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是經來不盡。
閻浮既爾。
餘方餘界異類界等可以仿之。
法界身雲則無在不在矣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已上入第四十六經) 初明來意。
先通後别。
通則此下五品。
為答第二會初如來地等二十句問故。
古德但有三品答前。
謂前明修生之因。
今辨修生之果。
因圓果滿故次來也。
若答前問。
何以重請。
由因果隔絕念法希聞。
因德尚深。
果必玄妙。
故念請耳。
别明此品。
則前品因終。
此品果始。
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如來果法迥超言慮。
故以為名。
斯即佛之不思議法也。
三宗趣者。
先總後别。
總明說佛果德體用。
心言罔及為宗。
令總忘言絕想速滿為趣。
别就宗中三門分别。
一通辨佛德。
若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通于權小。
若五法攝大覺性。
猶通于權。
若言唯一味實德者。
約理頓說。
若言具無盡德。
是此所明故。
後文中初标十問。
答具多門。
類通十方。
一一無盡。
二别顯義相。
諸佛功德不出二種。
一者修生。
二者本有。
初謂信等本無今有。
後謂真如具性功德。
此二無礙應成四句。
一唯修生。
二唯本有。
以性相軀分故。
三本有修生。
謂如來藏待彼了因。
本隐今顯故。
四修生本有。
無分别智冥符理故。
若權教所明二德不雜。
法報四句亦有差殊。
依此經宗。
雖有四義而無四事。
本有如真金。
修生如嚴具。
然由嚴具方顯金德。
嚴具無體全攬金成故。
唯金不礙嚴具。
唯法身而不礙報化。
唯嚴具亦然。
既互全收故。
十身無礙。
八相該于法界。
丈六遍于十方。
諸根毛孔各無限量。
亦不礙量。
量與無量無有障礙。
三顯不思議之義。
泛明有四。
一理妙難測。
二事廣難知。
三行深越世。
四果用超情。
今文通四正辨後一。
就後一中複開為四。
一何者不思議。
略辨十種。
一智超世表。
二悲越常情。
三無思成事。
四同染恒淨。
五所作秘密。
六業用廣大。
七多少即入。
八分圓自在。
九依正無礙。
十理事一味。
文并具之。
恐繁不引。
二于何不思議。
此有四位。
一過世間。
二越權小。
三超因位。
四顯法自體。
三雲何不思議。
亦有四種。
謂非聞思修及報智境故。
四何用不思議。
亦有四種。
謂令信向故。
起行求故。
随分證故。
圓滿得故。
前并是宗。
唯何用為趣。
即此宗趣可以釋名。
次正釋文五品分二。
初品總明佛德。
後四别顯佛德。
古德後二為平等因果。
此但三品果法。
有将此三配體相用。
後二可然。
初品有妨。
有相用故。
今依賢首。
初品總顯佛德體用。
次品别顯勝德之相。
後品别明勝德用益。
又初品明德。
次品明相。
後品明好。
今初分四。
一請分。
二加分。
三證分。
四說分。
初中二。
先明請人。
後諸佛下正顯所念十法。
皆雲不思議。
即前果用超情。
離于說相故。
此十句義并多含。
皆通真應。
不得一向。
就應而辨。
然此十問攝前普光後二十句所成果問。
謂身攝六根。
智攝佛境佛地及最勝三問。
自在攝五。
一神力。
二神通。
三十力。
四無畏五。
三昧。
此并前開此合。
前境界中開出國土。
所化所依之境故。
前所行中開出出現本願種性。
種性即悲智之行。
本願就因辨行故。
出現是佛普賢行故。
出現與行互有寬陜。
下出現品行是其一故。
前之無礙此開解脫。
作用無礙名解脫故。
所以開合者。
顯義無方故。
名多同者顯不異故。
音聲即辯。
雖無開合名有寬陜。
義旨大同。
此十義相第二會中已釋。
至下說分重明。
第二爾時世尊下加分中三。
初加因。
神知機故。
次則以下顯加相。
三業加故。
初句總。
餘句别。
謂意語身以光即教光故。
後令青蓮華下加所為。
為具說德故。
文有八句。
一外制無畏。
二内證深寂。
此意業勝。
三威德内充。
四神用外徹。
此身業勝。
五具四無礙是語業勝。
六遍觀機教為廣大。
七智性無差為次第。
八授記善巧為方便。
皆說德也。
所以加青蓮華藏者。
果德離言藉因顯故。
因果同時故。
性德無染最超勝故。
一德具含一切德故。
第三爾時青蓮華下證分。
十句初四自利。
次三利他。
上皆自分。
後于一念下三句勝進。
并顯可知。
第四承佛下說分分二。
先承力總告。
告蓮華藏者。
