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
關燈
小
中
大
。
是知涅槃名滅者。
乃在于無滅者矣。
第二佛子如來不為下。
明德用圓備者。
如來之身色相圓備。
常現大機前故。
文中先标舉。
後征釋。
标中約人顯實。
雲不為菩薩。
明說永滅是為二乘。
迹盡雙樹并為凡小。
據此亦名揀異灰斷。
後征釋中文有二重。
初釋之中自有二義。
一令稱實見受用身。
即同法身常住其前。
涅槃雲。
涅槃不空者。
謂有善色常樂我淨故。
因滅無常獲此常故。
二于一念下。
令見三際應用。
亦即是常。
故雲皆如現在。
涅槃雲。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法身下。
開栴檀座佛塔。
見三世佛無涅槃者。
楞伽亦雲。
無有佛涅槃。
無有涅槃佛。
亦不起二不二想者。
遠離覺所覺故。
謂既知幽靈不竭妙色湛然。
三際大均。
何生滅之動靜。
故不起二也。
亦不取此一常。
故無不二也。
下重征釋。
征意雲。
菩薩何以能不起想。
釋雲。
菩薩由了法空本無想着故。
既無心于動靜。
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第三佛子諸佛如來下。
出沒常湛。
謂涅槃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不為故能建大事。
不礙出沒。
以無為故住淨法界。
體常湛然不礙出沒故。
顯迹為生即是有餘。
息迹為滅即是無餘。
故餘無餘乃應物之假号耳。
體性常湛。
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
是知寂然不動未嘗無為。
應迹無方未嘗有為。
豈可随于見聞。
以滞殊應之迹。
第四佛子譬如日出下。
虧盈不遷。
先喻後合。
然法身無像故。
無器而不形。
聖智無心故。
無感而不應。
像非我有。
自彼器之虧盈。
心非我生豈普現之前後。
故攝論第十頌雲。
衆生罪不見如月于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是以經言非日咎也。
持戒器破定水無依。
菩提器破智水甯止。
無信清珠故。
心水渾濁何由見佛耶。
然此中雖明現身。
即是三德涅槃所流大用。
亦涅槃攝。
若爾甯殊出現之身。
出現身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
非無般若解脫二德。
智慧日身無不照。
故永離戲論。
即解脫故。
醫王之喻即示滅故。
此有般若甯異菩提。
若分相說。
菩提為能證智。
唯是修生。
涅槃是所證理。
唯約修顯故。
涅槃中說菩提。
必從生因所生。
涅槃必從了因所顯。
若攝相說。
菩提是即理之智。
涅槃是即智之理。
即智之理。
不礙摩诃般若。
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
亦是性淨涅槃。
修顯亦方便淨。
随一為門則皆放盡即大涅槃真菩提也。
今以涅槃收之。
非唯菩提及身。
前後諸門皆從三德所流。
能建大事。
第五佛子若有衆生下。
示滅妙存。
既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第六佛子譬如火大下。
随緣起盡有喻合結。
合中以機喻薪。
以涅槃喻火。
衆生善根未熟。
可熟者成正覺。
以熟之如為火事。
若所應度者皆已度竟。
則現般涅槃。
寂無所為如火息滅。
故法華雲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
然現滅現生。
皆是涅槃大用。
故攝論第十名涅槃如火。
既起滅在緣。
則益不可盈。
損不可虧雲雲。
自彼非佛然也。
第七複次佛子譬如幻師下。
存亡亘現由順機故。
此滅彼存。
非如來身不能長久。
前喻約見滅見成。
此喻約常見不見。
第八複次下。
大用無涯。
謂正宗涅槃。
而便分身無邊。
窮于來際不動三昧者。
究竟寂滅也。
由寂無動故。
無所不動耳。
涅槃受純陀供處大同于此。
而佛數少順機不同故。
第九佛子如來身者下。
體離二邊。
身若是實有不可滅。
身若是虛何能起滅。
若有方所此現彼無。
由非實故起滅無恒。
由非虛故能無不現。
無方所故感處即形。
本願力故化周法界。
