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今初。
不出惑業苦三。
前四是苦。
即五蘊相。
一識由想起。
二行因識生。
分别是識故。
三受因想起。
想取愛憎相故。
四色亦行生無記報。
色如沫不實。
名言熏習即是行故。
五即是惑。
惑由想行。
念即行故。
業通二處。
初句意業此句分别。
皆是業故。
此中意等。
從緣無性如化不實。
本無今有。
如化相現故。
仁王經雲。
法本自無因緣生諸。
淨化二義仿此可悉。
後複有下明後五淨中。
一方便調生。
依真智故。
二湛然真智。
由理成故。
故上文雲智入三世了法平等。
三願由行滿。
四慈悲。
複依方便立故。
五具無畏辯。
能轉法故。
二菩薩如是下。
别顯能知。
于中初二句結前生後。
世間結前染。
出世結前淨。
亦結餘所不盡。
謂乃至一法過于涅槃。
亦如化故。
或說涅槃不如化者。
大品雲。
為新發意菩薩恐其驚怖。
分别生滅。
方如化故。
餘如幻說了知之言即是生後。
次現證下。
正顯能知。
上言了知。
知有六義。
一若事若理非比度故。
二傍無遺故。
三契中道故。
四稱俗境故。
五真俗無礙故。
六歸一實谛故。
後非虛妄下結上六知處真道而不傾。
行非道而不壞。
第二譬如下喻。
中應開四義。
一能化者以喻因緣。
二化現事喻所起果。
三現用而無實。
四愚小謂真故。
十喻傳雲。
猶如化事雖空無實。
能令衆生憂苦嗔恚喜樂癡惑。
諸法亦爾。
雲何無實。
如彼化人無生老死。
苦樂異餘人故。
文中有四十句。
初句标。
次三十七句。
一向雙非。
以顯無實。
後非有非無有義通二種。
一亦是雙非。
謂無有亦無故。
二雙融性相。
化不實故非有。
現化事故非無有。
對成四句。
及一異等。
準前思之。
第三菩薩如是下合。
中二。
先化行。
後佛子下化益。
前中四。
一起化用。
以同化相有故。
然但雲菩薩如是者。
以上諸非一一通法故。
指上如是為善巧方便。
二不着下明化智。
以了化不實故。
三以本願下雙非顯中。
四了法下結示化旨。
化益及結文。
顯可知。
第四果中先得利他業用之果。
後佛子下得依自利立勝名果。
第十如空忍中亦四。
謂标。
釋。
結。
果。
标雲如空。
如空所喻通一切法。
佛地喻清淨法界。
以離差别相故。
及中邊等論喻圓成實。
但是此中一義。
然其喻相小異諸喻。
諸喻開義多分有三。
雖正取所成幻等以喻于法。
而亦取緣等以顯無性。
此中喻相不開别法。
直指于空。
具含多義。
以喻于法。
又此諸喻。
若約能喻前五多取似有以破實有。
化喻以不有之有破于似有。
此喻以性相俱絕破于一切。
又前六遣有會空多。
依空立有少。
此一遣有入空少。
依空立有多。
又上所喻則通一切。
此中能喻則具多義。
所喻各随别義。
喻一類法。
然龍樹十喻。
以四複次釋如空義。
一近無遠有。
謂如虛空非可見法。
以遠視故。
眼光回轉則見缥色。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空無所有。
以凡夫人遠無漏慧棄舍實相。
則見彼我男女等物。
而實此物竟無所有。
二約性淨不染。
三約無初中後。
四約體實無物。
及佛地論有十複次。
上八地中空有十義。
皆是略明。
然别義有此不同。
若約同義諸喻無别故。
睿公雲。
十喻以喻空。
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會意。
意盡無會處。
若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
若能映斯照萬象無來去。
餘無礙義如前後說。
第二釋中二。
先忍解之相。
