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
四體堅利。
五如如不動。
六體絕百非。
七在纏不染。
八體相一味。
第三十種清淨即離障智。
此離智障晉名無垢故。
雖同清淨所淨不同。
十中與七淨有開合不同。
在文易了。
七淨如五地初辨。
第四十種印者。
即審決智。
以清淨智決定印可一切法故。
故晉本中名為智印。
後所結益亦是智印。
亦猶三法印等。
十中一于安受苦境忍智不動。
二他不饒益忍行決定。
三于佛法深信忍決定。
即谛察法忍。
四決定成佛度生。
五決定知佛智無邊。
六決欲佛果不退。
七決不顧身命以親人法。
八決度已入大乘者。
九決平等度。
十決同佛體因圓果滿。
第五智光照即照徹智由印定故照。
徹無礙十句易知。
第六無等住即無等智由前照徹故不偏住着。
雙住事理名無與等故。
列十中皆權實雙行。
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
并顯可知(已下入第五十五經)第七無下劣心。
即無劣智。
上既望下無等。
今望上無劣。
于十勝事皆決作。
故名無下劣。
所以晉經名無怯弱。
十句五對。
一降魔制外對。
二喜他自滿對。
三積福成智對。
四下化上成對。
上四單辨。
五悲智究竟對。
即是雙行。
于中九是即智之悲。
而悲智雙行。
雖悲而不求果報。
十是即悲之智而權實雙行。
于中四。
一列所知。
二如是下辨能知。
謂知苦覺妄見理證滅修道斷集。
三然于下拂彼知相能知。
無分别故無功德。
所知無種種故無境界。
四非有下會歸中道。
廣辨雙行。
于中初二句總辨中道。
次以不二下境智對。
明皆以實智知權。
顯雙行無礙。
于中異約豎論變異差别。
約橫辨不同。
後以究竟法界下。
即體起用以辨雙行。
第八如山增上心。
辨高出智。
由無下劣故。
萬行迥出難仰其高。
于勝決作故直趣菩提。
不可傾動。
十中一勤修能證智。
二常觀所證理。
三内修無漏。
四外近善人為名利為異求。
從他聞言已解為盜法。
觀佛三昧經說此人堕地獄如箭射頃。
後學誡之。
五大忍度生弘誓更增者。
若薪熾于火。
六決超魔境。
由成勝德而不着。
唯法樂以自資。
則魔境皆為佛境。
七勤勇修行。
攝論雲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己久。
佛于無量劫。
勤勇謂須臾。
八不舍惡人。
九孤标等佛。
十權實雙行文中四。
一正辨雙行。
二何以下征釋。
征有二意。
一雲修須稱理。
理既無得願何不舍。
既不舍願何用觀無。
進退有妨。
二釋亦二意。
一雲若有所得不得菩提。
以無得故。
出生菩提故。
雖不舍願須觀無得。
二雲無得之法非在得外。
要求一切法。
方盡無得之源故。
欲證無得須不舍菩提之願。
三是故已下結成雙行。
四不作是下顯其離過為不怖空而不求故。
第九如海智即深廣智。
非但求升聳峻。
抑亦智體包含故。
十中前四即四無量界。
後六并佛界。
無量開出。
謂五入三世佛善根。
六七八入三世佛界。
九供多佛。
十求多法并顯可知。
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上來十行位竟。
大文第四如寶住下二十九門。
答二十九句問。
回向位中行。
若并無礙總句有三十門。
古德分三。
初十一門明回向位中行體堅固。
二從十自在下一十二門。
明行用自在。
三從十種遊戲下七門。
明行德圓備。
今亦随次配十回向。
于中初有四門明初回向。
二三回向各有二門。
四五六七各唯一門。
第八回向即十無礙。
九有三門十有四門。
