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同前。
後是故于此下。
十句顯不能見。
入有二義前文約證。
今約了達餘可知。
第二明住自乘故不見中。
先征後釋。
以此二段反覆相成故。
征以釋之。
謂何以無如是善根等。
由住自乘作證故。
亦應征雲。
何以作證。
由無上善根故。
所無在前故略不明耳。
此段亦同法華。
自釋心不喜樂。
雲何以故。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故。
釋文亦二。
先明住自乘作證。
後于彼智慧下結成所無。
今初十句初總餘别。
别中一道者。
以見修等道斷感集故。
不同菩薩無住道等。
二三行果可知。
四觀谛智别。
謂我空法有。
不能我有法空。
名無有谛。
以證現觀名決定智故。
無菩薩中道第一義三谛之理。
亦如涅槃聲聞有谛而無真實。
五已證理故。
六舍事故。
下三句成上聲聞行。
一内無悲。
二外舍物。
三但自調。
又上十句總為四失。
一初句出粗而不出細。
但出分段故。
次四句得權失實。
次三句滞寂失悲。
後二句舍生自度。
二結成所無即由住自乘故。
無前智等亦有十句。
但于前一智有十不能。
餘三昧等例此可知。
第二佛子如恒河下喻顯。
文有十喻。
自古諸德。
皆将配前所迷佛果十句。
唯第九二天一喻。
喻上第二如來嚴好。
餘皆如次。
此亦有理。
今解有二。
一者随一一喻總喻不見因果等境。
以合文中亦言不見菩薩衆故。
又不喻菩薩之德義不盡故。
又合文中多從總合。
但言不見如來神變。
明通諸句。
二者别喻諸德。
若全不别何俟多喻。
然雖别喻亦通因果。
而前九約勝境為喻。
謂恒河須彌等喻佛德故。
後一就劣法為喻。
入滅盡定喻二乘故。
于前九中。
配所迷菩薩之德。
其義則次配所迷如來之德。
義少不次。
所喻義别至文當知。
又第一五十單喻聲聞不見。
第二三四七。
雙喻菩薩聲聞見不見别。
餘三佛對聲聞論見不見。
有此三類者。
文影略耳。
又唯約聲聞說者。
十喻皆喻彼無德故。
就中初一兼喻有障故。
後一兼喻住自乘故。
且就前九約勝境為喻。
顯九種勝德。
其後一種總明不共顯十無盡。
前九德中。
一一皆具通别二意。
今初鬼對恒河喻。
其恒河清流。
通喻佛及菩薩潤益甚深德。
别喻佛神力及菩薩境界德。
以此二句為初總故。
鬼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見亦喻不得諸法喜故。
言餓鬼等者。
生分已盡為鬼。
未得無生忍衣為裸形。
不得法界行食為饑。
不得真解脫味為渴。
由此故稱為餓。
此上并無真道。
即是業餘行苦所遷。
為舉體燋然。
即是苦餘空見為烏鹫。
有見為豺狼。
于斯作決定解為搏撮。
内含大機有真脫分。
名為渴所逼欲求水飲身在法會名住河邊。
不睹神變名不見河。
雖睹世尊但見丈六。
為見枯竭。
無明翳瞙名為業障。
即煩惱。
餘後彼大下合中先合業障。
不曾已下合裸形等。
第二覺夢相對喻。
夢遊天宮。
通喻佛及菩薩高顯廣大德。
别喻如來遊戲神變。
二句及菩薩大會已下十一句。
喻甚相似。
然此下八喻約二乘喻。
明其無德亦有通别。
通則于一一德不了。
皆由前缺因緣故。
别則各喻無德不同。
此一喻無如是神通故。
又不知菩薩如夢故。
然合文中。
明無如是智眼故者。
從通相合故。
下數段皆合無眼。
文中先喻。
後一切菩薩下合。
合中二先合夢者自見。
後一切聲聞下合大會不見。
并可思也。
第三愚對雪山喻。
雪山良藥通喻幽邃難見德。
别喻亦喻佛境界所悲境故。