後忍行成益。
今初。
先别明。
以空九義喻九種法。
随義雖别。
然其總意。
亦以緣成無性故空。
然九句各初标法同喻後出所以。
一标事法界。
如空下出所以者以無相故。
謂從緣無性其相自虛。
即事是理法界故。
此句為總。
二世界共業所起故。
三軌儀教法一味法界所流故。
及餘六句并準初句。
後菩薩如是下總結。
第二佛子下忍行成益中三。
初總明得如空三業業具。
二譬如下别顯德齊虛空。
于中初二句。
一向喻實。
無依為依已下皆顯性相無礙。
從緣有故。
無性空故。
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句。
一緣生故空。
緣生故有。
二無性故空。
無性故有。
三緣生故有。
無性故空。
四即反此。
餘一異等。
并例此知。
無法出空故皆現其前。
空不可見故不現法前。
餘并文顯。
三何以下征釋得益之由。
所以得者。
釋意雲。
空觀成故。
于中二。
先智證齊空故。
一體者真如平等故。
一味者解脫不殊故。
一種分量者。
大小皆稱性故。
後嚴淨下。
德用滿空故結名可知。
果中得二十種身。
前十與十行及離世間。
大分相似。
然通相多從德用立名。
可以意得。
大文第四佛子至是名下。
總結十忍。
第二祇夜一百七頌。
大分為二。
百偈頌前。
七偈結歎。
前中但頌廣釋。
即為十段。
段各十偈。
初有十頌。
頌音聲忍。
于中先二偈頌所聞佛說。
餘頌能聞入法。
于中一偈頌不驚怖畏。
一偈深信。
一偈悟解。
二偈愛樂。
一偈修習安住。
後二偈頌趣向專心憶念。
二有十偈頌順忍。
于中初一偈三句頌思惟。
次二偈一句。
頌随順了知令心清淨。
次一卻頌觀察平等無違。
餘頌正住修習。
三有十偈頌無生忍。
初三頌标。
以前三忍皆是法說故。
偈初各加其喻。
次四頌釋。
後三結歎。
第四頌如幻忍。
初六頌略說。
于中前四頌指法同喻。
及顯緣相。
後二頌成就忍行。
後四頌廣。
于中初二頌喻。
次一頌合。
後一頌忍行成。
第五如是下頌如焰忍。
初一攝前生後以明觀意。
次三頌指法同喻。
次一頌喻。
後三頌合。
第六菩薩了下頌如夢忍中。
正頌前合兼頌标喻。
十頌頌前九句。
一頌無變異。
二一頌頌自性。
上二兼頌标法。
三頌執着翻則解脫。
兼頌前喻。
四頌性離。
五超頌所現。
六卻頌本性。
七八二頌頌無差别。
九頌想分别。
十頌覺時思之可了。
第七修行下頌如響忍。
初一偈頌忍行所因。
文雲。
修行如是行。
似結前喻。
既言知諸法性。
義同忍行。
次二偈頌聞一切聲如響。
次二頌知如來聲如響。
餘頌忍成之益。
其喻遍諸偈中。
第八為欲下頌如影忍。
頌法說十對。
喻合含在其中。
初二偈頌非世生沒。
謂了寂故不生。
饒益故不沒。
次偈頌非在内外。
不住故不内。
不離故不外。
次偈頌非行不行。
了無染故非行。
化世故非不行。
次偈頌非同非異。
知自性故非同。
了無二故非異。
次偈頌非往不往。
第二句不往。
餘三句非不往。
次六句頌非住非不住。
于中初二句兼别頌喻。
故雲非内外。
次亦不在内外二句。
頌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次入此一偈。
頌非修菩薩行非舍于大願。
次一偈頌雖常行一切佛法。
而能辦一切世間事。
其實不實及不住世流法流。
義通結上。
故略不頌。
第九觀察下頌如化忍。
初三偈頌總知一切世間如化。
次一頌染法化。
次二頌淨法化。
言度脫亦如化者為釋疑故。
謂觀察衆生如化。
何用化之。
故此答雲。
化若有實可招來難。
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餘頌法合。
