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六

關燈
十通品第二十八(已下入第四十四經) 初來意為答第二會中十通問故。

    以二品明業用廣大。

    前定。

    此通。

    義次第故。

    亦由依定發通。

    二釋名者。

    通即神通。

    謂妙用難測曰神。

    自在無擁曰通。

    妙用無極寄十顯圓。

    晉經本業俱稱十明者。

    委照無遺故。

    然通與明經論皆異。

    故智度論第三雲。

    直知過去宿命之事為通。

    若知過去因緣行業為明等。

    今以此經通即委照亦得稱明如文廣說。

    故下經雲。

    非諸菩薩通明境界。

    晉經意存順義。

    今譯務不違文。

    三宗趣者。

    智用自在為宗。

    為滿等覺無方攝化為趣。

    次正釋文。

    長分為四。

    一舉數标告二。

    征數列釋三。

    總歎勝能四。

    結數辨果。

    今初。

    言十者。

    一他心。

    二天眼。

    三知過去劫宿住。

    四盡未來際劫。

    五無礙清淨天耳。

    六無體性無動作往一切佛刹。

    七善分别一切言辭。

    八無數色身。

    九一切法智。

    十入一切法滅盡三昧。

    此十皆言智通者。

    皆以大智為體性故。

    若随相說。

    前八量智。

    後二理智。

    據實唯一無礙大智。

    此十亦是開彼六通。

    天眼天耳神足漏盡各分二故。

    天眼約見現未分成二四。

    天耳約音聲言辭。

    分出五七。

    亦是約聞聖教及諸類言辭故。

    神足約業用及色身。

    分成六八。

    漏盡約慧定分成九十。

    一三不分故六為十。

    然小乘六通智用有分。

    三乘平遍亦非曲盡。

    今一乘十通智用重重遍周法界。

    猶如帝網念刹圓融故。

    尚越彼明況于通用。

    為顯圓旨開成十通。

    第二何者下征數列釋中。

    先總征。

    後佛子下别釋十通。

    即為十段。

    段各有三。

    謂标.釋.結。

    今初标。

    雲他心者。

    智以他心。

    為所緣故。

    若直就所緣。

    應名心差别通。

    若所若王種類多種皆能知故。

    并依主受名。

    然智緣他心諸說不同。

    安慧論師雲。

    佛智緣他心緣得本質。

    餘皆變影。

    護法論師則佛亦變影。

    若緣本質得心外法。

    壞唯識故。

    但極似本質有異因人。

    依唯識宗護法為正。

    以今經望前亦未失。

    以攝境從心不壞境故。

    能所兩亡不礙存故。

    第一義唯心非一非異。

    正緣他時即是自故。

    以即佛心之衆生心非即衆生心之佛心為所緣。

    以即衆生心之佛心非即佛心之衆生心為能緣。

    如是镕融故非一非異。

    若離佛外别有衆生更須變影。

    卻失真唯識義。

    二知一下釋相中二。

    初知一刹。

    後如一下以少類多。

    前中三。

    初總。

    次所謂下别。

    後如是下結。

    别中有三十類心。

    阙第三無記。

    晉經具有。

    于中前十約相總顯。

    後二十心約人别顯。

    前中初二約性總該諸心。

    次二約行兼濟獨善故。

    次二約報。

    天大人小故。

    上四唯善。

    次二約向背。

    而順通三性善惟有漏。

    背唯是善通漏無漏。

    約人辨中。

    初六約乘。

    前三是果。

    後三是因。

    即前背生死心及廣狹心。

    次八部約類。

    即前順生死及大小心。

    地獄等約趣。

    亦順生死是不善心。

    餘并可知。

    第二天眼。

    标雲無礙者見自在故。

    清淨者離障故。

    天眼即通。

    二見無量下釋中分三。

    初總明多界相殊。

    其善惡趣等。

    後後展開如問明品。

    次所謂下别明多類非一随一一類有前罪等。

    三如是種種下委照分明。

    前但睹其現相。

    此則照其因緣。

    十明之目由此而立。

    于中初能見分明。

    次随所下所見委悉。

    言随所者所知非一故。

    後悉皆下結其無謬。

    文并可知。

    第三宿住通。

    标中謝往之事名宿住。

    在過去明了記憶為随念。

    即宿住之随念。

    宿住随念之通。

    二能知下釋相中二。

    一知凡事。

    于中先總。

    所謂下别。

    二又憶過去下知佛事。

    于中亦二。

    先約界顯多。

    但知其果。

    後又憶念下約人顯多兼知其因皆以菩薩得九世眼如見現在故。

