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雖癡亂有通今從别說。
又此三段即是三禅。
初即饒益有情禅。
二即正法樂住禅。
三即引生功德禅。
今初二門中。
初門不愚巧密之言。
後門不愚善巧之智。
今初前既明内行今辨外言。
彼行文雲以正念故。
善解世間一切言說。
能持出世諸法言說等。
皆言密語者。
泛明有五。
一說深密法故。
如出現品。
名如來密藏等。
二一言說一切法故。
上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等。
亦如仙陀四實九義瞿聲等。
三近而不聞。
如身子在座遠而無隔。
如目連尋聲等。
四言近意遠。
如說三乘為究竟等。
言遠意近如說寒時得火名。
涅槃等此意。
亦名隐實說權。
五以異言說異法如覺不堅為堅等文中十句。
初一具五以是總故一切教故。
次二含二意謂示而謂實故即第四意。
此二皆是深密之法即第一意。
餘通前二。
或并兼五可以意得。
二十種巧分别智。
外言既密内智又巧故。
于利生無有癡闇故。
彼文雲。
菩薩于善知識所聽聞正法。
所謂甚深法等。
文義多同十句可知。
第二二門明無亂行。
皆是定體。
于中初門明入三昧。
顯處等不同。
後明遍入則觸類皆遍。
今初故。
彼文雲。
善入一切諸禅定門。
此中明十皆通一切。
十中通辨緣斯十境。
入定不同。
别則十門各異而前五一重之事。
餘五涉入圓融可知。
九十皆即一而多故。
彼行雲。
一念中得無數三昧。
但從多分對前後說。
判為定體耳。
非此無用二十遍入。
亦猶小乘說十遍處。
即令三昧漸更增廣。
前明一切如衆生身。
謂童子身等。
雖能一切身入而不必一時。
今此随入一類皆遍一切。
如海慧初來一時皆水等。
十句可知。
第三十解脫下二門。
明引生功德禅中。
此門明作用無礙故稱解脫。
後門于境無擁故曰神通。
今初解脫即亦思議解脫。
梵雲毗木叉此雲勝解脫。
謂殊勝作用不由依禅成八解脫。
十句可知。
二十種神通。
如依四禅引六通用。
此十若以六攝前四可如。
次五神境。
後一漏盡成菩提故。
約位不同與十通小異。
第六十種明下二門。
明善現位中行。
此門正顯行體即是般若。
故曰智明。
後門明離智障故稱解脫。
今初然皆權實無礙之智。
故稱善巧。
非如十度唯約根本。
但約增微分成五行。
十中前七單約一智。
後三雙行。
前中初三約所化。
次三約能化。
各初事次理。
後即事歸理。
七離能所想會歸般若。
念想觀除不受境界。
為入理善巧故。
後三雙行中。
八明無說之說無成之成善巧智明。
謂雙非照寂離言而能差别。
照事有說非相遣相非無遣無一性遣多。
無性遣有即性相俱寂。
住于下。
無成之成法界之體。
實無所成。
照斯法界即說成佛。
九明無生起生智明。
文中三。
初正明。
次何以下征釋。
三是名下結名。
今初明無緣之緣。
兼顯無化之化。
于中二。
先明無緣。
謂衆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
若無緣即無所化。
而知下明真心随緣不壞緣起。
則亦有所化。
于中二。
先知所化。
後結成雙行。
前中文有三節。
初有八句别知緣相。
因謂無明等。
緣謂業行。
事即識名色等。
境界即觸受塵境。
行即現在愛取。
有生即生支。
滅即老死。
知言說者。
總是随俗緣生不離三世故。
二知迷下十二句六對。
通知染淨迷悟。
迷理則倒惑雜染。
悟皆反此。
随俗則俱可得。
第一義中二俱叵得。
得非得約理。
着非着約智。
三知住下明知心行。
住謂本性動謂客塵。