至文當知今初四門明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位中之行。
即分為四。
一明所回善根。
二即大願救護。
三即回向所為。
四顯所作成滿。
今初所住善根可貴圓滿故。
十中一供事多佛。
二聞法受持。
三自在受生。
四說本末法。
于中初說從本起末法。
如無量義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
次以一切下攝末歸本。
釋成上義。
五知斷自在資糧道。
厭息加行道。
防護無間道。
斷除而不取解脫道。
證入為異二乘留惑不斷。
方能究竟斷證故。
雲何不證。
方便巧學無邊佛法滿昔弘願故。
如箭射空筈筈相拄故。
六悲智雙行。
七知性相無礙。
八無得之得。
九觀空滿願。
十受行無厭。
于中先正顯。
後知如來下釋成。
第二十種如金剛心。
即大願救護雖回向皆願此在初故。
謂于當作事及現作行皆無齊限。
要心堅固窮其際故。
十中一法門無盡誓願知。
二衆生無邊誓願度。
三嚴刹。
四回向。
五供佛。
上三願成佛果。
上五皆約當成并橫論無畔。
次二約其現作皆豎深無際。
謂六見聞無著。
七安忍不亂斬首為級。
上二暫斷煩惱。
後三亦約當成。
謂八遍于時處修行二利。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
十即寂起用。
于中三。
一悟寂。
二而亦下起用。
三何以下釋成。
于中有三重征釋。
初番意雲。
所以即寂而用者。
由本願智不舍悲故。
次番雲。
所以智不舍悲者。
智亦為物故。
後番征意雲。
何以要此雙行者釋有二義。
一諸佛皆爾故。
二又我下我先願然故。
第三十種發起。
即是回向所為。
發起令現前故。
十中前六自分。
初三福業大。
次三化業大。
嚴土亦為攝生故。
後四勝進。
七八勝進攝福。
後二勝進起化。
謂九證體。
十起用。
第四究竟大事即所作成滿。
十句可知。
第二不壞信下二門。
明不壞回向中行。
此門正明不壞十句義如前說。
二十種受記即回向行。
成十中一解會佛心。
二具解脫分善。
三大行已修此。
三多約三賢四五約對面不對面。
法華雲
四體堅利。
五如如不動。
六體絕百非。
七在纏不染。
八體相一味。
第三十種清淨即離障智。
此離智障晉名無垢故。
雖同清淨所淨不同。
十中與七淨有開合不同。
在文易了。
七淨如五地初辨。
第四十種印者。
即審決智。
以清淨智決定印可一切法故。
故晉本中名為智印。
後所結益亦是智印。
亦猶三法印等。
十中一于安受苦境忍智不動。
二他不饒益忍行決定。
三于佛法深信忍決定。
即谛察法忍。
四決定成佛度生。
五決定知佛智無邊。
六決欲佛果不退。
七決不顧身命以親人法。
八決度已入大乘者。
九決平等度。
十決同佛體因圓果滿。
第五智光照即照徹智由印定故照。
徹無礙十句易知。
第六無等住即無等智由前照徹故不偏住着。
雙住事理名無與等故。
列十中皆權實雙行。
或即寂之用即用之寂等。
并顯可知(已下入第五十五經)第七無下劣心。
即無劣智。
上既望下無等。
今望上無劣。
于十勝事皆決作。
故名無下劣。
所以晉經名無怯弱。
十句五對。
一降魔制外對。
二喜他自滿對。
三積福成智對。
四下化上成對。
上四單辨。
五悲智究竟對。
即是雙行。
于中九是即智之悲。
而悲智雙行。
雖悲而不求果報。
十是即悲之智而權實雙行。
于中四。
一列所知。
二如是下辨能知。
謂知苦覺妄見理證滅修道斷集。
三然于下拂彼知相能知。
無分别故無功德。
所知無種種故無境界。
四非有下會歸中道。
廣辨雙行。
于中初二句總辨中道。
次以不二下境智對。
明皆以實智知權。
顯雙行無礙。
于中異約豎論變異差别。
約橫辨不同。
