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九上四非一與四非異。
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
十然亦不異以理遍通故。
法無二故。
若以不異門取。
諸門極相和會。
若以非一門取。
諸門極相違害。
極違而極順者是無障礙法也。
巾象相對既爾。
術等相對交絡諸句準之。
上下諸文非一異義。
皆準此釋。
餘文可知。
第五如焰忍釋中有三。
一指法同喻。
所喻如前。
二譬如下别顯喻相。
三總以法合。
二中若别開義門亦具五義。
一空地。
二陽氣。
三氣。
與空地合而有焰。
四焰似水即無水。
五令渴鹿謂有。
初喻如來藏。
二喻無明習氣。
三喻習氣熏動心海起于緣生似法。
四喻依他無生。
五喻凡小執實。
若十喻論法喻各有多義。
如彼廣說。
其有無等義如幻應知。
經文有二。
初喻體空。
後但随下喻其相有三。
菩薩下法合中。
初明了法。
後現證下明成忍行。
第六如夢忍釋中亦三。
一标法同喻。
二譬如下正舉喻相。
然開此夢義亦有五法。
一所依。
謂悟心以喻本識。
二所因。
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
三所現。
謂夢相差别。
以喻緣所起法。
四此夢事非有而有。
但心變故。
非見前法。
五令夢者取以為實。
文中初明俱非喻法非有。
後雲而示現有。
喻法而有。
雙辨為俱句。
互奪為雙非。
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
謂一以是夢故。
有夢事現。
于夢者為有。
二既言是夢其性必虛。
于無實處而見實故。
然語有則全攝無而為有。
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
以非二相故。
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
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
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
二門峙立不相是故。
非是半有半無。
四既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俱融二相盡故。
然此俱非不違雙是。
以若不奪無令盡。
無以為無。
若不奪有令盡無以為有。
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
方為如夢自在法門。
是故經雲。
世間恒如夢。
智不得有無。
此之謂也。
第三菩薩下。
合喻中十句。
初句為總。
次無有下别。
别中初句近上總句。
略無如夢二字。
于九句中前八辨夢。
後一明覺。
就前八中攝為四對。
初二明常無常門。
體虛無變即是常義。
自性無恒是無常義。
次二辨真妄門。
妄由着生真由性離。
次二性相門。
性本一如相現多種。
後二明一異門。
但是一心一而無别。
随相分别。
異異不同。
又唯是一夢相現多種。
上之四門各雙存互奪。
以為四句思之可見。
後一句明覺。
即止觀門。
謂要在覺時方知是夢。
正夢之時不知是夢。
純昏心故。
設知是夢亦未覺故。
覺時了夢知實無夢。
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
若離于夢夢覺斯絕。
觀了上之多門。
止不取于夢妄。
如此方為了夢法門。
第七如響忍釋中分三。
一忍行所因。
二知一切下成忍之相。
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
今初。
