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掌。
皆有千輪者。
輪毂輻辋三事具足。
自然成就不待人功。
第十四陰藏一相。
猶如馬王。
第十五坐處二相。
第十六髀有二相。
左雲随順安住者。
髀多行動故。
須多寶随順而嚴。
第十七腨有三相。
第三膊毛通于二腨。
若準晉經直雲毛端。
則通身一切毛也。
義應如昔。
則處成十九。
第十八足有十三相。
通分為七。
初足下一相略無左右。
而晉經足趺之後。
别有足下千輻輪相。
此必合有故。
後品明足下輪相。
名普照王。
今經千輪之言。
乃在指間。
或以常明易知指間有異故舉之耳。
名安住者。
以足下安平一切着地不容針故。
二足上三足指間。
四足跟五足趺。
六足四周。
因陀羅尼羅者。
此雲帝青。
七足指端。
上六各左右為二。
文顯可知。
上來略列九十七相。
次第數名譯者安置。
既不說盡。
豈不盈百。
足下阙一唇齶不開。
設合此二六根皆辨耳。
何獨阙如。
若加兩耳及足下一。
則圓百數以顯無盡。
豈不妙哉。
況此中所列。
于三十二尚有未盡。
豈普賢力不及百耶。
晉經有遺但九十四。
亦無次第之數故。
知九十七數不在生情配屬諸法。
第三佛子下結略顯廣。
别說難周故須結略。
非略能盡故須顯廣。
一華藏塵相已無邊。
況十華藏則無盡無盡。
非普眼者。
安能睹欤。
既三十二相權實不同。
互有互無故不會釋 如來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初來意者。
前品明相。
此品辨好。
相好雖殊。
俱用嚴身。
以答前身及眼等兼自在問。
好依相有。
德劣于相故次明之。
劣德之用用成頓益。
翻顯大相德難思矣。
二釋名者。
如來标人表德。
随好等顯德依人。
随好是體随逐大相。
益姿好故。
光明者用。
功德者德。
謂從好發光。
光能益物。
顯好之德故以為名。
如來之随好等。
亦如來有随好等。
通二釋也。
三宗趣者。
明好勝德為宗。
令物敬修為趣。
次釋文中二。
先略。
後廣。
略中二。
先标果好。
二佛子我為下舉因對顯。
今初。
佛自說者。
有二意故。
一僧祇因終。
此品果極故。
二皆佛說。
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
恐物不信故佛自說。
告寶手者。
亦有二義。
一說手随好。
彼主此門故。
二令當寶重起信手故。
有随好者總相舉也。
即足下好與後名同故。
德用周備故雲圓滿。
攝益自在最勝名王。
光名熾盛者。
如日具德。
由此複能攝諸眷屬。
百萬等顯多。
複雲七者。
淨七支修七覺。
照七地故第二舉因對顯者。
為顯勝故。
此有數重。
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備。
故置之說好。
二好德複多。
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随好。
十蓮華藏之相好彌多矣。
且舉其一。
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明足下。
四足下一好。
複有多光但說一光。
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說。
故寄因顯因光成益。
三重頓圓。
況果一光。
如是展轉。
況于諸相。
況複總說如來諸德。
果海絕言亦斯義矣。
文中二。
先光照分齊。
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
不别标放處。
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故。
後彼世界下光所成益。
于中二。
先令離苦淨宿善益。
後從彼命下轉報生天得聞法益。
于中初示宿因。
謂昔近善友必聞普法。
成金剛種。
心不放逸顯曾修行。
種諸善根通見聞等。
次毗盧下顯其現緣。
後于彼下結因屬果。
文從略故結屬生天。
理實息苦及淨眼等。
皆由此因緣也。
是知佛光等照。
不種善因無斯勝益。
何以一光頓成斯益。
無盡功德之所顯故。
純盡法界之所流故。