後以究竟法界下。
即體起用以辨雙行。
第八如山增上心。
辨高出智。
由無下劣故。
萬行迥出難仰其高。
于勝決作故直趣菩提。
不可傾動。
十中一勤修能證智。
二常觀所證理。
三内修無漏。
四外近善人為名利為異求。
從他聞言已解為盜法。
觀佛三昧經說此人堕地獄如箭射頃。
後學誡之。
五大忍度生弘誓更增者。
若薪熾于火。
六決超魔境。
由成勝德而不着。
唯法樂以自資。
則魔境皆為佛境。
七勤勇修行。
攝論雲愚修雖少時怠心疑己久。
佛于無量劫。
勤勇謂須臾。
八不舍惡人。
九孤标等佛。
十權實雙行文中四。
一正辨雙行。
二何以下征釋。
征有二意。
一雲修須稱理。
理既無得願何不舍。
既不舍願何用觀無。
進退有妨。
二釋亦二意。
一雲若有所得不得菩提。
以無得故。
出生菩提故。
雖不舍願須觀無得。
二雲無得之法非在得外。
要求一切法。
方盡無得之源故。
欲證無得須不舍菩提之願。
三是故已下結成雙行。
四不作是下顯其離過為不怖空而不求故。
第九如海智即深廣智。
非但求升聳峻。
抑亦智體包含故。
十中前四即四無量界。
後六并佛界。
無量開出。
謂五入三世佛善根。
六七八入三世佛界。
九供多佛。
十求多法并顯可知。
由此因海得入果海。
上來十行位竟。
大文第四如寶住下二十九門。
答二十九句問。
回向位中行。
若并無礙總句有三十門。
古德分三。
初十一門明回向位中行體堅固。
二從十自在下一十二門。
明行用自在。
三從十種遊戲下七門。
明行德圓備。
今亦随次配十回向。
于中初有四門明初回向。
二三回向各有二門。
四五六七各唯一門。
第八回向即十無礙。
九有三門十有四門。
至文當知今初四門明救護衆生離衆生相回向位中之行。
即分為四。
一明所回善根。
二即大願救護。
三即回向所為。
四顯所作成滿。
今初所住善根可貴圓滿故。
十中一供事多佛。
二聞法受持。
三自在受生。
四說本末法。
于中初說從本起末法。
如無量義從一法生。
其一法者所謂無相。
次以一切下攝末歸本。
釋成上義。
五知斷自在資糧道。
厭息加行道。
防護無間道。
斷除而不取解脫道。
證入為異二乘留惑不斷。
方能究竟斷證故。
雲何不證。
方便巧學無邊佛法滿昔弘願故。
如箭射空筈筈相拄故。
六悲智雙行。
七知性相無礙。
八無得之得。
九觀空滿願。
十受行無厭。
于中先正顯。
後知如來下釋成。
第二十種如金剛心。
即大願救護雖回向皆願此在初故。
謂于當作事及現作行皆無齊限。
要心堅固窮其際故。
十中一法門無盡誓願知。
二衆生無邊誓願度。
三嚴刹。
四回向。
五供佛。
上三願成佛果。
上五皆約當成并橫論無畔。
次二約其現作皆豎深無際。
謂六見聞無著。
七安忍不亂斬首為級。
上二暫斷煩惱。
後三亦約當成。
謂八遍于時處修行二利。
九以心要成無際大行。
十即寂起用。
于中三。
一悟寂。
二而亦下起用。
三何以下釋成。
于中有三重征釋。
初番意雲。
所以即寂而用者。
由本願智不舍悲故。
次番雲。
所以智不舍悲者。
智亦為物故。
後番征意雲。
何以要此雙行者釋有二義。
一諸佛皆爾故。
二又我下我先願然故。
第三十種發起。
即是回向所為。
發起令現前故。
十中前六自分。
初三福業大。
次三化業大。
嚴土亦為攝生故。
後四勝進。
七八勝進攝福。
後二勝進起化。
謂九證體。
十起用。
第四究竟大事即所作成滿。
十句可知。
第二不壞信下二門。
明不壞回向中行。
此門正明不壞十句義如前說。
二十種受記即回向行。
成十中一解會佛心。
二具解脫分善。
三大行已修此。
三多約三賢四五約對面不對面。
法華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