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一
關燈
小
中
大
住中所成内德行。
三從十種說法下三門。
明諸住中外化行。
四從十種自在下有五門。
明無礙殊勝行非不有理。
今取順十住。
經文二十門如次明十住行。
但與前行互有廣略影顯。
解中之行。
廣無盡故。
若依圓融行行遍通。
若不壞相不妨次第。
初四門明初住行。
二三各有二門。
四五各一。
後五皆二門。
今初四門明發心住。
初一總明。
後三别顯。
今初總發名普賢心。
前十住中自分之内。
即緣佛十力發心。
但廣發心之境。
今發普賢心則廣發心之相。
影略明故。
普賢心者即菩提心。
菩提心就果以明普賢心。
約相用說。
橫周法界豎窮未來故。
十中初三悲護衆生心。
次六約起願心。
于中一求果智。
即前緣佛十力。
二求因行。
三豎。
四廣。
四皆上求願。
忍施下化願。
後一智心即三心菩提也。
又前七護小乘。
于中初三護陜心。
後四護小心。
餘三護煩惱心故。
異凡小是菩提心。
又初三衆生無邊誓願度。
度生無吝故一切施也。
次一佛道無上誓願成。
次三法門無盡誓願學。
後三煩惱無邊誓願斷。
即四弘誓願觀理發心。
二有十種普賢行法下。
别明菩提心。
此門即大願心。
亦即是前勝進行。
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等。
文相多同恐繁不會。
三有十種大悲。
即别明悲心。
初一總謂外無善友可依。
内無自德可怙故。
餘九别。
初五欲求衆生。
但縱目前之情故。
次一有求衆生故。
沒生死海。
後三邪梵行求衆生。
無明邪見之所病故。
但欲邪法故。
四有十種菩提心。
因緣别顯智心觀境。
推理發心别故。
此與前自分行中發心因緣。
亦互影略。
十中前五以薩埵為緣初句總餘四别。
别中一令滅妄苦。
二得真滅。
三斷癡集。
四證真道。
即推無作四谛理發菩提心。
後五以菩提心為緣。
初二福智因。
後三希福智果。
然上二段文含二意。
一成上發心住中行。
二成下治地住中行。
謂十種大悲。
即廣彼自分中十心之一。
菩提因緣前五。
即彼自分中初之五心。
一利益二大悲。
三安樂四憐愍五安住。
後五即彼此互缺。
第二近善知識下二門。
正明治地住中行。
此門明勝進中。
近善知識文中标内兼是顯意。
列中前六事友。
後四同修無異。
求者不求名聞利養及過失故。
二十種清淨即勝進近友之果。
故雲起如是心即得。
此十即是前文了達。
于義如法修行。
遠離愚迷安住不動。
梵雲波利戍提。
此有二義。
一遍清淨即此十種。
二極清淨即下第六十四段。
列中初六三業淨。
前三體淨後三用淨。
次二主伴果報淨。
後二願行淨。
第三波羅蜜下有二門。
明修行住中行。
此門即自分行。
彼開一慧為十觀察。
今總顯修具修十度。
十度皆總相而釋。
一一多含故。
施雲一切皆舍等。
智即方便。
進趣佛力權智立以智名。
神通即力度。
晉名神力法即是智。
從所知名法。
二十種智随覺。
由前行成無倒了達随事随理善覺知故。
即前勝進十法觀察衆生界等。
亦有影略恐繁不會。
第四證知一門。
明生貴住中行。
即彼自分行由前了達故。
能證知證故。
于聖教中生。
十中初三總知一切法。
次五廣前知衆生。
九菩薩行願即前業行中攝。
後一即知涅槃對生死故。
其勝進但了佛法。
無别行相故。
略不明。
第五十種力。
即具足方便住中行。
