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舉十喻況。
一一喻中文各有三。
謂喻合結。
今初虛空周遍喻。
況周遍十方身故。
下結。
雲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
喻中先直示後征釋。
征雲。
至不至别。
何得俱耶。
以一無身釋上二義。
由無身故無可得至。
亦以無故無所不至。
如色中空。
空若有身身即質聚。
便礙于色。
如鐵入水水不入鐵。
今由無身故遍入色中。
法準喻知。
此以事空以況理空。
理空即是法身故。
經偈雲。
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虛空故。
為衆生下此釋外疑。
第二空無分别喻。
況無著無礙身故。
經結雲所行無礙如虛空故。
空無分别不礙顯色。
智無分别不礙利生。
第三日光饒益喻。
喻普入成益身。
普入法界故。
喻合皆有總别釋成。
合中别内有十種益。
合前八句。
初二合初句世出世異故。
三拔四流之苦與出世之樂。
拯二乘沉定水之苦。
與菩提樂。
皆變濕令燥之義。
四道品通長三乘草木。
五信有二義。
一成上義。
信能增長一切法故。
二合成熟信。
能必到如來地故。
六七二句合廓徹虛空。
一得見聞四谛因果智。
二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淨照徹故。
八有二義。
令心無礙成上徹空。
不壞善根成下蓮華。
如赤蓮華不遇日光翳死無疑。
三乘善根若遇智日則便不壞。
九正合開華。
上已開不壞。
今未開今開。
十合後二句。
發菩提心即見大道。
成就本行是辦家業。
第四日光等照喻。
喻平等随應身。
由住真際故無私平等。
文中二。
先正喻。
後重舉釋疑。
前中黑山喻緣覺者。
無法空之光故。
不出功德故。
不同菩薩十大山王表十地故。
高原喻聲聞者。
不生佛法蓮華故。
大地一種通含三聚。
取決定能生處喻正定聚。
得緣方生喻不定聚。
砂鹵等地喻邪定聚。
然亦不舍故皆等照。
後釋疑雲。
日光是一佛智萬殊豈為同喻。
釋雲豈不向說但随山地有高下耶。
故知但随衆生智慧不同。
佛無私智無若幹也。
未違前喻。
又既約機說異。
則照高未能兼下。
照下而猶照高。
又若舍化先舍于小次舍于中。
唯菩薩高山盡日蒙照。
思之。
第五日益生盲喻。
喻佛無生潛益身。
有目者睹。
非是獨為生盲不見。
亦未曾滅。
以潛益故。
合中二先略後廣。
略中五事皆盲。
而無信為總。
故雲無信眼故。
此即涅槃闡提三罪。
無信斷善即一闡提。
無解毀見則謗方等。
毀戒邪命。
即犯四重禁作五逆罪。
此四至惡猶有佛性。
亦為饒益令離苦集。
後佛子如來下。
廣顯中二。
先能益光後所益衆。
今初二。
先列十光。
後結分齊。
今初。
十中初三成二莊嚴慧中二句。
一普照事。
一照淨理。
次三成三慧。
初二成聞慧。
後一成思修。
後四成四智。
大圓鏡智。
無住普照故。
平等性智。
絕戲論故。
妙觀察智。
随應演故。
成所作智。
嚴土化生故。
佛子下結數分齊。
以日有千光故。
結雲千實乃無數。
五百照下者。
五位自分行。
五百照上者。
五位勝進行。
二其菩薩下。
所益中有四。
初益菩薩。
二益二乘。
三益生盲。
四益惡趣。
菩薩有二種益。
一益圓機頓證佛境。
二益權機令熟權趣實。
諸處謂五眼等諸地。
謂種性地等。
二乘生盲可知。
四地獄下。
光益惡趣文有六段。
一拔苦與樂。
二佛子下。
因起邪見。
二是時下。
慈音示正。
四彼諸下。
回邪報恩。
五如來下。
佛與授記。
六佛子下。
結光利益。
此中諸益多同随好。
第六月光奇特喻。
喻佛圓回等住身。
謂等住三世無增減故。
合中四法者。
一圓智映二乘。
二常身示延促。
三由器見有四無所見無向背。
初及後二皆圓回義。
菩提器者。
堪受菩提之人。
睹意生身。
若心海澄清妄念都寂。
則真見佛矣。
第七梵王普現喻。
喻佛無心普應。
身不分而遍故。
第八醫王延壽喻。
喻佛窮盡後際身。
喻中二先彰現德。
後彼大下。
咒力持身。
合中亦二。
初合現德。
于中初合用藥無不盡。
次修學下。
合咒力為方便。
後善能下。
合見者病愈二及住下。
合咒力持身。
