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八

關燈
生處。

    雖處王宮而無憍慢。

    諸天圍繞而無染着。

    第二諸天子汝等應發下。

    教發心悔過中三。

    先标教悔。

    次征問其方。

    後如法正教。

    夫欲悔過須識逆順十心。

    謂先識十種順生死心。

    以為所治。

    一妄計人我起于身見。

    二内具煩惱外遇惡緣。

    我心隆盛。

    三内外既具滅善心事。

    不喜他善。

    四縱恣三業無惡不為。

    五事雖不廣惡心遍布。

    六惡心相續晝夜不斷。

    七覆諱過失不欲人知。

    八虜扈抵突不畏惡道。

    九無慚無愧不懼凡聖。

    十撥無因果作一闡提。

    次起十種逆生死心。

    從後翻破。

    一明信因果。

    二自愧克責。

    三怖畏惡道。

    四不覆瑕疵。

    五斷相續心。

    六發菩提心。

    七修功補過。

    八随喜他善。

    九念十方佛。

    十觀罪性空。

    今此三段文皆具有。

    而為次不同。

    向以起心之次第。

    此以勝劣言故。

    今初标教誨中。

    文有四節。

    治其六失。

    一發菩提心為忏所依。

    以是行本攝衆德故。

    首而明之。

    翻昔惡心遍布自妄危人。

    今悲覆法界廣利有情。

    二淨治下令淨三業為能忏體。

    淨治其意是意止行。

    住善威儀義通止作。

    謂當發露不覆瑕疵。

    及斷相續心。

    翻前六七。

    三悔除一切下令忏四障。

    即所滅之非謂惑業苦。

    業報二障約因果分異。

    既忏報障則怖畏惡道。

    以翻不畏。

    天子新從彼來故不廣明。

    于煩惱中利鈍分二。

    邪見斷善最可畏故。

    别明見障。

    又障所知。

    亦見障故。

    餘如别說。

    四以盡法下。

    運心普遍令無不盡。

    由昔起過既遍諸境。

    今悔昔非故普運三業等衆生界。

    一一佛前及衆生前。

    皆發露忏悔。

    既人天凡聖皆對忏悔。

    則自愧克責翻無慚愧。

    由意遍運令身口遍。

    頭即頂禮兼身為總。

    五輪着地。

    此言遍者為以何遍故。

    下次言善三業遍此即修功補過。

    翻縱恣三業。

    第二時諸天子下征問其方。

    上言猶略。

    餘義未盡故次征之。

    第三爾時天鼓下如法正教。

    正教觀罪性空。

    兼顯妄計我人撥無因果。

    外遇惡緣。

    而文分二。

    先明發聲之因。

    後諸天子下正說教誨。

    于中分五。

    一别觀業空。

    二總觀四障。

    三别觀見惑。

    四對業觀報。

    五總結忏益。

    今初。

    業為報因。

    三障首故。

    非先有體從十方來。

    正顯空義。

    但從颠倒生。

    釋空所以。

    由業障海從妄想生故無自性。

    令此空慧與心相應。

    則決定無疑。

    能如是知即名菩薩。

    第二諸天子如我天鼓下總觀四障。

    即天鼓說法。

    無說喻。

    以喻俗有真無。

    先喻中初舉所治。

    謂業報二障。

    後說行等五。

    即是能治。

    謂行善止惡。

    喜他安他住定。

    後諸佛下合。

    于中先随俗說有。

    言我我所者即是見障。

    說貪恚癡即煩惱障。

    後而實下勝義實無。

    有無二文三障影略。

    既無我所翻破第一妄計人我。

    第三譬如我聲下别破見惑。

    見惑深險故廣破之。

    文有三喻。

    一鼓無生滅随聞喻。

    喻業雖無生随修感報。

    謂向觀業空為遣執有。

    若謂為空諸佛不化故。

    今顯非斷無。

    翻破撥無因果。

    二聲無去來喻。

    喻歸中道。

