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大文第三十種力持下有三十門。
答前十行三十句問。
古德分三。
初六門明大志曠遠行。
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門。
明定慧業用行。
三從十種園林。
下十五門。
明德備成滿行。
然約圓融此意非無。
今不壞次。
亦次第顯十行中行。
第一行有三門二三行各一。
第四行二門。
第五行六門。
次四行各二門。
第十行有九門。
至文當知。
所以用門多少者。
檀在初故具三。
戒忍通世間故唯一。
定慧尊勝故有多門。
智中既多故。
般若中略餘次勝故但用二門。
又此十行雖約十度。
而義多含故。
文中或就十度明義。
或就行名以釋。
今初三門明歡喜行中之行。
三中初明力持。
此含總别。
總者以是十行之首。
依此十事加持建立。
能起諸行故。
度世經名十建立。
别即歡喜行中凡所布施。
皆為修習諸佛本所修行等故。
是建立行意。
十中初三三寶。
即境界持。
衆生即僧寶。
菩薩之僧即衆生世間故。
餘七行持悲所作業故。
正起行故。
願持行故。
有悲智境行方成故。
時即起行之時。
後二福智。
然第十地大盡分中有十一持。
第四加煩惱持故。
論判行持中。
初二逆行彼約應化不斷所以加之。
今但約為行本故無煩惱。
彼有供養持及劫持。
無境界持及善力持。
此以時中攝劫。
彼以行攝善力依境起供。
故并無異。
餘名并同具如彼釋。
既數名不同案名以釋。
此無僧寶有教化衆生。
亦未爽通理。
上辨陀羅尼即總持文義。
次雲受持即領納受行。
今雲力持即加持任持。
故不相濫(已下入第五十四經)第二大欣慰。
正辨歡喜行義。
彼但見乞者來倍複歡喜。
今則知由施故見佛供佛等。
心大歡喜。
初行多同歡喜地故。
十中略為五對。
一事佛供佛對。
二聞法親善對。
三二利行成對。
四嚴土化生對。
五難見能見難成能成對。
文相甚顯。
三十種深入者。
上明預欣當成。
此辨現能證了。
即前法施之行故。
彼雲。
我當盡學諸佛所學。
證一切智知一切法。
為衆生說。
十中前六有入字。
後四以知為初。
證入了知二文彰顯。
于中初四入器世間。
前三别入三世。
後一總明。
别中現在内數謂多少。
行謂刹因。
說謂彼彼果中說法。
清淨謂刹體。
此是通體。
後總句雲種種性。
即染淨等殊。
斯即别體。
次二入衆生世間。
後四入智正覺世間。
于中前三入三世佛。
後一入法。
法中初知差别五乘。
後雖知下。
明權實雙行。
以性不壞相故。
雖無分别而說種種。
此中分别即是差别故。
晉經雲雖諸法無一無異。
而說一異次言悉入法界無所入故者。
釋成上義。
謂悉入法界故無差别無所入故。
而說種種。
何者若别有一入處。
則入時失本相不得說種種。
以當法自虛名入法界。
無别可入則不壞種種矣。
言如其下此上辨知。
此下明說。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法既權實雙融。
說亦即說無著。
第二十種依止。
明饒益位中行。
上明證入今托良緣。
遍依此十方能饒益。
非但依戒。
況戒有攝善何所不具第三十種無畏。
即無違逆位中行。
由依菩薩止善。
則于十難作能作。
難忍能忍。
為發無畏心。
一障礙難滅。
二遺法難護。
三惡魔難降。
四身命難舍。
五外道難摧。
六物心難稱。
七大衆難喜。
八八部難調。
九下乘難離。
十上行難修。
于此十難皆無所畏。
豈畏衆生相惱害耶。
第四發無疑心下二門。