第十頌如空忍。
初一偈頌忍解之相。
餘頌忍行成益。
于中初五偈頌别。
顯德齊虛空。
次三偈頌征釋得忍之由。
後一偈。
卻頌上總明得如空三業。
末後七偈結歎中二。
前三二利行圓。
言超過一切正顯十頂之義。
後四顯深難測上智所知
不出惑業苦三。
前四是苦。
即五蘊相。
一識由想起。
二行因識生。
分别是識故。
三受因想起。
想取愛憎相故。
四色亦行生無記報。
色如沫不實。
名言熏習即是行故。
五即是惑。
惑由想行。
念即行故。
業通二處。
初句意業此句分别。
皆是業故。
此中意等。
從緣無性如化不實。
本無今有。
如化相現故。
仁王經雲。
法本自無因緣生諸。
淨化二義仿此可悉。
後複有下明後五淨中。
一方便調生。
依真智故。
二湛然真智。
由理成故。
故上文雲智入三世了法平等。
三願由行滿。
四慈悲。
複依方便立故。
五具無畏辯。
能轉法故。
二菩薩如是下。
别顯能知。
于中初二句結前生後。
世間結前染。
出世結前淨。
亦結餘所不盡。
謂乃至一法過于涅槃。
亦如化故。
或說涅槃不如化者。
大品雲。
為新發意菩薩恐其驚怖。
分别生滅。
方如化故。
餘如幻說了知之言即是生後。
次現證下。
正顯能知。
上言了知。
知有六義。
一若事若理非比度故。
二傍無遺故。
三契中道故。
四稱俗境故。
五真俗無礙故。
六歸一實谛故。
後非虛妄下結上六知處真道而不傾。
行非道而不壞。
第二譬如下喻。
中應開四義。
一能化者以喻因緣。
二化現事喻所起果。
三現用而無實。
四愚小謂真故。
十喻傳雲。
猶如化事雖空無實。
能令衆生憂苦嗔恚喜樂癡惑。
諸法亦爾。
雲何無實。
如彼化人無生老死。
苦樂異餘人故。
文中有四十句。
初句标。
次三十七句。
一向雙非。
以顯無實。
後非有非無有義通二種。
一亦是雙非。
謂無有亦無故。
二雙融性相。
化不實故非有。
現化事故非無有。
對成四句。
及一異等。
準前思之。
第三菩薩如是下合。
中二。
先化行。
後佛子下化益。
前中四。
一起化用。
以同化相有故。
然但雲菩薩如是者。
以上諸非一一通法故。
指上如是為善巧方便。
二不着下明化智。
以了化不實故。
三以本願下雙非顯中。
四了法下結示化旨。
化益及結文。
顯可知。
第四果中先得利他業用之果。
後佛子下得依自利立勝名果。
第十如空忍中亦四。
謂标。
釋。
結。
果。
标雲如空。
如空所喻通一切法。
佛地喻清淨法界。
以離差别相故。
及中邊等論喻圓成實。
但是此中一義。
然其喻相小異諸喻。
諸喻開義多分有三。
雖正取所成幻等以喻于法。
而亦取緣等以顯無性。
此中喻相不開别法。
直指于空。
具含多義。
以喻于法。
又此諸喻。
若約能喻前五多取似有以破實有。
化喻以不有之有破于似有。
此喻以性相俱絕破于一切。
又前六遣有會空多。
依空立有少。
此一遣有入空少。
依空立有多。
又上所喻則通一切。
此中能喻則具多義。
所喻各随别義。
喻一類法。
然龍樹十喻。
以四複次釋如空義。
一近無遠有。
謂如虛空非可見法。
以遠視故。
眼光回轉則見缥色。
一切諸法亦複如是。
空無所有。
以凡夫人遠無漏慧棄舍實相。
則見彼我男女等物。
而實此物竟無所有。
二約性淨不染。
三約無初中後。
四約體實無物。
及佛地論有十複次。
上八地中空有十義。
皆是略明。
然别義有此不同。
若約同義諸喻無别故。
睿公雲。
十喻以喻空。
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會意。
意盡無會處。
若得出長羅住此無所住。
若能映斯照萬象無來去。
餘無礙義如前後說。
第二釋中二。
先忍解之相。
後忍行成益。
今初。
先别明。
以空九義喻九種法。