準梵本此名積集。
即方便具足之義。
下第九十五即是十力。
前十住中但雲所修諸行皆為衆生。
不知修何。
今顯所修之行。
又入即了達。
兼其勝進解衆生等。
于中前六解法力。
餘四上求力。
第六十種平等下二門。
明正心住。
此門即自分行。
由了平等故聞贊毀心定不動。
然平等之言通有三義。
一事等。
謂十類各各相望。
如說衆生等有佛性。
乃至諸佛同一法身。
一心一智等。
二者理等。
謂此十類等一真故。
三心等。
由了前二即之于心故。
于十境不生高下。
十中一于衆生等謂無怨親故。
二于善惡不生分别故。
三見染見淨無高下故。
四同一真道而出離故。
五無一善根不為佛故。
六于諸同行如自己故。
七一一大願徹來際故。
八不謂般若勝檀等故。
九随一一行徹事理故。
十不謂此佛此最勝故。
二十種佛法實義句者。
即彼勝進中行。
與前雖少前卻而義多同。
于中初一約遍計都無實故。
次四約依他。
後五約圓成。
一無名相中假名說故。
餘四各一義可知。
第七說十種法下有二門。
明不退住中行。
于中初一自分。
後一勝進。
前中由能說深廣法故聞說心不退轉。
十中說業性等。
成如來力。
随義演說令菩薩不退。
涅槃二十八中廣明退不退相。
餘文可知。
二十種持。
持謂受持奉行。
非但宣之于口。
十句可知。
第八十種辯才下二門。
明童真住中行。
此門即自分行。
由三業無失故。
有無著辯。
由知衆生欲解故辯令他喜。
後門即彼勝進。
現變化自在身等。
皆自在義。
第九十種無著下二門明王子住中行。
此門由無著故。
能善知十法。
後門由平等故。
勝進學法王處法。
第十十種出生智下二門。
明灌頂位中行。
此門明成就十智學佛十智。
後十種變化故。
能動刹等。
然此變化即實。
如化非要化作。
上來數段文相并顯。
雖有深旨類前可知
三從十種說法下三門。
明諸住中外化行。
四從十種自在下有五門。
明無礙殊勝行非不有理。
今取順十住。
經文二十門如次明十住行。
但與前行互有廣略影顯。
解中之行。
廣無盡故。
若依圓融行行遍通。
若不壞相不妨次第。
初四門明初住行。
二三各有二門。
四五各一。
後五皆二門。
今初四門明發心住。
初一總明。
後三别顯。
今初總發名普賢心。
前十住中自分之内。
即緣佛十力發心。
但廣發心之境。
今發普賢心則廣發心之相。
影略明故。
普賢心者即菩提心。
菩提心就果以明普賢心。
約相用說。
橫周法界豎窮未來故。
十中初三悲護衆生心。
次六約起願心。
于中一求果智。
即前緣佛十力。
二求因行。
三豎。
四廣。
四皆上求願。
忍施下化願。
後一智心即三心菩提也。
又前七護小乘。
于中初三護陜心。
後四護小心。
餘三護煩惱心故。
異凡小是菩提心。
又初三衆生無邊誓願度。
度生無吝故一切施也。
次一佛道無上誓願成。
次三法門無盡誓願學。
後三煩惱無邊誓願斷。
即四弘誓願觀理發心。
二有十種普賢行法下。
别明菩提心。
此門即大願心。
亦即是前勝進行。
所謂勤供養佛樂住生死等。
文相多同恐繁不會。
三有十種大悲。
即别明悲心。
初一總謂外無善友可依。
内無自德可怙故。
餘九别。
初五欲求衆生。
但縱目前之情故。
次一有求衆生故。
沒生死海。
後三邪梵行求衆生。
無明邪見之所病故。
但欲邪法故。
四有十種菩提心。
因緣别顯智心觀境。
推理發心别故。
此與前自分行中發心因緣。
亦互影略。
十中前五以薩埵為緣初句總餘四别。
别中一令滅妄苦。
二得真滅。
三斷癡集。