随堪度故見則不同。
第十佛子如來住于下。
結歸無住。
上來九門。
初門多顯其體。
餘八皆體用雙明。
今此分二。
初至實際。
通結九門之體。
後為諸衆生下。
通結八門之用。
随時示現正顯于用。
本願力故顯用所因。
無有休息皆窮來際。
不舍已下。
明用分齊。
誰獨非涅槃而欲舍之耶。
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
後不舍衆生故不住涅槃。
由雙住故能俱不住。
前即大智後即大悲。
大悲般若常所輔翼。
為無住涅槃。
自性涅槃衆生等有。
二乘無學容有前三。
唯佛世尊獨言具四。
故就無住總以結之。
即安住涅槃建大事也。
偈文有六。
初偈頌第四次偈頌第六。
次偈頌第七。
次二偈頌第八。
後偈頌第十。
初句無生之生。
次句無滅之滅。
次句結歸涅槃無名。
後句結其大用無盡。
此二無礙是無住義。
餘不頌者。
含在此中。
第十明出現見聞親近所生善根。
前九門出現一期始終。
今明于上見聞功深益遠獎物進修。
文中三。
初征起次正顯。
後結示。
就正顯中分二。
先明見聞信向益。
後見聞不信益。
前中先法後喻。
法中先總後别。
今初。
見等如後喻合中。
後出生下。
别即示不虛之相。
有十一句不出智斷恩德思之。
第二喻中三喻。
喻其三德。
初少服金剛喻。
喻于智德。
智慧破惑如金剛故。
以有智慧者。
必無煩惱故不共住。
第二少火燒多喻。
喻斷德。
性究竟者。
了惑本寂故。
第三藥王遍益喻。
喻恩德。
種種利生故。
文中先喻後合。
合中二。
先明為六根境界益。
合上藥王遍益。
六根皆通在世滅後。
滅後亦有見故。
況憶念等。
寶性論中。
亦明如來與菩薩。
為六根境界。
大同于此。
後若有衆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下。
明遺迹之益。
合上取彼地土。
所經土地猶通現滅。
其塔廟者。
唯約滅後。
亦同法華乃至舉一手等。
皆已成佛道。
第二佛子我今告下。
明不信益者。
此明益深。
如來秘密藏經明。
罵藥服之得力。
罵沈燒已還香。
罵佛猶勝敬諸外道。
若爾豈無罵罪罵罪非無。
今語遠益故。
法華雲。
跋陀婆羅等。
罵常不輕千劫于阿毗地獄受大苦惱畢。
是罪已。
還遇常不輕菩薩教化。
涅槃喻以毒塗之鼓。
欲聞不聞無不死者。
故菩薩之名。
起自聞謗之日。
謗尚遠益況深信耶。
況解行耶。
況證悟耶。
弘持之者。
勉思此文。
第三佛子至應如是下。
結示可知。
第二佛子如來下。
總以結酬揀喻異法。
上來性起請說因喻。
普賢依請明十出現。
皆借象取譬。
意顯佛旨深玄。
深玄之旨尚不可以智知。
豈言象之能及。
故令外亡言象内絕思求。
則庶幾于出現之旨。
大文第五佛子此法門下。
顯
是知涅槃名滅者。
乃在于無滅者矣。
第二佛子如來不為下。
明德用圓備者。
如來之身色相圓備。
常現大機前故。
文中先标舉。
後征釋。
标中約人顯實。
雲不為菩薩。
明說永滅是為二乘。
迹盡雙樹并為凡小。
據此亦名揀異灰斷。
後征釋中文有二重。
初釋之中自有二義。
一令稱實見受用身。
即同法身常住其前。
涅槃雲。
涅槃不空者。
謂有善色常樂我淨故。
因滅無常獲此常故。
二于一念下。
令見三際應用。
亦即是常。
故雲皆如現在。
涅槃雲。
吾今此身即是常身。
法身下。
開栴檀座佛塔。
見三世佛無涅槃者。
楞伽亦雲。
無有佛涅槃。
無有涅槃佛。
亦不起二不二想者。
遠離覺所覺故。
謂既知幽靈不竭妙色湛然。
三際大均。
何生滅之動靜。
故不起二也。
亦不取此一常。
故無不二也。
下重征釋。
征意雲。
菩薩何以能不起想。
釋雲。
菩薩由了法空本無想着故。
既無心于動靜。
終不謂佛常與非常。
第三佛子諸佛如來下。
出沒常湛。
謂涅槃無為而無所不為。
無不為故能建大事。
不礙出沒。
以無為故住淨法界。
體常湛然不礙出沒故。
顯迹為生即是有餘。
息迹為滅即是無餘。
故餘無餘乃應物之假号耳。
體性常湛。
故存不為有亡不為無。
是知寂然不動未嘗無為。
應迹無方未嘗有為。
豈可随于見聞。
以滞殊應之迹。
第四佛子譬如日出下。
虧盈不遷。
先喻後合。
然法身無像故。
無器而不形。
聖智無心故。
無感而不應。
像非我有。
自彼器之虧盈。
心非我生豈普現之前後。
故攝論第十頌雲。
衆生罪不見如月于破器。
遍滿諸世間。
由法光如日。
是以經言非日咎也。
持戒器破定水無依。
菩提器破智水甯止。
