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九
關燈
小
中
大
不礙相有。
故雲而得成就。
如是無礙為法性如是。
次合中略不合第三顯彼所因。
以次下二喻自别合故。
合四輪中。
前三是因。
後一二利果滿。
因圓果滿佛出現故。
一品之内多以依喻正者。
非唯義類相似。
實則外由内變故。
令外器全似于内。
是以上雲菩薩善根所起。
衆生共業所生等。
華藏品中已略開顯。
第二洪霔大千喻。
此之雲雨即前喻中興雲降雨。
正喻出現法門。
廣大難知周十方故。
言心相續力者。
若約信受但是圓機。
堅種相續能受深旨。
若約具受。
則八地已上得無盡陀羅尼力。
方能受持乃至十地。
方受如來雲雨說法。
是以文言除大菩薩。
由初義故但揀二乘。
第三雲雨無從喻。
菩薩善根。
如生共業感彼出現。
法雲法雨機感而現。
非先有一方所從彼而來。
機謝而去。
亦非歸至舊所故。
體無生滅。
第四大雨難知喻。
喻深非心境故。
古雲。
教廣行大因深果遠。
故非預二乘。
亦不乖理。
但是大機即世間主無能所行。
即能知之。
第五大雨成敗喻。
況佛滅惑成德喻中。
初一即壞界之時。
三即以水止水合中。
初二滅惑成智福。
次一滅障成智。
即止觀雙運。
後一權智照機。
又無二同二乘。
無三同外道。
無四增無明無五非種智。
此即分上總中法雨令差。
第六一雨随别喻。
喻佛一味随器。
随器即合前差别。
第七勝處先成喻。
喻佛勝緣。
先濟德文中先正明。
後佛子譬如下。
牒以釋疑。
先成由業力。
法異由機殊不乖第六一味。
第八事别由因喻。
喻佛成辦大事德。
亦是德殊由智喻。
喻中分三。
初蓮華表佛。
總中略無名出現者。
表佛現故。
而言大者。
準五卷大悲經第三雲。
有千葉故光照十方者。
金色光也。
言爾所佛者。
有千枚華表千佛故。
故劫名賢賢善多故。
餘多同此。
二佛子爾時下。
風輪起處者。
即有力遙持廣前建立風輪。
三佛子大雲下。
結因有屬。
二合中亦三。
先合蓮華表佛喻。
于中一切善根功德合上大水遍滿。
放于下。
合生蓮華。
謂不斷種性如華表佛故。
普照十方合上光照十方。
與諸菩薩下。
合知佛當出。
第二佛子下。
合風輪起處喻。
此十智光次第合前。
所成唯果德。
能成通因果。
又能成即實之權。
所成唯差别之德。
故下結雲同一體等。
第三佛子如來下合。
結因有屬于中三。
一結因即能成之智。
合上一味之水風輪不同。
此輪由一節水減。
一重輪生。
如澄水垽。
今推能成由一味大悲。
二佛子一切下結果。
即所成之大智。
從一實之智随權而生。
合上風輪差别。
故世界差别。
三佛子汝等下結緣。
即由衆生異。
合上以衆生善根不同。
兼釋外疑。
于中又三。
初牒前正理。
一解脫味即能成之水。
水具二義。
悲及解脫二文影略。
種種功德通能所二智。
二衆生念言舉外疑情。
然感應之道略有三義。
一互相成。
二互相奪。
三緣成性空。
今衆生以緣奪因。
純推佛力失因緣義。
三佛子此非下。
如來為釋。
于中初以因奪緣。
一向言非。
次但以下。
為說正義初句因緣相成後而佛下。
有二義。
一成上因緣。
雖随衆生心無分别。
二成第三義了性空故。
緣成故無成。
無成故無壞。
所成既空何有能成作者及作法耶。
第九四輪相依喻。
況佛體用依持德。
亦廣建立風之别義。
喻中二。
先明能持之風。
有四者。
一一時持水名安住。
二多時不動名常住。
三與劫齊量。
四體性堅密。
是以俱舍雲。
假使有一大諾健那。
以金剛輪奮威懸擊。
金剛有碎風輪無損。
其量廣無數。
厚十六洛叉。
彼但有一與此不同。
二此四下四輪相依。
準俱舍論。
次上水輪厚八洛叉。
洛叉億也。
次上更有金輪。
厚三億二萬由旬。
然其世界。
或說三輪成。
謂風水金。
或說五輪。
謂下加虛空上加大地。
今欲稱法合成四輪。
則地中含金金亦地故。
二合中先合能持四風。
有配四攝義。
則少似既合。
以如來出現則成大局。
今謂一未信入者。