随客塵則去而莫歸。
見本性則還源反本。
有還有去。
皆是起心還住兩亡寂然不起。
起則諸善失壞。
不起則出離蓋纏觸境寂知。
是為成熟。
上通物我後兼知機。
約自根謂六根不為境牽。
即是調伏。
後随其下結雙行中。
謂智随曲化不失無行。
二征釋中所以爾者。
為物發心故。
結名可知。
十平等教化智明中三。
初明實不礙權。
二知種種下權不礙實。
三于生死下結名并可知。
二十種解脫脫二障故。
梵雲毗木底此雲解脫。
與前不同。
十中初四脫凡三障取增為業故。
後六脫智障。
初一揀劣餘皆顯勝。
第七園林下二門。
明無著位中行。
于中此門明遊處縱情。
後門明栖止适悅。
皆通二利。
權實方便而無所著。
今初可知。
二宮殿十中四梵住者。
即四無量亦色因故。
故度世雲修四梵行慈悲喜舍餘可知。
第八所樂下二門。
明難得位中行。
于中此門内心願樂。
願即行體。
既處宮殿則情欣勝樂故。
二十莊嚴即外德莊嚴具。
以衆德莊嚴願故。
文并可知。
第九不動心下二門。
明善法位中行。
此門明外緣不動。
後門明内心不舍。
又此明心堅。
後明深入皆是力義。
今初十中二。
及第九是思擇力。
餘皆修習力。
八中有十。
一信一生佛果故。
二不雜不信濁故。
三淨無煩惱故。
四無細念故。
五離所知垢故。
六徹事源故。
七向果位故。
八自分堅故。
九德無盡故。
十緣不動故。
十一證真如故。
餘并相顯。
二不舍深大心者。
由不動故能窮理事。
理深事廣故雲深大。
十句可知。
第十智慧觀察下九門。
明真實位中行。
即分為九。
一觀察智。
二說法智。
三離障智。
四審決智。
五照徹智。
六無等智。
七無劣智。
八高出智。
九深廣智。
今初。
亦由不舍深大故能觀察。
前問但言觀察者。
脫智慧言十句準思。
二說法智由能内觀故能外說。
十中初二說俗。
後八說真。
一無二可诤。
二體德兼廣。
三相深遠
又此三段即是三禅。
初即饒益有情禅。
二即正法樂住禅。
三即引生功德禅。
今初二門中。
初門不愚巧密之言。
後門不愚善巧之智。
今初前既明内行今辨外言。
彼行文雲以正念故。
善解世間一切言說。
能持出世諸法言說等。
皆言密語者。
泛明有五。
一說深密法故。
如出現品。
名如來密藏等。
二一言說一切法故。
上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等。
亦如仙陀四實九義瞿聲等。
三近而不聞。
如身子在座遠而無隔。
如目連尋聲等。
四言近意遠。
如說三乘為究竟等。
言遠意近如說寒時得火名。
涅槃等此意。
亦名隐實說權。
五以異言說異法如覺不堅為堅等文中十句。
初一具五以是總故一切教故。
次二含二意謂示而謂實故即第四意。
此二皆是深密之法即第一意。
餘通前二。
或并兼五可以意得。
二十種巧分别智。
外言既密内智又巧故。
于利生無有癡闇故。
彼文雲。
菩薩于善知識所聽聞正法。
所謂甚深法等。
文義多同十句可知。
第二二門明無亂行。
皆是定體。
于中初門明入三昧。
顯處等不同。
後明遍入則觸類皆遍。
今初故。
彼文雲。
善入一切諸禅定門。
此中明十皆通一切。
十中通辨緣斯十境。
入定不同。
别則十門各異而前五一重之事。
餘五涉入圓融可知。
九十皆即一而多故。
彼行雲。
一念中得無數三昧。
但從多分對前後說。
判為定體耳。
非此無用二十遍入。
亦猶小乘說十遍處。
即令三昧漸更增廣。
前明一切如衆生身。
謂童子身等。
雖能一切身入而不必一時。
今此随入一類皆遍一切。
如海慧初來一時皆水等。
十句可知。
第三十解脫下二門。
明引生功德禅中。
此門明作用無礙故稱解脫。