由聞起觀。
能成忍故。
二中先法。
後喻。
法中有二。
一指法同喻略顯其相。
通知一切音聲如響。
無去無來明其體空。
如是示現彰其相有。
二佛子下了知佛聲如響。
非獨但喻世間聲故于中先明即有之無。
離機無聲故非内。
離佛無聲故非外。
二法相依故非内外。
若言内外和合有者。
便有二聲。
内外相依即顯無性。
後雖了此聲下。
明即無之有故。
牒非三而能巧現。
第二譬如下喻顯。
于中四。
一喻。
二合。
三轉喻。
四重合。
今初。
直舉從緣所起。
明響無性。
無性之相已見法中。
然有五法。
一空谷二有聲。
此二是緣。
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
此明所起。
四有而非真。
此彰無性。
五愚小謂有。
亦有有無等義。
如上準之。
然此一喻通喻三法。
一喻上一切聲則谷喻喉[壺*桑]。
聲喻風氣。
二喻上如來聲。
則谷喻如來。
聲喻緣感。
三喻一切法。
今經略無。
晉本具有。
大品十喻亦響喻一切。
則谷喻如來藏。
聲喻無明習氣。
二而與下合。
但合佛聲以從近故。
然初至令諸衆生随類各解。
言含法喻。
謂約法則如來之聲。
不違法性而能随類。
合上能巧示現。
約喻則不違本聲事法之性。
随其呼人類别各解。
三如帝釋下轉以喻顯。
此有二意。
一則喻上佛聲一音随類。
二則喻下菩薩無心普演。
四菩薩下重合。
第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
于中二。
一随機遍說。
二雖知聲下明權實雙行。
以同于響性相無礙故。
是則由聞如響之教。
了如響之聲。
發如響之音演如響之法也。
第八如影忍文分四别。
一标。
二釋。
三結。
四果。
釋中有三。
謂法。
喻。
合。
今初。
法中有十一對分三。
初七對雙遮顯性。
以成止行。
如影無實故。
二非修下二對雙照性相以成觀行。
如影雖虛而現故。
性則非修。
相乃不舍。
真即俗故非實。
俗即真故非不實。
三雖常下二對。
遮照無礙成雙運自在行。
初對雙照真俗。
即權實雙行。
後對雙遮真俗即權實雙寂。
遮照一時為雙運。
互奪無礙為自在。
以此結上二段。
同斯無礙為忍相之深玄。
二譬如下喻中文具五法。
一日等為所依本質。
二于油下明能現之處。
上二是緣。
三而現其影下明緣之所起。
四影與油下明有之非有。
五然諸下愚小謂有。
今初。
若約影喻别喻菩薩現身。
則日等喻悲智願等。
若約影喻通喻一切法。
則日等喻因。
其河泉二種。
雖通能現且為所現。
長河飛泉入鏡中故。
二能現中亦有通别。
别喻機感及應現處。
通喻于緣。
謂無明等。
然此文具攝論三喻。
一以油水對上日月。
為水月喻。
喻于定地所引境界。
以水有潤滑澄清性故。
鏡等影像阙此潤等。
喻非定地。
二以于身。
對上日月為光影喻。
身映日等而有影故。
弄影多端故喻于諸識。
三以寶鏡等對上男子等。
為影像喻。
喻非定地果報。
以鏡中影像離于本質别現鏡等之中故。
喻于果與因處别。
前映質之影。
雖因日等影乃随身。
不于日内而現故。
喻諸識雖托境生異。
自在我非在于境。
三明所起中。
亦有通别二果可知。
四明有非有中攝多義門。
于中一異合離通顯影義。
各有四句。
如幻喻辨。
然一異約此影彼影。
合離約影對水等。
次于川流下。
别顯影義不通二影。
如月映淮流。
流水不将月去。
光臨潭上萬仞不見光沈。
喻菩薩同世遷流不漂生死。
證真寂滅不沈涅槃。
後雖現下雙結有無。
喻性相交徹兼于鏡像。
五取為有中。
由以有無為有無不知即影了不可取。
故成執着。
于中先取有無為着。
後遠物下舉影正義。
顯上為執不知此影無遠近故。
第三菩薩下合中二。
先正合前文。
于中初舉智境合前本質。
次而于下合前油等。
後各各下合前現影。
二如種子下。
轉以喻合非有之有。
于中先喻。
後合。
有無無礙名為方便等。
第三結名可知。