喻菩薩所住處。
悲救衆生為所住故。
其捕獵等。
喻聲聞無大悲救衆生病亦是無如是境界故。
第四伏藏難知喻藏。
則通喻秘密難知德。
别喻如來尊勝可寶重故。
喻菩薩所入三昧。
及觀察嚬申勇猛供養。
如喻思之。
薄福喻聲聞無如是威德故。
第五盲不見寶喻。
寶洲通喻迥絕難測德。
别喻如來妙行積行圓妙故。
喻菩薩受記成熟勇猛可知。
盲喻二乘無如是善根故。
第六淨眼無障喻。
通喻智照難量德。
别喻如來威德。
菩薩法身已下五句不睹威儀喻二乘無如是自在故。
第七遍處定境喻。
通喻周遍難思德。
别喻如來淨刹菩薩常光。
衆色莊嚴菩薩放大光明網。
不見定境喻聲聞無如是三昧故。
喻中言遍處者于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處。
然喻伽智度俱舍等論。
皆說有十今有十二。
前八同彼。
彼中九名空遍處。
十名識遍處。
先觀青等普遍。
次觀青等為何所依。
知由地等。
次思所觀由何廣大。
知由于空。
次思能觀知由依識。
前八依第四靜慮。
觀欲可見色。
後二依無色定。
瑜伽十二雲。
何故遍處唯說色觸二處建立。
由此二種共自他身。
遍有色界常相續故。
眼等根色唯屬自身。
香味二塵不遍一切。
聲塵有間是故不說。
無色界中空遍一切處。
識所行境亦遍一切。
故立此二。
今以宗别合空識二。
為天遍處。
前論所揀。
皆容假想稱性周遍。
加于三事。
十名種種衆生。
身遍處者即前所揀眼等。
根色十一。
語言音聲即前聲塵。
十二一切所緣即六塵境。
則收前香味及法塵境。
例此天遍處言。
亦可通于諸天。
次如來所現下合文可知。
第八妙藥翳形喻。
通喻隐顯超世德。
别喻如來住持。
喻菩薩起變化雲德。
不睹者。
喻聲聞無如是解脫故。
第九二天随人喻。
通喻微妙難壞德。
别喻如來嚴好。
菩薩身遍十方。
諸行圓滿德。
不睹二天喻二乘無如是勢力故。
亦喻無悲舍衆生故。
第十滅定不行喻。
唯喻聲聞。
安住自乘證實際故。
亦總喻無德。
又上十喻。
從後逆次配前缺因。
後之十句謂一喻無法喜。
二喻不知菩薩如夢。
三喻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等。
如理思之。
其前十句。
但通為不見之因。
第三何以故下征以結成。
文有十句結前十喻。
唯第七八為順前合故有前卻。
餘皆如次。
上來法喻廣顯聲聞不見聞等問。
般若經明聲聞若智若斷。
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若是其忍。
何以上文。
皆言無菩薩德耶。
又文殊巡行經中。
五百聲聞聞而不信。
法華不輕亦令其聞。
何得此中不令聞耶。
答為顯不共故。
故智論明般若有共不共。
指此不思議經。
不共二乘說故。
又大聖化儀其類不等。
或令聞不信以為遠種。
如上所引或以威力令其出會。
如法華中五千拂席。
或令在會使其不聞。
即如今經。
然法華漸教之終将收敗種故。
加令其去笃勵在會。
使其信受。
此經頓教之始為顯深勝。
留使不聞。
令諸後學修見聞種。
又複大乘該于小乘。
則其智斷皆是菩薩法忍小智不知大智故。
此雲于有無谛作決定解不見不聞。
又若已開顯即權為實漸。
故法華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若權實相對。
則如聾盲非其器故。
其猶黎庶以對于王。
貴賤懸隔以王收人。
則率土之内莫非王人。
是以若約普收。
即一切衆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
