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七

關燈
阿僧祇品第三十 初來意有二。

    一通。

    謂前三品别答前問。

    此下三品總明等覺深奧故。

    二别。

    謂前既智圓證極。

    此品校量行德難思。

    故次來也。

    又難思佛德菩薩盡窮。

    故亦為遠答變化海故。

    故下偈中廣顯變化大用。

    又通顯一部之數量故。

    二釋名者。

    阿之言無。

    僧祇曰數。

    全帶數名。

    若晉本雲心王菩薩問阿僧祇品。

    兼能問人。

    即人法雙舉。

    及菩薩所問之算數。

    梵本同此。

    然僧祇是十大數之創首。

    經論多用故以标名。

    又顯此數即離數故。

    寄無數标名。

    三宗趣者。

    寄數顯德分齊為宗。

    令知普賢諸佛離數重重無盡為趣。

    四正釋文。

    此下三品總顯深奧。

    即為三别。

    此品明勝德無數。

    次品明盡一切時。

    後品明遍一切處。

    然此三品。

    初一通明佛菩薩德。

    次品正顯佛德兼明菩薩。

    後品唯明菩薩。

    所以爾者。

    亦是等覺亦名佛故。

    位後普賢是佛菩薩故。

    今初一品。

    先問後答。

    問中二。

    先牒佛所說。

    後世尊下正明咨問。

    今初。

    所以心王問者。

    表數不離心數與非數皆自在故。

    又顯此數統收前後辨超勝故。

    所以偏問十者。

    舉後攝初。

    顯無盡故。

    前後文中多用此故。

    故文雲如來演說。

    但問本數已攝諸轉。

    第二佛告下答。

    中四。

    一贊問成益。

    令入佛所知數者。

    以是圓教所明深廣無涯。

    唯佛方測。

    不同凡小所知。

    如黃帝算法但有二十三數。

    始從一二終至正載。

    已說天地不容。

    小乘六十已至無數。

    此有百二十四。

    倍倍變之故非餘測。

    故數之終寄不可說。

    況複偈初更積不可說。

    曆諸塵刹。

    以顯無盡。

    所以佛自答者。

    正表難思故。

    又明此品統語因位終德。

    故佛說之。

    二善男子下誡聽許說。

    三時心王下敬受尊命。

    四佛言下正答所疑。

    于中二。

    先長行明能數之數廣多。

    後偈頌顯所數之德無盡。

    今初。

    問乃舉後難知。

    答則始終具說。

    初言一百洛叉為一俱胝者。

    是中等數。

    洛叉是萬。

    俱胝是億。

    故光明覺品雲過一億。

    梵本皆雲俱胝故。

    若依俱舍以洛叉為億。

    則俱胝當兆也。

    若兼取一十百千萬等下數法。

    則通有百三十七數。

    由前易故略不說之。

    俱胝已下并是上等數法倍倍變故。

    餘如光明覺品說。

    其中多存梵音。

    但是數名。

    更無别理。

    末後雲此又不可說不可說者。

    若類前具牒。

    便有四個不可說字故。

    譯家雲此又。

    二字替一不可說不可說。

    為譯之巧。

    第二偈頌。

    百二十偈大分為二。

    前六明普賢德廣說不可盡。

    餘偈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

    前中分二。

    前四偈半明能數多。

    後一偈半顯所數廣。

    今初。

    積數自有十重。

    以顯無盡。

    是知。

    上至不可說轉。

    尚約順機。

    據佛所知。

    實無盡故。

    言十重者。

    一初句積不可說至不可說。

    然此應積最後不可說不可說轉。

    而但積不可說者有二義故。

    一取言易故。

    下偈多用故。

    二表言所不及之數故。

    二次三句将上所積充滿一切不可說中。

    于中初句标。

    後二句釋。

    謂何者是一切不可說。

    釋雲。

    不可說劫中說不盡者。

    三半偈将上諸不可說。

    一一是一刹皆碎為塵。

    四半偈。

    即前一一塵有不可說刹。

    五半偈。

    将前諸塵中刹一念遍碎為塵。

    六半偈。

    念念碎塵複盡多劫。

    七有一句明前所碎塵複有多刹。

    八一句即此多刹複碎為塵。

    九半偈。

