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五

關燈
離障故。

    二所見無擁故。

    故雲見一切佛境。

    三一具多用故。

    雖具此能而無見相。

    故名三昧。

    二得此三昧下别明定用。

    有四。

    一正明天眼用。

    二及亦聞下天耳用。

    三亦能觀下他心用。

    四亦能憶下宿住用。

    一眼具斯四用故稱無礙。

    二通顯多門者。

    上一定之用既爾。

    多門無盡例然。

    此顯圓教攝機創立大心。

    乃得十地之後十通之用。

    以始攝終故。

    如發心功德品等辨。

    第二受勝進法中亦二。

    先教勸。

    上但明大心無疲。

    今令廣住行願進趣普修。

    後以成就下明展轉獲益。

    上來初會竟(已上入第六十二經)第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勸諸下。

    諸乘人會中四。

    一結前所作。

    二漸次下明至化處。

    三時文殊下顯所說法。

    四說此經下明所益衆。

    就化處中。

    其城居人多有福德故曰福城。

    城表防非。

    東為群方之首。

    亦啟明之初。

    表順福分善入道初故。

    又表福智入位本故。

    娑羅林者。

    此雲高遠。

    以林木森聳故。

    表當起萬行莊嚴摧伏故。

    大塔廟者。

    即歸宗之所。

    日照三藏雲。

    此城在南天竺。

    城東大塔是古佛之塔。

    佛在世時已有此塔。

    三藏親到其所。

    其塔極大。

    東面鼓樂供養。

    西面不聞于今現在此處居人多唱善财歌辭。

    此城内入并有解脫分善根。

    堪為道器。

    此表所依法界本覺真性。

    諸佛同依。

    故雲往昔諸佛曾所止住等。

    三顯所說法。

    名普照等者。

    智用宏舒。

    故雲普照。

    所照深廣稱為法界。

    即入法界經也。

    四所益衆中有二類别。

    初明諸龍。

    得主教意故雲正求佛道。

    即住海水中堪受得聞。

    後複有下。

    攝三乘機得眷屬教意故。

    但雲複有衆生調伏。

    不别演說故非别會。

    自此第三時福城人下攝善财會。

    亦為十門。

    一趣求有異。

    二修入衆殊。

    三示方不同。

    四見處差别。

    五遣不遣别。

    六歎不歎别。

    七推不推别。

    八結不結别。

    九去不去别。

    十正釋本文。

    今初。

    有三句。

    初文殊自往福城。

    以機尚微故。

    未發心故。

    大悲深故。

    二德雲已去善财往求機漸勝故。

    已發心故。

    顯重法故。

    三末後普賢知識不就。

    善财不往。

    顯法界位滿無來去故。

    二修入衆殊。

    唯初信内有三會。

    四衆諸類不同。

    顯創修故。

    表通收故。

    住位已去善财一身行别。

    在已入位希故。

    三示方不同大位有三。

    初地前知識多在南方。

    地内無方。

    地後兼二。

    然南者古有五義。

    初一約事。

    謂舉一例諸。

    一方善友已自無量。

    況于餘方。

    餘四約表。

    二者。

    明義表舍闇向智故。

    南方之明萬物相見。

    聖人南面聽政。

    蓋取于此三中義。

    離邪僻東西二邊。

    契中正之實道故四生義。

    南主其陽發生萬物。

    表善财增長行故。

    北主其陰。

    顯是滅義故。

    世尊涅槃今棺北首。

    五随順義。

    背左向右右即順義。

    以西域土風城邑園宅皆悉東向故。

    自東之南順日月轉。

    顯于善财随順教理故。

    此五義中。

    初一則通。

    次一後二地前表之。

    契中道義地後表之。

    亦通地前正證離相。

    地中不以南表。

    地後顯于業用不同地中。

    後文殊有示無方。

    表般若加行。

    有行正證無二故。

    普賢無方無示表法界普周故。

    有人唯取随順一義。

    非前諸釋。

    謂正明之義出此方故。

    甯知西域南非明等。

    況通方之說言旨多含。

    四見處差别者。

    三賢未證散在諸處。

    地上證真生在佛家多居佛會。

    地後起用亦散随緣。

    普賢因圓克果還居佛所。

    五遣不遣者。

    初之文殊以在最初。

    表内重起信。

    前更無遣見。

    後文殊則般若照極自見普賢法界故亦無遣。

    中間諸友顯緣起萬行相資圓滿。

    故皆教遣以指後人。

    亦顯諸友不獨己善離攝屬故。

    六歎不歎者。

    初文殊中。

    未發心前所以不歎。

    勸發心已方乃歎之。

    後二不歎表位滿故。

    離心相故。

    中間諸友皆應有歎。

    其不歎者略有二緣。

    一正在定故。

    如海幢等。

    二行非道故。

    如勝熱無厭婆須蜜等。

    歎違逆化故。

    無此二緣不歎者略。

    七推不推者。

    諸位知識。

    皆有謙己知一推勝知多。

    唯初一後三缺斯二事。

    為顯人尊德已備故。

    而有遣者。

    令增修無厭法門别故。

    普賢不推佛者。

    顯果海離修故。

    佛屬本會故。

    八結不結者。

    唯普賢有結通十方塵刹。

    顯位滿證理周故。

    餘皆反此。

    九去不去者。

    末後二位無有辭去。

    以文殊無身顯離相故。

    普賢位極收盡法界故。

    餘皆辭去。

    學無常師。

    成勝進故。

    十釋文者。

    于攝善财十信行中。

    文别有四。

    一四部雲奔。

    二三業調化。

    三上根随逐。

    四大聖重教。

    今初分二。

    先總明。

    後時有下别顯。

    别有四衆。

    一優婆塞。

    此雲近事男。

    謂親近比丘而承事故。

    别名雲婆須達多者。

    此雲善施。

    或雲财施。

    餘可思準。

    二優婆夷。

    此雲近事女。

    親近比丘尼而承事故。

    上二并由受五戒。

    故立近事名。

    三童男四童女。

    并可知。

    而數皆五百者。

    表五位證入并通此故。

    第二爾時文殊下。

    三業調化中二。

    一身意調機。

    二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是觀下。

    當機授法。

    前中亦二。

    先總調大衆為授法方便。

    故雲将說。

    後複于下。

    别觀善财知其不群。

    特回聖眷。

    善财會名因此而立。

    偏所為故。

    于中二。

    先總标。

    二知此下别顯。

    别中二。

    先觀外緣。

    後觀内因。

    前中亦二。

    先别明。

    後以此事下總結。

    财多屬依善通依正财現是其善相。

    稱曰善财。

    亦猶善現立稱。

    二又知此下觀内因者。

    此亦稱善對上為财。

    又解心順理曰善。

    積德無盡曰财。

    文有十句。

    初一唯宿因。

    信解已去皆通過現。

    第二當機授法中三。

    初結前标後。

    二所謂下别舉法門。

    三爾時文殊師利。

    童子為善财下結說勸進。

    就别舉中十句。

    初二約佛因。

    一積集萬行。

    二念念不斷。

    次七約佛果。

    于中前三妙用攝生。

    後四體用圓備。

    第十句通因通果通理通事。

    三結說勸進中。

    結前所說普及無偏。

    指前因法勸令進修。

    令發大心求前佛果。

    令憶宿善使不自輕。

    餘非此機随宜更演。

    第三爾時善财下。

    上根随逐同餐妙旨。

    獨穎衆流重法随師。

    說偈求度。

    文中二。

    先總序說因。

    二正陳偈頌。

    今初。

    由已發心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