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五

關燈


    此菩提心為當何位。

    善财童子為聖為凡。

    有古多釋。

    一雲即地上菩薩。

    言發心者。

    證發心也。

    一雲是地前寶報凡夫。

    但有宿善信根現熟。

    有雲。

    古不足依。

    自引安住地神處。

    衆神相謂雲。

    此人已生法王種中。

    斯文可定。

    然自為二解。

    一謂智契法性生在佛家。

    名法王種。

    即已入地。

    二謂據多聞熏習勝解真性成就佛種。

    名生法王種中。

    即三賢内種性菩薩。

    然此師解依于前義。

    不異初師。

    依于後義未殊次解。

    何足異焉。

    又以此文為證者。

    則慈氏雲。

    一生淨菩薩行。

    見普賢處等諸佛等。

    複雲何通。

    無執一文自相矛盾。

    賢首雲。

    應是善趣信行中人。

    依圓教宗有其三位。

    一見聞位。

    即是善财次前生身。

    見聞如是普賢法故。

    成解脫分善根。

    如前歎德中辨。

    二是解行位。

    頓修如此五位行法。

    如善财此生所成。

    至普賢位是。

    三證入生。

    即因位窮終沒同果海。

    善财來生是也。

    若爾定是何位。

    謂以在信是信位。

    在住是住位。

    一身曆五位随在即彼收。

    以遍一切故。

    如普賢位。

    此之一解甚順經宗。

    但更有一理。

    謂曆位而修得見普賢一時頓具。

    地獄天子尚三重頓圓。

    何以善财克定初地等。

    又定初地。

    言為是未見文殊前耶。

    為是已見普賢竟耶。

    一生有增進耶。

    始末定耶。

    無得管見以害經宗。

    二正陳偈辭。

    三十四頌分二。

    初四頌。

    傷己沉溺自勉不能。

    後三十頌。

    仰德依人請垂拔濟。

    前中亦二。

    前二明依果起因。

    長迷不出故。

    喻之以城。

    後二明依因趣果。

    生死無窮故。

    喻乘惡乘。

    又初二迷于苦集。

    後二失于滅道。

    今初文也。

    三有悅情即起惑之處。

    愚迷三世即起惑之因。

    魔王即起惑之緣。

    童蒙乃起惑之者。

    餘皆所起之惑。

    然三界受生皆由着我起。

    依我起高而難踰故。

    六趣門中出入不息。

    餘可思準。

    後二中初偈失正行邪道。

    後偈入苦無涅槃。

    徽者束也。

    纏者索也。

    又三股曰徽。

    四股為纏。

    盈者緩也懈也。

    第二請拔濟中分三。

    初十三偈贊人求法。

    次十五偈贊法求乘。

    後二偈雙結人法。

    前中二。

    初六偈對前苦集希垂拔濟。

    後七偈對失滅道冀成行果。

    皆上三句贊文殊德。

    偈各一德。

    後一句正求運濟。

    就後七中初一總求其道。

    次二求涅槃道。

    次二求菩提道。

    後二求見道緣。

    第二願輪下歎法求乘中。

    亦對前惡乘以求勝乘。

    尚異二乘。

    況馳驟三界。

    于中分四。

    初四求悲智定攝利他乘。

    次三求十度自行乘。

    次四求二利滅障乘。

    後四求運載廣大乘。

    上四即同三賢十聖皆文義多含。

    可以意得。

    後二偈雙結中。

    初偈結法願見。

    後偈結人請攝。

    第四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下。

    大聖重教成其勝進之行。

    文分四别。

    一略贊略教。

    二廣問廣答。

    三指示後友。

    四念恩辭退。

    今初先贊。

    一贊發心。

    發心在前長行之中。

    二贊近友。

    問行在前偈内。

    後善男子親近下。

    教往近友。

    雲何近友是種智初因。

    法無人弘雖慧莫了。

    故下德生中廣顯其相。

    涅槃二十雲。

    一切衆生得阿耨菩提近因緣者。

    莫先善友。

    乃至廣說。

    以為全分等。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曆事多時故宜勿懈。

    第二善财白言下。

    廣問廣答中先問後答。

    今初。

    有十一句。

    望前偈中文有二勢。

    一前别此總。

    謂于前悲智等别行總修學故。

    二前橫此豎。

    悲智等行。

    位位同修趣入圓滿等。

    從始至終故。

    就此諸句初二為總故。

    下諸友中多但舉此。

    謂若學解學行始修終修皆名修學。

    唯因圓無學果滿無修故。

    又學攝于解修攝于行。

    二句已收解行盡故。

    餘九句别。

    一始趣向。

    二即事造修。

    三治障離過。

    四達證分明。

    五具足獲得。

    六随順人法。

    七長時無間。

    八無餘修習。

    九究竟圓滿。

    若豎配者。

    謂十住解能趣故。

    十行正行故。

    十向普賢悲願能淨障故。

    初地始入如故。

    二三四地世出世行皆成就故。

    五六七地能随世故。

    八地無功無念無間斷故。

    九地知諸稠林廣利益故。

    十地等覺方圓滿故。

    橫豎無礙是則問意。

    二爾時文殊下答。

    于中二。

    先以偈頌别贊别教。

    後長行内總贊總教。

    今初。

    十偈分五。

    初二偈贊其發心。

    于中初二句總贊。

    次三句指其發心之體。

    即三種心。

    謂悲以下救智以上求。

    大願為主故。

    慈氏雲。

    菩提心燈大悲為油。

    大願為炷光照法界。

    後三句顯發心意樂。

    謂不求五欲及王位等。

    但為衆生故。

    二有一偈略教。

    謂若厭苦趣寂。

    則大道不具魔小所壞。

    若能了生死之實息愛見之疲。

    則攝衆魔為侍。

    不溺實際之海故。

    一切莫壞三有一偈重贊其發心之德。

    以為物發心福之勝故。

    有智之福為福光。

    凡小不壞之福為威力。

    能生衆福為福處。

    離障深廣為淨海。

    四有五偈廣教具答十一句問。

    初偈答二總句。

    謂若見多佛聞法則能受學。

    于解持而修行。

    次偈答次三句。

    謂若趣向見佛。

    成就大願則能具行。

    具則行淨。

    次二句答入與成就。

    謂證入真空而不礙涉有。

    了達妙有而不迷于空。

    是入方便。

    若如是入即住菩提。

    何行不成。

    次二句答随順問。

    若順佛學是真随順。

    自然順于一切智法。

    次一偈答憶念。

    謂刹塵諸劫相續修行。

    斯為憶念。

    後一偈答後二句。

    謂多時處修則增廣圓滿。

    大聖此中總教諸法。

    顯十信中總相信故。

    下諸善友各别教示。

    顯入位後别修證故。

    五有一偈結益。

    第二長行總贊總教中。

    先贊。

    但言發心已含前别義後善男子若欲下。

    教謂但能求友離過則前諸問皆圓。

    于中先按定上令求友不得猶豫。

    言善知識者。

    謂能令于未知善法令知。

    未識惡法令識。

    或二字并通。

    識約明解知約決了。

    真為揀似。

    然知識有五。

    一知識世間善惡因果。

    而令修斷。

    二厭世樂而欣涅槃。

    三有悲心相心修度。

    四以無相慧令物修行。

    五令無障礙修滿普賢行。

    此五前前非真真唯第五人能行。

    此是人善友。

    若約法友。

    教理行果皆善友也。

    後善男子求善知識下誡勸。

    随順是勸。

    餘皆為誡。

    設有實過尚取法亡非。

    況權實多端生熟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