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五

關燈


    如初句。

    入即深入義。

    不可說等即無邊義。

    智門即境界義。

    其間或有阙無邊義蓋文略耳。

    知智在說說為智門。

    二入功德智慧不二之莊嚴。

    六入不空如來藏。

    七悲智之境觀度無休。

    餘可知。

    第三佛子此菩薩摩诃薩住普賢下。

    普德無盡。

    于中四。

    一正顯無盡。

    謂非唯上列諸用。

    又能念念入多三昧。

    亦不能盡。

    二征。

    征意雲。

    既念念入多何以不盡。

    三釋意雲。

    此三昧緣境究竟無盡故。

    文有十句。

    初總餘别并可知四喻況。

    于中有三喻。

    喻前無盡各有喻合。

    前二合中複加征釋。

    一如意随求喻喻定心随應出法無盡。

    征意雲。

    何以出法無盡不匮息耶。

    釋意雲。

    了多幻境皆同影像。

    緣至則生何有盡耶。

    體無增減何有匮息耶。

    二生心各别喻。

    喻緣境無盡可知。

    三龍王降雨喻。

    喻入法無盡。

    于中初喻後合。

    合中分三。

    初正明入法合滴如車軸。

    謂入廣大法故初句總智門。

    下别皆雲門者自他遊入故。

    幻網者一切皆幻。

    互為緣起相交映故。

    世界性空故無體。

    随緣染淨故有體。

    又法性土故有體事土從緣故無體。

    又淨刹順理故有體。

    染刹妄成故無體。

    餘可知。

    二于一念下。

    入法時分合前降雨之時。

    三如是入時下。

    明入時相用。

    合前無邊無盡無作境界。

    于中三。

    初十句明其相狀。

    次求一切智下明其業用。

    三征釋所由。

    今初。

    初二句合雲無邊雨無盡。

    不疲下合無作境無作即無功用故。

    身不疲心不厭。

    不永斷不暫息。

    未入常入故不退。

    已入永常故不失。

    無法非所入門故不住非處。

    無心不契故。

    恒正思惟。

    不沈不舉正是入相。

    二業用者随入一一門。

    皆有斯業門。

    門即不可盡。

    文顯可知。

    三征釋中征意有二。

    一雲。

    菩薩豈無行滿成佛。

    何以業用無際限耶。

    二雲設橫顯無盡可爾。

    何以一一門中用即無盡。

    後釋意亦二。

    一雲。

    菩薩本為衆生生無盡故。

    用亦無盡。

    二釋後意雲。

    生及世界既如虛空故。

    随一門即用無盡。

    如芥子中空。

    由此不但一門成多。

    一念亦能成多事矣。

    文中三。

    初喻明火随薪緣。

    薪多火在。

    喻菩薩生界緣廣用無有涯。

    次合可知。

    後轉征釋。

    征意雲。

    菩薩何以起多業用。

    釋意雲。

    為普度生滿普願故。

    第四是故諸菩薩下。

    結示勸修中二。

    初結勸勤修。

    二佛子至如是修行普賢行下總結顯示。

    今初謂菩薩心窮生界。

    定用無涯。

    故應修習。

    文中二。

    初舉所修之法。

    後勤加下示勸修相。

    今初。

    是故諸菩薩五字該下二段。

    其所修法有十一句。

    末後一句舉定名體。

    前之十句。

    别明無礙輪之業用。

    于中倒牒前來諸文。

    初種類者業用非一故。

    如合龍喻中入法衆多。

    是種類義。

    二境界者即定所緣。

    如前妄念緣境喻。

    三威德者即通顯定用。

    如前寶珠能出生喻。

    四此上三種皆悉廣大。

    一一無涯。

    如前不見三昧前際故。

    五數不可極。

    如前入不可說智門等即無邊故。

    六并絕心言。

    如前不作是念有若幹菩薩等故。

    七皆與智俱。

    如前雖知諸法無作。

    而能示現一切作業。

    是權實明照故。

    八體用齊于佛境。

    則諸佛現前。

    如前觀十力地至薩婆若故。

    九如來護念。

    如前諸佛攝受已。

    入未來諸佛數故。

    十非但現用自在。

    亦成昔善。

    如前功德解欲悉清淨故。

    第二示修相中二。

    初略示離過進德。

    後不依下别示離過進德。

    于中先離過。

    後于諸法下進德。

    文并可知。

    第二總結。

    顯示者遠則通結前來諸段。

    近則逆結上來進德之文。

    欲一一配屬恐厭繁文。

    大文第三定滿成益。

    文屬此定意兼前九。

    于中四。

    一外感佛加益。

    二内德圓滿益。

    三上攝佛果益。

    四正同佛果益。

    初中五。

    一辨加所依。

    謂在定時故。

    二十方下顯能加者。

    三與如來下正顯加相。

    四佛子菩薩下。

    加以成用。

    文并可知。

    五何以下征釋所由。

    征意雲。

    普行既滿何須盡未來際行調生行耶。

    釋意雲。

    無障礙願法應爾故。

    已成大願真能調故。

    第二佛子此菩薩獲如是下。

    内德圓滿益中四。

    初牒前住定之因圓。

    通牒上文并顯可知。

    二其心恒住下别示所滿。

    十表無盡。

    三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已到普賢下。

    總結究竟。

    四何以下征釋所由。

    征意雲。

    菩薩何以能滿爾所德耶。

