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謂八相等中皆有大用。
微細相容故。
以此攝物故名佛事。
于中先标名。
無量下顯勝。
列中先征。
後釋。
釋中一明上生佛事。
于中四。
一别明能攝。
二攝取下所攝廣多。
三大慈下能攝殊勝。
四或令下所攝成益。
二降神處胎。
佛事中先明智德内圓。
後受最後下明神通外用。
于中先一處一時作佛事。
後佛子如來爾時下。
總攝時處作佛事。
此中多處準下瞿波。
乃至十重。
此略舉五。
皆後後廣前前。
一一切方者。
即娑婆與能繞十三刹塵數十方無間住故。
二彼上諸刹複有眷屬刹等。
圍繞交絡成網故。
三繞中間海十右旋海故。
四盡華藏刹海諸刹種故。
五一切世界者。
盡法界故。
三現生處宮佛事分二。
初無生現生是誕生相。
後一切佛于諸色下。
無染處染是處王宮相。
于中四。
一三學自圓。
無染是定故。
二觀諸下四心愍物。
三具佛下具德攝益。
四雖處下攝益廣深。
四出家佛事中二。
先明出家意。
後當出家時下明出家相。
三業二利故。
五成道佛事中三。
初明真覺舊圓。
次菩提樹下應身今滿。
後其菩提下演法益生。
此頓演華嚴。
六轉法輪佛事中義通權實。
先列。
後結。
列中一唯菩薩乘通四不退。
二通五乘。
世鹹了故。
三開權顯實。
令悟知見決定有故。
四通三藏。
三藏除癡及三障故。
五唯頓法。
事理雙絕故。
六中道法。
不着二邊故。
七世谛法。
淨所知故。
八唯佛法。
智遍知故。
九唯圓法。
無異味故。
後一切諸佛下總結。
即無量乘。
唯第十輪。
随機演故。
十皆圓融為不思議。
七威儀佛事。
于中四。
一别舉入城益物。
二一切諸佛色身下。
通顯威儀益物。
三一切諸佛昔于下。
言談示現益物。
其昔字晉本所無。
即是現益。
若言昔者乃是舉因顯果。
必是普字。
四一切諸佛以如是下。
總結深廣。
八起行佛事中四。
一身心安住行。
蘭若唯山林寂靜通城邑。
空閑在無物。
二或以天身下。
起應上求行。
三或時說法下。
說默下化行。
四或住一日下。
時分進修行。
九起用佛事中二。
初顯起用所依。
以是能生功德藏故。
二或現涅槃下正明起用。
十涅槃佛事。
别顯用中之一。
于中三。
初明涅槃悲戀益。
次複為化度下。
舍利流布益。
後佛子下總結益滿。
若配十問。
一本願。
二即種性及國土。
三是無礙。
四十皆解脫。
五出現。
六音聲。
七身。
八智慧。
九自在。
三結可知。
第五無二行。
自在法者明無畏自在。
兼答普光無畏之問。
于事明審決定無疑故雲無二。
不畏他難名為自在。
别中初四可知。
次三通二義。
一以理融相。
二事事即入。
次二唯理。
後一有三義。
一同性修故。
二互回向故。
三互主伴故。
第六明住。
一切法者。
明三昧自在。
兼答普光三昧問。
如來所住無非三昧故。
遍住一切。
文顯可知。
第七知一切法盡無有餘者。
明十力自在。
兼答普光十力之問。
十力智慧照境無遺故。
亦顯可知。
第八廣大力者。
明神力自在。
亦答普光十力之問。
文中亦三。
初标。
次何者下征釋。
三結。
今初。
十力是别名。
大那羅延等是總稱故。
下列中但依總名。
是則标中十力。
一一遍下别中。
十門一一具前标中十力。
則成百門。
古德将标中十力。
次第配下十勇健法。
謂初為廣大力等。
則令别中一門不攝前十。
不成百門。
亦令餘門無廣大義。
初門無最上等。
設欲從勝配者。
應逆次配之。
十中。
一廣大者。
周法界故。
二最上者。
無加過故。
三無分量故。
四可敬畏故。
五唯佛得故。
六作無屈故。
七當體堅故。
八緣不壞故。
九超言念故。
十不可搖故。
次征釋中。
第一身命不可壞力。
今逆次配此。
即不可動力。
乃至一毛不搖動故。
文中二。
先正明不可動壞。
謂情非情境俱不能壞。
後若有衆生下舉況顯勝。
如令耆婆入火取子入獄問罪等。
第二毛孔容持力。
即是不可思。
而諸衆生不覺知故。
第三毛持大山力。
即當不壞。
以雖持多大山身心無勞損。
故。
文中速行廣步。
多劫行刹為一山之量。
此山已無邊矣。
況有多山。
在于一毛。
況複多毛。
窮劫持住實難思之境矣。
第四定用自在力。
即是堅固定力安住故。
第五常遍演法力。
此即不退言音無變無斷盡故。
文中二。
初明一身轉。
後如一佛下明多身轉。
前中三。
初顯所說多。
次如是演說下明所說常。
後所謂下示所說體。
後多身可知。
是則常恒之說。
前後無涯。
