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嚴果故。
皆雲天者自然成故。
七詣佛作禮表因趣果故。
八化座本方。
本方者表參而不雜故。
座表法空閣表空有重顯。
九冠網嚴身。
以顯勝德嚴法身故。
有髻珠者。
表一乘圓旨居心頂故。
十眷屬同坐表主伴同證故。
餘方十段仿此可知。
其間刹佛菩薩之名。
本意難定。
但可說者随宜。
初二及六無珠冠者。
蓋文略耳。
又此等供具非唯表法。
并是以人同法。
依正因果無礙法界自在之德耳。
二南方中供具皆雲持者。
表修持故。
三西方皆言須彌山雲者。
四德妙高清涼利物故。
四北方皆言衣者寂忍慚愧嚴法身故。
五東北方雲樓閣者。
悲智二利相因顯故。
六東南方雲圓滿光者。
權實二智無缺行故。
七西南方雲焰者。
以淨智慧燒惑薪故。
亦表皆想所持不可取故。
上之七方興供表法。
通答菩薩神通。
下之三段。
兼亦别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
八西北方十句。
皆答前最後為一切衆生現諸佛影像。
若約表者。
為顯緣有似非真故。
九下方毛孔中十句。
答前九問十句。
皆言方便海。
則通答往昔成就方便。
初一句通顯所随衆生言音。
次五句答因中五問。
謂二答諸行。
此句應顯趣求一切智心。
以第五明行圓滿。
此為行初故。
三答所起菩薩大願。
四答所淨諸波羅蜜。
五正答圓滿諸菩薩行。
六别答所作神通。
然問就如來因中。
此通一切菩薩。
通别之異耳。
其助道及出離問。
亦是通答。
以諸句中皆是助道。
并即出離故。
餘四句答果用中五問。
謂七答第一正覺問。
八答轉法輪。
九答調伏衆生。
其國土一種現淨土分通答。
十答開示一切智法城。
及示一切衆生道。
以能證是道所證是智故。
而皆言音聲者。
表無言之法假言顯故。
十上方相好等中十句。
通答因問中第十本事因緣。
兼答波羅蜜及所入諸地。
以十度即是别地所行故。
别約初句。
答入一切衆生所住處。
及受一切衆生所施。
并為一切衆生說布施功德。
如文思之。
其答問中或不次者。
以十方齊來諸供齊現。
文不累書随方異說。
以問次往收無不次矣。
又皆言本事者。
表三世之法體常住故。
由得體用非一異智。
以用随體無不存故。
德相業用皆自在故。
蜜嚴第三雲。
金剛藏菩薩。
現種種形說種種法。
乃至雲淨所依止入于佛地。
如來蘊界常無變異故。
若理事别修則不得爾故。
不同餘處現法體用俱有。
過未體用皆無。
況于小乘三世有耶。
以彼過未有體無用故。
第二如是十方下通贊德行中三。
初總。
次以淨智下别。
後如是等下結。
就别贊中三十四句分三。
初五句明上近諸佛德。
二于一塵中下十四句。
下攝衆生德。
三一切菩薩神通下十五句。
大用自在德。
亦名三種三業。
今初一淨眼見佛即是意業。
二聞如來法即淨修語業。
餘三句并顯身業自在。
第二下攝衆生德中三。
初微細化生。
二知一切衆生下七句。
明攝衆生之智故。
末句結雲十力無畏。
前六别明。
一緣集非真故。
二随機本質映光有勝劣故。
三諸趣思所起故。
四随照映質有妍媸故。
五想所持故。
六無而忽有暫有還無故。
三勇猛下五句明攝生語業。
于中初句總顯決定。
下四倒明四辯。
第三大用自在德中。
初句總明所得。
餘别明通用。
于中三。
一三業摧邪勇進通三故。
二恒以智下六句。
明意業自在。
皆權實雙行故。
一智了三世事慧達三世空。
二知法如空空無可诤。
而不壞有故不着空。
三進無進相故曰無來。
四即有而空。
