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八

關燈
如來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已下入第四十八經) 初來意者。

    前品總明果法。

    此品别顯相德。

    近答前品身問。

    遠答普光眼等六根。

    非唯眼等遍于法界。

    而各具多相用難思議故。

    二釋名者。

    如來十身标人顯德。

    言相海者。

    依人顯相。

    如來十身并如前釋。

    福報奇狀炳著名相。

    相德深廣故稱為海。

    故文雲有十蓮華藏微塵數相。

    相體廣矣。

    一一用遍。

    相用廣矣。

    一一難思。

    互相融入。

    體用深矣。

    若此之相唯屬圓教。

    标以十身。

    故觀佛三昧海經。

    辯相有三類。

    一略中略說。

    有三十二相。

    二略說八萬四千相。

    三廣說有無量相。

    如雜華經中。

    為普賢賢首等說。

    雜華即此經異名。

    三中初通權小示同于人。

    端正不亂故。

    次唯大乘菩薩。

    修八萬四千波羅蜜故。

    後唯一乘。

    一乘修無盡行故。

    又初化次報。

    後屬十身。

    十身之相海依主釋也。

    又初凡聖同見。

    次唯地上。

    後唯圓機。

    然通五位。

    若語其體初以形色。

    次即定慧。

    後以無盡法界。

    若語其因後通純雜。

    如初會說。

    故一一相果皆周法界。

    前二相因如瑜伽智度等論。

    涅槃大集等經。

    廣如章說。

    三宗趣者。

    顯無盡相海為宗。

    令修無盡之行。

    顯成為趣。

    後正釋文。

    文有三别。

    第一誡聽許說。

    二正陳相狀。

    三結略顯廣。

    今初。

    所以普賢說者。

    相海普周故。

    令行普行獲普相故。

    普賢本是會主。

    前說已窮。

    此便說故。

    或前品末經來未盡。

    更應别答國土等問故。

    第二佛子如來頂上下正陳相狀。

    略舉九十七相。

    文通有五。

    一依處。

    二列名。

    三體嚴。

    四業用。

    五結數。

    或略不具。

    至文當知。

    或加成益業用中攝。

    然名依體用以立。

    皆以體用釋名。

    或單從體用。

    或雙從二。

    随文思之。

    或名與體用。

    義不相似者。

    則是文略義含耳。

    細論一相各依一處。

    則為九十七段。

    經自标次。

    今以類例相從。

    依十九處即為十九段。

    始自于頂終至于足。

    斯即順觀相海。

    今初。

    依頂中三。

    初約處總标次。

    其中下别列名相。

    後佛子下總結為嚴。

    今初。

    寶莊嚴者通顯體嚴。

    事寶則雲皆摩尼等為莊嚴故。

    亦顯智寶。

    圓淨嚴故。

    一一相中。

    皆有事理二嚴随宜解釋。

    大人相者大人之相故。

    二别列中三十二相。

    文各唯四。

    以依處一種已總标故。

    此處獨有三十二者。

    理實應多為顯圓融。

    一即一切故。

    一頂中便具權教三十二數。

    若爾餘何不然。

    顯頂尊勝故。

    善生經雲。

    一切世間福。

    不及如來一毛功德。

    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

    一切好功德不及一相。

    一切相不及白毫。

    白毫複不及無見頂相。

    故知勝也。

    此約相好相對明之。

    若約人具有好為勝故。

    相伏于人好勝諸天。

    故餘處說好為微細。

    第一相中四者。

    一列名。

    名從用立。

    二一切妙寶下體嚴。

    三一一下業用。

    四是為一者結數。

    他皆仿此。

    二中以摩尼下體嚴。

    即釋光明義。

    其光下業用釋佛眼義。

    佛眼無不照故。

    餘并準思。

    毫相放光如現相品說。

    雲義亦如初會。

    八中嚴内摩尼名意故不同如意。

    十一中。

    如是皆從下辨業用因。

    亦業用攝。

    十四用中。

    雲四菩薩行者。

    瑜伽菩薩地雲。

    一切菩薩略有四行。

    一波羅蜜行。

    二菩提分法行。

    三神通行。

    四成熟有情行。

    十九雲具足千輪者。

    梵本雲具千輻輪也。

    二十一。

    示身智二光。

    俱顯智慧。

    二十六中莊嚴雲如來淨眼為莊嚴者。

    此通十眼。

    光照下顯業用。

    亦通身智二光。

    淨眼及光釋前普照。

    現于嚴具是上輪義。

    即法輪故。

    從二十七至三十一。

    并略無莊嚴。

    亦由名中已含有故。

    三十二。

    先名。

    次最處下體嚴。

    此居頂極特顯别處。

    故雲處中。

    則知所餘皆繞此相。

    略不明耳。

    漸次隆起者。

    正顯其相。

    智論第五雲。

    如來頂有骨髻如拳。

    觀佛三昧經雲如合拳。

    即隆起之相也。

    第二眉間有一相。

    自下并有依處故。

    文皆有五。

    初依處。

    二顯名。

    三摩尼下體嚴。

    謂此相若收。

    則右旋如覆琉璃碗。

    若展則具十楞。

    有大光明。

    嚴唯一寶光具多色。

    中表皆空即是洞徹。

    四其光下業用。

    複出已下即是法光。

    故此光名從用而立。

    五結數可知。

    第三眼。

    第四鼻。

    各有一相。

    第五舌有四相。

    初一即舌廣長相。

    于體嚴中。

    宿善成者。

    此舉因嚴。

    偏此說因者。

    令贊演一乘故。

    其舌長廣即語其體。

    福德人至鼻。

    權佛至發際。

    餘大乘中明現神足。

    方至梵世。

    或覆三千。

    今直語體便覆一切。

    後如來下辨其業用。

    演法釋音聲。

    現佛釋影像。

    二舌掌之相。

    掌謂近根。

    其光下顯業用。

    光照諸刹令應度者無俟觀破。

    搏聚自曉。

    但合塵成。

    何性之有。

    後二同在舌端。

    或居左右。

    或在上下。

    觀文業用。

    但有展卷不同。

    前則卷佛海于舌端。

    後則展諸佛于法界。

    第六上齶一相。

    上齶既有。

    下亦宜然。

    或是梵本脫漏。

    第七牙有四相。

    謂左右上下。

    四大牙故。

    故佛涅槃四牙不碎。

    輔頰也。

    亦雲頰車骨也。

    二右輔上牙名彌慮者。

    顯妙高故。

    四中有法乳等三。

    同一演法約資法身名乳。

    照了萬境稱燈。

    令其圓淨為實。

    即演三德涅槃之法。

    亦成三德涅槃之益也。

    第八齒有一相。

    第九唇有一相。

    上二各應分出上下。

    放閻浮下體嚴。

    以唇色赤好。

    如日初出紅蓮葉故。

    後照于下業用。

    第十頸有一相。

    第十一肩有五相。

    右二左三或亦脫也。

    第十二胸有十一相。

    初一當中。

    左右各五。

    今初卍字正翻為吉祥海雲。

    以依形立名故。

    先标形相。

    應回安名下以屬體攝無違。

    前後左右可知。

    第十三手有十三相分三。

    初九直語手相。

    右五左四者。

    或左脫一。

    或表右常用故。

    而前肩則右二左三相通正等。

    右中六十六。

    雲成變化網者。

    光化為網也。

    左中七十二。

    雲因陀羅網為嚴者。

    即是網鞔之相。

    互涉入故。

    次二左右指可知。

    後二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