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一

關燈
離世間品第三十八(已上入第五十三經) 初明來意。

    來意有三一分來。

    前明修因契果生解分。

    則于法起解。

    今明托法進修成行分。

    則依解起行義次第故。

    二會來者。

    前會因圓果滿生解之終。

    此會正行處世無染。

    通于始終故次來也。

    三品來者。

    前品出現之果殊勝。

    今明依彼起行圓融。

    故次來也雖一分一會一品是同。

    所對既殊。

    來意亦别。

    第二釋名。

    亦有三别。

    一分名者。

    沒彼位名但彰行法。

    欲顯行位無礙。

    前後圓融。

    故以名也。

    二會名者。

    約法不異分名。

    約處名三會普光明殿之會。

    第七重會會終歸始故。

    雖越四天同為生解之會。

    今複重會通對彼分始終。

    依解成行故會普光。

    而前分生解差别故。

    寄曆處以顯淺深。

    今分起行圓融故。

    一會并收因果。

    亦表成行。

    不離普光明智故。

    此中不隔餘處。

    何有重會之義若約次第。

    前時後時即是重義。

    若約圓融。

    就義名重故。

    不動前二而升四天。

    二七相望亦何所隔。

    明知。

    約義亦猶燈光涉入無礙。

    亦似燈炷重發重明。

    約人名普慧普賢問答之會。

    三品名有二。

    一得名。

    二釋名今初又二。

    一異名。

    下文十義至彼當辨。

    有别行本名度世經。

    度即離義。

    又有别行。

    名普賢菩薩答難二千經。

    此就能離人法受稱。

    二正辨本稱。

    總由超絕世染。

    故受其名。

    别有三義。

    一約法。

    二約行。

    三約位。

    約法之中先世後離世。

    有三類。

    一約事相有二世間謂器及有情。

    此約依正分之。

    二約粗細亦二。

    一有為世間。

    二無為世間。

    此約分段變易分之。

    以變易非三有攝。

    名之無為。

    故勝鬘雲。

    有為生死無為生死。

    然粗細雖殊體不出二。

    三約染淨有三。

    于初二中。

    加智正覺示同世間。

    不同世故。

    如地論辨。

    二明離者。

    離有二義。

    一性離。

    世間性空即是出世間故。

    二明事離行成無染故。

    力林頌雲。

    三世五蘊法說名為世間。

    彼滅非世間。

    如是但假名。

    滅通二義。

    于事離中。

    有似離真離分離全離。

    次下當辨。

    二約行者略為四句。

    一随二離三俱四泯。

    言随者。

    凡夫沉溺世蘊非離非随。

    二乘無悲不能随世。

    雖離非真。

    菩薩能随方為真離。

    故以随釋離。

    二離者。

    有大智故了世性離。

    處而不染亦異凡小。

    三俱者。

    悲故常行世間智故不染世法。

    既以世與性離無二。

    為其境故。

    以悲智無二為其行。

    境行融通有其三句。

    一悲無不智則世無不離。

    是以常在世間。

    未曾不出。

    二智無不悲故。

    離無不世。

    是以恒越世表無不遊世。

    三雙融故動靜無二。

    唯是一念所謂無念。

    無念等故世與出世無有障礙。

    四俱泯者。

    謂境既世與性離形奪兩亡。

    故令悲智俱融二念雙絕。

    又由境行相由形奪齊離。

    則絕待離言。

    融前四句皆無障礙。

    方為真離世間也。

    三約位者。

    凡夫染而非離。

    二乘分離非真。

    謂果離分段因唯事離。

    非今所明。

    菩薩具上真行可得名離。

    而非究竟。

    唯佛為離故。

    經雲。

    佛常在世間而不染世法。

    然今文中。

    備六位之行即是行離。

    行所依位即是位離。

    故若事若理若因若果。

    皆名離也。

    二釋名者。

    約法事離無他受稱。

    離非世間即相違釋。

    若約性離。

    通持業釋。

    約行四句。

    前三句俱通持業相違二。

    事理離故。

    泯句并非六釋。

    亦可持業泯即離故。

    第三宗趣。

    頓彰六位理事二離為宗。

    令體性離頓成真離究竟為趣。

    第四釋文。

    長科十分。

    一序分。

    二三昧分。

    三發起分。

    四起分。

    五請分。

    六說分。

    七結勸分。

    八現瑞分。

    九證成分。

    十重頌分。

    今初有三。

    一器世間圓滿義如前釋。

    二妙悟下智正覺世間圓滿。

    與三不可說下衆生世間圓滿。

    二中明佛二十一種殊勝功德。

    廣引諸論已見升兜率品。

    今但略明。

    初句為總具下二十一種功德。

    故雲妙悟皆滿。

    後二行下别。

    于中前四自利餘皆利他。

    前中一智德。

    二斷德。

    三恩德。

    四作用平等德。

    今初二行永絕即于所知一向無障轉功德。

    佛地經名不二現行。

    不字此宜言無。

    即永絕義。

    謂佛智德離所知障。

    非如聲聞極遠時處等有不知。

    故有知不知即是二行。

    今無不知故雲永絕。

    二達無相法。

    則于有無無二相。

    真如最勝清淨能入功德。

    彼經名趣無相法。

    趣謂趣入即此達義。

    然無相法體即真如。

    無彼有無二相故名無相。

    諸法中最淨無客塵。

    令自他入勝于二乘。

    名最勝清淨。

    三住于佛住者。

    即無功用佛事不休息功德。

    世親釋雲。

    謂住佛所住無所住處。

    此即釋經于此住中常作佛事無有休息。

    此即解論。

    四得佛平等即于法身中。

    所依意樂作事無差别功德。

    謂諸佛有三事無差。

    一所依智同。

    二益生意樂同。

    三報化作業同。

    故雲平等。

    五到無障處。

    則修一切障對治功德。

    世親釋雲。

    謂一切時常修覺慧對治一切障。

    故此明覺慧為能治。

    一切障即二障為所治。

    六不可轉法。

    即降伏一切外道功德。

    謂教證二道他不能動故。

    七所行無礙。

    即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礙功德。

    謂利衰等。

    八法不能拘故。

    八立不思議。

    即安立正法功德。

    謂安立十二分教。

    餘不能思故。

    九普見三世即授記功德。

    謂記别過未皆如現在故。

    十身恒充滿一切國土。

    即一切世界示現受用變化身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