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喻。
第三大海潛益喻。
喻佛體均益生智。
即雙釋前依及出生義。
謂與衆生心同體。
故義曰潛流。
穿鑿自心得智慧時。
即是見他佛智。
是曰依之出生。
又由體同。
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
亦是流入。
第四大寶出生喻。
喻佛用興體密智。
釋上能生。
以何義故而能生耶。
具四寶故。
喻中有三。
初總明出處體用。
次征列寶名。
後結其深勝。
合三同喻。
列名中。
衍英諸公皆雲。
初證道智斷惑障。
二助道智斷智障。
三不住道智舍于報障。
上三自利。
四利益衆生智。
即利他行。
此釋亦無大過。
果地具此三道。
能令學者入菩薩地。
故今更一解。
若直就文。
文自明顯。
今以法相收之。
即四智菩提。
一大圓鏡智。
以離諸分别名無染着。
所緣行相微細難知。
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名巧方便。
二即平等性智。
觀一切法。
若為無為。
自他平等名善分别。
三即妙觀察智。
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
無礙而轉故。
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
無量法者。
即攝觀無量總持定門等。
而言說者。
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
四即成所作智。
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
三若諸如來下。
合前深勝。
于中先明用勝體深。
此中用勝喻在總中。
此中體深。
同法華髻中明珠。
不妄與人。
然約下智不及故稱密藏。
不全同喻故。
涅槃中明有密語而無密藏。
後此四智寶平均下。
明體勝用深。
平均正直即平等性智。
大慈悲等共相應故。
故曰平均。
一味相續名為正直。
二端潔即大圓鏡智。
端者。
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
潔者。
性相清淨離諸雜染故。
三妙好即妙觀察智。
四普能利益即成所作智。
此約别配。
今以四智圓融故。
四德亦該四寶。
況四智乃十中之一。
則永異餘宗。
第五珠消海水喻。
喻佛滅惑成德智由有前智無智不生。
由有此智無惑不斷。
又前則橫具四智。
此則豎具四智。
皆是釋前為依之義。
喻中二。
先總明體用。
後佛子此日藏下。
别顯用相。
此為極教了說。
而起世婆沙等。
說阿毗地獄在下火氣上吞銷铄海水。
蓋是少分方便之說。
而俗典雲。
以沃焦石消海水者。
或測度而知。
或見寶不辨謂之石耳。
又雲注于尾廬壑者。
但見其消以名之耳。
合中亦二。
先合總明體用。
後佛子諸菩薩修習下。
合别顯用相。
然此四智。
古德有配四種三昧。
初是大乘光明三昧智。
二是集福德王。
三是賢護。
四是首楞嚴。
此釋配定理則可爾。
案次乖理。
以第三名智光普照故。
若将初為三以三為初。
乃順文理。
今更一解。
标其所成即是四定。
約能成智應别立名。
又若将此豎配諸位。
尤異昔解。
謂一佛以即事而真智。
治于地前。
成初四地令得賢守定。
以此三昧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前三地為世四地為出世。
既了即事而真則即散而定。
二以即體之用智治四地。
未能起用。
令得五地入俗成集福德王定。
三以平等無相智治五地雖能随俗未得平等。
令得六七地般若大光功用後邊成光明定。
四以平等無功用智治七地功用。
令入八地。
乃至佛果得首楞嚴定。
所作究竟故果既具四。
因亦通修。
且約相顯為此豎配。
不可遍局。
第六虛空含受喻。
喻佛依持無礙智。
亦釋前依義。
上但雲依。
猶通外依他力。
今明體遍普容。
是則五乘等智。
皆是如來大智中物。
肇公亦雲。
夫聖人虛心冥照。
理無不統。
懷六合于胸中。