    釋意可知。

    第三佛子至以此三昧下。

    上攝佛果益中三。

    初正明。

    次何以故征。

    征意雲。

    上是佛德何能攝耶。

    後菩薩下釋意雲。

    住此三昧能所作無餘同如來故。

    于中三。

    初正顯無餘之業。

    故皆雲一切。

    二于此法中下明作業行相。

    初句總顯依前而作。

    更不作餘不足之業。

    住未足等顯其作義。

    如是已下總結前作。

    三佛子下逐難重釋。

    謂廣前作如是業不作餘業。

    文中三。

    初略标舉其中如作。

    通身及意。

    次征。

    征意雲。

    何以不作餘耶。

    後廣釋。

    釋意雲。

    若作異前非菩薩故。

    文有十喻即為十段。

    各自有合。

    一金剛不壞喻。

    喻行體堅牢。

    二真金妙色喻。

    喻善業外飾。

    三日輪光明喻。

    喻智慧圓明。

    四須彌四峰喻。

    喻善根超出。

    不合四峰。

    若合可以四菩薩行合也。

    五大地能持喻。

    喻大悲荷負六大海含水喻。

    喻大願普育。

    七軍将明戰喻。

    喻習定防怨。

    八輪王護世喻。

    喻定清物惑。

    九植種生長喻。

    喻行增物善。

    十時雨生種喻。

    喻法雨普成。

    先喻後合。

    合中二。

    先正合。

    後征釋。

    前中雲乃至者。

    越初生種直合終成故。

    由應時而降故。

    獲斯十四種益。

    一得智果淨二障故。

    二得斷果達無相法故。

    三得恩果住大悲故。

    四得所依清淨。

    究竟彼岸果。

    上四自利餘皆利他。

    五了有情行令他歡喜。

    自離十怖則自歡喜。

    六得斷疑。

    七成應供。

    次下諸句由此而成文并可知。

    後征釋中。

    征意雲。

    菩薩依何行力說法。

    成斯大益。

    釋意雲。

    由成大智證法界故。

    尚能淨無量行。

    豈止成衆生耶。

    文中二初标。

    後所謂下釋。

    釋中三。

    初列所淨功德。

    二佛子下結其廣多。

    以别說難盡故。

    三于如是等下顯能淨因。

    同分善根者。

    一一善根回向法界成主伴故。

    超諸世間等者。

    法性相應所修之福故超于世。

    法性不并真故無有對。

    餘并易了。

    第四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三昧下。

    正同佛果益。

    于中二。

    初正顯同有标征及列。

    等覺之名由此而立。

    二爾時普眼下問答料揀。

    于中先問後答。

    問中先牒前同佛。

    後何故下陳己所疑。

    于中初疑不名為果。

    後問不舍于因。

    後爾時普賢下答中二。

    初贊問牒疑。

    後佛子此菩薩下正答所問。

    于中三。

    一法說。

    二喻況。

    三法合。

    今初十一段。

    次第答前十一問。

    在文易了。

    意猶難見。

    謂何得已入十力而普行無息耶。

    今總以喻顯。

    如人習誦雖已得通。

    而數溫習不如久精。

    下香象喻顯相。

    雖相似而體不同故。

    璎珞雲。

    等覺照寂妙覺寂照。

    亦似功用滿位。

    此無功用也。

    亦顯得果不舍因。

    盡未來際。

    皆位後普賢故。

    喻中三。

    一舉象王依正勝嚴。

    伊羅缽那此雲香葉。

    常居第一金山之脅。

    二若天帝下明象王神變自在。

    言七牙者。

    準賢首品但有六牙。

    或是譯者類後三七便言七耳。

    若作表義于何不可。

    無能分别此象。

    此天者正意取此以喻菩薩等佛之義。

    三佛子彼伊羅下。

    明不壞本而能現。

    第三法合中分四。

    一具衆行嚴合前依正。

    二為欲安處下明因果無礙合前神變自在。

    三佛子菩薩摩诃薩本身下。

    結成不壞因而現果。

    合前不壞本而能現。

    四何以故下征釋重合。

    初中可知。

    二中二。

    一明修無礙行所為。

    于中先為果。

    後增長下為因。

    二不舍普賢下正顯無礙行相。

    于中先總明。

    以法界因果無障礙故。

    後現不可說下别顯。

    于中分三。

    初顯因門果行。

    文有四果。

    一智果。

    二說法果。

    二般若相應果。

    四斷果。

    次而現受生下顯果從因行。

    及說得時不同随物現故。

    後複于一切下顯果門因行。

    并可知。

    第三明不壞因而現果中。

    本身不壞即因不壞。

    合在窟無變。

    一切處變現即能現果。

    合在天神變。

    四征釋重合中。

    先征意雲。

    因果相違雲何因門現果。

    果複為因。

    釋意雲。

    調衆生法應如是故。

    文中二。

    先釋果作因意十句可知。

    後佛子汝應下釋因現果意。

    于中四一法說謂不舍因而現果。

    二如伊羅下舉前喻顯。

    三佛子下重以法合。

    于中初明不舍因而現果。

    後雖知諸法平等下。

    不壞果而現因。

    四佛子至安住下歎勝。

    上來釋相竟。

    第三結名可知。

    上來别釋十定竟。

    最後佛子即大文第三總結十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