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三

關燈
之中。

    初共外道。

    次共二乘。

    後方不共。

    此中三緣皆不共凡小。

    如文思之二有十悲前七衆生緣。

    次一法緣後二無緣。

    于中初傷其真隐故。

    為顯後念彼不知故令悟。

    三有十喜初四衆生緣次三法緣。

    後三無緣。

    四有十舍文列十一。

    晉本初二但合為一。

    于中初四衆生緣。

    次六法緣後一無緣。

    上明行體竟。

    第二十義下八門。

    明造修方便行。

    于中前五門明自分行。

    後三門明勝進行。

    前中初二明法義。

    次二說福智。

    後一顯圓足。

    今初以彼法義成行故。

    若以能诠為法。

    則以所诠為義。

    今此不取能诠為法。

    然法約自體義。

    是所以法總義别餘如九地。

    四無礙中辨。

    今初十義。

    一以修行為多聞之義。

    意在于修不在聞故。

    淨名亦雲多聞是道場。

    如聞行故。

    二思為法家之義餘仿此。

    知法即事法餘八理法。

    理法所以在于證入。

    二有十法法有二義。

    一持自性。

    二軌生物解。

    今此前七通二。

    八九唯自性。

    後一唯軌生。

    烏波提者此雲有苦。

    即二乘涅槃。

    佛性論第二說二乘無餘尚有三餘。

    一無明住地惑。

    二無漏業。

    三變易苦故非真無餘。

    今以涅槃為安樂義。

    略舉有苦故應舍之。

    軌令衆生不應修此。

    第二二門明福智者。

    福智即道成福智緣名助道具。

    如雲三寶不斷。

    是福勸衆生發為緣等。

    又具二莊嚴方為正道。

    偏語皆助斯則福智。

    即助道具。

    又以正道福智相絕故。

    故文中說法布施。

    皆即是福非福緣故。

    今初福德中二順回向因。

    七不雜小善。

    回向于果餘可知。

    二智慧具中。

    一外近善緣。

    二内調法器。

    三念慧安處。

    六念自持。

    六和衆法并見上文。

    六堅順位。

    本業上卷。

    以三賢十聖等妙二覺為六。

    謂信堅法堅修堅德堅項堅覺堅。

    亦名六忍。

    謂信法修正無垢一切智。

    複名六慧。

    謂聞思修無相照寂寂照。

    複名六觀。

    謂住行向地無相一切種智。

    即亦六性。

    謂習種性等。

    一切諸佛無不入此故。

    常随順十種智者。

    謂法智比智他心智世智四谛智盡智無生智。

    若開如實異前。

    則有十一智。

    今以如實貫上故但說十。

    如智論二十六辨。

    由念成智故為方便。

    四法樂怡神。

    五真實修行。

    六自他雙淨。

    言三覺者欲恚害也。

    七遍觀法性界。

    如毒蛇者。

    淨名涅槃。

    皆以四大為毒蛇性違害故。

    今居蘊入之中義當十八界。

    以四大即内界故俱舍雲。

    大種謂四界。

    今取總中别義。

    亦可。

    十八界皆不可執取。

    處如空聚者中無人故。

    并如涅槃二十三說。

    八深解二空無心已下。

    明其法空。

    九止觀雙遊。

    于中先總修止觀。

    後心意下雙釋二門先釋止。

    欲取我相為我想。

    正計為我業。

    正損法身為瘡疣。

    餘過未滅為瘢[病-丙+(一/艮)]。

    能所忍寂故無來去。

    後觀一切下釋觀。

    說雖先後運在一時。

    十修集種智謂見法從緣。

    則知國由心現。

    國由心現故有而即空。

    空為法性萬法由生。

    見法性源是真智慧。

    皆離妄垢并雲清淨。

    五重積集一切智圓。

    第三明足者。

    總顯圓足惑闇斯亡。

    智解斯顯故稱為明。

    足有二義。

    一智圓備故。

    二有進趣故。

    其猶腳足。

    斯即十号明行足義。

    果稱圓足因為腳足。

    又準涅槃十八以明為果。

    所謂菩提以行為足。

    謂戒定等廣如彼說。

    此居等覺義通二足。

    望腳足義。

    此門亦得名為勝進。

    十中前七約行。

    後三别舉。

    三明自分行竟。

    第二有十種求法下三門。

    明勝進行。

    一更求法要。

    二得已明了。

    三如說修行。

    今初依此成行故。

    一始心唯直。

    二中後無懈。

    三内不顧身。

    四外亡名利。

    五雙圓二利。

    六得意亡言。

    七果不近求。

    八因酬所為。

    九普決疑惑。

    十唯滿佛乘。

    離此十求皆邪求也。

    二明了法者。

    得不照達求之何用。