非同佛心。
無以受佛德故。
亦名蓮華。
不言青者。
不礙能說為最勝故。
後佛子諸佛下。
正顯佛德。
略有二義。
一總下五品。
共答十問。
此品答佛種性。
佛以功德為種性故。
次二品答身。
次一品答本願。
後一品答出現。
其國土問初會已廣。
餘或經來未盡。
或前後攝之。
二者此品具答十問。
謂佛德無量略顯三十二門。
門皆具十有三百二十德。
以顯無盡。
昔以初十标宗略答。
具答十問。
所餘唯有别答。
而超次答前十問。
今謂三十二門如次答前十問。
而門門皆含答十。
欲顯佛德一具一切故。
亦顯所問能包含故。
而其标門之名。
多不同前者。
為顯佛德無邊量故。
文分為十。
初二門答國土問。
第二念念出生下二門答本願問。
第三不思議境下二門答種性問。
第四普入下二門答出現問。
第五離過清淨下五門答身問。
第六演說下二門答音聲問。
第七最勝下三門答智慧問。
第八自在下八門答自在問。
第九決定下三門答無礙問。
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門答解脫問。
以身及自在含前普光諸問多故。
用門亦多。
而文多有三。
謂标。
釋。
結。
義相至文當顯。
今初二門答國土者。
國土即是所依所住。
初門明其常住法門。
後門明其遍住法界不唯國土。
不在方所為真土也。
今初文二。
初标。
後釋。
釋中九句顯于如來應機說法。
含答十問則十問皆成住處。
下皆仿之。
一起應之心答種性問。
悲為種性故。
二演法之身答身問。
三轉法之意答本願問。
本願平等利一切故。
四能轉之辯答音聲問。
音出辯故。
五所轉之法答自在。
自在不思議故。
六轉音周遍答國土。
國土是音所至故。
七所顯之理答智慧。
智慧能住法界故。
八能化之通答神通問。
九演法之益答無礙問。
文唯九句脫于出現。
或通前諸句。
出現皆能作前九故。
答此十問既爾。
答初二會類例可知。
二普遍法界者明其遍住。
謂六根三業皆遍法界土故。
标中無量是事法界。
無邊是理。
此二無礙。
及事事無礙法界。
并為所遍。
列中則顯前十皆遍。
一無邊身含答三問。
一正答身。
其普遍諸趣是有悲性及出現義。
次六是身别相。
亦是于身兼答普光眼等六問。
出妙音聲答音聲問。
第八答三問。
謂無礙答第九。
解脫答第十。
神通力。
答自在。
第九别答國土。
第十答本願及智慧問。
第二念念出生智下二門答本願問。
此門明乘願現其八相。
後
閻浮既爾。
餘方餘界異類界等可以仿之。
法界身雲則無在不在矣 佛不思議法品第三十三(已上入第四十六經) 初明來意。
先通後别。
通則此下五品。
為答第二會初如來地等二十句問故。
古德但有三品答前。
謂前明修生之因。
今辨修生之果。
因圓果滿故次來也。
若答前問。
何以重請。
由因果隔絕念法希聞。
因德尚深。
果必玄妙。
故念請耳。
别明此品。
則前品因終。
此品果始。
故次來也。
二釋名者。
如來果法迥超言慮。
故以為名。
斯即佛之不思議法也。
三宗趣者。
先總後别。
總明說佛果德體用。
心言罔及為宗。
令總忘言絕想速滿為趣。
别就宗中三門分别。
一通辨佛德。
若說百四十不共佛法通于權小。
若五法攝大覺性。
猶通于權。
若言唯一味實德者。
約理頓說。
若言具無盡德。
是此所明故。
後文中初标十問。
答具多門。
類通十方。
一一無盡。
二别顯義相。
諸佛功德不出二種。
一者修生。
二者本有。
初謂信等本無今有。
後謂真如具性功德。
此二無礙應成四句。
一唯修生。
二唯本有。
以性相軀分故。
三本有修生。
謂如來藏待彼了因。
本隐今顯故。
四修生本有。
無分别智冥符理故。
若權教所明二德不雜。
法報四句亦有差殊。
依此經宗。
雖有四義而無四事。
本有如真金。
修生如嚴具。
然由嚴具方顯金德。
嚴具無體全攬金成故。
唯金不礙嚴具。
唯法身而不礙報化。
唯嚴具亦然。
既互全收故。
十身無礙。
八相該于法界。
丈六遍于十方。
諸根毛孔各無限量。
亦不礙量。
量與無量無有障礙。
三顯不思議之義。
泛明有四。
一理妙難測。
二事廣難知。
三行深越世。
四果用超情。
今文通四正辨後一。
就後一中複開為四。
一何者不思議。
略辨十種。
一智超世表。
二悲越常情。
三無思成事。
四同染恒淨。
五所作秘密。
六業用廣大。
七多少即入。
八分圓自在。
九依正無礙。
十理事一味。
文并具之。
恐繁不引。
二于何不思議。
此有四位。
一過世間。
二越權小。
三超因位。
四顯法自體。
三雲何不思議。
亦有四種。
謂非聞思修及報智境故。
四何用不思議。