随義雖别。
然其總意。
亦以緣成無性故空。
然九句各初标法同喻後出所以。
一标事法界。
如空下出所以者以無相故。
謂從緣無性其相自虛。
即事是理法界故。
此句為總。
二世界共業所起故。
三軌儀教法一味法界所流故。
及餘六句并準初句。
後菩薩如是下總結。
第二佛子下忍行成益中三。
初總明得如空三業業具。
二譬如下别顯德齊虛空。
于中初二句。
一向喻實。
無依為依已下皆顯性相無礙。
從緣有故。
無性空故。
又此二相即故便成四句。
一緣生故空。
緣生故有。
二無性故空。
無性故有。
三緣生故有。
無性故空。
四即反此。
餘一異等。
并例此知。
無法出空故皆現其前。
空不可見故不現法前。
餘并文顯。
三何以下征釋得益之由。
所以得者。
釋意雲。
空觀成故。
于中二。
先智證齊空故。
一體者真如平等故。
一味者解脫不殊故。
一種分量者。
大小皆稱性故。
後嚴淨下。
德用滿空故結名可知。
果中得二十種身。
前十與十行及離世間。
大分相似。
然通相多從德用立名。
可以意得。
大文第四佛子至是名下。
總結十忍。
第二祇夜一百七頌。
大分為二。
百偈頌前。
七偈結歎。
前中但頌廣釋。
即為十段。
段各十偈。
初有十頌。
頌音聲忍。
于中先二偈頌所聞佛說。
餘頌能聞入法。
于中一偈頌不驚怖畏。
一偈深信。
一偈悟解。
二偈愛樂。
一偈修習安住。
後二偈頌趣向專心憶念。
二有十偈頌順忍。
于中初一偈三句頌思惟。
次二偈一句。
頌随順了知令心清淨。
次一卻頌觀察平等無違。
餘頌正住修習。
三有十偈頌無生忍。
初三頌标。
以前三忍皆是法說故。
偈初各加其喻。
次四頌釋。
後三結歎。
第四頌如幻忍。
初六頌略說。
于中前四頌指法同喻。
及顯緣相。
後二頌成就忍行。
後四頌廣。
于中初二頌喻。
次一頌合。
後一頌忍行成。
第五如是下頌如焰忍。
初一攝前生後以明觀意。
次三頌指法同喻。
次一頌喻。
後三頌合。
第六菩薩了下頌如夢忍中。
正頌前合兼頌标喻。
十頌頌前九句。
一頌無變異。
二一頌頌自性。
上二兼頌标法。
三頌執着翻則解脫。
兼頌前喻。
四頌性離。
五超頌所現。
六卻頌本性。
七八二頌頌無差别。
九頌想分别。
十頌覺時思之可了。
第七修行下頌如響忍。
初一偈頌忍行所因。
文雲。
修行如是行。
似結前喻。
既言知諸法性。
義同忍行。
次二偈頌聞一切聲如響。
次二頌知如來聲如響。
餘頌忍成之益。
其喻遍諸偈中。
第八為欲下頌如影忍。
頌法說十對。
喻合含在其中。
初二偈頌非世生沒。
謂了寂故不生。
饒益故不沒。
次偈頌非在内外。
不住故不内。
不離故不外。
次偈頌非行不行。
了無染故非行。
化世故非不行。
次偈頌非同非異。
知自性故非同。
了無二故非異。
次偈頌非往不往。
第二句不往。
餘三句非不往。
次六句頌非住非不住。
于中初二句兼别頌喻。
故雲非内外。
次亦不在内外二句。
頌非是世間非出世間。
次入此一偈。
頌非修菩薩行非舍于大願。
次一偈頌雖常行一切佛法。
而能辦一切世間事。
其實不實及不住世流法流。
義通結上。
故略不頌。
第九觀察下頌如化忍。
初三偈頌總知一切世間如化。
次一頌染法化。
次二頌淨法化。
言度脫亦如化者為釋疑故。
謂觀察衆生如化。
何用化之。
故此答雲。
化若有實可招來難。
度既如化化之何妨。
餘頌法合。
第十頌如空忍。
初一偈頌忍解之相。
餘頌忍行成益。
于中初五偈頌别。
顯德齊虛空。
次三偈頌征釋得忍之由。
後一偈。
卻頌上總明得如空三業。
末後七偈結歎中二。
前三二利行圓。
言超過一切正顯十頂之義。
後四顯深難測上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