    若不爾者過去之法若不落謝不名過去。

    若已落謝無法可知。

    若但曾經心中。

    有種影現前故。

    說憶知者。

    是則但見自心不見彼法。

    又曾不經事應不憶知。

    又但見現在非是過去。

    何名宿住。

    餘文可知。

    第四知劫通。

    亦從境受名。

    二知不可說下。

    釋相中二。

    先知凡。

    後又知下知佛。

    前中亦二。

    先明所依劫。

    但寄多界以顯多劫。

    非有際限名。

    及後段。

    皆盡未來。

    此位所知同于佛故。

    後一一下顯能依事。

    義如十地中辨。

    然大乘宗。

    未來世法體用俱無。

    今雲何知。

    依方便教但見現在因種。

    知當果相。

    非見未來法體。

    若一乘宗。

    于九世中。

    未來中現在體用俱有。

    今稱實而知。

    然非現在之現在。

    故稱未來。

    此有若是性有即同小乘。

    若是緣有緣今未曾。

    雲何言有。

    若今時看緣性俱無。

    以是現在未來定非有故。

    若逐未來時看。

    以是未來之現在故。

    還如今有。

    第五天耳通。

    初标名。

    略無智通。

    若直雲天耳。

    即當體受名。

    若取無礙清淨之天耳。

    即依有德業受稱。

    二圓滿下釋相中三。

    初總顯德業自在。

    二佛子下别示一方業用。

    三如東方下舉一例餘。

    今初九句皆約用辨德。

    前之标名即是總句。

    一圓滿者能互用故。

    二遍聞十方及九世故。

    三一時領覽通其源故。

    四離二障故。

    五明了所知故。

    六緣不能礙故。

    七非如權小聞有分限。

    不盡重重故。

    八已證得故。

    九于一切皆自在故。

    謂欲聞則細遠無逃。

    欲不聞則近大不撓。

    故雲自在。

    第二别示一方業用中二。

    初舉多佛欲顯聞廣。

    二是諸佛下顯聞憶持。

    于中二。

    先聞持教法。

    随釋可知。

    後又于下顯持圓滿。

    即能持之相。

    于中二。

    先舉所持。

    上文通顯佛所說法。

    今辨所說差别。

    後于彼下辨能持相。

    兼明轉化。

    餘文可知。

    第六無體性智通。

    初标名中有十四名。

    初一總通。

    即無體性。

    餘皆别。

    别中一無功作用。

    二同理平等。

    三能普遍。

    四量難知。

    五非謂依體起用。

    六但随念即形。

    七現有作用。

    八不動本處。

    九作必究竟。

    十用無間歇亦不斷佛種。

    十一他不能壞。

    十二能生善根。

    十三随何所詣。

    于十三中。

    初二五八是無體性義。

    餘即神通義。

    此二無礙故受斯名。

    二此菩薩下釋相中三。

    一明廣大。

    謂聞多刹佛名。

    即見身在彼多刹故。

    二彼諸世界下。

    明無量不起等義。

    謂又于彼佛重聞佛名。

    便往敬事受道無著故。

    三如是經下明不斷義。

    謂于多時體用無礙故。

    第七善分别言音通中。

    初标名。

    從所了得名。

    即依主立稱。

    若從所發得名。

    即通持業。

    二知不可說下釋相中二。

    先知言詞有标列及結。

    後此菩薩下明發言詞。

    謂随樂差别而發言故。

    有法喻合。

    文并可知。

    第八色身莊嚴智通。

    依所現得名。

    即有财立稱。

    二知一切下釋相中三。

    初知無色以色即空故。

    二菩薩如是下明能現色。

    以空即色故。

    三佛子下雙明無色現色。

    所為不礙悲故。

    今初由了法界無定實色。

    舉體即空非斷空故。

    空中無色不礙色故。

    存亡隐顯皆自在故。

    方能随樂現種種色故。

    先明之。

    于中六句。

    初一總知色性離相。

    亦無有法而為空故。

    餘五别明離何等相。

    一離差别相粗妙長短等。

    同一無生體故。

    二種種異相虛故。

    三無量多相離故。

    又無大小絕分量故。

    四但妄分别求叵得故。

    色空二見皆請取故。

    即與不即斯見絕故。

    上通形顯。

    五離顯相依形有故。

    二能現色中。

    初結前标。

    後以即空之色為妙色故。

    又空色不二成上真空。

    不二而二現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