明無屈撓位中行。
于中此門由前于難無懼故。
于十所作決志無疑。
即被甲精進中行。
後門攝善之行。
利樂遍在二門。
今初十中一十度攝生。
二事佛供佛。
三光明嚴刹。
四長時調熟。
五具一切智。
六作世明燈。
七說法開悟。
八滅障成佛。
九離妄自覺十決成菩提。
于此十事發誓要期故名被甲。
二十種不思議。
即所攝之善由決志無疑故所為難測。
十中初三單約善根。
願智稱性名不思議。
餘七權實雙運故不思議。
于中前四約行。
後三約智。
智約内明行就外相。
前中四涉有而一道清淨。
五悟空而萬行沸騰。
六修因而八相果成。
七現果而大用不舍。
皆難思也。
後三中八二谛相。
即九三事融而不融。
十權實即而不即。
八中十句五對。
一境二心三通一切。
四約修起五即名言。
亦即五法。
一相二妄想。
三如如四正智五名。
然各有二意。
一直就法體無相是真相。
即是俗常互相即。
下四例然。
二約迷悟。
五對大同小異。
謂一迷如無相以成于相。
悟相無相即是如如。
二迷于正智無分别。
即成妄想分别。
悟妄分别即正智無分别。
三了如非有真有如如。
若執有如則非如有。
四智若無作是作。
正智若有所作非作正智。
五知名非說是真說名。
謂名有說非是說名。
九中初融三事。
後亦不下顯離融相。
名為不融。
三事即心佛衆生。
皆無差别。
如覺林偈。
十中三句初明盡而不盡。
此約斷時以明體用。
二無而不無。
此将法性對斷以明體用。
二句雖殊俱是權實雙行。
三雖知佛法下。
明即而不即。
于中初正明。
後一切諸法下釋成上義。
悉入法界故說相即。
無所入故。
不應世中分别佛法等。
謂以當法自虛故名相即。
非世間中佛法可得。
下重釋雲。
知一切法皆無二故不得二中互求無變易故亦非世法作彼佛法思之。
第五十種巧密語下六門。
明無癡亂中行。
于中三。
初二門即無癡之行。
次二門明無亂之行。
後二門雙明二門引生功德。
答前十行三十句問。
古德分三。
初六門明大志曠遠行。
二從十種不思議下九門。
明定慧業用行。
三從十種園林。
下十五門。
明德備成滿行。
然約圓融此意非無。
今不壞次。
亦次第顯十行中行。
第一行有三門二三行各一。
第四行二門。
第五行六門。
次四行各二門。
第十行有九門。
至文當知。
所以用門多少者。
檀在初故具三。
戒忍通世間故唯一。
定慧尊勝故有多門。
智中既多故。
般若中略餘次勝故但用二門。
又此十行雖約十度。
而義多含故。
文中或就十度明義。
或就行名以釋。
今初三門明歡喜行中之行。
三中初明力持。
此含總别。
總者以是十行之首。
依此十事加持建立。
能起諸行故。
度世經名十建立。
别即歡喜行中凡所布施。
皆為修習諸佛本所修行等故。
是建立行意。
十中初三三寶。
即境界持。
衆生即僧寶。
菩薩之僧即衆生世間故。
餘七行持悲所作業故。
正起行故。
願持行故。
有悲智境行方成故。
時即起行之時。
後二福智。
然第十地大盡分中有十一持。
第四加煩惱持故。
論判行持中。
初二逆行彼約應化不斷所以加之。
今但約為行本故無煩惱。
彼有供養持及劫持。
無境界持及善力持。
此以時中攝劫。
彼以行攝善力依境起供。
故并無異。
餘名并同具如彼釋。
既數名不同案名以釋。
此無僧寶有教化衆生。
亦未爽通理。
上辨陀羅尼即總持文義。
次雲受持即領納受行。
今雲力持即加持任持。
故不相濫(已下入第五十四經)第二大欣慰。
正辨歡喜行義。
彼但見乞者來倍複歡喜。
今則知由施故見佛供佛等。
心大歡喜。
初行多同歡喜地故。
十中略為五對。
一事佛供佛對。
二聞法親善對。