後門于境無擁故曰神通。
今初解脫即亦思議解脫。
梵雲毗木叉此雲勝解脫。
謂殊勝作用不由依禅成八解脫。
十句可知。
二十種神通。
如依四禅引六通用。
此十若以六攝前四可如。
次五神境。
後一漏盡成菩提故。
約位不同與十通小異。
第六十種明下二門。
明善現位中行。
此門正顯行體即是般若。
故曰智明。
後門明離智障故稱解脫。
今初然皆權實無礙之智。
故稱善巧。
非如十度唯約根本。
但約增微分成五行。
十中前七單約一智。
後三雙行。
前中初三約所化。
次三約能化。
各初事次理。
後即事歸理。
七離能所想會歸般若。
念想觀除不受境界。
為入理善巧故。
後三雙行中。
八明無說之說無成之成善巧智明。
謂雙非照寂離言而能差别。
照事有說非相遣相非無遣無一性遣多。
無性遣有即性相俱寂。
住于下。
無成之成法界之體。
實無所成。
照斯法界即說成佛。
九明無生起生智明。
文中三。
初正明。
次何以下征釋。
三是名下結名。
今初明無緣之緣。
兼顯無化之化。
于中二。
先明無緣。
謂衆生真心稱理不可得故。
若無緣即無所化。
而知下明真心随緣不壞緣起。
則亦有所化。
于中二。
先知所化。
後結成雙行。
前中文有三節。
初有八句别知緣相。
因謂無明等。
緣謂業行。
事即識名色等。
境界即觸受塵境。
行即現在愛取。
有生即生支。
滅即老死。
知言說者。
總是随俗緣生不離三世故。
二知迷下十二句六對。
通知染淨迷悟。
迷理則倒惑雜染。
悟皆反此。
随俗則俱可得。
第一義中二俱叵得。
得非得約理。
着非着約智。
三知住下明知心行。
住謂本性動謂客塵。
随客塵則去而莫歸。
見本性則還源反本。
有還有去。
皆是起心還住兩亡寂然不起。
起則諸善失壞。
不起則出離蓋纏觸境寂知。
是為成熟。
上通物我後兼知機。
約自根謂六根不為境牽。
即是調伏。
後随其下結雙行中。
謂智随曲化不失無行。
二征釋中所以爾者。
為物發心故。
結名可知。
十平等教化智明中三。
初明實不礙權。
二知種種下權不礙實。
三于生死下結名并可知。
二十種解脫脫二障故。
梵雲毗木底此雲解脫。
與前不同。
十中初四脫凡三障取增為業故。
後六脫智障。
初一揀劣餘皆顯勝。
第七園林下二門。
明無著位中行。
于中此門明遊處縱情。
後門明栖止适悅。
皆通二利。
權實方便而無所著。
今初可知。
二宮殿十中四梵住者。
即四無量亦色因故。
故度世雲修四梵行慈悲喜舍餘可知。
第八所樂下二門。
明難得位中行。
于中此門内心願樂。
願即行體。
既處宮殿則情欣勝樂故。
二十莊嚴即外德莊嚴具。
以衆德莊嚴願故。
文并可知。
第九不動心下二門。
明善法位中行。
此門明外緣不動。
後門明内心不舍。
又此明心堅。
後明深入皆是力義。
今初十中二。
及第九是思擇力。
餘皆修習力。
八中有十。
一信一生佛果故。
二不雜不信濁故。
三淨無煩惱故。
四無細念故。
五離所知垢故。
六徹事源故。
七向果位故。
八自分堅故。
九德無盡故。
十緣不動故。
十一證真如故。
餘并相顯。
二不舍深大心者。
由不動故能窮理事。
理深事廣故雲深大。
十句可知。
第十智慧觀察下九門。
明真實位中行。
即分為九。
一觀察智。
二說法智。
三離障智。
四審決智。
五照徹智。
六無等智。
七無劣智。
八高出智。
九深廣智。
今初。
亦由不舍深大故能觀察。
前問但言觀察者。
脫智慧言十句準思。
二說法智由能内觀故能外說。
十中初二說俗。
後八說真。
一無二可诤。
二體德兼廣。
三相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