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難尤非。
第二段初發普賢心豈非發心住耶。
十信之初豈無發心耶。
故賢首雲。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等正是發心所依。
不究斯旨空張援據。
大文第六爾時普賢菩薩告下。
說分中二。
先總告。
二佛子下正答。
答前門二百問。
問一答十以顯無盡。
成其二千。
普賢勝行故。
英公雲。
雲興二百問瓶瀉二千酬。
釋此二千略為五門。
一約因果。
二分行位。
三顯普别。
四明統收。
五辨行相。
前問例此。
今初有四。
一約大位前五為因。
後一為果。
或後四門為果餘皆是因。
二約細辨。
一一皆徹佛果故諸文末皆結得佛。
是則二千并通因果。
三或總屬因普賢位行示成佛故。
四或皆屬果。
下文多雲雖得成佛不斷菩薩行故。
二分行位者亦有四義。
一束行成位分。
成六分故。
二總屬位收。
以行并是位中行故。
三總屬行。
普賢行體不依位故。
四一行遍六位。
位位通修故。
如此無礙方為普賢行。
然文正顯後二以攬行成位位虛行實故。
故問答并舉。
不分六番意在此也。
三普别者。
謂一行相必遍一切。
然恒不雜。
不雜故别義殊分。
必遍故普義該攝。
猶如錦文衆色成文。
常普常别縷縷交徹非如繡。
成行法亦爾。
即普是别即别成普皆無障礙。
若爾此則普别具足。
何以獨名普賢行耶。
非謂守普而不能别。
亦非作别而失于普。
實謂能别而不壞普。
故名普賢行也。
又普必有别但語一别。
未必有普。
如一縷非錦非是錦中縷故。
四統收攝者。
複有四重。
一以位收位。
六位各各收一切位故。
一位即具二千。
為萬二千行也。
上雲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二以門收門即二百門。
一一各收一切門。
即成二百。
二百為四萬行。
三以行收行一行具一切行。
則有二千個。
二千行成四兆行。
四以略攝廣。
此二千行下頌結雲。
如大地一塵。
以此一塵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
是故攝廣亦無不盡。
此乃等無極之法界。
越無際之虛空。
下頌雲。
虛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
斯之謂矣。
五辨行相。
即随文釋。
釋寄相别即分六段。
今初二百句。
答前信行二十句問。
文分三别。
初九門明自分行滿。
二入諸菩薩下八門勝進行圓。
三差别智下三門。
明二行究竟。
今初一門一類即為九段。
首明依者。
起行所依故。
謂依托菩提心等成萬行故。
賢首品雲。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等。
然二百門多分五别。
一總标二征數。
三列釋四結數。
五顯修勝益。
或缺後二。
或缺第五至文當知。
今此依中文具有五。
初二可知。
就列釋中十句各先标名。
後釋義。
一依菩提心者。
十皆名依。
已為衆行之首。
而菩提心複是十中之初。
以是萬行之本故。
貫二千之首。
釋雲不忘失者。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
則是魔業故。
依斯不忘能成萬行。
此句為總。
二上雖内有勝心。
若外不依善友。
行亦無成故。
大聖謂善财言。
求善知識是無上菩提最初因緣。
釋雲如一者。
若不心行符契豈為我友。
三若不增修善根遇友何益。
四随所修善須到彼岸。
五非獨十度觸境皆通。
