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七

關燈
非菩薩住。

    亦遠答前壽量海問。

    菩薩随機住壽異故。

    昔将此品。

    遠答第二會初問意十句。

    非唯義意不同。

    抑亦文不相次。

    二釋名。

    曰菩薩大悲随機住處能住非一。

    故名曰諸。

    諸菩薩之住處故以為名。

    三宗趣者。

    随機應感方所為宗。

    使物歸憑及悟無方為趣。

    次正釋文。

    文中二。

    先集經者叙。

    亦心王說者。

    随所統王皆自在故。

    亦表心随智住無障礙故。

    二佛子下正說住處。

    有二十二處。

    前十依八方山海。

    以上下非凡至故不明之。

    山海包藏仁智栖止。

    表大智高深故。

    能止能照故。

    後十二處。

    城邑雜居。

    曲盡物機。

    表大悲無遺故。

    則知菩薩無不在矣。

    今初。

    第六是海中之山。

    第十海中之窟。

    餘皆是山。

    一仙人山者。

    相傳是東海蓬萊山。

    若爾則亦兼海。

    二勝峰。

    即德雲所住。

    晉本名樓閣山。

    即婆施羅所居。

    三金剛焰。

    在西海之濱。

    四香積山。

    昔雲應是雪北之香山。

    五清涼山。

    即代州雁門郡五台山也。

    于中現有清涼寺。

    以歲積堅冰夏仍飛雪。

    曾無炎暑故曰清涼。

    五峰聳出頂無林木。

    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表我大聖五智已圓。

    五眼已淨。

    總五部之真秘。

    洞五陰之真源。

    故首戴五佛之冠。

    頂分五方之髻。

    運五乘之要。

    清五濁之災矣。

    然但雲東北方者。

    其言猶漫。

    案寶藏陀羅尼經雲。

    我滅度後。

    于贍部洲東北方有國名大振那。

    其國中間有山。

    号為五頂。

    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

    為諸菩薩衆于中說法。

    及與無量無數藥叉羅刹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

    圍繞供養恭敬。

    斯言審矣。

    其山靈迹備諸傳記。

    餘幼尋茲典。

    每至斯文皆掩卷長歎。

    遂不遠萬裡委命栖托聖境。

    相誘十載于茲。

    其感應昭著盈于耳目。

    及夫夏景勝事尤多。

    曆曆龍宮夜開千月。

    纖纖細草朝間百華。

    或萬聖羅空。

    或五雲凝岫。

    圓光映乎山翠。

    瑞鳥翥于煙霄。

    唯聞大聖之名。

    無複人間之慮。

    入聖境者接武。

    革凡心者架肩。

    相視互謂非凡。

    觸目皆為佛事。

    其山勢寺宇難以盡言。

    自大師晦迹于西天。

    妙德揚輝于東夏。

    雖法身長在。

    而雞山空掩于荒榛。

    應現有方。

    鹫嶺得名于茲土。

    神僧顯彰于靈境。

    宣公上禀于諸天。

    漢明肇啟于崇基。

    魏帝中孚于至化。

    北齊數州以傾俸。

    有唐九帝之回光。

    五天殉命以奔風。

    八表亡軀而競托。

    其有居神州而一生不到。

    亦奚異舍衛三億之徒哉。

    願皆修敬。

    六金剛山。

    謂東海近東有山名為金剛。

    雖非全體是金。

    而上下四周。

    乃至山間流水砂中。

    皆悉有金。

    遠望即謂全體是金。

    又海東人自古相傳。

    此山往往有聖人出現。

    然晉本此處當其第九。

    以與第十莊嚴窟俱在海中故。

    而今居此者。

    意是八方之内。

    東北方攝故。

    若不然者。

    何以正說八方忽然語海。

    又晉本海中有二住處。

    一名枳怛那。

    現有菩薩名昙無竭。

    有萬二千菩薩眷屬。

    言枳怛者。

    具雲昵枳多。

    此雲湧出。

    金剛語體湧出語狀。

    昙無竭者此雲法生。

    亦雲法勇。

    亦雲法尚。

    今言法起。

    與生勇義同。

    即常啼之友也。

    菩薩眷屬十倍今經。

    或前譯之誤。

    七支提山者。

    此雲生淨信之所。

    有舍利者為塔。

    無舍利曰支提。

    或山形似塔。

    或彼有支提故以為名。

    昔雲既指清涼為東北。

    則東南影響吳越。

    然吳越靈山雖衆。

