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八

關燈
也。

    故彼經雲。

    歡喜地百寶璎珞七寶相輪。

    四天王一萬子為眷屬。

    百法身為百佛國土中。

    化十方天下。

    已後略無化之分齊。

    寶數一一增至第七地。

    十三寶相輪。

    八地但雲大應寶相輪。

    九地雲白雲寶相輪。

    十地雲百萬神通寶光璎珞無畏珠寶相輪。

    若順晉經。

    白淨之言。

    則是九地。

    即前香幢雲自在光明。

    若然彼但是所等。

    則金網無失。

    若取十地為清淨金網。

    正當十地以無畏珠為清淨義。

    又攝化分齊。

    與上第十地攝報果同。

    則證十地明矣。

    故下此王放光遇者。

    亦登十地。

    言一恒沙者。

    謂從九地已還乃至十住銅輪。

    以此十地所化分齊。

    比前如恒沙矣。

    故晉經雲寶網輪王等。

    等取前也。

    第二攝化轉益中二。

    先明得位益。

    後佛子如得初禅下成德益。

    今初。

    有法喻合。

    法中直明攝化分齊。

    已如前釋。

    喻中初化無間斷。

    喻上法中教化衆生。

    後若有聞名必生其國。

    喻下合中遇斯光明獲十地位。

    後合中。

    初句總合。

    準晉經亦複如是下。

    欠放曼陀羅自在光明之言。

    今經影在後喻合中。

    若直雲得遇斯光。

    前文無放光處。

    為何遇耶。

    言得十地者。

    此品總有三重。

    皆得十地故名展轉益。

    一諸天子聞鼓說法得十地。

    二此天子毛孔出華蓋雲。

    見者得輪王位。

    即是十地。

    三輪王放光。

    遇者複得十地。

    此三位皆齊等同時頓成。

    各塵數多類。

    總是一随好中一光之力。

    餘光好等彌更難說。

    言以先修行善根力者。

    顯頓益之因。

    因聞普法修普善故。

    第二成德益中先喻。

    後菩薩下合。

    喻意雲。

    欲界修得色定。

    以欲界眼見色界境。

    喻菩薩頓證未轉凡身見十地境。

    以法力故。

    是則三祇可一念而屆者。

    明一攝一切故。

    塵劫不窮一位者。

    明一切攝一故。

    如是遲速自在。

    是此圓教非餘宗也。

    二合中初正明得益。

    後佛子假使下顯境分齊。

    今初。

    言得菩薩第十地者。

    猶是牒前合中。

    以德依地成所以重牒。

    不然則成兩度放光各得十地。

    言成就如是清淨肉眼者。

    謂上諸德十眼。

    皆依凡身肉眼而成故就結之。

    後顯境分齊者。

    即顯肉眼境界廣大。

    肉眼尚爾。

    餘眼玄妙不可說也。

    文中三。

    初假設譬喻。

    以顯境多。

    次正明能見。

    後結德有歸。

    今初分三。

    初明一重廣大。

    二寶手于汝意下問答顯廣。

    三寶手設複下。

    複積前數重顯廣大。

    第二如是一切下正明能見。

    先見前廣刹之塵。

    肉眼能見已是超勝。

    況一念耶。

    次亦見下明見多佛。

    後如玻璃下明見之相。

    無心無來去故。

    第三寶手如是下。

    結德有歸歸輪王善。

    差别因果竟。

    此品之末。

    經來未盡 普賢行品第三十六(已下入第四十九經) 初來意者。

    先通後别。

    通謂二品明出現因果。

    故次來也。

    亦名平等因果。

    謂會前差别因。

    成此普賢之圓因。

    會差别果。

    成性起出現之果。

    又前約修生。

    此約修顯故。

    若爾何以更無别問。

    複何以差别果終。

    而無瑞證。

    平等因竟便有瑞耶。

    即以此義顯是會前。

    若更别問便有隔絕。

    欲會前故不以瑞隔。

    普法希奇因果各瑞。

    又前應有瑞。

    經來未盡。

    故所以無耳。

    别謂此品先因後果。

    義次第故。

    亦遠答前第二會初所行問。

    及不思議品念請本願問故。

    前雖已答。

    下二深妙故重明之。

    亦猶相海随好。

    而妙中之妙。

    古德别為一段因果。

    二釋名者。

    初通顯二品義名。

    依性起修依性起用。

    差别相盡因果體均。

    故雲平等因果。

    又因是果因。

    量周法界。

    果是果果。

    境界如空。

    因果俱盡未來利樂含識故名出現。

    别則品名普賢。

    即标人顯法。

    明此行法非次第法。

    行者顯法非人。

    品明所行非說人體。

    德周法界為普。

    至順調善曰賢。

    依性造修曰行。

    然普賢行。

    諸經多有其名。

    品中雖廣。

    今略顯十義以表無盡。

    一所求普。

    謂要求證一切如來平等所證故。

    二所化普。

    一毛端處有多衆生皆化盡故。

    三所斷普。

    無有一惑而不斷故。

    四所行事行普。

    無有一行而不行故。

    五所行理行普。

    即上事行。

    皆徹理源性具足故。

    六無礙行普。

    上二交徹故。

    七融通行普。

    随一一行融攝無盡故。

    八所起用普。

    用無不能無不周故。

    九所行處普。

    上之八門。

    遍帝網刹而修行故。

    十所行時普。

    窮三際時念劫圓融。

    無竟期故。

    上之十行參而不雜。

    涉入重重故。

    善财入普賢一毛。

    所得法門。

    過諸善友不可說倍。

    又上十行通收為二。

    若位後普賢。

    則得果不舍因。

    徹窮來際為普賢行。

    以人彰法則普賢之行。

    若位前位中普賢。

    則以德成人。

    但修普行即曰普賢。

    亦則普賢即行。

    但從行名故。

    若獨位後普賢。

    則普賢之行無施下位。

    廣釋普賢如初會辨。

    三宗趣者。

    亦先通後别。

    通以二品明平等因果為宗。

    會前差别為趣。

    别以此品明平等圓因為宗。

    成平等果無二為趣。

    釋文中二。

    此品辨因。

    後品明果。

    前中亦二。

    先長行直明。

    後以偈重顯。

    前中又二。

    先正說。

    後瑞證。

    今初亦二。

    先明說因。

    後佛子我不見下正陳今義。

    前中亦二。

    先标前少說。

    後征釋所由。

    今初。

    普賢說者。

    以人表法故。

    言如向者。

    一近指向前随好一品。

    為于障重地獄衆生。

    略說随好少分用故。

    廣說難思。

    二通指前所說之果為少分境。

    果海絕言故。

    三遠通差别因果。

    雖有圓融之義。

    以五位漸次因果殊分。

    逐機就病未盡法源故名少分。

    則顯下平等因果。

    逐法性說。

    因果圓融。

    名廣大說。

    二征釋中。

    征意雲。

    何以前名少說。

    釋文二意。

    一者成上。

    諸佛世尊所以出世者。

    以衆生有無明等十過。

    未宜廣說故。

    先明差别等。

    二者生後。

    謂衆生既過滋多障累無盡。

    則一治一切治。

    一現一切現。

    衆生無盡。

    因果亦窮未來際。

    前之所随由未盡故。

    言十過者。

    一者無明。

    二作惡行。

    晉經名諸纏。

    則亦是惑。

    此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