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三

關燈


    三報即相好莊嚴身業。

    即萬行之因而深信為首。

    雲深信見故。

    下善财雲。

    一切諸佛從信心起。

    亦能令見者信故。

    四随順衆生住持舍利等故。

    又随順衆生以圓音周遍三世持佛法故。

    五涅槃即是化身。

    化身示滅故名涅槃。

    深入見者。

    深入涅槃故能示滅。

    深入生死故示滅非真。

    六法身充滿于法界故。

    法界為佛體故。

    七湛然安住真唯識性。

    是佛心故。

    八寂然無依。

    心言路絕即三昧義。

    觸類皆然。

    故三昧無量。

    九平等性智了本性故。

    本覺真性性本了故。

    十随自他意無身不受故。

    依上十見則真見佛。

    既知十佛總别六相圓融。

    則亦十見無有障礙。

    又此十種攝為五對。

    一所出能出對。

    二正報任持對。

    三真常普遍對。

    四内住外寂對。

    五體深用廣對。

    如文思之。

    上十佛十身類此成對。

    又此十見各有十種。

    并如不思議法等品。

    二有十種佛業即是成行。

    前見佛體今辨佛因。

    又行順佛行故名佛業。

    佛以利生為事業故。

    十中初總餘别。

    又總别合為五對。

    一覺導夢化對。

    二開纏淨戒對。

    犯戒疑悔故為彼纏。

    令其忏除故名出離戒。

    有多種出離。

    亦多總相言之不過二種。

    一事二理。

    事随輕重篇聚悔除。

    理觀性空是真奉律。

    若具二者罪無不離。

    又如瑜伽九十九有五惡作。

    即是悔纏。

    一謂作是思惟後定自責。

    二諸天呵責。

    三大師同行責。

    四惡名流布。

    五死堕惡趣。

    亦有五相能除此惡作。

    謂佛許還淨故。

    由無知等我已滅故。

    當來無犯意我已生故。

    已于同梵行悔故。

    佛說悔除為善哉。

    惡作相續以為蓋故。

    餘如淨名第一及随好品辨。

    三現相說法對。

    于現相中由如來相從六度生故。

    除六蔽見此殊勝不希二乘。

    睹慈善根決知尊勝。

    住心佛境自失威光故無害等。

    四降魔護小對。

    五悲攝雙行對。

    雙行中有十一句。

    初一總明無作四谛。

    不驚怖者。

    妄惑本無今有故應驚。

    妄苦逼害身心故應怖。

    今皆了本寂即同滅理。

    故不驚怖。

    雖了本寂而修福智為能治道。

    餘十一句别中初一約苦。

    次一約集次八約道。

    後一約滅文并可知。

    第二有十慢下五門。

    明離障加持行中二。

    初二門内成離障行。

    後三門外得加持行。

    前中初門舉障。

    後門顯治。

    今初慢者。

    恃己于他高舉為性。

    能障不慢生苦為業。

    然經論中說多差别。

    且明七慢。

    俱舍論十九雲。

    一慢。

    二過慢。

    三慢過慢。

    四我慢。

    五增上慢。

    六卑慢。

    七邪慢。

    今文開十。

    四五與九具有其名。

    餘七但有其義。

    前三即慢但約有高心故。

    故彼論雲。

    一慢者。

    謂于他劣謂己勝。

    于他等謂己等。

    雖能稱境以心高舉。

    說名為慢。

    初一輕人次二慢法。

    四中自高陵物。

    是于他等謂己勝。

    即當過慢過前慢故。

    五即慢過慢。

    今言過過者過前慢故。

    有德應贊。

    即于他勝見贊不喜。

    是謂己勝應合贊我故。

    六即邪慢。

    謂于無德謂己有德故名邪慢。

    成就惡行名為無德。

    恃惡高舉名之為慢。

    自起诽謗即惡行故。

    七即卑慢。

    耆舊有德即是彼多分勝。

    不應執事。

    即謂己小劣何得事他。

    八亦邪慢起惡行故。

    九即我慢我慢所吞故。

    十即增上慢。

    新善未起即是未得。

    不應诤而诤。

    即是謂得故。

    其但以曾發下。

    準梵本應回安于百千劫前深坑之下。

    彼梵本從消滅。

    下雲不應說而說。

    言多鬥诤發起怨嫌。

    數行此法應堕大坑。

    然以曾集菩提心。

    力得受豪貴自在之力于百千劫尚不見佛。

    何況聞法。

    晉及度世大意皆同梵本若但依今釋。

    當堕深坑。

    語其慢過。

    終自醒悟。

    明非長沒。

    若約八慢前三皆是憍慢。

    亦名傲慢。

    皆于尊境不肯禮敬。

    故餘如别說。

    二若諸菩薩下有十種智業。

    顯對治行。

    謂既識障惑。

    不令增長。

    制情從理敬重法行。

    故名智業。