第四果中三。
初得稱性之身。
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遍故。
次然此下結成無礙。
以無差是差之無差故。
雖不往而遍令物見殊。
差是無差之差故。
雖遍而不在彼此。
後此菩薩下顯此身因。
其無邊身近局果中。
亦通前法。
第九如化忍文分四别。
一标。
二釋。
三結。
四果。
标雲化者無而忽有故。
釋中有三。
謂法喻合。
法中二。
先總标。
标法同喻。
具能所知。
既知一切世間。
不局所化情類。
略标世間應具出世。
後所謂下别顯。
先顯所知。
後顯能知。
前中十句。
前五染化。
後五淨化。
而亦非一以義不雜故。
十然亦不異以理遍通故。
法無二故。
若以不異門取。
諸門極相和會。
若以非一門取。
諸門極相違害。
極違而極順者是無障礙法也。
巾象相對既爾。
術等相對交絡諸句準之。
上下諸文非一異義。
皆準此釋。
餘文可知。
第五如焰忍釋中有三。
一指法同喻。
所喻如前。
二譬如下别顯喻相。
三總以法合。
二中若别開義門亦具五義。
一空地。
二陽氣。
三氣。
與空地合而有焰。
四焰似水即無水。
五令渴鹿謂有。
初喻如來藏。
二喻無明習氣。
三喻習氣熏動心海起于緣生似法。
四喻依他無生。
五喻凡小執實。
若十喻論法喻各有多義。
如彼廣說。
其有無等義如幻應知。
經文有二。
初喻體空。
後但随下喻其相有三。
菩薩下法合中。
初明了法。
後現證下明成忍行。
第六如夢忍釋中亦三。
一标法同喻。
二譬如下正舉喻相。
然開此夢義亦有五法。
一所依。
謂悟心以喻本識。
二所因。
謂睡蓋以喻無明習氣。
三所現。
謂夢相差别。
以喻緣所起法。
四此夢事非有而有。
但心變故。
非見前法。
五令夢者取以為實。
文中初明俱非喻法非有。
後雲而示現有。
喻法而有。
雙辨為俱句。
互奪為雙非。
然此四句皆由以是夢故。
謂一以是夢故。
有夢事現。
于夢者為有。
二既言是夢其性必虛。
于無實處而見實故。
然語有則全攝無而為有。
言無則全攝有而為無。
以非二相故。
非但相有性無而已思之。
三以是夢故必具二義。
全有之無與全無之有。
二門峙立不相是故。
非是半有半無。
四既言是夢必是雙非形奪俱融二相盡故。
然此俱非不違雙是。
以若不奪無令盡。
無以為無。
若不奪有令盡無以為有。
是故存亡不礙俱泯自在。
方為如夢自在法門。
是故經雲。
世間恒如夢。
智不得有無。
此之謂也。
第三菩薩下。
合喻中十句。
初句為總。
次無有下别。
别中初句近上總句。
略無如夢二字。
于九句中前八辨夢。
後一明覺。
就前八中攝為四對。
初二明常無常門。
體虛無變即是常義。
自性無恒是無常義。
次二辨真妄門。
妄由着生真由性離。
次二性相門。
性本一如相現多種。
後二明一異門。
但是一心一而無别。
随相分别。
異異不同。
又唯是一夢相現多種。
上之四門各雙存互奪。
以為四句思之可見。
後一句明覺。
即止觀門。
謂要在覺時方知是夢。
正夢之時不知是夢。
純昏心故。
設知是夢亦未覺故。
覺時了夢知實無夢。
然由夢方有覺故辨夢覺時。
若離于夢夢覺斯絕。
觀了上之多門。
止不取于夢妄。
如此方為了夢法門。
第七如響忍釋中分三。
一忍行所因。
二知一切下成忍之相。
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
今初。
由聞起觀。
能成忍故。
二中先法。
後喻。
法中有二。
一指法同喻略顯其相。
通知一切音聲如響。
無去無來明其體空。
如是示現彰其相有。
二佛子下了知佛聲如響。
非獨但喻世間聲故于中先明即有之無。
離機無聲故非内。
離佛無聲故非外。
二法相依故非内外。
若言内外和合有者。
便有二聲。
内外相依即顯無性。
後雖了此聲下。
明即無之有故。
牒非三而能巧現。
第二譬如下喻顯。
于中四。
一喻。
二合。
三轉喻。