    定有即常定無則斷。

    俱亦是二故。

    雙破二見顯離斷常。

    文中先喻。

    諸天子若有下合。

    若有可來即常。

    去而不來則斷故。

    雖空不斷。

    雖有不常。

    三鼓聲随心喻。

    喻佛由心見。

    遣其心外定執。

    忏主令其真念十方諸佛。

    翻破外遇惡緣。

    第四如玻璃下對業觀報。

    文有二喻。

    一鏡像體虛喻。

    喻雖有而無。

    謂鏡像依鏡現。

    像非去來。

    報從業生。

    何有來去。

    二幻師惑眼喻。

    喻業招報雖無而有。

    又業亦如幻。

    又幻非又無。

    即中道矣。

    第五若如是下。

    總結忏益可知。

    第六見聞益深。

    中二。

    先明餘衆益。

    以三昧力聲普聞故。

    後爾時下正辨當機益。

    于中二。

    先一重益。

    後其諸香雲下展轉益。

    前中亦二。

    先得法益。

    後以衆生下見佛益。

    今初。

    皆有故字。

    義似牒前為因則見佛為益。

    而前來未有得十地等處。

    為何所牒。

    是以晉經皆無故字。

    應言聞說普賢廣大回向。

    故便得十地獲諸力莊嚴三昧。

    上句得位。

    下句成行。

    分得十力為莊嚴故。

    二明見佛益中三。

    一明見因。

    二即見下正明見佛。

    三爾時下敬心興供。

    言以上者。

    上來持華詣佛。

    猶未散故。

    毛孔出華者。

    已得地位故。

    華在最初。

    故略舉之。

    上所持中有香蓋等故。

    下見香見蓋并皆成益。

    第二展轉益中二。

    一聞香益。

    二見蓋益。

    并依前供成。

    今初。

    有法喻合。

    法中由脫障故。

    得解脫樂故。

    喻四禅無八災患。

    若有下合。

    由滅障故得淨善根。

    是為益相。

    文中先顯所滅。

    即八萬四千。

    古有二釋。

    一雲衆生煩惱根本有十。

    然一惑力複各有十。

    即為一百。

    計應分為九品。

    今但上品重故開為三品。

    中下輕故各為一品。

    合為五百。

    複于内外境起。

    謂自五塵為内。

    以他五塵為外。

    一一各五百。

    即為五千。

    别迷四谛則成二萬。

    并本一千則有二萬一千。

    依三毒等分成八萬四千。

    經文自具二。

    有雲。

    以十惡為本。

    展轉相成。

    一一各十故成一百。

    迷自他五塵。

    為一千。

    正迷十谛法門。

    謂四谛三谛。

    二谛一谛。

    或迷說成谛等十谛。

    或迷十善故成一萬。

    然迷十谛空有不同。

    分成二萬。

    或迷十善二谛。

    亦分二萬。

    并本一千。

    餘如經辨。

    然二皆有理任情去取。

    更有異釋。

    如賢劫經等非今經意。

    後了知下能滅。

    謂了惑本虛居然不生故。

    晉經雲。

    此諸煩惱皆悉除滅。

    除滅故清淨。

    惑亡智顯。

    即自在光明善根成就。

    言香幢雲者。

    即九地善根至下當明。

    第二若有衆生見其蓋下。

    明見蓋益。

    于中二。

    先正明得益。

    二佛子菩薩住此下。

    明攝化轉益。

    今初。

    準晉經雲。

    種一恒河沙轉輪聖王所植善根。

    所謂白淨寶網輪王等。

    是則多個輪王。

    非一輪王之多善也。

    梵本亦然。

    而言清淨金網者。

    準璎珞上卷。

    金輪在十回向。

    初地已上皆是琉璃輪。

    而增寶數為别。

    是知舊譯為寶網者。

    勝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