上四自利。
六願七行并通自他。
上皆依法後三依人。
八勝侶智同。
九十唯佛究竟為所依處故。
淨心供養以成福德。
長禀慈訓以成智嚴。
又前五自分後五勝進。
六廣菩提心。
七廣二四五。
後三廣第二四結可知。
五顯修勝益者。
由依上十成佛大智。
為一切所依斯為勝益。
豈得不修故亦名勸修。
第二奇特想者。
前依因緣以成諸行。
今依勝想以攝善根。
翻妄想源次所依故。
并出常想受奇特名。
即上文中常欲利樂諸衆生等利益之想也。
十中一以他善同己者。
随喜于他情無彼此故。
互為主伴相資益故。
同體性故。
即我所行故。
自他相即故。
四六願行亦然。
二一毫微善皆是佛因故。
法華中舉手低頭皆已成佛。
三下至闡提皆有佛性故。
五思益雲。
知離名為法故。
七諸性相法佛所證故。
文殊雲。
我不見一法非佛法者。
皆不可得故。
諸軌儀法皆佛所流。
涅槃雲。
外道之法。
亦如來正法之餘故。
八因言契理。
而理非言故名言道。
九佛以覺他圓滿故為慈父。
十如來即諸法如義故無有二。
益中無想之想名善巧想。
第三十種行。
依勝想之解造修大行。
想唯在心行通三業。
空想不行亦無成辦。
即上文中修學處也。
釋中唯九者。
準晉本此脫第三善學一切戒。
具十為五對。
一下化上求。
二止惡進善。
三妙止深觀。
四修因嚴刹。
五敬友事師。
第四善知識者。
行起必依善友故。
次明之。
未知善令知。
未識惡令識故。
凡所順益皆我善友故。
十皆益也。
上雲。
即得親近善知識。
是第五精進者。
行友既具必須策勤。
于此十事離身心相。
而進修不雜故。
上雲勤修佛功德。
第六心得安隐。
進成二利故獲心安。
自利故智心安。
利他故悲心安。
即上文增上最勝心。
十中初一行本。
次二離過。
一無诤三昧離一切诤。
二越凡小。
凡謂凡夫愚即愚法小乘。
次二進善次三證入。
一入位二入法。
三入益。
謂謗有二義。
一粗言。
此非佛說等其過彌大。
二細謂說不契實其過則微。
若無細謗證實方能。
後二因圓果滿。
得益中究竟安隐。
謂菩提涅
第二段初發普賢心豈非發心住耶。
十信之初豈無發心耶。
故賢首雲。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
等正是發心所依。
不究斯旨空張援據。
大文第六爾時普賢菩薩告下。
說分中二。
先總告。
二佛子下正答。
答前門二百問。
問一答十以顯無盡。
成其二千。
普賢勝行故。
英公雲。
雲興二百問瓶瀉二千酬。
釋此二千略為五門。
一約因果。
二分行位。
三顯普别。
四明統收。
五辨行相。
前問例此。
今初有四。
一約大位前五為因。
後一為果。
或後四門為果餘皆是因。
二約細辨。
一一皆徹佛果故諸文末皆結得佛。
是則二千并通因果。
三或總屬因普賢位行示成佛故。
四或皆屬果。
下文多雲雖得成佛不斷菩薩行故。
二分行位者亦有四義。
一束行成位分。
成六分故。
二總屬位收。
以行并是位中行故。
三總屬行。
普賢行體不依位故。
四一行遍六位。
位位通修故。
如此無礙方為普賢行。
然文正顯後二以攬行成位位虛行實故。
故問答并舉。
不分六番意在此也。
三普别者。
謂一行相必遍一切。
然恒不雜。
不雜故别義殊分。
必遍故普義該攝。
猶如錦文衆色成文。
常普常别縷縷交徹非如繡。
成行法亦爾。
即普是别即别成普皆無障礙。
若爾此則普别具足。
何以獨名普賢行耶。
非謂守普而不能别。
亦非作别而失于普。
實謂能别而不壞普。
故名普賢行也。
又普必有别但語一别。
未必有普。
如一縷非錦非是錦中縷故。
四統收攝者。
複有四重。
一以位收位。
六位各各收一切位故。
一位即具二千。
為萬二千行也。
