治障攝法觀修。

    二漸次下趣求後位可知。

    第二見此比丘下明見敬咨問。

    于中三。

    初見。

    次時善财童子下敬。

    三作如是言下咨問。

    于中二。

    先自陳發心。

    後而未知下正陳請問。

    于中二十句問。

    文分為三。

    初十句總問。

    于法起行故。

    佛法言通一切行法。

    于中淨治者對治淨故。

    深淨者契理遍淨故。

    餘可知。

    二我聞下結前請後。

    欲顯後問異前問故。

    三菩薩雲何不舍見佛下。

    十句别問行起勝用故。

    十句中所行各别。

    于中初三句明不離三寶行。

    次二句不舍二利行。

    次二句攝佛依正行。

    次一句悲智無住行。

    後二句攝法證入行。

    皆言不舍者。

    無暫舍離故。

    第三時善住下稱贊授法。

    于中二。

    先贊後授。

    前中佛法是總。

    一切智法約智。

    然唯局果。

    自然者法約性通果及因。

    後善男子我已下。

    授法中二。

    先總标所得二若來若去下别示其相。

    今初。

    無礙有二義。

    一智慧于境無礙。

    以證無障礙法界故。

    二神通于作用無礙由内證故。

    所以次前明此法者。

    聞法受持。

    意令于境無障礙故。

    顯此住中善觀衆生等十種界故。

    二别示其相中二。

    先明修習得法。

    由一切威儀順法思修。

    故能獲得。

    言究竟無礙者。

    若事若理無少礙故。

    後得此智下顯法功用。

    于中三。

    初通明智用無礙。

    次何以下總相征釋。

    三善男子我以下别明通用。

    今初。

    有十二句。

    初一他心。

    次四兼三明。

    謂現未劫事含漏盡故。

    次四三業化物。

    次二知時。

    一知時分。

    二知流轉。

    案俱舍論。

    時之極少名一刹那。

    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

    六十怛刹那名一臘縛。

    臘縛即是羅婆。

    三十羅婆為一牟呼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