而靈鑒有餘。
鏡萬有于方寸。
而其神常虛。
即斯義也。
第七藥王生長喻。
喻佛窮劫利樂智。
喻中四。
初總顯體用。
二彼藥王下。
别顯用相。
三此藥王下。
得名所由。
四佛子下。
揀其非處。
先揀後收。
收者亦不厭故。
故晉經雲不舍生性。
合亦四段。
而文不次。
初合總顯體用有六。
一以悲願菩提合根。
此為諸佛之本深難拔故。
文有四弘。
二依實智所生方便為莖。
能幹事故。
菩提體故。
三依前二智分為諸度。
旁陰為枝。
四戒定息熱别受業名。
五辯才道品等。
親生菩提開發為華。
六果可知。
上六亦可豎配地位。
而下别。
顯用相。
既雲一切菩薩故。
但從通釋二。
一佛子越次合得名所由。
窮未來際故雲究竟無休。
得果不舍因。
故雲不斷菩薩行。
由此故得因果交徹展轉相生。
三一佛子卻合前别顯用相。
深心樂修善行。
即前方便淨戒亦能息熱。
相好如華為嚴。
文多影略者。
為分能所成故。
四一佛子合揀非器。
亦先揀後收無為正位。
一堕難出故喻深坑。
又無悲水取灰斷故。
如彼地獄。
邪見撥無貪愛浸爛。
皆喻于水。
不容善根又阙土緣。
非生處故。
後收言無厭舍者。
上據現惡阙緣。
令生厭怖直進一乘故。
除二處而同有佛性。
久久當成故不厭舍。
是知現惡明無則無惡必有。
故涅槃雲。
一闡提人雖複斷善猶有佛性。
若能發心非闡提也。
法華雲決了聲聞法。
餘諸聲聞衆亦當複如是。
結雲根善安住者。
常住大悲故。
有引向所揀證無佛性及定性義。
不觀次後不舍之言。
況第十喻平等共有。
減損佛性恐毀謗一乘。
願諸後學當誡慎之莫滞權說。
第八劫火燒盡喻。
喻佛知無不盡智。
由此佛智更無所依。
第九劫風持壞喻。
喻佛巧令留惑智。
非但能斷亦複能留。
謂佛有斯巧。
授與根未熟未具萬行菩薩。
令留潤生之惑。
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
不同二乘不為菩提心期速出。
廣明留惑潤生。
具如别章。
第十塵含經卷喻。
喻佛性通平等智。
文中四。
謂法喻合結。
今初。
所以知佛智遍者。
無一衆生不有本覺。
與一切佛體無殊故。
以上言潛流。
則似佛智遍他衆生。
今顯衆生自有。
故雲遍耳。
此有三意。
一明無一衆生不有。
則知無性者非衆生數。
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
二者衆生在纏之因。
已具出纏之果法。
故雲有如來智慧。
非但有性後方當成。
亦非理先智後。
是知涅槃對昔方便。
且說有性。
後學尚謂談有藏無。
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
三彼因中之果智。
即他佛之果智。
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
不爾。
此說衆生有果。
何名說佛智耶。
斯則玄又玄矣。
非華嚴宗無有斯理。
次但以下釋疑。
疑雲。
涅槃雲。
佛性者名為智慧。
有智慧時則無煩惱。
今有佛智那作衆生。
釋中先順答前義。
謂倒故不證豈得言無。
如壯士迷于額珠。
豈謂膚中無寶。
後若離下。
反以理成。
謂若先無離倒甯有。
既離倒則現明本不無。
如貧得珠非今授與。
是以涅槃恐不修行。
故雲。
言定有者則為執着。
恐不信有故雲。
若言定無則為妄語。
乍可執着不可妄語。
自然智者。
自覺聖智也。
無礙智者。
始本無二絕二礙也。
第二喻中二。
先明大經潛塵。
以喻上文妄纏佛智。
大經卷者。
佛智無涯性德圓滿也。
書各稱境者。
智如理故。
潛一塵者。
略有三義。
一妄覆真故。
二小含大故。
三一具多故。
一切塵者。
無一衆生不具佛智故。
後時有一人下。
出經益物。
喻上離妄現前。
第三合中亦二。
先合大經潛塵。
無量無礙普能利益。
合上書寫多事。
衆生身及妄想俱合土塵。
後爾時如來下。
合出經益物。
如來合上一人。
智眼合上天眼。
是知不信衆生等有佛智。
智眼未開複何可怪。
然如來藏等經說有九種喻。
喻如來藏。
為如青蓮華在泥水中。
未出泥水人無貴者。
又如貧女而懷聖胎。
如大價寶垢衣所纏。
如摩尼珠落在深廁。
如真金像弊衣所覆。
如庵羅樹華實未成。
