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四

關燈
後該初。

    亦是标人取法。

    具無盡德故曰世尊。

    二器世間圓滿中有三。

    一國城。

    此雲聞者。

    西域記雲。

    昔有古老仙人住于此處。

    後有少仙名為聞者。

    于彼禀學老仙。

    沒後少仙于此建立城郭。

    故取其名。

    亦雲聞物。

    以此城多出聰敏博達。

    名聞人物故。

    即中印度境。

    二逝多下明林園。

    逝多者梵音華言戰勝。

    即太子之名。

    給孤獨者梵雲須達多。

    正言赈濟無依義雲給孤獨也。

    即長者之稱。

    長者仁而聰敏。

    積而能散。

    拯乏濟貧哀孤恤老。

    時美其德故立斯稱。

    長者側金買地。

    太子施樹同成功業。

    二人式崇共立伽藍之号。

    三明重閣即說法之所。

    表所證法界。

    體無不周曰大。

    德無不備曰嚴。

    依體起用為重閣。

    第三衆生世間。

    即輔翼圓滿。

    于中三。

    一菩薩。

    二聲聞。

    三世主。

    初中亦三。

    一舉數。

    二列名。

    三歎德。

    今初。

    此會菩薩标名乃少。

    列名乃多者。

    有所表故。

    數中欲顯五位同證入故。

    位各十度。

    一一相融成五百故。

    第六妙覺是所入故。

    又表解行者多證者稀故。

    二普賢下列名分三。

    初标上首。

    二列别名。

    三總結數。

    今初以二大聖是助化主故。

    又有所表故。

    至下當明。

    二其名。

    曰下别列中。

    有十四位。

    位各有十。

    其間亦有增減。

    成百四十一人。

    名各一義皆有深旨。

    今且寄表大分為二。

    前四十一人通表住等四位。

    後天冠下十位百人。

    别表十地十度。

    今初十幢表向行德高出故。

    二有九威力者。

    表行能進修故。

    三十藏表地義如前釋。

    四有十二眼者。

    表解能照法故。

    所以不次者。

    欲表圓融之位無前後故。

    後十位中如次。

    别表行布十地十度。

    一十冠者。

    初地冠于諸地之首。

    檀冠衆行之先故。

    又一一位中各具十者。

    一地之中。

    具足一切諸地功德故。

    一度之中具足十度。

    為莊嚴故。

    二十髻者。

    持戒無垢檢束尊高故。

    三十光者。

    發聞持光照法忍故。

    四十又名幢者。

    焰慧精進超世高出故。

    又道品伏惑精進伏慢故。

    五十音者。

    禅定發生難勝悅機故。

    六十上者。

    般若現前最尊上故。

    七十勝者。

    遠行方便有中殊勝行故。

    八有十一自在王者。

    相用不動大願無礙故。

    九十又名音者。

    善慧演法自力生故。

    十有九人同名覺者。

    法雲受職堕佛數故。

    智覺諸法無所遺故。

    然其幢等亦有通義。

    類釋可知。

    三如是下結數。

    第三此諸下。

    歎德有十一句。

    初句為總。

    上名以随宜别顯。

    各以一德立名。

    今德以據實内通。

    故言皆悉成就普賢行願。

    餘十句别。

    于中前六明智用普周。

    後四明智用離障通為五對。

    一境遍身多對。

    窮依近正故。

    二見用詣實對。

    十眼離障不往而見。

    一念契實身心普周。

    三内照外演對。

    四智淨色随對。

    五悲深智廣對。

    以即智之悲故于生無翳。

    無外之智故照同虛空。

    前對虛空自取淨義。

    今取廣義。

    第二及與下辨聲聞衆文二。

    初标數類。

    後悉覺下歎德文有十句。

    然此聲聞皆是菩薩。

    欲顯深法托為聲聞故。

    所歎德言含本迹。

    今釋為二門。

    一就迹約小十句。

    皆聲聞德。

    一得現觀。

    于四真谛善覺了故。

    二入正性離生。

    無方便慧已作證故。

    三所學已窮故雲深入。

    法華雲。

    我等同入法性。

    即三獸渡河。

    理無二故。

    古人亦将上三如次配見修無學。

    四生分已盡由缺大悲。

    故自永出。

    五有為無為之德依佛成故。

    即逮得己利。

    六已盡有結。

    謂九結十使現行離故。

    七無煩惱礙種子亡故。

    八心善解脫故。

    寂如虛空。

    九慧善解脫故于佛無惑。

    十明非定性。