三二利行成對。
四嚴土化生對。
五難見能見難成能成對。
文相甚顯。
三十種深入者。
上明預欣當成。
此辨現能證了。
即前法施之行故。
彼雲。
我當盡學諸佛所學。
證一切智知一切法。
為衆生說。
十中前六有入字。
後四以知為初。
證入了知二文彰顯。
于中初四入器世間。
前三别入三世。
後一總明。
别中現在内數謂多少。
行謂刹因。
說謂彼彼果中說法。
清淨謂刹體。
此是通體。
後總句雲種種性。
即染淨等殊。
斯即别體。
次二入衆生世間。
後四入智正覺世間。
于中前三入三世佛。
後一入法。
法中初知差别五乘。
後雖知下。
明權實雙行。
以性不壞相故。
雖無分别而說種種。
此中分别即是差别故。
晉經雲雖諸法無一無異。
而說一異次言悉入法界無所入故者。
釋成上義。
謂悉入法界故無差别無所入故。
而說種種。
何者若别有一入處。
則入時失本相不得說種種。
以當法自虛名入法界。
無别可入則不壞種種矣。
言如其下此上辨知。
此下明說。
夫說法者當如法說。
法既權實雙融。
說亦即說無著。
第二十種依止。
明饒益位中行。
上明證入今托良緣。
遍依此十方能饒益。
非但依戒。
況戒有攝善何所不具第三十種無畏。
即無違逆位中行。
由依菩薩止善。
則于十難作能作。
難忍能忍。
為發無畏心。
一障礙難滅。
二遺法難護。
三惡魔難降。
四身命難舍。
五外道難摧。
六物心難稱。
七大衆難喜。
八八部難調。
九下乘難離。
十上行難修。
于此十難皆無所畏。
豈畏衆生相惱害耶。
第四發無疑心下二門。
明無屈撓位中行。
于中此門由前于難無懼故。
于十所作決志無疑。
即被甲精進中行。
後門攝善之行。
利樂遍在二門。
今初十中一十度攝生。
二事佛供佛。
三光明嚴刹。
四長時調熟。
五具一切智。
六作世明燈。
七說法開悟。
八滅障成佛。
九離妄自覺十決成菩提。
于此十事發誓要期故名被甲。
二十種不思議。
即所攝之善由決志無疑故所為難測。
十中初三單約善根。
願智稱性名不思議。
餘七權實雙運故不思議。
于中前四約行。
後三約智。
智約内明行就外相。
前中四涉有而一道清淨。
五悟空而萬行沸騰。
六修因而八相果成。
七現果而大用不舍。
皆難思也。
後三中八二谛相。
即九三事融而不融。
十權實即而不即。
八中十句五對。
一境二心三通一切。
四約修起五即名言。
亦即五法。
一相二妄想。
三如如四正智五名。
然各有二意。
一直就法體無相是真相。
即是俗常互相即。
下四例然。
二約迷悟。
五對大同小異。
謂一迷如無相以成于相。
悟相無相即是如如。
二迷于正智無分别。
即成妄想分别。
悟妄分别即正智無分别。
三了如非有真有如如。
若執有如則非如有。
四智若無作是作。
正智若有所作非作正智。
五知名非說是真說名。
謂名有說非是說名。
九中初融三事。
後亦不下顯離融相。
名為不融。
三事即心佛衆生。
皆無差别。
如覺林偈。
十中三句初明盡而不盡。
此約斷時以明體用。
二無而不無。
此将法性對斷以明體用。
二句雖殊俱是權實雙行。
三雖知佛法下。
明即而不即。
于中初正明。
後一切諸法下釋成上義。
悉入法界故說相即。
無所入故。
不應世中分别佛法等。
謂以當法自虛故名相即。
非世間中佛法可得。
下重釋雲。
知一切法皆無二故不得二中互求無變易故亦非世法作彼佛法思之。
第五十種巧密語下六門。
明無癡亂中行。
于中三。
初二門即無癡之行。
次二門明無亂之行。
後二門雙明二門引生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