亦如稻米在糠糩中。
如金在礦如像在模。
皆是塵中有佛身義。
與此大同也。
大文第三總結。
上來十喻。
初總明無依為依。
二能出生。
三能潛遍。
四橫具四智。
五豎具四能。
六體廣包含。
七用無終竟。
八知無不盡。
九巧能攝持。
十處處具足。
前九直語佛智。
後一乃融自他。
此十圓融略顯佛智之相。
寄顯如來之心未盡佛心一毫。
故應更以無量無礙等知也。
第二偈頌。
二十二偈分二。
初兩句約法總顯。
餘頌上喻。
于中初喻一偈半。
後一四偈。
餘八各二偈。
并顯可知
第三大海潛益喻。
喻佛體均益生智。
即雙釋前依及出生義。
謂與衆生心同體。
故義曰潛流。
穿鑿自心得智慧時。
即是見他佛智。
是曰依之出生。
又由體同。
令外佛加持資其念力。
亦是流入。
第四大寶出生喻。
喻佛用興體密智。
釋上能生。
以何義故而能生耶。
具四寶故。
喻中有三。
初總明出處體用。
次征列寶名。
後結其深勝。
合三同喻。
列名中。
衍英諸公皆雲。
初證道智斷惑障。
二助道智斷智障。
三不住道智舍于報障。
上三自利。
四利益衆生智。
即利他行。
此釋亦無大過。
果地具此三道。
能令學者入菩薩地。
故今更一解。
若直就文。
文自明顯。
今以法相收之。
即四智菩提。
一大圓鏡智。
以離諸分别名無染着。
所緣行相微細難知。
不忘不愚一切境相。
名巧方便。
二即平等性智。
觀一切法。
若為無為。
自他平等名善分别。
三即妙觀察智。
此智善觀諸法自相共相。
無礙而轉故。
說無量法而不壞法性。
無量法者。
即攝觀無量總持定門等。
而言說者。
雨大法雨斷一切疑故。
四即成所作智。
知機知時作所應作故。
三若諸如來下。
合前深勝。
于中先明用勝體深。
此中用勝喻在總中。
此中體深。
同法華髻中明珠。
不妄與人。
然約下智不及故稱密藏。
不全同喻故。
涅槃中明有密語而無密藏。
後此四智寶平均下。
明體勝用深。
平均正直即平等性智。
大慈悲等共相應故。
故曰平均。
一味相續名為正直。
二端潔即大圓鏡智。
端者。
純淨圓德現種依持故。
潔者。
性相清淨離諸雜染故。
三妙好即妙觀察智。
四普能利益即成所作智。
此約别配。
今以四智圓融故。
四德亦該四寶。
況四智乃十中之一。
則永異餘宗。
第五珠消海水喻。
喻佛滅惑成德智由有前智無智不生。
由有此智無惑不斷。
又前則橫具四智。
此則豎具四智。
皆是釋前為依之義。
喻中二。
先總明體用。
後佛子此日藏下。
别顯用相。
此為極教了說。
而起世婆沙等。
說阿毗地獄在下火氣上吞銷铄海水。
蓋是少分方便之說。
而俗典雲。
以沃焦石消海水者。
或測度而知。
或見寶不辨謂之石耳。
又雲注于尾廬壑者。
但見其消以名之耳。
合中亦二。
先合總明體用。
後佛子諸菩薩修習下。
合别顯用相。
然此四智。
古德有配四種三昧。
初是大乘光明三昧智。
二是集福德王。
三是賢護。
四是首楞嚴。
此釋配定理則可爾。
案次乖理。
以第三名智光普照故。
若将初為三以三為初。
乃順文理。
今更一解。
标其所成即是四定。
約能成智應别立名。
又若将此豎配諸位。
尤異昔解。
謂一佛以即事而真智。
治于地前。
成初四地令得賢守定。
以此三昧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前三地為世四地為出世。
既了即事而真則即散而定。
二以即體之用智治四地。
未能起用。
令得五地入俗成集福德王定。
三以平等無相智治五地雖能随俗未得平等。
令得六七地般若大光功用後邊成光明定。
四以平等無功用智治七地功用。
令入八地。
乃至佛果得首楞嚴定。
所作究竟故果既具四。
因亦通修。
且約相顯為此豎配。
不可遍局。
第六虛空含受喻。
喻佛依持無礙智。
亦釋前依義。
上但雲依。
猶通外依他力。
今明體遍普容。
是則五乘等智。
皆是如來大智中物。
肇公亦雲。
夫聖人虛心冥照。
理無不統。
懷六合于胸中。
而靈鑒有餘。
鏡萬有于方寸。
而其神常虛。
即斯義也。
第七藥王生長喻。
喻佛窮劫利樂智。
喻中四。
初總顯體用。
二彼藥王下。
别顯用相。
三此藥王下。
得名所由。
四佛子下。
揀其非處。
先揀後收。
收者亦不厭故。
故晉經雲不舍生性。
合亦四段。
