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七

關燈
門明願不失時。

    今初。

    然願以後得智為體。

    從其願智生八相等非生智也。

    别中一乘願下生。

    二受生種族。

    三學解脫道。

    四明其出現。

    五音聲。

    六化生嚴國。

    七現佛身。

    八自在。

    相嚴福嚴嚴如來藏故。

    九是無礙。

    十即智慧。

    正遍知故。

    二不失時者。

    行止在緣根熟化現。

    未熟便舍。

    非願不周。

    若機熟失時便違本願。

    别中一出現。

    二成本願有緣。

    三知種性與記。

    四自在。

    五現身。

    六智住于舍。

    七六根無礙。

    八淨國攝信。

    九強音調惡。

    十即不思議解脫。

    第三不思議境界下二門。

    答種性問。

    此門雙明報應種性。

    皆真正故。

    後門唯明法身種性。

    今初。

    體相超言念故雲不思議。

    下位不及故雲無比。

    别中一身。

    二音。

    三乘願放光。

    如其本願所得光故。

    四出現。

    五國土。

    六智慧。

    七自在。

    八威德種族。

    九無雜之礙。

    十解脫體同。

    上之五段皆略指陳。

    兼答十問。

    已下恐繁不顯。

    說者随宜。

    二出生智者明法身。

    為種性也。

    從無性中出其智慧。

    非答智慧故。

    别中十各二句。

    皆上句知性。

    即無性之性為能生。

    後句出生智用。

    第四普入下二門。

    答出現問。

    此門明遍現。

    常現非有出沒方為真現故。

    别中雲普現三世諸佛。

    況自身耶。

    又一現即一切現。

    以三世佛無二體故。

    如文殊般若中辨。

    别中雲三種自在者。

    即三業化也。

    二十種廣大法者。

    明出現之相。

    謂大用無涯故雲廣大。

    凡小莫測故難信受。

    文顯可知。

    第五離過清淨下五門答身問。

    即分為五。

    一此門總顯無過。

    如來三業随智慧行故。

    三業等事不出于身故。

    别中十句。

    多同出現品身之十相思之。

    二究竟清淨明過不生。

    揀異因淨故雲究竟。

    惑障諸垢永不起故。

    别中前五功德身淨。

    次二色身。

    次一法身。

    次一智身。

    後一意生等身淨也。

    三十種作佛事。

    即明身之業用。

    别中亦多同出現品身相。

    四無盡智海法者。

    即如來六根三業。

    皆智慧深廣相應故。

    亦别廣智身可知。

    五十種常法者。

    明身中意業恒常。

    用無斷故。

    第六演說無量下二門。

    答音聲問。

    此門明以音聲辯說。

    兼答普光辯問。

    後門十種作佛事。

    明種種說法。

    謂六塵四大舉動施為。

    皆能顯法。

    成益無非佛事。

    非獨音聲如淨名說。

    别中初身。

    二音。

    三四皆智受。

    為成彼檀故。

    不受令彼仿佛行少欲故。

    又以無所受受諸受故。

    餘可知。

    第七最勝法下三門。

    答智慧問。

    初此一門總明權實因果之智。

    兼答普光最勝之問。

    智慧最勝故。

    結雲住十力地。

    兼答佛地之問。

    别中四。

    即三念處行。

    餘可思之。

    二無障礙住。

    明智慧離障。

    以智慧所作無礙故。

    一切無礙。

    三十種無上莊嚴即智慧成益。

    由内具智嚴故。

    外具諸嚴。

    标中超下位故最勝。

    上無加故雲無上。

    别中十義結名自顯。

    一相好身。

    二圓滿音。

    三以功德嚴意。

    四放光。

    五微笑授記。

    其緣甚衆。

    離世間品亦明。

    六法身中真如出纏。

    故雲清淨無礙。

    即法性法身本智返照故。

    于一切法究竟通達。

    即智慧法身智契法界。

    俱無邊際。

    雖在已下應化法身。

    了世已下功德法身。

    嚴理智故。

    了世實性成上不雜生下出世。

    行出世法則功德備矣。

    言語道斷即虛空法身。

    亦實相法身。

    體絕百非。

    言亡四句。

    唯證相應故。