生盲之徒對而莫睹随所感見說有始終。
第六德相降魔力。
即當難獲。
然十皆難獲。
世多魔惑偏立難獲之名。
第七圓音遍徹力。
即是威德聞。
皆調伏故。
第八心無障礙力。
即無量力。
離量非量故。
初無塵惑障礙。
後于不可說下起用無障礙。
心善解脫者。
由三種相。
一于諸行遍了知故。
二于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
三煩惱斷已。
于一切處離愛住故。
第九法身微密力。
即是最上此總收前八後一。
更無加故。
文列二十五身。
或即應之真。
即真之應。
即性之相。
即理之智。
十身圓融同一法界之身。
不可配于報化。
故雲最上微密。
第十具足行智力。
即是廣大力。
因行如海果智普周。
五無邊界大用無涯故。
文中四。
一萬行圓淨。
二住佛所住下智用圓周。
三雖已證下動寂自在。
四佛子一切諸佛下。
用無涯畔。
上之十力不出三業。
可以思準。
第三佛子此一切下。
總結可知。
第九決定法下三門答無礙問。
一明所作決定無能為礙。
此約一類世界。
故雲決定于異類界。
未必定然。
又約佛。
定能為故雲決定耳。
二速疾法者。
明令他無礙。
如如意寶見速獲益。
而薄福不睹。
十句五對。
一離惡趣圓勝德。
二成善因感樂果。
三除疑惑滿大心。
四始入位終清淨。
五淨二礙具四辯。
三應憶念清淨者。
舉佛無二礙勸物念持。
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門答解脫問。
初門明智障解脫。
智安事理故名為住。
由離障故一切能知。
二無量不思議三昧者。
明定障解脫。
由離障故。
用廣為無量。
體深不可思議故。
十種之中各先明在定。
後一念遍用。
三無礙解脫者。
明業用解脫智。
論雲。
菩薩有不思議解脫。
諸佛有無礙解脫。
所作無障。
脫拘礙故。
故各于一塵頓為微細作用。
若别答十問者。
一答出現。
二音聲。
三本願。
願化盡故。
四國土。
五即智慧能授菩薩之記。
六佛身。
七即種性。
雲世界種入世化物之種。
應非世界海中之種。
以前有國土竟故。
八自在。
九是無礙。
利生無礙故。
十即解脫。
無不為故。
既随一門皆答十問。
則包含該攝。
是以名不思議。
然文少結束似經來未盡。
或顯佛德無盡故。
相海等猶答前問故
微細相容故。
以此攝物故名佛事。
于中先标名。
無量下顯勝。
列中先征。
後釋。
釋中一明上生佛事。
于中四。
一别明能攝。
二攝取下所攝廣多。
三大慈下能攝殊勝。
四或令下所攝成益。
二降神處胎。
佛事中先明智德内圓。
後受最後下明神通外用。
于中先一處一時作佛事。
後佛子如來爾時下。
總攝時處作佛事。
此中多處準下瞿波。
乃至十重。
此略舉五。
皆後後廣前前。
一一切方者。
即娑婆與能繞十三刹塵數十方無間住故。
二彼上諸刹複有眷屬刹等。
圍繞交絡成網故。
三繞中間海十右旋海故。
四盡華藏刹海諸刹種故。
五一切世界者。
盡法界故。
三現生處宮佛事分二。
初無生現生是誕生相。
後一切佛于諸色下。
無染處染是處王宮相。
于中四。
一三學自圓。
無染是定故。
二觀諸下四心愍物。
三具佛下具德攝益。
四雖處下攝益廣深。
四出家佛事中二。
先明出家意。
後當出家時下明出家相。
三業二利故。
五成道佛事中三。
初明真覺舊圓。
次菩提樹下應身今滿。
後其菩提下演法益生。
此頓演華嚴。
六轉法輪佛事中義通權實。
先列。
後結。
列中一唯菩薩乘通四不退。
二通五乘。
世鹹了故。
三開權顯實。
令悟知見決定有故。
四通三藏。
三藏除癡及三障故。
五唯頓法。
事理雙絕故。
六中道法。
不着二邊故。
七世谛法。
淨所知故。
八唯佛法。
智遍知故。
九唯圓法。
無異味故。
後一切諸佛下總結。
即無量乘。
唯第十輪。
随機演故。
十皆圓融為不思議。
七威儀佛事。
于中四。
一别舉入城益物。
二一切諸佛色身下。
通顯威儀益物。
三一切諸佛昔于下。
言談示現益物。
其昔字晉本所無。
即是現益。
若言昔者乃是舉因顯果。
必是普字。
四一切諸佛以如是下。
總結深廣。
八起行佛事中四。
一身心安住行。
蘭若唯山林寂靜通城邑。
空閑在無物。
二或以天身下。
起應上求行。
三或時說法下。
說默下化行。
四或住一日下。
時分進修行。
九起用佛事中二。
初顯起用所依。
以是能生功德藏故。
二或現涅槃下正明起用。
十涅槃佛事。
别顯用中之一。
于中三。
初明涅槃悲戀益。