以四攝普攝示以正理。
二已信受者建立教法。
三已入法者令其成行。
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
二佛子下。
合四輪相依。
一慈悲合地能厚載故。
二方便合水曲随器故。
出現合風力能持故。
無礙合空如空無礙故。
故淨名雲。
其無礙慧無若幹故。
文意雖但取展轉相依。
不妨有似其事。
若準偈中。
慈悲之前有一切佛法。
以況樹林則五重相依。
第十大千饒益喻。
況佛利世德。
别顯總中一切衆生各随所宜。
而得受用。
合中次第合前四益。
見佛生喜如魚得潤故。
戒如平地萬善由生故。
定如宮室得安息故。
慧如虛空不可壞故。
于中二句。
初不壞事。
後不壞理。
第三總結成益中有十一句。
各别結上十門。
以九十二句結第九門。
故有十一。
一多因出現故。
二廣故難受。
三無生故無從。
四非心識故思必發狂。
五如空故惑見雙亡。
六平等無我故一味。
七由無盡故諸乘遍化。
八後際無斷故佛種不斷。
九無對即無礙慧。
十為無為平等。
即攝三輪歸無礙慧。
十一本為衆生故今利益滿足。
若将一一通前十門。
未為得意。
第二偈頌。
三十七頌分三。
初十四頌歎深許說。
次二十二頌。
頌上十喻。
後一頌結說無盡。
不頌上文。
今初分二。
前十一頌歎深難量。
後三頌誡聽許說。
今初亦二。
初偈總歎。
頌前标告不思議言。
後十别歎。
即次第頌前總結十一句。
亦第九偈頌九十二句結。
既結喻。
今此亦即通頌前喻。
喻則性相雙明。
此中多就性說。
古稱性起彌複有由。
一無邊量即無量義。
二一毛叵量即廣大義。
三空際叵得即無生義。
然唯此第三偈。
似頌第五如空。
第六偈似頌第三無生滅。
然取義不同故。
皆案次。
四不能知者離心識故。
五遍于一切非一切者。
即如空義。
六體性平等即平等無我義。
七前遍諸刹。
此遍三世文绮互耳。
八無變易故盡後際。
九離言說故無二無對。
十本願現身故能成益。
第二誡聽許說中分二。
初一誡聽勸修淨意如空。
總以喻顯。
下二句别顯。
一離妄取。
如彼淨空無雲翳故。
斯即真止。
二觸境無滞。
如彼淨空無障礙故。
斯即真觀。
此觀不作意以照境。
則所照無涯。
此止體性離。
而息妄故諸取皆寂。
若斯則不拂不瑩而自淨矣。
無淨之淨則闇蹈佛境矣。
此為心要。
謂後學思行。
後二偈許說分齊。
于中初半偈。
結前生後。
後偈半正示分齊。
牒舉十門。
略無行者三業攝故。
阙正覺者導師中攝。
或複略無。
第二頌前十喻。
即為十段。
初喻四頌以是總故。
餘九各二。
今初文二。
前二頌總顯多緣。
後二頌别顯緣相。
其第九喻。
合雲方便依智者。
智即頌前出現。
然初無礙慧。
是佛實智中二皆權。
于中智即知事方便随機。
合上即權實無礙對初即悲智雙遊。
第二别答出現九門。
先明身業。
後八依故。
長行中二。
先标舉。
後佛子諸菩薩下釋相。
于中三。
初就法總明。
次約喻别顯。
後就法總結。
然總中五遍通喻中十身。
結中十句别結十喻。
亦同前出現。
今初分四。
一總教廣見。
二何以故征其所由。
三諸菩薩下。
反釋所以。
四應遍一切下。
順以結酬。
就反釋中總舉五法。
法是所知法界。
及調伏法事。
是調伏衆生行事故。
晉經名行。
身即是正國土是依。
生是所化。
四順結中應翻上五成五無量界。
身為能遍四為所遍。
一遍法界。
二遍調伏界。
三遍調伏加行界。
四遍世界。
五遍衆生界。
唯有五界非是略也。
第二佛子譬如下。
約喻别顯中。
明如來出現有十種身。
一周遍十方身。
二無著無礙身。
三普入城益身。
四平等随應身。
五無生潛益身。
六圓回等住身。
七無心普應身。
八窮盡後際身。
九嚴刹益生身。
十嚴好滿願身。
此即八地十身而為次不同。
一法身。
二智身。
三威勢。
四菩提。
五莊嚴。
六意生。
七化。
八力持。
九福德。
十願。
四是菩提者。
初成先照故。
偈雲日照出現故。
五莊嚴者。
一一毛孔随好光明。
以莊嚴故。
