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一

關燈
槃。

    第七成就衆生者。

    上通明二利心安。

    今别明利物成就故。

    上雲則能慈愍度衆生。

    然有二義。

    一以此十通用成就一切衆生。

    二各成一類衆生。

    謂一成就悭貪貧窮衆生。

    二成恃形色憍慢衆生。

    三疑法。

    四佷戾。

    五貪愛。

    六樂二乘。

    七不樂嚴刹。

    八不欣佛果。

    九邪歸依。

    十邪智狡猾。

    以經中十法如次成就。

    第八戒者。

    欲成就衆生須自止惡行善。

    十中若忘菩提心。

    乃至諸根犯境皆名破菩薩戒。

    故上雲堅固大悲心則不破也。

    此十三聚如應思之。

    第九受記法者。

    既離過德成。

    自驗已行必招當果故。

    自知受記故。

    上雲若得無生深法忍。

    則為諸佛所授記。

    即此中一義。

    一見理深悲即發心。

    殊勝得果無疑。

    若因他厭苦則非殊勝。

    未定得記。

    二無厭修。

    三長時修。

    四無餘修。

    五契理修。

    餘五可知。

    于此十中随有其一。

    即自知得記此辨得記之行。

    非顯受記相殊。

    如瑜伽等。

    又此約十信橫具。

    餘約豎位不同。

    上來自分行竟。

    第二八門明勝進行中。

    既自分行成故。

    勝進入諸所入之處等。

    即為八段。

    今初入菩薩。

    入有二義。

    一證得義。

    二觀達義。

    入因則通證。

    通達入果唯達未證。

    此下五門皆是智入。

    四五二入亦通身入。

    今此即是入因。

    所以入者。

    即彼所修是我所修。

    互相資益為同行故。

    故度世經名不相求短。

    即上文中神通深密用等十句可知。

    第二入諸如來是入果。

    所以入者必當證入故。

    上雲則以佛德自莊嚴。

    第三入衆生行。

    前二入能化。

    此明入所化心行等。

    上雲悉能調伏諸衆生等。

    問中脫于行字。

    行有多種如文可知。

    十時非時。

    謂熟未熟等。

    不知時者非大法師。

    第四入世界。

    對佛是依報。

    對生是化處。

    上雲普随諸趣而現身。

    結雲普入者。

    不離此十故一時頓入。

    非前後故。

    第五入劫者。

    即是化時。

    此下三門皆是成上一念悉知無有餘也。

    十中前五直入。

    後五約相即入。

    此相即入有二意。

    一彼劫相即智入彼故。

    二由彼劫相攝相入故。

    但入能攝即入彼所攝等。

    餘如前發心品。

    第六說三世者。

    前劫此世長短有異通皆時分。

    并是十世隔法異成。

    十中前九别。

    後一總。

    别中三世各三故成九世。

    未來是續起法故。

    未來未來名為無盡。

    過去已起故。

    過去過去不名無盡。

    現在現在即事可見。

    例過未之現在故雲平等。

    過未之現在非可見故。

    但對前後立現在名。

    然此三世何以成九。

    古人釋雲。

    義說為九寶唯有五。

    意雲。

    如五日相望。

    前三為過去三世。

    從後取三為未來三世。

    處中取三為現在三世。

    若依此釋。

    進無九世之體。

    退過三世之數。

    雲何一念得具九耶。

    今謂若不令九緣起相由但以三世緣起相由。

    即九世成矣。

    謂過去因現未。

    則過去之中有現未。

    現未各因二世亦然。

    是以三世各三故。

    中觀雲。

    若法所因出是法不異因。

    中論破執則一中有三為過。

    此明離過之用。

    則一中有三為德。

    以病成藥。

    豈不良哉。

    總雲一念者。

    前之九世相望以立。

    今攝末歸本不離一念。

    即此一念現在。

    是過去未來。

    是未來過去。

    自具三世。

    三世相由九十具矣。

    故以一融九雖九而常一。

    以九融一雖一而常九。

    九一無礙。

    沒果絕言假十圓融為入門矣。

    況積念成世念外無世耶。

    又無念等故。

    又法性同故。

    此有四義。

    後三通于餘宗。

    第七知三世者。

    前之二段明法上之時。

    此辨時中之法。

    即化生之法。

    随彼安立而化故。

    是上所知之法故。

    晉經名三世間。

    度世經名入于三處。

    皆意取其中事也。

    十中初七知安立谛。

    次一通二。

    成上安立事無有盡。

    生下非安立性無可盡。

    後二知非安立。

    第八無疲厭心。

    既所化無邊。

    求法化之而無厭怠。

    由上即知煩惱無所起故。

    十中初四上求。

    次四下化。

    後二通二謂遊刹近佛化生故。

    思惟二利行法故。

    上八門勝進行竟。

    第三有三門。

    明前二行究竟。

    今初一門明所持差别智究竟。

    上雲則以智慧辯才力。

    随衆生心而化誘也。

    第二陀羅尼即能持究竟。

    上雲修行諸度勝解脫等。

    十中初一聞持。

    次四義持。

    次四廣聞持之用。

    後一收上義持。

    又初四如次持教行理果。

    次二重顯持行。

    即定慧故。

    次一持理不思議故。

    次二重顯教。

    後一重顯果。

    第三說十種佛。

    上能持所持皆是佛法。

    今知法主究竟。

    上雲則得灌頂而升位等。

    十信滿心便得佛故。

    然此十佛與下十種見佛名義全同。

    與前十身名有同異。

    而義亦無殊。

    一示成正覺故。

    即前菩提身。

    二願生兜率故。

    與前全同。

    三萬行因感故。

    即前相好莊嚴身。

    四自身舍利住持故。

    即力持身。

    五涅槃佛化必示滅故。

    即前化身。

    六法界佛真無漏界故。

    即前法身。

    七依唯心故。

    即威勢身。

    雖光明亦能攝伏。

    心伏最勝如慈心降魔等。

    八常在定故即福德身。

    定為福之最故。

    九了本性故即前智身。

    大圓鏡智平等性智皆本有故。

    故下雲明了見十随所欲樂無不現故。

    即意生身故。

    晉經雲如意佛然佛就内覺身多就相故。

    立名不同餘廣如别章。

    略如八地。

    大文第二發普賢心下有二十門。

    答前二十句問。

    明十住行法。

    古德同分為四。

    初六門别明發心住義。

    二十種波羅蜜下六門。

    明餘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