非如權教八十随好。
但嚴于形生信而已。
此中略無堕獄之因。
謂雖修乘戒行寬故。
第二佛子菩薩足下廣辨。
但廣于因果難說故。
文中亦二。
先廣淨宿善益。
後既生天下廣聞法益。
今初。
摧下惡趣之苦。
放足下輪光。
四十光者。
表四十位無不照故。
中有一者置廣說略。
能照已下分齊過前。
随諸已下淨惑成德故。
前光受清淨等名。
以重況輕舉阿毗耳。
第二廣聞法中長分為六。
一略标勸誨。
二爾時諸天子下聞已生疑。
三是時天鼓下總示所因。
四諸天子如說下正明勸教。
五時諸天子聞是音下依勸詣佛。
六說是法時下見聞益深。
前三可知。
四中有四。
一以己喻佛無我無來。
二諸天子譬如汝下。
以他喻己顯來即無來。
文有三喻。
并顯可知。
然惡業善根是來因緣。
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
非先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
故因緣者即是智慧。
智慧之法本非因緣。
雲何念言有何因緣。
三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下。
以己況佛難思之境。
合中舉手随好者。
别舉顯勝。
上救下趣故舉足光。
今約現通故說手也。
四諸天子汝當下。
正勸往詣誡不應留。
于中二。
先總誡勸。
後着五欲下廣釋。
于中亦二。
先釋前誡。
有法喻合。
後諸天子下釋勸。
于中。
有六。
一順釋。
為報恩故。
二諸天子其有下反釋。
三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
四汝等今者下勸往增善。
五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下。
示法令修。
謂說二空。
非男女喻以顯人空。
不生滅喻以顯法空。
六汝等若能下勸修成益。
言無依印者。
既解悟無生。
則能所雙絕。
傥然靡據故曰無依。
以斯智印印定萬法。
不收不攝任心自安。
故稱三昧。
第五依勸詣佛中分五。
一獻供不遇。
二時有下聞其所在。
三時諸天下觀見下生。
四諸天子衆下發心欲往。
五時天鼓中出聲告下。
教見佛儀。
于中二。
先教識受生令舍曲見。
後教發心悔過令其必見。
今初由前不遇。
後睹下生不離有無。
情存彼此故示體用。
顯無生現生。
文中有法喻合。
法中先誡其曲見。
後但以下示其正見。
是知佛化所生非殁生也。
二諸天子如我下喻。
三菩薩下合。
于中先明法身無生遍而叵見。
後而能下應無不生。
即處處皆有。
有感此中亦見。
何須更下閻浮。
離分别下顯應生之德。
拂其諸見以無分别智而生。
非謂有選
皆有千輪者。
輪毂輻辋三事具足。
自然成就不待人功。
第十四陰藏一相。
猶如馬王。
第十五坐處二相。
第十六髀有二相。
左雲随順安住者。
髀多行動故。
須多寶随順而嚴。
第十七腨有三相。
第三膊毛通于二腨。
若準晉經直雲毛端。
則通身一切毛也。
義應如昔。
則處成十九。
第十八足有十三相。
通分為七。
初足下一相略無左右。
而晉經足趺之後。
别有足下千輻輪相。
此必合有故。
後品明足下輪相。
名普照王。
今經千輪之言。
乃在指間。
或以常明易知指間有異故舉之耳。
名安住者。
以足下安平一切着地不容針故。
二足上三足指間。
四足跟五足趺。
六足四周。
因陀羅尼羅者。
此雲帝青。
七足指端。
上六各左右為二。
文顯可知。
上來略列九十七相。
次第數名譯者安置。
既不說盡。
豈不盈百。
足下阙一唇齶不開。
設合此二六根皆辨耳。
何獨阙如。
若加兩耳及足下一。
則圓百數以顯無盡。
豈不妙哉。
況此中所列。
于三十二尚有未盡。
豈普賢力不及百耶。
晉經有遺但九十四。
亦無次第之數故。
知九十七數不在生情配屬諸法。
第三佛子下結略顯廣。
别說難周故須結略。
非略能盡故須顯廣。
一華藏塵相已無邊。
況十華藏則無盡無盡。
非普眼者。
安能睹欤。
既三十二相權實不同。
互有互無故不會釋 如來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 初來意者。
前品明相。
此品辨好。
相好雖殊。