而文不次。
初合總顯體用有六。
一以悲願菩提合根。
此為諸佛之本深難拔故。
文有四弘。
二依實智所生方便為莖。
能幹事故。
菩提體故。
三依前二智分為諸度。
旁陰為枝。
四戒定息熱别受業名。
五辯才道品等。
親生菩提開發為華。
六果可知。
上六亦可豎配地位。
而下别。
顯用相。
既雲一切菩薩故。
但從通釋二。
一佛子越次合得名所由。
窮未來際故雲究竟無休。
得果不舍因。
故雲不斷菩薩行。
由此故得因果交徹展轉相生。
三一佛子卻合前别顯用相。
深心樂修善行。
即前方便淨戒亦能息熱。
相好如華為嚴。
文多影略者。
為分能所成故。
四一佛子合揀非器。
亦先揀後收無為正位。
一堕難出故喻深坑。
又無悲水取灰斷故。
如彼地獄。
邪見撥無貪愛浸爛。
皆喻于水。
不容善根又阙土緣。
非生處故。
後收言無厭舍者。
上據現惡阙緣。
令生厭怖直進一乘故。
除二處而同有佛性。
久久當成故不厭舍。
是知現惡明無則無惡必有。
故涅槃雲。
一闡提人雖複斷善猶有佛性。
若能發心非闡提也。
法華雲決了聲聞法。
餘諸聲聞衆亦當複如是。
結雲根善安住者。
常住大悲故。
有引向所揀證無佛性及定性義。
不觀次後不舍之言。
況第十喻平等共有。
減損佛性恐毀謗一乘。
願諸後學當誡慎之莫滞權說。
第八劫火燒盡喻。
喻佛知無不盡智。
由此佛智更無所依。
第九劫風持壞喻。
喻佛巧令留惑智。
非但能斷亦複能留。
謂佛有斯巧。
授與根未熟未具萬行菩薩。
令留潤生之惑。
由此留惑惑方至盡得一切智。
不同二乘不為菩提心期速出。
廣明留惑潤生。
具如别章。
第十塵含經卷喻。
喻佛性通平等智。
文中四。
謂法喻合結。
今初。
所以知佛智遍者。
無一衆生不有本覺。
與一切佛體無殊故。
以上言潛流。
則似佛智遍他衆生。
今顯衆生自有。
故雲遍耳。
此有三意。
一明無一衆生不有。
則知無性者非衆生數。
謂草木等已過五性之見。
二者衆生在纏之因。
已具出纏之果法。
故雲有如來智慧。
非但有性後方當成。
亦非理先智後。
是知涅槃對昔方便。
且說有性。
後學尚謂談有藏無。
況聞等有果智誰當信者。
三彼因中之果智。
即他佛之果智。
以圓教宗自他因果無二體故。
不爾。
此說衆生有果。
何名說佛智耶。
斯則玄又玄矣。
非華嚴宗無有斯理。
次但以下釋疑。
疑雲。
涅槃雲。
佛性者名為智慧。
有智慧時則無煩惱。
今有佛智那作衆生。
釋中先順答前義。
謂倒故不證豈得言無。
如壯士迷于額珠。
豈謂膚中無寶。
後若離下。
反以理成。
謂若先無離倒甯有。
既離倒則現明本不無。
如貧得珠非今授與。
是以涅槃恐不修行。
故雲。
言定有者則為執着。
恐不信有故雲。
若言定無則為妄語。
乍可執着不可妄語。
自然智者。
自覺聖智也。
無礙智者。
始本無二絕二礙也。
第二喻中二。
先明大經潛塵。
以喻上文妄纏佛智。
大經卷者。
佛智無涯性德圓滿也。
書各稱境者。
智如理故。
潛一塵者。
略有三義。
一妄覆真故。
二小含大故。
三一具多故。
一切塵者。
無一衆生不具佛智故。
後時有一人下。
出經益物。
喻上離妄現前。
第三合中亦二。
先合大經潛塵。
無量無礙普能利益。
合上書寫多事。
衆生身及妄想俱合土塵。
後爾時如來下。
合出經益物。
如來合上一人。
智眼合上天眼。
是知不信衆生等有佛智。
智眼未開複何可怪。
然如來藏等經說有九種喻。
喻如來藏。
為如青蓮華在泥水中。
未出泥水人無貴者。
又如貧女而懷聖胎。
如大價寶垢衣所纏。
如摩尼珠落在深廁。
如真金像弊衣所覆。
如庵羅樹華實未成。
亦如稻米在糠糩中。
如金在礦如像在模。
皆是塵中有佛身義。
與此大同也。
大文第三總結。
上來十喻。
初總明無依為依。
二能出生。
三能潛遍。
四橫具四智。
五豎具四能。
六體廣包含。
七用無終竟。
八知無不盡。
九巧能攝持。
十處處具足。
前九直語佛智。
後一乃融自他。
此十圓融略顯佛智之相。
寄顯如來之心未盡佛心一毫。
故應更以無量無礙等知也。
第二偈頌。
二十二偈分二。
初兩句約法總顯。
餘頌上喻。
于中初喻一偈半。
後一四偈。
餘八各二偈。
并顯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