餘文并顯。
顯此十身
故雲而得成就。
如是無礙為法性如是。
次合中略不合第三顯彼所因。
以次下二喻自别合故。
合四輪中。
前三是因。
後一二利果滿。
因圓果滿佛出現故。
一品之内多以依喻正者。
非唯義類相似。
實則外由内變故。
令外器全似于内。
是以上雲菩薩善根所起。
衆生共業所生等。
華藏品中已略開顯。
第二洪霔大千喻。
此之雲雨即前喻中興雲降雨。
正喻出現法門。
廣大難知周十方故。
言心相續力者。
若約信受但是圓機。
堅種相續能受深旨。
若約具受。
則八地已上得無盡陀羅尼力。
方能受持乃至十地。
方受如來雲雨說法。
是以文言除大菩薩。
由初義故但揀二乘。
第三雲雨無從喻。
菩薩善根。
如生共業感彼出現。
法雲法雨機感而現。
非先有一方所從彼而來。
機謝而去。
亦非歸至舊所故。
體無生滅。
第四大雨難知喻。
喻深非心境故。
古雲。
教廣行大因深果遠。
故非預二乘。
亦不乖理。
但是大機即世間主無能所行。
即能知之。
第五大雨成敗喻。
況佛滅惑成德喻中。
初一即壞界之時。
三即以水止水合中。
初二滅惑成智福。
次一滅障成智。
即止觀雙運。
後一權智照機。
又無二同二乘。
無三同外道。
無四增無明無五非種智。
此即分上總中法雨令差。
第六一雨随别喻。
喻佛一味随器。
随器即合前差别。
第七勝處先成喻。
喻佛勝緣。
先濟德文中先正明。
後佛子譬如下。
牒以釋疑。
先成由業力。
法異由機殊不乖第六一味。
第八事别由因喻。
喻佛成辦大事德。
亦是德殊由智喻。
喻中分三。
初蓮華表佛。
總中略無名出現者。
表佛現故。
而言大者。
準五卷大悲經第三雲。
有千葉故光照十方者。
金色光也。
言爾所佛者。
有千枚華表千佛故。
故劫名賢賢善多故。
餘多同此。
二佛子爾時下。
風輪起處者。
即有力遙持廣前建立風輪。
三佛子大雲下。
結因有屬。
二合中亦三。
先合蓮華表佛喻。
于中一切善根功德合上大水遍滿。
放于下。
合生蓮華。
謂不斷種性如華表佛故。
普照十方合上光照十方。
與諸菩薩下。
合知佛當出。
第二佛子下。
合風輪起處喻。
此十智光次第合前。
所成唯果德。
能成通因果。
又能成即實之權。
所成唯差别之德。
故下結雲同一體等。
第三佛子如來下合。
結因有屬于中三。
一結因即能成之智。
合上一味之水風輪不同。
此輪由一節水減。
一重輪生。
如澄水垽。
今推能成由一味大悲。
二佛子一切下結果。
即所成之大智。
從一實之智随權而生。
合上風輪差别。
故世界差别。
三佛子汝等下結緣。
即由衆生異。
合上以衆生善根不同。
兼釋外疑。
于中又三。
初牒前正理。
一解脫味即能成之水。
水具二義。
悲及解脫二文影略。
種種功德通能所二智。
二衆生念言舉外疑情。
然感應之道略有三義。
一互相成。
二互相奪。
三緣成性空。
今衆生以緣奪因。
純推佛力失因緣義。
三佛子此非下。
如來為釋。
于中初以因奪緣。
一向言非。
次但以下。
為說正義初句因緣相成後而佛下。
有二義。
一成上因緣。
雖随衆生心無分别。
二成第三義了性空故。
緣成故無成。
無成故無壞。
所成既空何有能成作者及作法耶。
第九四輪相依喻。
況佛體用依持德。
亦廣建立風之别義。
喻中二。
先明能持之風。
有四者。
一一時持水名安住。
二多時不動名常住。
三與劫齊量。
四體性堅密。
是以俱舍雲。
假使有一大諾健那。
以金剛輪奮威懸擊。
金剛有碎風輪無損。
其量廣無數。
厚十六洛叉。
彼但有一與此不同。
二此四下四輪相依。
準俱舍論。
次上水輪厚八洛叉。
洛叉億也。
次上更有金輪。
厚三億二萬由旬。
然其世界。
或說三輪成。
謂風水金。
或說五輪。
謂下加虛空上加大地。
今欲稱法合成四輪。
則地中含金金亦地故。
二合中先合能持四風。
有配四攝義。
則少似既合。
以如來出現則成大局。
今謂一未信入者。
以四攝普攝示以正理。
二已信受者建立教法。
三已入法者令其成行。
