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五十

關燈
身頓成。

    尚曰随宜。

    有頂鹿園豈為真極。

    第十佛子至應知自心下。

    明普遍諸心釋前二門。

    即分為二。

    初正明普遍。

    釋上無際。

    念念常成無際畔故。

    後廣大下。

    總結雙非。

    釋上遠離二邊住于中道。

    今初亦二。

    先指一心。

    後如自心下。

    例一切心。

    前中先标。

    次征後釋。

    釋雲不離者。

    有二義。

    一衆生身心即佛所證故。

    二全即佛菩提性故。

    此即他果在我之因。

    非約因人自有佛性。

    此文正顯佛菩提故。

    後總結雙非。

    不離不斷釋有二意。

    一不離。

    結上無處不有。

    不斷生下無有休息。

    二不離者。

    生佛非異故。

    不斷者。

    生佛非一。

    不同衆生可斷壞故。

    是名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是以不得意者。

    作衆生思故是不可。

    設作佛思。

    是亦不可。

    即亦不可。

    非即亦不可。

    當淨智眼無取諸情。

    第三總結。

    即最後佛子。

    今依此知映前十門。

    無幽不盡。

    離此何有真菩提耶。

    後偈有六頌前十門。

    初二次第頌初二門。

    次三如次頌六七八。

    後一通頌四五九十。

    以同是普現無量義故。

    其第三門。

    但顯離言故略不頌。

    第八明出現轉法輪。

    得大菩提理必轉授。

    長行中三。

    初标征次釋相。

    後總結。

    就釋相中二。

    先顯體用。

    後顯所因。

    今初分三。

    初法次喻後結勸。

    今初。

    文有九句。

    減數十也。

    皆先标後釋。

    前五顯體性寂寥。

    後四辨相用深廣。

    前中一能轉心。

    二所轉體。

    三所得果。

    四能诠教。

    五所顯理。

    夫轉法輪不過此五。

    今皆即事契真。

    一能轉心者。

    由知法無起故。

    正轉法時不起心念。

    言我轉授前人名心自在。

    如是方為真能轉也。

    二所轉體者。

    即示勸證名為三轉。

    此三名輪者。

    摧障惱故。

    言離邊者。

    若有惑可摧未離于常。

    無惑可摧甯免于斷。

    今永離斷常等邊。

    方為真能斷所應斷。

    知與證修亦然。

    三所得果者。

    由斷惑故得離欲際。

    由證性空本無可離。

    斯際亦遣。

    四能诠教者。

    理假言诠。

    今了本寂滅不可說故。

    則終日言而未曾言也。

    五所顯理。

    謂即寂滅。

    今了性淨涅槃。

    法本不然今則無滅。

    方為究竟之滅。

    是知。

    其輪本來常清淨也。

    後四相用深廣中。

    一觸言皆輪廣也。

    二即用而寂深也。

    下二亦深亦廣。

    三一即多而無主。

    四即橫豎而恒虛。

    謂橫則無遺。

    無所不轉故。

    豎則無盡窮未來故。

    而不着内外。

    則深廣無涯矣。

    第二佛子譬如下。

    喻中文有二喻。

    一文字無盡喻。

    喻第九無盡。

    二遍入無住喻。

    喻六七八用而常寂故。

    于中有法喻合。

    合中二。

    先合普入一切。

    以上法中。

    但雲入一切言故。

    今明入餘法則觸類皆法輪。

    豈同三乘但用佛聲為輪等耶。

    二一切衆生種種下。

    正合前文入一切語。

    前五易故略不喻之。

    第三佛子下。

    結勸可知。

    第二複次下。

    顯法輪所因。

    于中三。

    先辨輪所起因。

    因機差故。

    若離物機佛無說故。

    次佛子如來下。

    明因所起輪。

    物既為力不同。

    教須适宜差别。

    于中說法所依之定名者。

    無礙辯才無所怯畏。

    得究竟者唯佛有故。

    後能如是知下。