俱用嚴身。
以答前身及眼等兼自在問。
好依相有。
德劣于相故次明之。
劣德之用用成頓益。
翻顯大相德難思矣。
二釋名者。
如來标人表德。
随好等顯德依人。
随好是體随逐大相。
益姿好故。
光明者用。
功德者德。
謂從好發光。
光能益物。
顯好之德故以為名。
如來之随好等。
亦如來有随好等。
通二釋也。
三宗趣者。
明好勝德為宗。
令物敬修為趣。
次釋文中二。
先略。
後廣。
略中二。
先标果好。
二佛子我為下舉因對顯。
今初。
佛自說者。
有二意故。
一僧祇因終。
此品果極故。
二皆佛說。
二好用劣相而用難思。
恐物不信故佛自說。
告寶手者。
亦有二義。
一說手随好。
彼主此門故。
二令當寶重起信手故。
有随好者總相舉也。
即足下好與後名同故。
德用周備故雲圓滿。
攝益自在最勝名王。
光名熾盛者。
如日具德。
由此複能攝諸眷屬。
百萬等顯多。
複雲七者。
淨七支修七覺。
照七地故第二舉因對顯者。
為顯勝故。
此有數重。
一以相德深廣言不能備。
故置之說好。
二好德複多。
以三十二相既有八十随好。
十蓮華藏之相好彌多矣。
且舉其一。
三一中置勝但說劣者故明足下。
四足下一好。
複有多光但說一光。
五果位一光亦不可說。
故寄因顯因光成益。
三重頓圓。
況果一光。
如是展轉。
況于諸相。
況複總說如來諸德。
果海絕言亦斯義矣。
文中二。
先光照分齊。
即前圓滿好中放光故。
不别标放處。
而非前光好具多光故。
後彼世界下光所成益。
于中二。
先令離苦淨宿善益。
後從彼命下轉報生天得聞法益。
于中初示宿因。
謂昔近善友必聞普法。
成金剛種。
心不放逸顯曾修行。
種諸善根通見聞等。
次毗盧下顯其現緣。
後于彼下結因屬果。
文從略故結屬生天。
理實息苦及淨眼等。
皆由此因緣也。
是知佛光等照。
不種善因無斯勝益。
何以一光頓成斯益。
無盡功德之所顯故。
純盡法界之所流故。
非如權教八十随好。
但嚴于形生信而已。
此中略無堕獄之因。
謂雖修乘戒行寬故。
第二佛子菩薩足下廣辨。
但廣于因果難說故。
文中亦二。
先廣淨宿善益。
後既生天下廣聞法益。
今初。
摧下惡趣之苦。
放足下輪光。
四十光者。
表四十位無不照故。
中有一者置廣說略。
能照已下分齊過前。
随諸已下淨惑成德故。
前光受清淨等名。
以重況輕舉阿毗耳。
第二廣聞法中長分為六。
一略标勸誨。
二爾時諸天子下聞已生疑。
三是時天鼓下總示所因。
四諸天子如說下正明勸教。
五時諸天子聞是音下依勸詣佛。
六說是法時下見聞益深。
前三可知。
四中有四。
一以己喻佛無我無來。
二諸天子譬如汝下。
以他喻己顯來即無來。
文有三喻。
并顯可知。
然惡業善根是來因緣。
因緣無性故來即無來。
非先有法在十方中從彼來也。
故因緣者即是智慧。
智慧之法本非因緣。
雲何念言有何因緣。
三諸天子譬如億那由下。
以己況佛難思之境。
合中舉手随好者。
别舉顯勝。
上救下趣故舉足光。
今約現通故說手也。
四諸天子汝當下。
正勸往詣誡不應留。
于中二。
先總誡勸。
後着五欲下廣釋。
于中亦二。
先釋前誡。
有法喻合。
後諸天子下釋勸。
于中。
有六。
一順釋。
為報恩故。
二諸天子其有下反釋。
三諸天子汝等下示其恩相。
四汝等今者下勸往增善。
五諸天子如我天鼓非男非女下。
示法令修。
謂說二空。
非男女喻以顯人空。
不生滅喻以顯法空。
六汝等若能下勸修成益。
言無依印者。
既解悟無生。
則能所雙絕。
傥然靡據故曰無依。
以斯智印印定萬法。
不收不攝任心自安。
故稱三昧。
第五依勸詣佛中分五。
一獻供不遇。
二時有下聞其所在。
三時諸天下觀見下生。
四諸天子衆下發心欲往。
五時天鼓中出聲告下。
教見佛儀。
于中二。
先教識受生令舍曲見。
後教發心悔過令其必見。
今初由前不遇。
後睹下生不離有無。
情存彼此故示體用。
顯無生現生。
文中有法喻合。
法中先誡其曲見。
後但以下示其正見。
是知佛化所生非殁生也。
二諸天子如我下喻。
三菩薩下合。
于中先明法身無生遍而叵見。
後而能下應無不生。
即處處皆有。
有感此中亦見。
何須更下閻浮。
離分别下顯應生之德。
拂其諸見以無分别智而生。
非謂有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