亦有四種。
謂令信向故。
起行求故。
随分證故。
圓滿得故。
前并是宗。
唯何用為趣。
即此宗趣可以釋名。
次正釋文五品分二。
初品總明佛德。
後四别顯佛德。
古德後二為平等因果。
此但三品果法。
有将此三配體相用。
後二可然。
初品有妨。
有相用故。
今依賢首。
初品總顯佛德體用。
次品别顯勝德之相。
後品别明勝德用益。
又初品明德。
次品明相。
後品明好。
今初分四。
一請分。
二加分。
三證分。
四說分。
初中二。
先明請人。
後諸佛下正顯所念十法。
皆雲不思議。
即前果用超情。
離于說相故。
此十句義并多含。
皆通真應。
不得一向。
就應而辨。
然此十問攝前普光後二十句所成果問。
謂身攝六根。
智攝佛境佛地及最勝三問。
自在攝五。
一神力。
二神通。
三十力。
四無畏五。
三昧。
此并前開此合。
前境界中開出國土。
所化所依之境故。
前所行中開出出現本願種性。
種性即悲智之行。
本願就因辨行故。
出現是佛普賢行故。
出現與行互有寬陜。
下出現品行是其一故。
前之無礙此開解脫。
作用無礙名解脫故。
所以開合者。
顯義無方故。
名多同者顯不異故。
音聲即辯。
雖無開合名有寬陜。
義旨大同。
此十義相第二會中已釋。
至下說分重明。
第二爾時世尊下加分中三。
初加因。
神知機故。
次則以下顯加相。
三業加故。
初句總。
餘句别。
謂意語身以光即教光故。
後令青蓮華下加所為。
為具說德故。
文有八句。
一外制無畏。
二内證深寂。
此意業勝。
三威德内充。
四神用外徹。
此身業勝。
五具四無礙是語業勝。
六遍觀機教為廣大。
七智性無差為次第。
八授記善巧為方便。
皆說德也。
所以加青蓮華藏者。
果德離言藉因顯故。
因果同時故。
性德無染最超勝故。
一德具含一切德故。
第三爾時青蓮華下證分。
十句初四自利。
次三利他。
上皆自分。
後于一念下三句勝進。
并顯可知。
第四承佛下說分分二。
先承力總告。
告蓮華藏者。
非同佛心。
無以受佛德故。
亦名蓮華。
不言青者。
不礙能說為最勝故。
後佛子諸佛下。
正顯佛德。
略有二義。
一總下五品。
共答十問。
此品答佛種性。
佛以功德為種性故。
次二品答身。
次一品答本願。
後一品答出現。
其國土問初會已廣。
餘或經來未盡。
或前後攝之。
二者此品具答十問。
謂佛德無量略顯三十二門。
門皆具十有三百二十德。
以顯無盡。
昔以初十标宗略答。
具答十問。
所餘唯有别答。
而超次答前十問。
今謂三十二門如次答前十問。
而門門皆含答十。
欲顯佛德一具一切故。
亦顯所問能包含故。
而其标門之名。
多不同前者。
為顯佛德無邊量故。
文分為十。
初二門答國土問。
第二念念出生下二門答本願問。
第三不思議境下二門答種性問。
第四普入下二門答出現問。
第五離過清淨下五門答身問。
第六演說下二門答音聲問。
第七最勝下三門答智慧問。
第八自在下八門答自在問。
第九決定下三門答無礙問。
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門答解脫問。
以身及自在含前普光諸問多故。
用門亦多。
而文多有三。
謂标。
釋。
結。
義相至文當顯。
今初二門答國土者。
國土即是所依所住。
初門明其常住法門。
後門明其遍住法界不唯國土。
不在方所為真土也。
今初文二。
初标。
後釋。
釋中九句顯于如來應機說法。
含答十問則十問皆成住處。
下皆仿之。
一起應之心答種性問。
悲為種性故。
二演法之身答身問。
三轉法之意答本願問。
本願平等利一切故。
四能轉之辯答音聲問。
音出辯故。
五所轉之法答自在。
自在不思議故。
六轉音周遍答國土。
國土是音所至故。
七所顯之理答智慧。
智慧能住法界故。
八能化之通答神通問。
九演法之益答無礙問。
文唯九句脫于出現。
或通前諸句。
出現皆能作前九故。
答此十問既爾。
答初二會類例可知。
二普遍法界者明其遍住。
謂六根三業皆遍法界土故。
标中無量是事法界。
無邊是理。
此二無礙。
及事事無礙法界。
并為所遍。
列中則顯前十皆遍。
一無邊身含答三問。
一正答身。
其普遍諸趣是有悲性及出現義。
次六是身别相。
亦是于身兼答普光眼等六問。
出妙音聲答音聲問。
第八答三問。
謂無礙答第九。
解脫答第十。
神通力。
答自在。
第九别答國土。
第十答本願及智慧問。
第二念念出生智下二門答本願問。
此門明乘願現其八相。
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