用前咒藥持住多劫。
故略不重明藥咒能持。
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嚴刹益生身。
雨寶利貧即嚴刹故。
各有體用可知。
第十寶王滿願喻。
喻佛相嚴滿願身。
合中先正合。
後佛子佛身下釋疑。
于中初雖合喻。
已是釋疑。
謂有疑雲。
若念皆見今何不見。
故雲少福不見。
次疑雲。
亦有貧下薄福何以得見。
釋雲除可調者。
第三以其心無量下。
就法總結。
十句次第結前十身。
其有難者前已會釋。
第二頌中有二十偈。
次第頌喻。
喻各二偈(已下入第五十一經)第三出現語業。
長行有标釋結釋中三。
初就法略說。
二約喻廣說。
三以法通結。
昔人亦以初十入于中十為百。
後十通前十為千。
此亦可通。
今更一解。
後結則容通結中十。
中十則别喻初十。
但小不次耳。
今初圓音之義。
略啟四門。
一叙昔二辨違。
三會通四正釋。
前三非要廣在别章。
但正釋文自含衆妙。
文有十音以顯無盡。
各上句标下句釋。
一普遍者。
即随類音。
然有二義。
一約體。
廣無聲不至。
故雲普遍無量音聲。
斯則人天等異萬類齊聞。
上雲衆生随類各得解。
二者随前一一之音。
皆能獨遍。
如目連不究其邊。
二随樂欲音。
謂趣舉一一類音。
能随樂欲說種種法。
上經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又雲。
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
衆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
通證前之二義。
三随根解音。
謂即上說中。
随說一法大小各聞。
故雲随其信解。
寶積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四随時音。
謂即上大小之法。
令聞不聞皆自在故。
雲不失時。
亦兼随聞一法欣憂不同。
寶積雲。
或有恐畏或歡喜。
上四多約即體之用。
是圓音義。
後六多約即用之體。
顯一音義。
謂五外随緣叩我無生滅。
六内集緣成何有主宰。
七甚深者。
欲言其一則萬類殊應。
欲言其異一體無生。
又欲言其一。
随一音中能具多音故。
上雲一切衆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盡無餘。
欲言其異。
即上多音唯令聞一故。
下喻雲。
譬如天鼓發種種聲。
懈怠諸天唯聞無常覺悟之音。
故甚深也。
八純稱法界。
九橫入無斷。
十豎歸一極。
此十圓融一味。
是如來圓音。
是知或謂無聲随叩發響。
或謂唯一直聲無宮商等異。
皆大地之一塵耳。
第二佛子菩薩下。
約喻廣說中三。
初結前生後。
次征後釋。
今初收上十聲要不出三。
約相則廣無量。
約體則無主宰。
約用則有顯示。
今并雙非以顯中道。
謂莫窮其邊故非量。
随機随時有聞不聞。
故非無量。
多緣集故非有主。
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
當體無生故無能示。
巧顯義理故非無示。
更以四句明體用無礙。
謂一以用從體。
由體無不在故。
能令上十類皆遍一切。
非唯遍聲。
亦遍一切時處。
衆生如來法界等。
雖複于色等皆遍。
恒不雜亂。
若不等遍則音非圓。
若由等遍失其音曲。
則圓非音。
今不壞曲而等遍。
不動遍而差韻方成圓音。
二以體從用。
其一一音皆具含真性。
三用即體故。
上十類聲皆不可得。
唯第一義永離所執故。
法螺恒震妙音常寂。
名寂靜音。
如空谷響有而即虛。
若不即虛。
非但失于一音亦不得圓融自在。
四體即用故寂而恒宣。
若天鼓無心而應一切。
長風随竅萬吹不同。
若不遍同非但失于能圓。
亦非真一梵音随緣自在。
名為如來圓音妙音。
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第二征意雲。
前言無量等。
今何雙非。
第三舉喻廣釋。
其大意雲。
性相無礙體用相即。
故約法難顯寄喻以明。
十喻即為十段。
段各有三。
謂喻合結。
今第一劫盡唱聲喻。
喻前第六無主喻中。
言法爾者。
俱舍第二雲。