    皆可回心故。

    信入佛智。

    二約本門。

    就菩薩歎故。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雲。

    複有無量百千億菩薩。

    現聲聞形。

    亦來會坐。

    其名曰舍利弗大目揵連等。

    廣如彼說。

    明皆是權故。

    下身子令海覺等觀文殊德十中。

    一覺第一義。

    二方便已具善能入于無際際故。

    三二空真理窮其源故。

    四具足大悲能入不染。

    方永出故。

    五依十力等離小見故。

    六不斷不俱方能離故。

    七已淨所知無二礙故。

    八處亂恒寂了本空故。

    九佛不共德。

    雖未證得亦無疑故。

    十一切種智證信入故。

    第三及與無量下諸世主衆亦先标數類。

    後悉曾下歎德十中。

    初一歎福。

    次四歎悲。

    于中初句總餘三句别。

    一無緣普應。

    二護念初心。

    三誓不舍惡。

    次二句歎智德。

    一智入權門。

    二行護理教。

    正法兼理護兼行故。

    上七皆行。

    八即是願願行具故。

    第九入位。

    上九自分十即勝進。

    上序分竟。

    大文第二。

    時諸菩薩下請分。

    衆集本為聞經故。

    文分為二。

    初标衆念請。

    二如來境下顯所請法。

    今初聲聞下如聾盲。

    此能念者釋有二義。

    一約本迹。

    就本能念就迹不知。

    二唯就迹說。

    意法師雲。

    理處不隔故得同疑。

    未積大心故不廁其次。

    此亦有理。

    猶葉公好龍真龍難視。

    同居法會同仰法門。

    所現超倫故如聾瞽。

    二所念中有六十句。

    初後三十句是所請法。

    中三十句但是請儀。

    其三十請法多同初會四十句法以初會為總。

    此說将終會同本故。

    就文分二。

    前三十句念德難思。

    後唯願下三十句。

    請随機演。

    以初十句明自體圓着。

    寄顯果海絕言。

    最後十句明化用普周。

    令寄言顯果。

    由斯文有影略。

    理實兼皆請示如初會辨。

    今初念德中。

    初十句。

    正明所念果法。

    次十明玄妙難思。

    後十明緣會可了。

    今初十中。

    前八攝初會。

    最初十句。

    即内行成滿德。

    以如來自在攝彼神通及無能攝取故。

    一境界者。

    即所緣分齊故。

    如出現等品辨。

    二智行者。

    悲智無礙無功用行。

    亦如出現品辨。

    三加持者。

    謂勝力任持令有所作。

    如不思議法品辨。

    四謂十力等。

    五即四種十種無畏等。

    六即師子奮迅等。

    七所住者即初會佛地。

    佛所住地故。

    若别釋者。

    即常住大悲等如不思議品。

    八謂十自在等。

    及攝二句如向所辨。

    廣引諸文釋義并如初會。

    後二句即攝初會。

    次十句體相顯著。

    德前有六根三業。

    今身合六根及于二業。

    智即意業心意俱不可知。

    但以智知故。

    所以合者。

    欲顯身兼十身故。

    合六根三業智導故但雲智。

    二一切下十句。

    明玄妙難思人天莫測。

    于中初二句總明解行不及。

    謂智慧不能通暢。

    心行不能詣證。

    次五句明三慧莫測故不能成自利。

    謂初三句聞慧莫測。

    一妙故不能印持于境。

    二深故不能曉了于心。

    三廣故不能忍可包納。

    次句玄故。

    修慧不能觀察委照。

    後句融故。

    思慧不能揀其優劣故。

    晉本揀擇名思惟。

    在觀察上。

    後三句四辯莫宣。

    故不能成利他。

    謂法義不能大開曲示。

    詞辯不能宣明。

    樂說不能令他解了。

    三唯除下十句緣會可了中。

    前四佛力上加為緣。

    後六自根堪受為因。

    具此可知。

    前中初三現緣。

    後一宿願。

    後六中初一宿善。

    餘五現德。

    于上十句分有分知全有全知。

    又此十句通有二意。

    一成上顯深。

    二起後請說。

    第二請随機演中二。

    初十一句請随機宜。

    後顯示下二十句請所說法。

    今初。

    前雲緣會可知。

    今請以緣随器。

    于中初三約内心器殊。

    次一約外類音異。

    上四通于凡聖。

    後七多約菩薩。

    一财等有殊。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