五即空而有故雲方便。
六智入性土。
三以自在力下七句。
身業自在可知。
第三如是等下總結集因。
大文第五于時上首下。
舉失顯得分。
亦名舉劣顯勝明不共故。
于中三。
初明不見之人。
二皆悉下明所不見境。
三何以下釋不見所由。
今初。
舍利此雲鹙鹭。
其母目睛明利似彼鳥故。
弗者子也。
從母立稱故标子言。
目揵連此雲采菽氏。
上古仙人山居豆食。
尊者母是彼種。
從外氏立名。
有大神通揀餘此姓。
故複雲大。
摩诃迦葉此雲大飲光。
本族仙人及尊者身。
并有光明飲蔽日月。
頭陀第一揀餘迦葉。
故雲大也。
離波多此雲室星。
祀之而生故。
或雲所供養。
或雲假和合。
即智論二鬼食人之事須菩提此雲善現。
生而室空現善相故。
阿[少/(兔-、)]樓馱此雲無滅。
一食之施九十一反天上人間。
不沒惡趣故。
難陀此雲歡喜。
性極聰敏音聲絕倫故。
劫賓那此雲黃頭。
黃頭仙人之族故。
迦旃延此雲翦剃種。
富樓那此雲滿願。
具雲滿慈子。
其母甚慈亦從母稱。
而言等者等取五百。
廣辨古今譯殊。
德行緣起如智論及音義中說。
第二明所不見境中三。
初不見果有十句。
初總餘别。
多同念請果中。
初之十句。
重閣同空等即是神變。
不壞本相即是遊戲。
餘可準思。
次亦複下明不見因。
即諸菩薩初總明即分齊境界。
次菩薩大會下别顯會通新舊。
入謂身遍刹塵。
智入諸法等。
普至即新來普詣即此往。
皆言普者一橫豎遍故。
二一即一切故。
餘句準上諸來菩薩作用中辨。
及上離世間品十十所明。
後如是等下總結不見。
第三不見所由者。
然皆廢本從迹。
以顯一乘因果不共深玄。
笃諸後學令習因種。
文中二。
先征後釋。
征意雲。
身廁祇園自對尊會。
而莫睹神變。
其故何耶後釋意雲。
彼境殊勝宿因現緣皆皆缺故。
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睹。
雷霆震地聾者不聞。
道契則鄰不在身近故。
菩薩自遠而至。
聲聞在會不知。
文自廣釋分為三别。
初法次喻後征以結成。
今初分二。
先明缺宿因故。
後複次下明缺現緣故。
今初分四。
初一總标大小善差。
二本不修下舉劣異勝。
三如是皆是下舉勝揀劣。
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
今初有小善根得廁嘉會。
大小善異不睹希奇。
二舉劣中有十八句。
前十二句釋不見佛果之因。
後六句釋不見菩薩之因。
前中初句總餘句别。
由不贊等。
即是不集見佛自在善根于中二。
初二句不贊果故。
後九句不修因故。
于中亦二。
前五句缺自分行。
後四句缺勝進行。
亦是前明陜心。
後顯劣心故不能見。
二本不得菩薩眼下。
釋不見菩薩所因。
一不見十眼所見無礙法界。
二缺無障礙智之因。
若但修真常離念。
即共二乘菩提之善。
法華遊戲神通。
即聞而不樂。
此中樂而不聞餘可思之。
既本因中不修不見。
願諸後學修見佛因。
勿滞冥寂。
第三舉勝揀劣。
言如是等者。
指前佛神通等所不見法。
普賢智境即是舉勝。
不共二乘名為揀劣。
第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
以前缺因。
境勝因緣故不能見。
于中初後總明。
中十别顯。
謂眼不見心不知耳不聞。
本有不證新成不獲。
無方便不能念觀。
無後得不能籌量淺深思惟旨趣。
分别事理。
第二明缺現緣故不見中三初明無勝德行故不見。
次何以故下。
明住自乘解脫故不見。
後是故雖在下結成不見。
