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一

關燈
德。

    謂二種身遍二種國。

    故十一智恒明達一切諸法。

    即斷疑功德。

    謂自于一切境善決定。

    故能決他疑。

    十二了一切行。

    即令入種種行功德。

    二釋攝論易故不解。

    意雲遍了一切有情性行。

    随根令入故。

    十三盡一切疑。

    即當來法生妙智功德。

    謂聲聞言其全無善根。

    如來知其久遠微善。

    後當生故。

    十四無能測身。

    即如其勝解示現功德。

    謂随諸有情種種勝解。

    現金色等身。

    雖現此身而無分别。

    如末尼等故無能測。

    十五一切菩薩等所求智。

    即無量所依調伏有情加行功德。

    謂由無量菩薩所依為欲調伏諸有情故。

    發起加行。

    佛增上力聞法為先獲得妙智。

    異類菩薩攝受付囑。

    展轉傳來相續無間而轉。

    由此證得一切菩薩等所求智。

    意雲。

    佛智為一切菩薩等所求故。

    十六到佛無二究竟彼岸。

    即平等法身波羅蜜多成滿功德。

    平等即無二義。

    無二法身為波羅蜜多所依。

    十七具足如來平等解脫。

    即随其勝解。

    示現差别佛土功德。

    此中解脫即是勝解。

    随物勝解所宜。

    如來勝解能現金銀等土。

    佛佛皆然故雲平等。

    十八證無中邊佛平等地。

    即三種佛身方處無分限功德。

    世親雲。

    謂佛法身不可分限爾所方處受用變化。

    亦不可說爾所世界。

    十九盡于法界即窮生死際。

    常現利樂一切有情功德。

    二十等虛空界即無盡功德。

    謂佛實智如空無盡故。

    今經缺最後窮未來際。

    總别合有二十一句義如前說。

    然佛地攝論約受用身。

    此約十身。

    所以知者。

    處摩竭提國是變化土。

    而歎受用功德。

    明知二身二國本相融故。

    不要地前地上。

    則五位通見故。

    第三衆生世間圓滿中二。

    先舉數歎德。

    後其名下列名歎德。

    前則多人具德。

    後則勝人具德。

    前中二先舉數揀定。

    二悉具菩薩下歎具勝德分三。

    初總标。

    二所謂下别顯。

    後成就下總結。

    别中十九句皆不出方便智慧。

    分二。

    前十歎自分德。

    後于一念下九句勝進德。

    今初前八皆有智慧方便。

    依體起用故。

    前五以善能為句首。

    六知空不壞業果。

    七知根器别明識病。

    八持法化之後二明有方便慧。

    皆即事歸實。

    後勝進中。

    初句總明速成果智。

    餘皆果智之用。

    及後總結文并可知。

    第二列名歎德中二。

    初列名結數。

    二皆悉下歎德。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

    别中一契理願圓普眼滿故。

    二攝法上首為普化故。

    三受持正法有普慧故。

    四不斷佛種普見有性故。

    五知佛化儀光普徹故。

    六示現成佛觀見無故。

    七淨染機照其源故。

    八摧他障有智幢故。

    九證法界覺法性故。

    上之九句别明。

    則初句為願餘八為行。

    通說則皆普賢願。

    宿誓今滿故。

    如十大願。

    并普賢行現緣所作故。

    故總句雲成就行願。

    又此十句十人通具。

    文雲皆悉成故。

    亦句顯一人之德當釋名故。

    故總句為普賢。

    餘九如次前已配釋。

    大文第二爾時普賢。

    下三昧分。

    普賢入者是會主故。

    說普行故。

    佛華嚴者。

    萬行披敷嚴法身故。

    即以法界行門心海為體。

    持無限故。

    說法成行發起為用。

    依此能故。

    大文第三入此三昧時下明發起分。

    先明地動警群機故。

    後顯出聲令聞法故。

    前皆有加而無發起。

    此有發起而無加分者。

    前表解可從他故。

    有他加此表行由已立故。

    自力發起。

    又表行依解起無别法故不加。

    攝解成行亦須入定。

    聖旨多端不可一準。

    大文第四然後從下。

    起分三義如前。

    大文第五爾時普慧下請分分三。

    初總标問意。

    二佛子下正顯問端。

    三善哉佛子下結請願說。

    今初當機衆集說法時至此為問意。

    何以前來諸會先問後定。

    今乃翻此此有二意。

    一說儀無定。

    前表重法感而後應。

    此明悲深觀機欲說。

    衆既已集故先入定令知說主。

    二約所表則前明從相入實。

    以成正解。

    此中依體起用以成正行。

    故不同也。

    普慧問者。

    稱法界慧能發行故。

    一人問者行獨已成非如解故。

    第二正顯問端中有二百句。

    其别行。

    度世經别作六番問答。

    番番之中皆先問次答。

    後動地現瑞。

    顯益證成。

    古來諸德皆依彼文用科此經以為六段。

    初二十句問十信行。

    二從發普賢心下二十句。

    問十住行。

    三從力持下三十句問十行之行。

    四從如寶住下二十九句。

    問十回向行。

    五從身業下五十句。

    問十地行。

    六從觀察下五十一句。

    問因圓果滿行。

    其第四段中。

    句雖三十以無礙用一句是總标虛句故。

    此有五十一句。

    此經總三遍說六位。

    此當第二約行說也。

    以普賢行該六位故。

    故度世經初請雲。

    唯願解說諸菩薩行。

    從始至終令無疑故。

    彼經雖不配于信等。

    既雲從始至終。

    末後複明成佛。

    則知決是六位之行。

    此經所以不問答相間者。

    意取位中之行不取位故。

    如下圓融。

    若克定約位。

    何殊差别因果。

    此經上下及本業經等。

    判于六位。

    皆以信未入位十住為首。

    謂三賢十聖等妙覺故。

    今何以不開等覺而取信耶。

    此有深意。

    彼及此前意在于位。

    取位成說。

    今此意明于行。

    故十信之行正居行始。

    等覺之位有其三義。

    或攝屬前十地勝進。

    或攝屬後即名佛故。

    或别開位無垢地故。

    今為說行攝屬因圓之中故。

    五十一句唯後四句屬妙覺位。

    餘皆等覺。

    若爾此中依言依菩提心等。

    豈非發心住耶。

    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