    超蘊界處顯是無為。

    翻有漏蘊成五分法身。

    若翻界處則外六塵。

    亦國土身則十身圓融。

    成真法身矣。

    七即常光。

    八金等妙色。

    九中具真應種。

    三世佛種即真如無性故。

    應種可知。

    十中起必智俱故無渴愛。

    動與道合故。

    身行永息心善解脫。

    成上無愛。

    見者無厭成上行息。

    此皆功德。

    亦無愛見成下大悲。

    既為第一田故。

    受施之中更無過上。

    第八十自在法下八門。

    答自在問。

    即為八段。

    初一總明自在。

    兼攝加持。

    初總可知。

    别中全同八地之中十種自在。

    但深廣不次耳。

    一法自在。

    論經雲無中邊。

    法門示現故。

    二心自在。

    無量阿僧祇劫三昧入智故。

    由在三昧觀機故化不失時。

    三勝解自在。

    大小淨穢随解轉變故。

    四财自在。

    一切世界無量莊嚴。

    嚴飾住持故。

    五命自在。

    不可說劫命住持故。

    六如意自在。

    一切國土中如意變化故。

    七智自在。

    如來力無畏不共法相好莊嚴三菩提示現故。

    文中生界無邊機熟相續故。

    念念應成。

    而真成在昔故。

    佛于三世。

    非是新覺。

    亦非不覺住在學地。

    又顯雖念念覺離覺相故。

    非三世覺。

    亦離不覺故不住學地。

    又雲而悉通達無量智等。

    即十力等。

    八業自在。

    六根互用廣大佛事。

    是佛業故。

    然非改轉。

    一根不變本來具故。

    九生自在。

    一切世界生示現故。

    十願自在。

    随心所欲佛國土時示成三菩提故。

    上來唯三與八取意而釋。

    餘并論經之文。

    其第十自在文有四節。

    一一念現多佛。

    于一類界成佛。

    二如于衆妙下類顯餘界。

    三如于一念下類顯餘念。

    四一念一切現下總結深廣。

    一切現者。

    一念便現法界諸形諸時諸神力故。

    一念無量住者常無現故。

    而不動如來少許方便。

    故雲自在。

    第二不思議圓滿佛法者。

    明圓滿自在。

    謂前十自在八地容有故。

    顯如來十種圓滿。

    又無一法不自在故。

    方雲圓滿。

    别中二即證成菩提。

    十方等雲一切佛法。

    九即具有法輪教法。

    三通福智故曰善根。

    四唯是福但雲功德。

    餘可思準。

    第三善巧方便。

    即于法自在。

    皆權實等無礙故。

    别中一知實離言絕動搖之戲論而起權。

    開示善根故為自在。

    二證實無能所見而不礙于法。

    真實知見無縛無解。

    而至大自在。

    三無相知相無性入性。

    亦能示現依正調生。

    四證冥三際之理。

    而演三際益生。

    五三業湛然而包含示現。

    六知非一異而見一切法。

    七知時融入故。

    不住不舍而不壞年劫。

    演法無休。

    八恒住法界。

    則寂無所住。

    而成就無量無畏。

    十辯演法。

    十辯者。

    一多故。

    二非心測故。

    三随說一事窮劫不盡故。

    四任放辯才無有間故。

    五觸類成辯故。

    六下位所無故。

    七無能難屈故。

    八皆契事理故。

    九無一句義不能顯故。

    十無有一法不能演故。

    初中後善下明說之德。

    具七善故。

    或開為十。

    瑜伽八十五雲。

    一初善。

    聽聞時生歡喜故。

    二中善。

    修行時無有艱苦。

    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

    三後善。

    謂究竟離垢等故。

    今文雲皆悉究竟。

    諸經論中更有多釋。

    恐厭繁文。

    餘七經文略無。

    九離說而說故無想着。

    十了寂起用。

    于中先知本寂。

    後而能下不廢起用。

    前中亦二。

    先正顯。

    後然亦下釋成。

    謂色等性無。

    非遣之使無故不壞諸法。

    即空無業等。

    後起用可知(已下入第四十七經)第四十種廣大佛事。

    明神通自在。

    即答前二會神通問。

    先總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