    取其形似者。

    天台之南赤城山也。

    直聳雲際赩若霞起。

    岩樹相映分成數重。

    其間有白道猷之遺蹤。

    或即當之矣。

    然劍川有三學山。

    中有歡喜王菩薩。

    屢持燈而出。

    名雖不同。

    而天竺望之即是東南。

    亦有見其持寶冠者。

    則密示其名也。

    希後賢以審之。

    八光明山。

    昔雲。

    應是與補怛洛迦山相連。

    以晉譯觀音住山為光明。

    今文非觀音住處。

    而雲光明故言連也。

    九香風山。

    疑是香山西畔。

    十莊嚴窟者。

    對上第六海中故雲複有。

    晉本雲。

    二名功德莊嚴窟。

    後城邑十二處中。

    一毗舍離者即毗耶離。

    此雲廣嚴城。

    亦曰廣博。

    即是中印度淨名所居之城。

    言南者。

    案西域記第七雲。

    此城南十四五裡有塔。

    是七百賢聖重結集處。

    更南八九十裡有僧伽藍。

    其側有過去四佛座。

    及經行遺迹之處。

    應是其所。

    晉本第二更有一處。

    名巴連弗邑。

    有處名金燈僧伽藍。

    昔雲。

    具言波吒補怛啰。

    此雲黃華子。

    即黃華女之子創居此處。

    亦中天摩伽陀國。

    具如西域記第八。

    今經阙此一處。

    二雲摩度羅者。

    亦曰摩偷羅。

    此雲孔雀。

    亦雲密蓋。

    并是古世因事。

    亦中印度。

    言滿足窟者。

    彼國有舍利弗等塔。

    及文殊師利塔。

    于王城東五六裡有山寺。

    是烏波鞠多所造寺。

    北有岩中間有石窟。

    是鞠多度人安籌之所。

    具如西域記第四說。

    安籌雖是後事多是安聖窟中。

    三俱珍那者。

    具雲俱陳那耶。

    俱珍姓也。

    此雲大盆。

    那耶法律也。

    謂池形如大盆。

    往昔有仙于側修法律。

    後人以此為姓因為城名。

    四清淨彼岸城。

    是南印度。

    目真此雲解脫。

    即龍之名。

    鄰陀雲處。

    即龍所居處。

    五摩蘭陀國未詳所在。

    晉經無國。

    但雲風地。

    謂有風孔處即龍所居。

    六甘菩遮國。

    正雲绀蒲。

    即是果名。

    其果赤白圓滿。

    乍似此方林檎。

    而腹三約橫文。

    此國多端正女人。

    而似绀蒲。

    三約文成。

    以女名國。

    出生慈者。

    大集經中但名慈窟。

    七震旦國。

    即此大唐。

    亦雲真丹。

    或雲支那皆梵音楚夏。

    此雲多思惟。

    以情慮多端故。

    前為成八方故。

    清涼直雲東北。

    今在諸國之類。

    故舉國名。

    那羅延者。

    此雲堅牢。

    昔雲。

    即青州界有東牢山。

    現有古佛聖迹。

    此應是也。

    然牢山乃是登州。

    亦青州分野。

    其山靈迹亦多。

    然今之到此山在蔚州東。

    靈迹顯著不減清涼。

    時稱普賢所居。

    往往有睹。

    彼亦有五台。

    南台有窟難究其底。

    時稱那羅延窟。

    或即是此。

    八疏勒國。

    具雲佉路數怛勒。

    是彼國山名。

    因山立号。

    或翻為惡性。

    因國人以立名。

    然牛頭山在今于阗國。

    此雲地乳。

    佛滅百年方立此國。

    具如西域記。

    以集經之時未開。

    尚屬疏勒故耳。

    晉本但雲邊國。

    故或指江表牛頭。

    今譯既明。

    定非此也。

    九迦濕彌羅。

    晉譯為罽賓。

    此翻為阿誰入。

    即末田乞地之所。

    略如音義。

    廣出西域記第三。

    十增長歡喜城。

    古釋雲。

    即南印度。

    尊者窟者。

    即上座部所居之所。

    十一庵浮梨摩。

    此雲無垢。

    即是果名。

    此國豐而且勝故以為名。

    在中印度境。

    十二乾陀羅國。

    此雲持地國。

    多得道果者護持。

    不為他國侵害故。

    或雲香遍。

    遍國香草先發故。

    苫婆羅者是香華樹名。

    與初品苫末羅。

    梵言輕重耳。

    遍窟側近多生此故。

    相傳雲。

    是佛留影之所。

    具如西域記及大集月藏分第十。

    此文之終都無結束。

    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