生無色界有二種因。
一因力。
謂近習及數習故。
二業力。
謂上界後報業果欲至故。
若生色界則有三因。
謂加法爾力。
但器壞時法爾有聲故。
然四種音非是一時。
初二火劫将壞欲界及初禅時。
三即水災壞二禅時。
四即風災欲壞三禅時。
四聲各别故非無生。
但從緣生故非有主。
合中明佛欲壞生死
一一喻中文各有三。
謂喻合結。
今初虛空周遍喻。
況周遍十方身故。
下結。
雲以其心無量遍十方故。
喻中先直示後征釋。
征雲。
至不至别。
何得俱耶。
以一無身釋上二義。
由無身故無可得至。
亦以無故無所不至。
如色中空。
空若有身身即質聚。
便礙于色。
如鐵入水水不入鐵。
今由無身故遍入色中。
法準喻知。
此以事空以況理空。
理空即是法身故。
經偈雲。
佛以法為身。
清淨如虛空故。
為衆生下此釋外疑。
第二空無分别喻。
況無著無礙身故。
經結雲所行無礙如虛空故。
空無分别不礙顯色。
智無分别不礙利生。
第三日光饒益喻。
喻普入成益身。
普入法界故。
喻合皆有總别釋成。
合中别内有十種益。
合前八句。
初二合初句世出世異故。
三拔四流之苦與出世之樂。
拯二乘沉定水之苦。
與菩提樂。
皆變濕令燥之義。
四道品通長三乘草木。
五信有二義。
一成上義。
信能增長一切法故。
二合成熟信。
能必到如來地故。
六七二句合廓徹虛空。
一得見聞四谛因果智。
二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日廓淨照徹故。
八有二義。
令心無礙成上徹空。
不壞善根成下蓮華。
如赤蓮華不遇日光翳死無疑。
三乘善根若遇智日則便不壞。
九正合開華。
上已開不壞。
今未開今開。
十合後二句。
發菩提心即見大道。
成就本行是辦家業。
第四日光等照喻。
喻平等随應身。
由住真際故無私平等。
文中二。
先正喻。
後重舉釋疑。
前中黑山喻緣覺者。
無法空之光故。
不出功德故。
不同菩薩十大山王表十地故。
高原喻聲聞者。
不生佛法蓮華故。
大地一種通含三聚。
取決定能生處喻正定聚。
得緣方生喻不定聚。
砂鹵等地喻邪定聚。
然亦不舍故皆等照。
後釋疑雲。
日光是一佛智萬殊豈為同喻。
釋雲豈不向說但随山地有高下耶。
故知但随衆生智慧不同。
佛無私智無若幹也。
未違前喻。
又既約機說異。
則照高未能兼下。
照下而猶照高。
又若舍化先舍于小次舍于中。
唯菩薩高山盡日蒙照。
思之。
第五日益生盲喻。
喻佛無生潛益身。
有目者睹。
非是獨為生盲不見。
亦未曾滅。
以潛益故。
合中二先略後廣。
略中五事皆盲。
而無信為總。
故雲無信眼故。
此即涅槃闡提三罪。
無信斷善即一闡提。
無解毀見則謗方等。
毀戒邪命。
即犯四重禁作五逆罪。
此四至惡猶有佛性。
亦為饒益令離苦集。
後佛子如來下。
廣顯中二。
先能益光後所益衆。
今初二。
先列十光。
後結分齊。
今初。
十中初三成二莊嚴慧中二句。
一普照事。
一照淨理。
次三成三慧。
初二成聞慧。
後一成思修。
後四成四智。
大圓鏡智。
無住普照故。
平等性智。
絕戲論故。
妙觀察智。
随應演故。
成所作智。
嚴土化生故。
佛子下結數分齊。
以日有千光故。
結雲千實乃無數。
五百照下者。
五位自分行。
五百照上者。
五位勝進行。
二其菩薩下。
所益中有四。
初益菩薩。
二益二乘。
三益生盲。
四益惡趣。
菩薩有二種益。
一益圓機頓證佛境。
二益權機令熟權趣實。
諸處謂五眼等諸地。
謂種性地等。
二乘生盲可知。
四地獄下。
光益惡趣文有六段。
一拔苦與樂。
二佛子下。
因起邪見。
二是時下。
慈音示正。
四彼諸下。
回邪報恩。
五如來下。
佛與授記。
六佛子下。
結光利益。
此中諸益多同随好。
第六月光奇特喻。
喻佛圓回等住身。
謂等住三世無增減故。
合中四法者。
一圓智映二乘。
二常身示延促。
三由器見有四無所見無向背。
初及後二皆圓回義。
菩提器者。
堪受菩提之人。
睹意生身。
若心海澄清妄念都寂。
則真見佛矣。
第七梵王普現喻。
喻佛無心普應。
身不分而遍故。
第八醫王延壽喻。
喻佛窮盡後際身。
喻中二先彰現德。
後彼大下。
咒力持身。
合中亦二。
初合現德。
于中初合用藥無不盡。
次修學下。
合咒力為方便。
後善能下。
合見者病愈二及住下。
合咒力持身。
