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三

關燈
十中。

    一化同行。

    同行處宮故如瞿波。

    四濁世欣貴故。

    餘八可知。

    第七出家下二門。

    明舍家期道行。

    初明出家後顯修行。

    今初雖能深宮入道而出家者。

    示斯十意。

    初二令厭舍苦果。

    次二欣揚勝道。

    次二令離利鈍集。

    着常見者。

    貴常為貴故不出家。

    着斷見者身滅無餘。

    何須出家。

    既非常斷明可修進。

    雲離二邊。

    又非苦樂等。

    次二顯界家系滅。

    後二顯得果同因。

    二示苦行者。

    行有苦樂。

    而遍苦者有斯十意。

    一為小乘要。

    謂勤苦方得道故。

    二示同異道摧邪見故。

    謂六年自餓無道。

    後受乳糜方得顯餓非真。

    三一言罵佛六載受饑故。

    緣如大乘方便經。

    第二四五濁衆生皆有重罪。

    憂惱覆心不能得道。

    令彼念言謗佛尚得解脫。

    況我等耶。

    即悔除故。

    亦如彼說。

    五策懈怠衆生故。

    六令知為法忘饑故。

    七示着樂非道故。

    八始末精勤故。

    九準晉經雲。

    欲令未來衆生發精進故。

    今精進之言合在前句。

    缺斯一句。

    十苦行待機者顯悲深故。

    第八詣道場下五門道成證入行。

    即分為五。

    一明進趣所安。

    即從苦行所向于道樹。

    顯舍邪趣正故。

    因圓趣果故。

    行行後邊故。

    十句可知。

    二正坐道場明自力安處。

    初四嚴處。

    次三三業現相。

    觀師子座者知将說故。

    晉經雲。

    觀一切佛師子之吼。

    後三成德。

    一滿自能證明智顯惑亡。

    二受佛所處将契同法界。

    三大悲同體故能遍加。

    三有十奇特者。

    明外感希奇大果先兆故。

    四降魔者。

    正覺将顯先摧邪故。

    皆言示者久已降故。

    魔王多是大菩薩故。

    無有惡魔能惱佛故。

    亦如野幹。

    豈能于師子前以振威勢。

    大乘方便經下卷雲。

    若非佛力召來彼等惡魔豈得近佛。

    魔為欲界尊勝。

    勝降伏餘故。

    十中一示以德诤。

    二破魔佛誰愈。

    三波旬兵衆滿三十六由旬圍菩提樹。

    欲作留難。

    菩薩住慈悲智慧以手指地。

    一切散壞。

    八萬四千八部大衆皆發大菩提心。

    故雲教化調伏廣。

    如方便經及本行集說。

    六未免魔者勿懈怠故。

    七一被降伏。

    乃至末世翻護法故。

    餘五可知。

    五有十種成如來力。

    即正覺現前。

    前之二門當無間道。

    此當解脫道。

    更前二門即方便道。

    今此十中初一障無不寂。

    次二因無不圓。

    次二果無不滿。

    次三德無不普。

    後二佛無不同故。

    結名如來也。

    第九轉大法輪下二門明轉法輪。

    道成機熟開甘露門故。

    于中初門所轉法輪體用。

    後門明轉法輪因緣。

    前中流演圓通目之為輪。

    自我之彼名之為轉。

    小乘以眼智明覺四行。

    系于四谛。

    今顯無盡十行。

    應系十谛以成百行。

    餘如法輪章說。

    十中初二能轉備圓。

    次二所轉深妙。

    次二生信拔苦。

    次二因深量廣。

    後二時遠益高。

    二種白淨法十事即法輪因。

    白淨法者即所轉輪體。

    謂佛無漏清淨法界轉入衆生心中。

    成聞熏種子故名為種說應時機言不虛發。

    還生無漏聖智故。

    無空過故。

    攝論中多聞熏習從最清淨法界等流生無漏現行。

    是此義也。

    亦即前章無礙解脫。

    所以能種此種者有十事故。

    初一宿因餘皆現因。

    于中前六德具。

    後三用勝。

    前中二三悲具。

    一内持。

    二外攝。

    次四智具即四悉檀。

    一為人所樂不同故。

    二第一義應時令悟故。

    三對治随病所宜故。

    四世界了世而順故。

    第十涅槃謂應盡還源。

    有斯十意。

    初二明生死過患。

    一無常故二無樂故。

    雲非安隐。

    三明涅槃是樂翻上無樂。

    以涅槃寂滅為真樂故。

    四翻色身無常法身為常故。

    故晉經雲。

    令求常住淨法身故。

    今缺常字。

    以法身是三德之一性出。

    自古體無變異偏語其常。

    今已出纏故名為淨。

    次三句明生死無我不自在故。

    一一期無常不自在。