今初分二。
先十句明無勝德行。
即是前所不見境。
亦即是前宿因不修勝進。
四句不修故無。
無故不見。
初總餘别。
勢力即是加持。
餘皆
皆雲天者自然成故。
七詣佛作禮表因趣果故。
八化座本方。
本方者表參而不雜故。
座表法空閣表空有重顯。
九冠網嚴身。
以顯勝德嚴法身故。
有髻珠者。
表一乘圓旨居心頂故。
十眷屬同坐表主伴同證故。
餘方十段仿此可知。
其間刹佛菩薩之名。
本意難定。
但可說者随宜。
初二及六無珠冠者。
蓋文略耳。
又此等供具非唯表法。
并是以人同法。
依正因果無礙法界自在之德耳。
二南方中供具皆雲持者。
表修持故。
三西方皆言須彌山雲者。
四德妙高清涼利物故。
四北方皆言衣者寂忍慚愧嚴法身故。
五東北方雲樓閣者。
悲智二利相因顯故。
六東南方雲圓滿光者。
權實二智無缺行故。
七西南方雲焰者。
以淨智慧燒惑薪故。
亦表皆想所持不可取故。
上之七方興供表法。
通答菩薩神通。
下之三段。
兼亦别答前來問中後二十句。
八西北方十句。
皆答前最後為一切衆生現諸佛影像。
若約表者。
為顯緣有似非真故。
九下方毛孔中十句。
答前九問十句。
皆言方便海。
則通答往昔成就方便。
初一句通顯所随衆生言音。
次五句答因中五問。
謂二答諸行。
此句應顯趣求一切智心。
以第五明行圓滿。
此為行初故。
三答所起菩薩大願。
四答所淨諸波羅蜜。
五正答圓滿諸菩薩行。
六别答所作神通。
然問就如來因中。
此通一切菩薩。
通别之異耳。
其助道及出離問。
亦是通答。
以諸句中皆是助道。
并即出離故。
餘四句答果用中五問。
謂七答第一正覺問。
八答轉法輪。
九答調伏衆生。
其國土一種現淨土分通答。
十答開示一切智法城。
及示一切衆生道。
以能證是道所證是智故。
而皆言音聲者。
表無言之法假言顯故。
十上方相好等中十句。
通答因問中第十本事因緣。
兼答波羅蜜及所入諸地。
以十度即是别地所行故。
别約初句。
答入一切衆生所住處。
及受一切衆生所施。
并為一切衆生說布施功德。
如文思之。
其答問中或不次者。
以十方齊來諸供齊現。
文不累書随方異說。
以問次往收無不次矣。
又皆言本事者。
表三世之法體常住故。
由得體用非一異智。
以用随體無不存故。
德相業用皆自在故。
蜜嚴第三雲。
金剛藏菩薩。
現種種形說種種法。
乃至雲淨所依止入于佛地。
如來蘊界常無變異故。
若理事别修則不得爾故。
不同餘處現法體用俱有。
過未體用皆無。
況于小乘三世有耶。
以彼過未有體無用故。
第二如是十方下通贊德行中三。
初總。
次以淨智下别。
後如是等下結。
就别贊中三十四句分三。
初五句明上近諸佛德。
二于一塵中下十四句。
下攝衆生德。
三一切菩薩神通下十五句。
大用自在德。
亦名三種三業。
今初一淨眼見佛即是意業。
二聞如來法即淨修語業。
餘三句并顯身業自在。
第二下攝衆生德中三。
初微細化生。
二知一切衆生下七句。
明攝衆生之智故。
末句結雲十力無畏。
前六别明。
一緣集非真故。
二随機本質映光有勝劣故。
三諸趣思所起故。
四随照映質有妍媸故。
五想所持故。
六無而忽有暫有還無故。
三勇猛下五句明攝生語業。
于中初句總顯決定。
下四倒明四辯。
第三大用自在德中。
初句總明所得。
餘别明通用。
于中三。
一三業摧邪勇進通三故。
二恒以智下六句。
明意業自在。
皆權實雙行故。
一智了三世事慧達三世空。
二知法如空空無可诤。
而不壞有故不着空。
三進無進相故曰無來。
四即有而空。
五即空而有故雲方便。
六智入性土。
三以自在力下七句。