無信清珠故。
心水渾濁何由見佛耶。
然此中雖明現身。
即是三德涅槃所流大用。
亦涅槃攝。
若爾甯殊出現之身。
出現身以法身為門而論真應。
非無般若解脫二德。
智慧日身無不照。
故永離戲論。
即解脫故。
醫王之喻即示滅故。
此有般若甯異菩提。
若分相說。
菩提為能證智。
唯是修生。
涅槃是所證理。
唯約修顯故。
涅槃中說菩提。
必從生因所生。
涅槃必從了因所顯。
若攝相說。
菩提是即理之智。
涅槃是即智之理。
即智之理。
不礙摩诃般若。
即理之智不礙寂滅菩提智性本有。
亦是性淨涅槃。
修顯亦方便淨。
随一為門則皆放盡即大涅槃真菩提也。
今以涅槃收之。
非唯菩提及身。
前後諸門皆從三德所流。
能建大事。
第五佛子若有衆生下。
示滅妙存。
既為物示滅即體無滅。
第六佛子譬如火大下。
随緣起盡有喻合結。
合中以機喻薪。
以涅槃喻火。
衆生善根未熟。
可熟者成正覺。
以熟之如為火事。
若所應度者皆已度竟。
則現般涅槃。
寂無所為如火息滅。
故法華雲佛此夜滅度如薪盡火滅。
然現滅現生。
皆是涅槃大用。
故攝論第十名涅槃如火。
既起滅在緣。
則益不可盈。
損不可虧雲雲。
自彼非佛然也。
第七複次佛子譬如幻師下。
存亡亘現由順機故。
此滅彼存。
非如來身不能長久。
前喻約見滅見成。
此喻約常見不見。
第八複次下。
大用無涯。
謂正宗涅槃。
而便分身無邊。
窮于來際不動三昧者。
究竟寂滅也。
由寂無動故。
無所不動耳。
涅槃受純陀供處大同于此。
而佛數少順機不同故。
第九佛子如來身者下。
體離二邊。
身若是實有不可滅。
身若是虛何能起滅。
若有方所此現彼無。
由非實故起滅無恒。
由非虛故能無不現。
無方所故感處即形。
本願力故化周法界。
随堪度故見則不同。
第十佛子如來住于下。
結歸無住。
上來九門。
初門多顯其體。
餘八皆體用雙明。
今此分二。
初至實際。
通結九門之體。
後為諸衆生下。
通結八門之用。
随時示現正顯于用。
本願力故顯用所因。
無有休息皆窮來際。
不舍已下。
明用分齊。
誰獨非涅槃而欲舍之耶。
是則初住實際故不住生死。
後不舍衆生故不住涅槃。
由雙住故能俱不住。
前即大智後即大悲。
大悲般若常所輔翼。
為無住涅槃。
自性涅槃衆生等有。
二乘無學容有前三。
唯佛世尊獨言具四。
故就無住總以結之。
即安住涅槃建大事也。
偈文有六。
初偈頌第四次偈頌第六。
次偈頌第七。
次二偈頌第八。
後偈頌第十。
初句無生之生。
次句無滅之滅。
次句結歸涅槃無名。
後句結其大用無盡。
此二無礙是無住義。
餘不頌者。
含在此中。
第十明出現見聞親近所生善根。
前九門出現一期始終。
今明于上見聞功深益遠獎物進修。
文中三。
初征起次正顯。
後結示。
就正顯中分二。
先明見聞信向益。
後見聞不信益。
前中先法後喻。
法中先總後别。
今初。
見等如後喻合中。
後出生下。
别即示不虛之相。
有十一句不出智斷恩德思之。
第二喻中三喻。
喻其三德。
初少服金剛喻。
喻于智德。
智慧破惑如金剛故。
以有智慧者。
必無煩惱故不共住。
第二少火燒多喻。
喻斷德。
性究竟者。
了惑本寂故。
第三藥王遍益喻。
喻恩德。
種種利生故。
文中先喻後合。
合中二。
先明為六根境界益。
合上藥王遍益。
六根皆通在世滅後。
滅後亦有見故。
況憶念等。
寶性論中。
亦明如來與菩薩。
為六根境界。
大同于此。
後若有衆生供養如來所經土地下。
明遺迹之益。
合上取彼地土。
所經土地猶通現滅。
其塔廟者。
唯約滅後。
亦同法華乃至舉一手等。
皆已成佛道。
第二佛子我今告下。
明不信益者。
此明益深。
如來秘密藏經明。
罵藥服之得力。
罵沈燒已還香。
罵佛猶勝敬諸外道。
若爾豈無罵罪罵罪非無。
今語遠益故。
法華雲。
跋陀婆羅等。
罵常不輕千劫于阿毗地獄受大苦惱畢。
是罪已。
還遇常不輕菩薩教化。
涅槃喻以毒塗之鼓。
欲聞不聞無不死者。
故菩薩之名。
起自聞謗之日。
謗尚遠益況深信耶。
況解行耶。
況證悟耶。
弘持之者。
勉思此文。
第三佛子至應如是下。
結示可知。
第二佛子如來下。
總以結酬揀喻異法。
上來性起請說因喻。
普賢依請明十出現。
皆借象取譬。
意顯佛旨深玄。
深玄之旨尚不可以智知。
豈言象之能及。
故令外亡言象内絕思求。
則庶幾于出現之旨。
大文第五佛子此法門下。
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