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
二佛子下。
合四輪相依。
一慈悲合地能厚載故。
二方便合水曲随器故。
出現合風力能持故。
無礙合空如空無礙故。
故淨名雲。
其無礙慧無若幹故。
文意雖但取展轉相依。
不妨有似其事。
若準偈中。
慈悲之前有一切佛法。
以況樹林則五重相依。
第十大千饒益喻。
況佛利世德。
别顯總中一切衆生各随所宜。
而得受用。
合中次第合前四益。
見佛生喜如魚得潤故。
戒如平地萬善由生故。
定如宮室得安息故。
慧如虛空不可壞故。
于中二句。
初不壞事。
後不壞理。
第三總結成益中有十一句。
各别結上十門。
以九十二句結第九門。
故有十一。
一多因出現故。
二廣故難受。
三無生故無從。
四非心識故思必發狂。
五如空故惑見雙亡。
六平等無我故一味。
七由無盡故諸乘遍化。
八後際無斷故佛種不斷。
九無對即無礙慧。
十為無為平等。
即攝三輪歸無礙慧。
十一本為衆生故今利益滿足。
若将一一通前十門。
未為得意。
第二偈頌。
三十七頌分三。
初十四頌歎深許說。
次二十二頌。
頌上十喻。
後一頌結說無盡。
不頌上文。
今初分二。
前十一頌歎深難量。
後三頌誡聽許說。
今初亦二。
初偈總歎。
頌前标告不思議言。
後十别歎。
即次第頌前總結十一句。
亦第九偈頌九十二句結。
既結喻。
今此亦即通頌前喻。
喻則性相雙明。
此中多就性說。
古稱性起彌複有由。
一無邊量即無量義。
二一毛叵量即廣大義。
三空際叵得即無生義。
然唯此第三偈。
似頌第五如空。
第六偈似頌第三無生滅。
然取義不同故。
皆案次。
四不能知者離心識故。
五遍于一切非一切者。
即如空義。
六體性平等即平等無我義。
七前遍諸刹。
此遍三世文绮互耳。
八無變易故盡後際。
九離言說故無二無對。
十本願現身故能成益。
第二誡聽許說中分二。
初一誡聽勸修淨意如空。
總以喻顯。
下二句别顯。
一離妄取。
如彼淨空無雲翳故。
斯即真止。
二觸境無滞。
如彼淨空無障礙故。
斯即真觀。
此觀不作意以照境。
則所照無涯。
此止體性離。
而息妄故諸取皆寂。
若斯則不拂不瑩而自淨矣。
無淨之淨則闇蹈佛境矣。
此為心要。
謂後學思行。
後二偈許說分齊。
于中初半偈。
結前生後。
後偈半正示分齊。
牒舉十門。
略無行者三業攝故。
阙正覺者導師中攝。
或複略無。
第二頌前十喻。
即為十段。
初喻四頌以是總故。
餘九各二。
今初文二。
前二頌總顯多緣。
後二頌别顯緣相。
其第九喻。
合雲方便依智者。
智即頌前出現。
然初無礙慧。
是佛實智中二皆權。
于中智即知事方便随機。
合上即權實無礙對初即悲智雙遊。
第二别答出現九門。
先明身業。
後八依故。
長行中二。
先标舉。
後佛子諸菩薩下釋相。
于中三。
初就法總明。
次約喻别顯。
後就法總結。
然總中五遍通喻中十身。
結中十句别結十喻。
亦同前出現。
今初分四。
一總教廣見。
二何以故征其所由。
三諸菩薩下。
反釋所以。
四應遍一切下。
順以結酬。
就反釋中總舉五法。
法是所知法界。
及調伏法事。
是調伏衆生行事故。
晉經名行。
身即是正國土是依。
生是所化。
四順結中應翻上五成五無量界。
身為能遍四為所遍。
一遍法界。
二遍調伏界。
三遍調伏加行界。
四遍世界。
五遍衆生界。
唯有五界非是略也。
第二佛子譬如下。
約喻别顯中。
明如來出現有十種身。
一周遍十方身。
二無著無礙身。
三普入城益身。
四平等随應身。
五無生潛益身。
六圓回等住身。
七無心普應身。
八窮盡後際身。
九嚴刹益生身。
十嚴好滿願身。
此即八地十身而為次不同。
一法身。
二智身。
三威勢。
四菩提。
五莊嚴。
六意生。
七化。
八力持。
九福德。
十願。
四是菩提者。
初成先照故。
偈雲日照出現故。
五莊嚴者。
一一毛孔随好光明。
以莊嚴故。
餘文并顯。
顯此十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