    文中初結前生後。

    文通兩段。

    後何等下。

    正顯并是智之作用故名為業。

    第二魔攝持下。

    三門辨外加持行分。

    二此門所離障。

    後二門能治行。

    今初即怨障加持。

    由内行乖理外魔得便。

    名為攝持。

    又行乖理即是魔攝。

    初二心怠志陜。

    次二行少解滞。

    次二舍願趣斷。

    次二成小舍大。

    後二舍悲謗法。

    第二佛所攝下二門。

    明能治行。

    由離于邪自然合正。

    于中先佛後法。

    今初先結前生後。

    後何等下正說文顯可知。

    二法攝中前四即四法印。

    次二總别緣生。

    次二大小。

    後二智斷。

    上辨因圓究竟訖。

    第二住兜率下十九門。

    明果用圓滿行。

    多約八相顯果用者。

    明是普賢大用之果。

    不就淨土實報處說。

    又顯實報不可說故。

    又顯八相通因果故。

    長分為十。

    初一門住天。

    次一門示沒。

    三一門入胎。

    四一門住胎。

    五三門初生。

    六二門在家。

    七二門出家。

    八五門成道。

    九二門轉法輪。

    十有一門入涅槃。

    初之二門合屬第三。

    即是八相。

    今初欲說下生。

    先明在天所作。

    一化欲天。

    二化色天。

    三化大千。

    四同類共談。

    五為同類說。

    六善巧降魔。

    七樂音說法。

    八詣佛聞法。

    九供養多佛。

    十多身益生。

    第二時至雲沒名将下生。

    大乘方便經下卷雲。

    菩薩如其本願。

    處兜率天宮。

    能得菩提轉于法輪。

    非為不能。

    菩薩思惟。

    閻浮提人。

    不能至此兜率天上聽受法教。

    兜率天人能下閻浮。

    是故下生。

    一廣拔衆苦。

    二遍警有緣。

    三嚴刹揀非。

    四覺諸導從。

    五密召侍衛。

    六先告當機。

    七令輔翼知。

    八淨所生處。

    九長延天壽。

    十廣現難思(已下入第五十九經)第三正明入胎十事。

    如有問言。

    于四生中化生為上。

    佛為最勝何故胎生。

    諸經論中。

    多用初緣以通此問。

    今明具十以表無盡。

    一化劣解此通凡小。

    二攝眷屬化生。

    設有父母等恩養少故。

    三三時無亂出時無亂。

    在後初生故。

    俱舍世品明。

    輪王唯入無亂。

    緣覺兼住唯佛三時無亂。

    以福智俱勝故。

    瑜伽同此。

    上之三緣小教亦說。

    次下四事兼于權大。

    四演法益物。

    五乘願化生。

    六破胎生慢。

    誰能于佛恃種族耶七胎障不隔故。

    令大心同睹。

    後之三緣唯實教有。

    八同類共集說智慧藏。

    為胎藏故。

    九定力現嚴。

    以離垢藏為胎藏故。

    十興供聞法。

    以法界藏為胎藏故。

    此一是總。

    八九即法界别義。

    法界寂然是離垢義。

    寂而常照是智慧義。

    又前二是能證。

    後一所證。

    能所冥合諸佛生故。

    又前二不壞小而廣容。

    後一不動此而普遍。

    如是自在是佛生故。

    第四微細趣即明住胎十事。

    初一通現地位。

    次八明現七相。

    以處胎為能現故。

    童子屬處宮相故。

    後一總結多門。

    并一相中同時齊現。

    深密難知故名微細。

    第五十種生下三門明初生相。

    今初正辨即右脅生時。

    初一即出時無亂。

    後一動刹益生中八可知。

    二現微笑在行七步時故。

    瑞應經雲。

    菩薩示生即行七步。

    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天上天下唯我為尊。

    即自誓也。

    初三自慶。

    次六慶能遍益群品。

    謂四無智自憍我能摧故。

    五昔善今退我能續故。

    六能為衆生良福田故。

    七見生聞教益不虛故。

    八傷諸同行不成佛故。

    九愍諸同會滞凡地故。

    後一得佛加故。

    三行七步。

    謂初生在地十方各行七步。

    顯自在希奇故。

    七數過三名過三界。

    随所履地皆現金剛。

    餘并可知。

    第六童子地下二門明在家同俗行。

    并處王宮相。

    童子已在王宮。

    但此門明幼懷德藝顯是超絕。

    後門貴極無染。

    以彰德高。

    今初八雲令樂法者。

    幼而梵行德業殊倫。

    後見道成必樂其法。

    餘九可知。

    二正明處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