    總以普賢勝智。

    了知三乘凡聖差别。

    一是凡夫。

    若童稚蒙昧未能出世故。

    随世俗長四善根。

    二謂鈍根随信他言而行道故。

    名随信行。

    三是利根由自披閱契經等法而行道。

    故名随法行。

    然今既雲覺法自性等。

    即知十中前九亦兼含大。

    是以智論明有三乘共十地法。

    此上二人約根分異。

    四第八人者。

    即初果向。

    又俱舍賢聖品中疏雲。

    第八人者。

    謂苦法忍。

    八忍之中從後數之為第八故。

    又智論中有八人地。

    若約超斷容具二三果向。

    謂具修道惑及斷。

    一至五皆初果向斷。

    次三向二斷九乃至八地惑盡至苦法忍。

    即為第三向也。

    五初果法斷衆結者。

    謂三正三随已如十地亦可。

    見所斷惑八十八使。

    名為衆結由見谛理斷無明漏。

    無明是生死根本。

    名生死漏。

    六一來果。

    觀欲味過患已斷六品。

    雖三品惑能潤一生故。

    一往來而知無往來也。

    七不還果斷九品盡故。

    不還欲界。

    乃至八地惑皆斷故。

    總雲不樂三界。

    八無學果。

    八解脫者。

    一内有色觀外色解脫。

    二内無色觀外色解脫。

    三淨解脫。

    初二如次依初二禅。

    三依四禅。

    次四無色為四解脫。

    八即滅受想解脫。

    餘義已見上文。

    廣如諸論。

    九十可知。

    三修行法者。

    如說修行方得佛法故。

    常為諸天者為字去聲故。

    晉經雲覺悟諸天餘并可知。

    上來造修行竟第三有十魔下十門。

    明離障行分二。

    前五門明離障成行。

    後五門明離障加持。

    前中分三。

    初二門明所離障體。

    次一門明離障方便。

    後二門顯見佛成行。

    前中初顯魔體後辨魔因。

    今初十魔能障道故。

    一蘊魔者。

    身為道器體與佛同。

    豈即是魔蘊。

    魔之名特由取着。

    下九例爾。

    皆以下句釋成魔義。

    是知以心分别萬法皆魔。

    何但此十。

    故舉菩提法智以勝況劣。

    不以心分别。

    一切皆佛豈舍魔界求佛界耶。

    然四魔直就體明。

    十魔多約執取。

    十表無盡故。

    與四不同。

    若欲攝者。

    除三同外皆煩惱。

    攝法即所證智是能證。

    能所冥合故名菩提。

    若不舍于分别菩提之見。

    即是魔矣。

    餘文自顯。

    二有十魔業者行此十事。

    皆能訛善亦招天魔。

    故為其業。

    十中一由忘行本。

    令所修善感生死果。

    不至菩提。

    故是其業。

    二于蔽度不平等故。

    于中初二蔽俱行度。

    後四嫌棄有蔽之人。

    文影略耳。

    夫真道者。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

    不忍不恚不進不怠。

    不定不亂不智不愚。

    嫌他不忍忍度豈成。

    他皆仿此。

    又悲化惡故。

    況惡為善資不愛其資。

    是大迷也。

    餘八易知。

    然觀此文難免魔業。

    願諸後學審此省躬。

    第二舍魔業即離障方便。

    對障修治故雲舍離。

    然此十句敵對反前。

    但略而不次耳。

    一反第五二反第二。

    三反第七四反第一。

    五反第四六反第八。

    七反第三八反第九救護彼故。

    九反第十。

    若得佛加蔽惡息故。

    十反第六。

    同一善根豈求惡故。

    然複欲顯随其一善。

    總反前十或以多善共反前一。

    令不定執故不次耳。

    第三二門顯見佛成行由障離故。

    果現行成。

    于中先見佛。

    後成行。

    今初即是果現。

    此中所見即前十佛。

    亦是八地十身。

    十身與此名小不同。

    已如前會。

    然此中明見。

    皆稱彼佛而見。

    如雲無著。

    自屬正覺。

    非謂菩薩于彼不着。

    若菩薩于此不着。

    下九豈當着耶。

    是知皆就所見明見亦不得。

    半就所見半約能見。

    一無著者。

    安住世間故。

    不着涅槃成正覺故。

    不着生死乘無住道。

    示成正覺故名無著。

    稱此而見是見正覺。

    他皆準此。

    又無邪慧而不離。

    故雲無著。

    無正德而不圓故雲正覺。

    則佛見影略。

    此即總句。

    下九皆此别義。

    二乘願出生故。

    上文雲佛願力故無不現。

    又乘此願能生一切德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