上雲一地之中具足一切諸地功德。
二以門收門即二百門。
一一各收一切門。
即成二百。
二百為四萬行。
三以行收行一行具一切行。
則有二千個。
二千行成四兆行。
四以略攝廣。
此二千行下頌結雲。
如大地一塵。
以此一塵之略說不離十方之廣地。
是故攝廣亦無不盡。
此乃等無極之法界。
越無際之虛空。
下頌雲。
虛空可度量菩薩德無盡。
斯之謂矣。
五辨行相。
即随文釋。
釋寄相别即分六段。
今初二百句。
答前信行二十句問。
文分三别。
初九門明自分行滿。
二入諸菩薩下八門勝進行圓。
三差别智下三門。
明二行究竟。
今初一門一類即為九段。
首明依者。
起行所依故。
謂依托菩提心等成萬行故。
賢首品雲。
菩薩發意求菩提。
非是無因無有緣等。
然二百門多分五别。
一總标二征數。
三列釋四結數。
五顯修勝益。
或缺後二。
或缺第五至文當知。
今此依中文具有五。
初二可知。
就列釋中十句各先标名。
後釋義。
一依菩提心者。
十皆名依。
已為衆行之首。
而菩提心複是十中之初。
以是萬行之本故。
貫二千之首。
釋雲不忘失者。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
則是魔業故。
依斯不忘能成萬行。
此句為總。
二上雖内有勝心。
若外不依善友。
行亦無成故。
大聖謂善财言。
求善知識是無上菩提最初因緣。
釋雲如一者。
若不心行符契豈為我友。
三若不增修善根遇友何益。
四随所修善須到彼岸。
五非獨十度觸境皆通。
上四自利。
六願七行并通自他。
上皆依法後三依人。
八勝侶智同。
九十唯佛究竟為所依處故。
淨心供養以成福德。
長禀慈訓以成智嚴。
又前五自分後五勝進。
六廣菩提心。
七廣二四五。
後三廣第二四結可知。
五顯修勝益者。
由依上十成佛大智。
為一切所依斯為勝益。
豈得不修故亦名勸修。
第二奇特想者。
前依因緣以成諸行。
今依勝想以攝善根。
翻妄想源次所依故。
并出常想受奇特名。
即上文中常欲利樂諸衆生等利益之想也。
十中一以他善同己者。
随喜于他情無彼此故。
互為主伴相資益故。
同體性故。
即我所行故。
自他相即故。
四六願行亦然。
二一毫微善皆是佛因故。
法華中舉手低頭皆已成佛。
三下至闡提皆有佛性故。
五思益雲。
知離名為法故。
七諸性相法佛所證故。
文殊雲。
我不見一法非佛法者。
皆不可得故。
諸軌儀法皆佛所流。
涅槃雲。
外道之法。
亦如來正法之餘故。
八因言契理。
而理非言故名言道。
九佛以覺他圓滿故為慈父。
十如來即諸法如義故無有二。
益中無想之想名善巧想。
第三十種行。
依勝想之解造修大行。
想唯在心行通三業。
空想不行亦無成辦。
即上文中修學處也。
釋中唯九者。
準晉本此脫第三善學一切戒。
具十為五對。
一下化上求。
二止惡進善。
三妙止深觀。
四修因嚴刹。
五敬友事師。
第四善知識者。
行起必依善友故。
次明之。
未知善令知。
未識惡令識故。
凡所順益皆我善友故。
十皆益也。
上雲。
即得親近善知識。
是第五精進者。
行友既具必須策勤。
于此十事離身心相。
而進修不雜故。
上雲勤修佛功德。
第六心得安隐。
進成二利故獲心安。
自利故智心安。
利他故悲心安。
即上文增上最勝心。
十中初一行本。
次二離過。
一無诤三昧離一切诤。
二越凡小。
凡謂凡夫愚即愚法小乘。
次二進善次三證入。
一入位二入法。
三入益。
謂謗有二義。
一粗言。
此非佛說等其過彌大。
二細謂說不契實其過則微。
若無細謗證實方能。
後二因圓果滿。
得益中究竟安隐。
謂菩提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