四證真道。
即推無作四谛理發菩提心。
後五以菩提心為緣。
初二福智因。
後三希福智果。
然上二段文含二意。
一成上發心住中行。
二成下治地住中行。
謂十種大悲。
即廣彼自分中十心之一。
菩提因緣前五。
即彼自分中初之五心。
一利益二大悲。
三安樂四憐愍五安住。
後五即彼此互缺。
第二近善知識下二門。
正明治地住中行。
此門明勝進中。
近善知識文中标内兼是顯意。
列中前六事友。
後四同修無異。
求者不求名聞利養及過失故。
二十種清淨即勝進近友之果。
故雲起如是心即得。
此十即是前文了達。
于義如法修行。
遠離愚迷安住不動。
梵雲波利戍提。
此有二義。
一遍清淨即此十種。
二極清淨即下第六十四段。
列中初六三業淨。
前三體淨後三用淨。
次二主伴果報淨。
後二願行淨。
第三波羅蜜下有二門。
明修行住中行。
此門即自分行。
彼開一慧為十觀察。
今總顯修具修十度。
十度皆總相而釋。
一一多含故。
施雲一切皆舍等。
智即方便。
進趣佛力權智立以智名。
神通即力度。
晉名神力法即是智。
從所知名法。
二十種智随覺。
由前行成無倒了達随事随理善覺知故。
即前勝進十法觀察衆生界等。
亦有影略恐繁不會。
第四證知一門。
明生貴住中行。
即彼自分行由前了達故。
能證知證故。
于聖教中生。
十中初三總知一切法。
次五廣前知衆生。
九菩薩行願即前業行中攝。
後一即知涅槃對生死故。
其勝進但了佛法。
無别行相故。
略不明。
第五十種力。
即具足方便住中行。
準梵本此名積集。
即方便具足之義。
下第九十五即是十力。
前十住中但雲所修諸行皆為衆生。
不知修何。
今顯所修之行。
又入即了達。
兼其勝進解衆生等。
于中前六解法力。
餘四上求力。
第六十種平等下二門。
明正心住。
此門即自分行。
由了平等故聞贊毀心定不動。
然平等之言通有三義。
一事等。
謂十類各各相望。
如說衆生等有佛性。
乃至諸佛同一法身。
一心一智等。
二者理等。
謂此十類等一真故。
三心等。
由了前二即之于心故。
于十境不生高下。
十中一于衆生等謂無怨親故。
二于善惡不生分别故。
三見染見淨無高下故。
四同一真道而出離故。
五無一善根不為佛故。
六于諸同行如自己故。
七一一大願徹來際故。
八不謂般若勝檀等故。
九随一一行徹事理故。
十不謂此佛此最勝故。
二十種佛法實義句者。
即彼勝進中行。
與前雖少前卻而義多同。
于中初一約遍計都無實故。
次四約依他。
後五約圓成。
一無名相中假名說故。
餘四各一義可知。
第七說十種法下有二門。
明不退住中行。
于中初一自分。
後一勝進。
前中由能說深廣法故聞說心不退轉。
十中說業性等。
成如來力。
随義演說令菩薩不退。
涅槃二十八中廣明退不退相。
餘文可知。
二十種持。
持謂受持奉行。
非但宣之于口。
十句可知。
第八十種辯才下二門。
明童真住中行。
此門即自分行。
由三業無失故。
有無著辯。
由知衆生欲解故辯令他喜。
後門即彼勝進。
現變化自在身等。
皆自在義。
第九十種無著下二門明王子住中行。
此門由無著故。
能善知十法。
後門由平等故。
勝進學法王處法。
第十十種出生智下二門。
明灌頂位中行。
此門明成就十智學佛十智。
後十種變化故。
能動刹等。
然此變化即實。
如化非要化作。
上來數段文相并顯。
雖有深旨類前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