四重合。
今初。
直舉從緣所起。
明響無性。
無性之相已見法中。
然有五法。
一空谷二有聲。
此二是緣。
三聲擊空谷便有響應。
此明所起。
四有而非真。
此彰無性。
五愚小謂有。
亦有有無等義。
如上準之。
然此一喻通喻三法。
一喻上一切聲則谷喻喉[壺*桑]。
聲喻風氣。
二喻上如來聲。
則谷喻如來。
聲喻緣感。
三喻一切法。
今經略無。
晉本具有。
大品十喻亦響喻一切。
則谷喻如來藏。
聲喻無明習氣。
二而與下合。
但合佛聲以從近故。
然初至令諸衆生随類各解。
言含法喻。
謂約法則如來之聲。
不違法性而能随類。
合上能巧示現。
約喻則不違本聲事法之性。
随其呼人類别各解。
三如帝釋下轉以喻顯。
此有二意。
一則喻上佛聲一音随類。
二則喻下菩薩無心普演。
四菩薩下重合。
第三此菩薩下忍成之益。
于中二。
一随機遍說。
二雖知聲下明權實雙行。
以同于響性相無礙故。
是則由聞如響之教。
了如響之聲。
發如響之音演如響之法也。
第八如影忍文分四别。
一标。
二釋。
三結。
四果。
釋中有三。
謂法。
喻。
合。
今初。
法中有十一對分三。
初七對雙遮顯性。
以成止行。
如影無實故。
二非修下二對雙照性相以成觀行。
如影雖虛而現故。
性則非修。
相乃不舍。
真即俗故非實。
俗即真故非不實。
三雖常下二對。
遮照無礙成雙運自在行。
初對雙照真俗。
即權實雙行。
後對雙遮真俗即權實雙寂。
遮照一時為雙運。
互奪無礙為自在。
以此結上二段。
同斯無礙為忍相之深玄。
二譬如下喻中文具五法。
一日等為所依本質。
二于油下明能現之處。
上二是緣。
三而現其影下明緣之所起。
四影與油下明有之非有。
五然諸下愚小謂有。
今初。
若約影喻别喻菩薩現身。
則日等喻悲智願等。
若約影喻通喻一切法。
則日等喻因。
其河泉二種。
雖通能現且為所現。
長河飛泉入鏡中故。
二能現中亦有通别。
别喻機感及應現處。
通喻于緣。
謂無明等。
然此文具攝論三喻。
一以油水對上日月。
為水月喻。
喻于定地所引境界。
以水有潤滑澄清性故。
鏡等影像阙此潤等。
喻非定地。
二以于身。
對上日月為光影喻。
身映日等而有影故。
弄影多端故喻于諸識。
三以寶鏡等對上男子等。
為影像喻。
喻非定地果報。
以鏡中影像離于本質别現鏡等之中故。
喻于果與因處别。
前映質之影。
雖因日等影乃随身。
不于日内而現故。
喻諸識雖托境生異。
自在我非在于境。
三明所起中。
亦有通别二果可知。
四明有非有中攝多義門。
于中一異合離通顯影義。
各有四句。
如幻喻辨。
然一異約此影彼影。
合離約影對水等。
次于川流下。
别顯影義不通二影。
如月映淮流。
流水不将月去。
光臨潭上萬仞不見光沈。
喻菩薩同世遷流不漂生死。
證真寂滅不沈涅槃。
後雖現下雙結有無。
喻性相交徹兼于鏡像。
五取為有中。
由以有無為有無不知即影了不可取。
故成執着。
于中先取有無為着。
後遠物下舉影正義。
顯上為執不知此影無遠近故。
第三菩薩下合中二。
先正合前文。
于中初舉智境合前本質。
次而于下合前油等。
後各各下合前現影。
二如種子下。
轉以喻合非有之有。
于中先喻。
後合。
有無無礙名為方便等。
第三結名可知。
第四果中三。
初得稱性之身。
如影不往而至不分而遍故。
次然此下結成無礙。
以無差是差之無差故。
雖不往而遍令物見殊。
差是無差之差故。
雖遍而不在彼此。
後此菩薩下顯此身因。
其無邊身近局果中。
亦通前法。
第九如化忍文分四别。
一标。
二釋。
三結。
四果。
标雲化者無而忽有故。
釋中有三。
謂法喻合。
法中二。
先總标。
标法同喻。
具能所知。
既知一切世間。
不局所化情類。
略标世間應具出世。
後所謂下别顯。
先顯所知。
後顯能知。
前中十句。
前五染化。
後五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