況于二乘無漏因果。
若校優劣。
則權教久行菩薩尚不信聞。
況于二乘。
二乘上首尚如聾盲。
況凡夫外道。
既非其分本不合列。
為顯法勝大權菩薩示為聾盲。
是知聾盲于勝有力。
能顯勝故。
勝劣相望力用交徹。
成大緣起方是深玄
後是故于此下。
十句顯不能見。
入有二義前文約證。
今約了達餘可知。
第二明住自乘故不見中。
先征後釋。
以此二段反覆相成故。
征以釋之。
謂何以無如是善根等。
由住自乘作證故。
亦應征雲。
何以作證。
由無上善根故。
所無在前故略不明耳。
此段亦同法華。
自釋心不喜樂。
雲何以故。
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故。
釋文亦二。
先明住自乘作證。
後于彼智慧下結成所無。
今初十句初總餘别。
别中一道者。
以見修等道斷感集故。
不同菩薩無住道等。
二三行果可知。
四觀谛智别。
謂我空法有。
不能我有法空。
名無有谛。
以證現觀名決定智故。
無菩薩中道第一義三谛之理。
亦如涅槃聲聞有谛而無真實。
五已證理故。
六舍事故。
下三句成上聲聞行。
一内無悲。
二外舍物。
三但自調。
又上十句總為四失。
一初句出粗而不出細。
但出分段故。
次四句得權失實。
次三句滞寂失悲。
後二句舍生自度。
二結成所無即由住自乘故。
無前智等亦有十句。
但于前一智有十不能。
餘三昧等例此可知。
第二佛子如恒河下喻顯。
文有十喻。
自古諸德。
皆将配前所迷佛果十句。
唯第九二天一喻。
喻上第二如來嚴好。
餘皆如次。
此亦有理。
今解有二。
一者随一一喻總喻不見因果等境。
以合文中亦言不見菩薩衆故。
又不喻菩薩之德義不盡故。
又合文中多從總合。
但言不見如來神變。
明通諸句。
二者别喻諸德。
若全不别何俟多喻。
然雖别喻亦通因果。
而前九約勝境為喻。
謂恒河須彌等喻佛德故。
後一就劣法為喻。
入滅盡定喻二乘故。
于前九中。
配所迷菩薩之德。
其義則次配所迷如來之德。
義少不次。
所喻義别至文當知。
又第一五十單喻聲聞不見。
第二三四七。
雙喻菩薩聲聞見不見别。
餘三佛對聲聞論見不見。
有此三類者。
文影略耳。
又唯約聲聞說者。
十喻皆喻彼無德故。
就中初一兼喻有障故。
後一兼喻住自乘故。
且就前九約勝境為喻。
顯九種勝德。
其後一種總明不共顯十無盡。
前九德中。
一一皆具通别二意。
今初鬼對恒河喻。
其恒河清流。
通喻佛及菩薩潤益甚深德。
别喻佛神力及菩薩境界德。
以此二句為初總故。
鬼喻二乘有所知障故不見亦喻不得諸法喜故。
言餓鬼等者。
生分已盡為鬼。
未得無生忍衣為裸形。
不得法界行食為饑。
不得真解脫味為渴。
由此故稱為餓。
此上并無真道。
即是業餘行苦所遷。
為舉體燋然。
即是苦餘空見為烏鹫。
有見為豺狼。
于斯作決定解為搏撮。
内含大機有真脫分。
名為渴所逼欲求水飲身在法會名住河邊。
不睹神變名不見河。
雖睹世尊但見丈六。
為見枯竭。
無明翳瞙名為業障。
即煩惱。
餘後彼大下合中先合業障。
不曾已下合裸形等。
第二覺夢相對喻。
夢遊天宮。
通喻佛及菩薩高顯廣大德。
别喻如來遊戲神變。
二句及菩薩大會已下十一句。
喻甚相似。
然此下八喻約二乘喻。
明其無德亦有通别。
通則于一一德不了。
皆由前缺因緣故。
别則各喻無德不同。
此一喻無如是神通故。
又不知菩薩如夢故。
然合文中。
明無如是智眼故者。
從通相合故。
下數段皆合無眼。
文中先喻。
後一切菩薩下合。
合中二先合夢者自見。
後一切聲聞下合大會不見。
并可思也。
第三愚對雪山喻。