身業自在可知。
第三如是等下總結集因。
大文第五于時上首下。
舉失顯得分。
亦名舉劣顯勝明不共故。
于中三。
初明不見之人。
二皆悉下明所不見境。
三何以下釋不見所由。
今初。
舍利此雲鹙鹭。
其母目睛明利似彼鳥故。
弗者子也。
從母立稱故标子言。
目揵連此雲采菽氏。
上古仙人山居豆食。
尊者母是彼種。
從外氏立名。
有大神通揀餘此姓。
故複雲大。
摩诃迦葉此雲大飲光。
本族仙人及尊者身。
并有光明飲蔽日月。
頭陀第一揀餘迦葉。
故雲大也。
離波多此雲室星。
祀之而生故。
或雲所供養。
或雲假和合。
即智論二鬼食人之事須菩提此雲善現。
生而室空現善相故。
阿[少/(兔-、)]樓馱此雲無滅。
一食之施九十一反天上人間。
不沒惡趣故。
難陀此雲歡喜。
性極聰敏音聲絕倫故。
劫賓那此雲黃頭。
黃頭仙人之族故。
迦旃延此雲翦剃種。
富樓那此雲滿願。
具雲滿慈子。
其母甚慈亦從母稱。
而言等者等取五百。
廣辨古今譯殊。
德行緣起如智論及音義中說。
第二明所不見境中三。
初不見果有十句。
初總餘别。
多同念請果中。
初之十句。
重閣同空等即是神變。
不壞本相即是遊戲。
餘可準思。
次亦複下明不見因。
即諸菩薩初總明即分齊境界。
次菩薩大會下别顯會通新舊。
入謂身遍刹塵。
智入諸法等。
普至即新來普詣即此往。
皆言普者一橫豎遍故。
二一即一切故。
餘句準上諸來菩薩作用中辨。
及上離世間品十十所明。
後如是等下總結不見。
第三不見所由者。
然皆廢本從迹。
以顯一乘因果不共深玄。
笃諸後學令習因種。
文中二。
先征後釋。
征意雲。
身廁祇園自對尊會。
而莫睹神變。
其故何耶後釋意雲。
彼境殊勝宿因現緣皆皆缺故。
其猶日月麗天盲者不睹。
雷霆震地聾者不聞。
道契則鄰不在身近故。
菩薩自遠而至。
聲聞在會不知。
文自廣釋分為三别。
初法次喻後征以結成。
今初分二。
先明缺宿因故。
後複次下明缺現緣故。
今初分四。
初一總标大小善差。
二本不修下舉劣異勝。
三如是皆是下舉勝揀劣。
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
今初有小善根得廁嘉會。
大小善異不睹希奇。
二舉劣中有十八句。
前十二句釋不見佛果之因。
後六句釋不見菩薩之因。
前中初句總餘句别。
由不贊等。
即是不集見佛自在善根于中二。
初二句不贊果故。
後九句不修因故。
于中亦二。
前五句缺自分行。
後四句缺勝進行。
亦是前明陜心。
後顯劣心故不能見。
二本不得菩薩眼下。
釋不見菩薩所因。
一不見十眼所見無礙法界。
二缺無障礙智之因。
若但修真常離念。
即共二乘菩提之善。
法華遊戲神通。
即聞而不樂。
此中樂而不聞餘可思之。
既本因中不修不見。
願諸後學修見佛因。
勿滞冥寂。
第三舉勝揀劣。
言如是等者。
指前佛神通等所不見法。
普賢智境即是舉勝。
不共二乘名為揀劣。
第四以是因緣下結不見聞。
以前缺因。
境勝因緣故不能見。
于中初後總明。
中十别顯。
謂眼不見心不知耳不聞。
本有不證新成不獲。
無方便不能念觀。
無後得不能籌量淺深思惟旨趣。
分别事理。
第二明缺現緣故不見中三初明無勝德行故不見。
次何以故下。
明住自乘解脫故不見。
後是故雖在下結成不見。
今初分二。
先十句明無勝德行。
即是前所不見境。
亦即是前宿因不修勝進。
四句不修故無。
無故不見。
初總餘别。
勢力即是加持。
餘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