    故雲不可轉。

    二别明念念無常不自在。

    此通變易生死。

    三即分段不能堅住。

    亦非自在。

    八明涅槃是堅即自在我。

    亦兼常義。

    九翻有為以明淨德。

    不淨者即有為法故。

    言聚散淨者。

    諸佛菩薩正法名無生起。

    然是性淨涅槃。

    随緣生死即相之性。

    方為正法。

    然涅槃第二翻破凡小四德。

    通諸佛法故。

    以如來為我此正顯涅槃故。

    亦就涅槃明我。

    餘并相順。

    然常等四德。

    雖遍通佛法。

    從其别義各顯不同。

    上以四榮翻枯具遣八倒。

    十明法爾諸佛常規。

    上來說分竟。

    大文第七從佛子此法門下。

    結勸修學分。

    于中二。

    一結義勸修。

    二佛子此一切菩薩下結名勸學。

    前中亦二。

    初舉名結義。

    後佛子若有下勸信修行。

    二結名勸學中。

    先顯十名。

    初一約能诠依此生行故名為處。

    前約所诠行體但雲清淨行。

    餘九約所诠功能立稱。

    二決彼行義定能感果故。

    三證所證故。

    四能證分明故。

    五有智超勝故。

    六悲興萬行故。

    七一一圓融故。

    八軌則具足故。

    九即理涉事故。

    十即事而真故。

    後應尊重下勸學可知。

    大文第八從說此下現瑞分可知。

    大文第九爾時十方下證成分。

    于中二。

    先贊法證。

    後佛子汝已下歎人證。

    大文第十爾時普賢下偈頌分。

    總有二百一十五頌半分三。

    初有八偈七言歎德深廣。

    明說分齊。

    二其心下百三十一頌半。

    總示行德略顯深廣。

    上二并是伽陀。

    三從依于佛智下七十六偈。

    頌前長行方是祇夜。

    今初分四。

    初四許說廣深。

    次二舉德誡聽。

    次一重總許說。

    後一示說分齊。

    第二總示行德中分三。

    初二頌略标法喻。

    二五十五頌半托事表法。

    以明深廣。

    三從菩薩等于佛下。

    聽十四頌即法明行。

    以彰廣大。

    初标可知。

    二托事表法中總五十喻。

    難以區分。

    今類例相從且分為十。

    初四偈半二喻明悅物覆蔭行。

    二師子下十偈。

    摧邪導迷行。

    師子吼義。

    法界初說。

    三有十一偈明高深堅密行。

    四迦樓羅下六偈。

    觀機照益行。

    五有六偈自在統禦行。

    六智慧心下二偈包含無染行。

    七二偈周遍成益行。

    八如珍寶下六偈。

    檢束修身行。

    九二偈調禦運載行。

    十優昙華下六偈。

    外用遊處行。

    第三即法明行中二。

    初十偈總明深廣。

    許說誡聽。

    後一身能示現下六十四頌。

    别明深廣以酬前許。

    前中三。

    初三上同佛覺。

    次三下超群品。

    後四許說誡聽。

    第二别明深廣中。

    束為十行。

    初六偈三業深廣行。

    二菩薩身下五頌。

    二嚴無礙行。

    三有三頌逆順成滿行。

    四或現行成滿下。

    十頌普門示現行。

    五四頌時處圓融行。

    六菩薩知下六頌。

    知根說法行。

    七四頌寂用迅疾行。

    八譬如工幻下十偈。

    悲不失智行。

    九有十四偈智不失悲行。

    謂末後二句不失悲。

    前皆智德圓滿。

    十有二偈結德無盡行。

    第三頌長行中二。

    初有三十九偈頌前說分。

    後雖令下三十七偈頌結勸修學分。

    今初頌前六位即為六段。

    初四偈頌十信位中行。

    二有四偈頌十住行。

    三有六偈頌十行。

    四有五偈頌回向行。

    五九頌半頌十地行。

    六有十頌半頌因圓果滿行。

    其初所行二字義屬前段。

    第二頌結勸修學中。

    然小異前勢。

    分之為四。

    初一偈結前所說為少。

    二有三十偈别顯德用廣深。

    三有四偈總結深廣。

    四有二偈結勸修行。

    二中分二。

    前二十一頌半結約法顯行。

    後八頌半結托事顯法。

    今初分五。

    初五于刹自在行。

    二有六頌三業自在行。

    三過去下三頌明三世間自在行。

    四有五頌明身智自在行。

    五有二偈半總結難測。

    後結托事顯法中。

    或前來所無。

    或事同義異并可意得。

    第三總結深廣中前二結前已說。

    後二結末說難窮。

    四結勸修行可知。

    離世間品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