次複為化度下。
舍利流布益。
後佛子下總結益滿。
若配十問。
一本願。
二即種性及國土。
三是無礙。
四十皆解脫。
五出現。
六音聲。
七身。
八智慧。
九自在。
三結可知。
第五無二行。
自在法者明無畏自在。
兼答普光無畏之問。
于事明審決定無疑故雲無二。
不畏他難名為自在。
别中初四可知。
次三通二義。
一以理融相。
二事事即入。
次二唯理。
後一有三義。
一同性修故。
二互回向故。
三互主伴故。
第六明住。
一切法者。
明三昧自在。
兼答普光三昧問。
如來所住無非三昧故。
遍住一切。
文顯可知。
第七知一切法盡無有餘者。
明十力自在。
兼答普光十力之問。
十力智慧照境無遺故。
亦顯可知。
第八廣大力者。
明神力自在。
亦答普光十力之問。
文中亦三。
初标。
次何者下征釋。
三結。
今初。
十力是别名。
大那羅延等是總稱故。
下列中但依總名。
是則标中十力。
一一遍下别中。
十門一一具前标中十力。
則成百門。
古德将标中十力。
次第配下十勇健法。
謂初為廣大力等。
則令别中一門不攝前十。
不成百門。
亦令餘門無廣大義。
初門無最上等。
設欲從勝配者。
應逆次配之。
十中。
一廣大者。
周法界故。
二最上者。
無加過故。
三無分量故。
四可敬畏故。
五唯佛得故。
六作無屈故。
七當體堅故。
八緣不壞故。
九超言念故。
十不可搖故。
次征釋中。
第一身命不可壞力。
今逆次配此。
即不可動力。
乃至一毛不搖動故。
文中二。
先正明不可動壞。
謂情非情境俱不能壞。
後若有衆生下舉況顯勝。
如令耆婆入火取子入獄問罪等。
第二毛孔容持力。
即是不可思。
而諸衆生不覺知故。
第三毛持大山力。
即當不壞。
以雖持多大山身心無勞損。
故。
文中速行廣步。
多劫行刹為一山之量。
此山已無邊矣。
況有多山。
在于一毛。
況複多毛。
窮劫持住實難思之境矣。
第四定用自在力。
即是堅固定力安住故。
第五常遍演法力。
此即不退言音無變無斷盡故。
文中二。
初明一身轉。
後如一佛下明多身轉。
前中三。
初顯所說多。
次如是演說下明所說常。
後所謂下示所說體。
後多身可知。
是則常恒之說。
前後無涯。
生盲之徒對而莫睹随所感見說有始終。
第六德相降魔力。
即當難獲。
然十皆難獲。
世多魔惑偏立難獲之名。
第七圓音遍徹力。
即是威德聞。
皆調伏故。
第八心無障礙力。
即無量力。
離量非量故。
初無塵惑障礙。
後于不可說下起用無障礙。
心善解脫者。
由三種相。
一于諸行遍了知故。
二于彼相應諸煩惱斷得作證故。
三煩惱斷已。
于一切處離愛住故。
第九法身微密力。
即是最上此總收前八後一。
更無加故。
文列二十五身。
或即應之真。
即真之應。
即性之相。
即理之智。
十身圓融同一法界之身。
不可配于報化。
故雲最上微密。
第十具足行智力。
即是廣大力。
因行如海果智普周。
五無邊界大用無涯故。
文中四。
一萬行圓淨。
二住佛所住下智用圓周。
三雖已證下動寂自在。
四佛子一切諸佛下。
用無涯畔。
上之十力不出三業。
可以思準。
第三佛子此一切下。
總結可知。
第九決定法下三門答無礙問。
一明所作決定無能為礙。
此約一類世界。
故雲決定于異類界。
未必定然。
又約佛。
定能為故雲決定耳。
二速疾法者。
明令他無礙。
如如意寶見速獲益。
而薄福不睹。
十句五對。
一離惡趣圓勝德。
二成善因感樂果。
三除疑惑滿大心。
四始入位終清淨。
五淨二礙具四辯。
三應憶念清淨者。
舉佛無二礙勸物念持。
第十一切智住下三門答解脫問。
初門明智障解脫。
智安事理故名為住。
由離障故一切能知。
二無量不思議三昧者。
明定障解脫。
由離障故。
用廣為無量。
體深不可思議故。
十種之中各先明在定。
後一念遍用。
三無礙解脫者。
明業用解脫智。
論雲。
菩薩有不思議解脫。
諸佛有無礙解脫。
所作無障。
脫拘礙故。
故各于一塵頓為微細作用。
若别答十問者。
一答出現。
二音聲。
三本願。
願化盡故。
四國土。
五即智慧能授菩薩之記。
六佛身。
七即種性。
雲世界種入世化物之種。
應非世界海中之種。
以前有國土竟故。
八自在。
九是無礙。
利生無礙故。
十即解脫。
無不為故。
既随一門皆答十問。
則包含該攝。
是以名不思議。
然文少結束似經來未盡。
或顯佛德無盡故。
相海等猶答前問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