雪山良藥通喻幽邃難見德。
别喻亦喻佛境界所悲境故。
喻菩薩所住處。
悲救衆生為所住故。
其捕獵等。
喻聲聞無大悲救衆生病亦是無如是境界故。
第四伏藏難知喻藏。
則通喻秘密難知德。
别喻如來尊勝可寶重故。
喻菩薩所入三昧。
及觀察嚬申勇猛供養。
如喻思之。
薄福喻聲聞無如是威德故。
第五盲不見寶喻。
寶洲通喻迥絕難測德。
别喻如來妙行積行圓妙故。
喻菩薩受記成熟勇猛可知。
盲喻二乘無如是善根故。
第六淨眼無障喻。
通喻智照難量德。
别喻如來威德。
菩薩法身已下五句不睹威儀喻二乘無如是自在故。
第七遍處定境喻。
通喻周遍難思德。
别喻如來淨刹菩薩常光。
衆色莊嚴菩薩放大光明網。
不見定境喻聲聞無如是三昧故。
喻中言遍處者于一切處周遍觀察無有間隙故名遍處。
然喻伽智度俱舍等論。
皆說有十今有十二。
前八同彼。
彼中九名空遍處。
十名識遍處。
先觀青等普遍。
次觀青等為何所依。
知由地等。
次思所觀由何廣大。
知由于空。
次思能觀知由依識。
前八依第四靜慮。
觀欲可見色。
後二依無色定。
瑜伽十二雲。
何故遍處唯說色觸二處建立。
由此二種共自他身。
遍有色界常相續故。
眼等根色唯屬自身。
香味二塵不遍一切。
聲塵有間是故不說。
無色界中空遍一切處。
識所行境亦遍一切。
故立此二。
今以宗别合空識二。
為天遍處。
前論所揀。
皆容假想稱性周遍。
加于三事。
十名種種衆生。
身遍處者即前所揀眼等。
根色十一。
語言音聲即前聲塵。
十二一切所緣即六塵境。
則收前香味及法塵境。
例此天遍處言。
亦可通于諸天。
次如來所現下合文可知。
第八妙藥翳形喻。
通喻隐顯超世德。
别喻如來住持。
喻菩薩起變化雲德。
不睹者。
喻聲聞無如是解脫故。
第九二天随人喻。
通喻微妙難壞德。
别喻如來嚴好。
菩薩身遍十方。
諸行圓滿德。
不睹二天喻二乘無如是勢力故。
亦喻無悲舍衆生故。
第十滅定不行喻。
唯喻聲聞。
安住自乘證實際故。
亦總喻無德。
又上十喻。
從後逆次配前缺因。
後之十句謂一喻無法喜。
二喻不知菩薩如夢。
三喻不從如來加被之所生等。
如理思之。
其前十句。
但通為不見之因。
第三何以故下征以結成。
文有十句結前十喻。
唯第七八為順前合故有前卻。
餘皆如次。
上來法喻廣顯聲聞不見聞等問。
般若經明聲聞若智若斷。
皆是菩薩無生法忍。
若是其忍。
何以上文。
皆言無菩薩德耶。
又文殊巡行經中。
五百聲聞聞而不信。
法華不輕亦令其聞。
何得此中不令聞耶。
答為顯不共故。
故智論明般若有共不共。
指此不思議經。
不共二乘說故。
又大聖化儀其類不等。
或令聞不信以為遠種。
如上所引或以威力令其出會。
如法華中五千拂席。
或令在會使其不聞。
即如今經。
然法華漸教之終将收敗種故。
加令其去笃勵在會。
使其信受。
此經頓教之始為顯深勝。
留使不聞。
令諸後學修見聞種。
又複大乘該于小乘。
則其智斷皆是菩薩法忍小智不知大智故。
此雲于有無谛作決定解不見不聞。
又若已開顯即權為實漸。
故法華雲。
汝等所行是菩薩道。
若權實相對。
則如聾盲非其器故。
其猶黎庶以對于王。
貴賤懸隔以王收人。
則率土之内莫非王人。
是以若約普收。
即一切衆生無不具有如來智慧。
況于二乘無漏因果。
若校優劣。
則權教久行菩薩尚不信聞。
況于二乘。
二乘上首尚如聾盲。
況凡夫外道。
既非其分本不合列。
為顯法勝大權菩薩示為聾盲。
是知聾盲于勝有力。
能顯勝故。
勝劣相望力用交徹。
成大緣起方是深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