    以多算數經于多劫。

    數上諸塵雲如是數。

    十以上諸塵數劫。

    一塵有十萬個不可說劫。

    如是重重無盡無盡。

    第二顯所數廣中略舉三重。

    一将上諸劫贊一普賢之德不盡。

    二況一塵中有多普賢。

    三況遍法界塵皆有多矣。

    是知德無盡故。

    若不以稱性之心思之。

    心惑狂亂。

    第二一毛端下。

    一百一十四偈。

    明佛德深廣普賢窮究。

    即廣顯變化之相。

    于中二。

    前九十一頌。

    明果德無礙因位善窮。

    後不可言說諸如來下。

    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

    前中亦二。

    先明果法無礙。

    後菩薩悉能下。

    明因位善窮。

    前中亦二。

    先三偈明依報自在。

    後于彼一一毛端處演不可說。

    下明依正融攝即入自在。

    于中五。

    初二偈半依中現正。

    二于彼一一光明下。

    十一偈半正中現依。

    于中二。

    初現蓮華光明。

    後彼如須彌下淨土之用。

    三光中現佛下五偈。

    依中現正說法。

    四或複下一偈明現時常住。

    五其心無礙下十偈半。

    明自在調生。

    第二因位善窮中二。

    先半偈結前生後。

    餘偈正顯因德。

    于中有十。

    初八偈明帝網身土是起行處。

    又前文明其展遍。

    此明包容。

    文影略耳。

    言毛孔悉能受諸刹等者。

    稱法性之一毛故。

    受多刹而無外。

    不壞相之多刹。

    安[稫-禾+彳]悟者之一毛。

    内外緣起非即離故。

    二意根明了下五偈。

    三業勤勇行。

    三一切衆生下應器攝生行。

    四普現其身下五偈半。

    明遊方供佛行。

    五修行于施下。

    廣修十度行。

    六諸佛刹海下二偈半。

    遊刹自在行。

    七了知衆生下。

    明調伏衆生行。

    八一一毛孔不可說下七偈半。

    三業深淨行。

    九彼諸菩薩下。

    願智自在行。

    十不可言說一切劫下。

    一偈結德無盡。

    第二明果德深廣因能趣入中。

    先果後因。

    前中三。

    初六偈總歎佛德。

    二一微塵中能悉有下别明依報。

    三一一刹中有如來下三偈别明正報。

    第二種種數量下明因德趣入。

    于中二。

    先自分行。

    後能于一時證菩提下勝進行。

    且從相顯略科。

    然上諸德。

    德德圓融無盡無盡。

    唯忘懷體之 壽量品第三十一 初來意者。

    夫玄鑒虛朗。

    出乎數域之表。

    豈有殊形萬狀修短之壽哉。

    然應物随機。

    能無不形。

    而無不壽故。

    上品彰其實德。

    此品以辨随機。

    雖積少至多顯時無不遍。

    即前多德之一。

    故粗廣之。

    亦為遠答壽量海故。

    所以來也。

    二釋名者。

    壽謂報命。

    量即分限。

    染淨土之報壽。

    随機見之分限。

    以顯無盡之命無限之量。

    壽之量故。

    壽有斯量。

    通二釋也。

    别行經名無邊佛土。

    經即以處顯人。

    三宗趣者。

    應物修短為宗。

    顯窮來際無限為趣。

    以就同教。

    且積劣之勝。

    若就别教。

    則修短圓融故。

    次正釋文。

    初集經者叙。

    而心王說者以領旨故。

    佛壽自在故。

    二佛子下正說。

    于中三。

    初别舉十刹相望。

    次佛子如是下舉略顯廣。

    三最後世界下舉其玄極。

    且如以劫為日。

    未曆十重。

    則劫不可說。

    沈百萬僧祇則最後之刹。

    已鄰刹海平等故。

    舉普賢等充滿。

    明極位所居。

    由此名為兼顯菩薩 諸菩薩住處品第三十二初 初來意者。

    上約化益盡一切時。

    今明菩薩遍一切處。

    故次來也。

    故僧祇中。

    明法界毛端之處。

    皆有多多普賢。

    此則據實而談。

    今約機緣所宜。

    指有方所。

    使物欣厭翹心有歸。

    若知能住菩薩毛含刹海。

    所住之處塵納無邊。

    則未有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