    結其得失。

    及第三總結文并可知。

    偈有五頌分二。

    初二偈頌法輪體用。

    後三偈頌法輪所因。

    第九出現涅槃。

    轉化既周安住秘藏。

    為物示滅故次明之。

    然大涅槃蓋衆聖歸宗冥會之所。

    寂寥無為而廣大悉備。

    形名絕眹識智難思。

    今以無名強名亦為五别。

    一釋名。

    涅槃正名為滅。

    取其義類乃有多方。

    總以義翻稱為圓寂。

    以義充法界德備塵沙曰圓。

    體窮真性妙絕相累為寂。

    而言大者。

    橫無不包豎無初際。

    此約三德涅槃。

    若約義開略明三義。

    一者體大。

    自性清淨故。

    二者相大。

    方便修淨累亡德備故。

    三者用大。

    化用無盡故。

    般者入義。

    性入真入示現入故。

    若圓融無礙即大涅槃。

    二出體性。

    涅槃既妙絕常數。

    恬怕希夷。

    雖迥出百非。

    而靡所不在。

    今以義求不出三法。

    即摩诃般若解脫法身以為其體。

    所以三者。

    翻三雜染故。

    成智恩斷故。

    成法門法性應化身故。

    能證大智冥所證理累永寂故。

    然此三種。

    不離一如德用分異。

    即寂之照為般若。

    即照之寂為解脫。

    寂照之體為法身。

    如一明淨圓珠。

    明即般若淨即解脫。

    圓體法身。

    約用不同體不相離故。

    此三法不縱不橫不并不别。

    如天之目如世之伊。

    名秘密藏為大涅槃。

    三顯種類。

    雖理無不統義類塵沙。

    今自陜之寬略分一兩。

    或唯說一即大涅槃。

    或說有二。

    自有三門。

    一餘無餘。

    二性淨方便淨。

    三真與應。

    或分為三。

    此有二種。

    一約三乘。

    二即自性真應。

    或分為四。

    一自性清淨涅槃。

    二有餘依。

    三無餘依。

    四無住處。

    有餘無餘義通大小。

    今唯說大。

    于三種内不明二乘。

    餘皆具論融而無礙。

    為大涅槃。

    如文具之非獨應滅。

    四彰業用。

    囊括終古導達群方。

    靡不度生靡不成就。

    故涅槃雲。

    能建大事則出現法門。

    皆斯用也。

    然諸門廣義備于别章。

    略在文具。

    第五釋文中二。

    先征起後正顯。

    正顯中十。

    一體性真常。

    二德用圓備。

    三出沒常湛。

    四虧盈不遷。

    五示滅妙存六随緣起盡。

    七存亡互現。

    八大用無涯。

    九體離二邊。

    十結歸無住。

    然斯十段。

    随義雖殊皆含體用。

    互相交徹顯大涅槃。

    今初分三。

    初舉法勸知。

    二如真如下。

    指理同事。

    三何以下。

    釋顯同相。

    今初。

    根本自性者。

    即下所列真如等十。

    為真應涅槃之根本故。

    體即自性清淨涅槃。

    以出二礙名方便淨。

    為真涅槃。

    大悲應物亦自此流故名為本。

    以是本故。

    但了真如即了涅槃。

    二指理同事中。

    皆雲如者如即同義。

    能同涅槃通真及應。

    所同如等。

    即自性涅槃故。

    上句皆有涅槃之稱。

    應真無本應非不生。

    何出現之為妙。

    故以本該末以體顯用令皆圓寂為大涅槃。

    所以列十名者。

    欲明究竟妙道。

    窮理盡性無不同故。

    德無盡故。

    十名已如前釋。

    于中後二加際言者。

    窮真于無真。

    為真如際等故。

    三釋顯同相者。

    向言亦如是者。

    雲何如耶。

    故雲如真如等不生滅故。

    何以不生。

    以但了因所顯非生因所生故。

    既無有生亦非出障。

    始既無生則永常不滅。

    是知玄道存于妙悟。

    妙悟在于即真。

    即真則生滅齊觀。

    齊觀則彼此莫二所以真如與我同根。

    法性與我一體。

    真既不滅應滅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