用前咒藥持住多劫。
故略不重明藥咒能持。
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嚴刹益生身。
雨寶利貧即嚴刹故。
各有體用可知。
第十寶王滿願喻。
喻佛相嚴滿願身。
合中先正合。
後佛子佛身下釋疑。
于中初雖合喻。
已是釋疑。
謂有疑雲。
若念皆見今何不見。
故雲少福不見。
次疑雲。
亦有貧下薄福何以得見。
釋雲除可調者。
第三以其心無量下。
就法總結。
十句次第結前十身。
其有難者前已會釋。
第二頌中有二十偈。
次第頌喻。
喻各二偈(已下入第五十一經)第三出現語業。
長行有标釋結釋中三。
初就法略說。
二約喻廣說。
三以法通結。
昔人亦以初十入于中十為百。
後十通前十為千。
此亦可通。
今更一解。
後結則容通結中十。
中十則别喻初十。
但小不次耳。
今初圓音之義。
略啟四門。
一叙昔二辨違。
三會通四正釋。
前三非要廣在别章。
但正釋文自含衆妙。
文有十音以顯無盡。
各上句标下句釋。
一普遍者。
即随類音。
然有二義。
一約體。
廣無聲不至。
故雲普遍無量音聲。
斯則人天等異萬類齊聞。
上雲衆生随類各得解。
二者随前一一之音。
皆能獨遍。
如目連不究其邊。
二随樂欲音。
謂趣舉一一類音。
能随樂欲說種種法。
上經雲。
如來于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又雲。
佛以一妙音周聞十方國。
衆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
通證前之二義。
三随根解音。
謂即上說中。
随說一法大小各聞。
故雲随其信解。
寶積雲。
佛以一音演說法。
衆生各各随所解。
四随時音。
謂即上大小之法。
令聞不聞皆自在故。
雲不失時。
亦兼随聞一法欣憂不同。
寶積雲。
或有恐畏或歡喜。
上四多約即體之用。
是圓音義。
後六多約即用之體。
顯一音義。
謂五外随緣叩我無生滅。
六内集緣成何有主宰。
七甚深者。
欲言其一則萬類殊應。
欲言其異一體無生。
又欲言其一。
随一音中能具多音故。
上雲一切衆生語言法。
一言演說盡無餘。
欲言其異。
即上多音唯令聞一故。
下喻雲。
譬如天鼓發種種聲。
懈怠諸天唯聞無常覺悟之音。
故甚深也。
八純稱法界。
九橫入無斷。
十豎歸一極。
此十圓融一味。
是如來圓音。
是知或謂無聲随叩發響。
或謂唯一直聲無宮商等異。
皆大地之一塵耳。
第二佛子菩薩下。
約喻廣說中三。
初結前生後。
次征後釋。
今初收上十聲要不出三。
約相則廣無量。
約體則無主宰。
約用則有顯示。
今并雙非以顯中道。
謂莫窮其邊故非量。
随機随時有聞不聞。
故非無量。
多緣集故非有主。
純一法界生故非無主。
當體無生故無能示。
巧顯義理故非無示。
更以四句明體用無礙。
謂一以用從體。
由體無不在故。
能令上十類皆遍一切。
非唯遍聲。
亦遍一切時處。
衆生如來法界等。
雖複于色等皆遍。
恒不雜亂。
若不等遍則音非圓。
若由等遍失其音曲。
則圓非音。
今不壞曲而等遍。
不動遍而差韻方成圓音。
二以體從用。
其一一音皆具含真性。
三用即體故。
上十類聲皆不可得。
唯第一義永離所執故。
法螺恒震妙音常寂。
名寂靜音。
如空谷響有而即虛。
若不即虛。
非但失于一音亦不得圓融自在。
四體即用故寂而恒宣。
若天鼓無心而應一切。
長風随竅萬吹不同。
若不遍同非但失于能圓。
亦非真一梵音随緣自在。
名為如來圓音妙音。
非是心識思量境界。
第二征意雲。
前言無量等。
今何雙非。
第三舉喻廣釋。
其大意雲。
性相無礙體用相即。
故約法難顯寄喻以明。
十喻即為十段。
段各有三。
謂喻合結。
今第一劫盡唱聲喻。
喻前第六無主喻中。
言法爾者。
俱舍第二雲。
生無色界有二種因。
一因力。
謂近習及數習故。
二業力。
謂上界後報業果欲至故。
若生色界則有三因。
謂加法爾力。
但器壞時法爾有聲故。
然四種音非是一時。
初二火劫将壞欲界及初禅時。
三即水災壞二禅時。
四即風災欲壞三禅時。
四聲各别故非無生。
但從緣生故非有主。
合中明佛欲壞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