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五

關燈
持法。

    得總持辯才益。

    餘句仿此。

    有十二者增數十也。

    師子受生者。

    不畏生死苦故。

    示生死實性名開法關鑰。

    了生死本空故。

    出欲淤泥。

    智力持者定慧雙運也。

    入無住力持。

    則大劫不離一念。

    二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明得善巧益。

    有法喻合。

    然善巧有二。

    一如事善巧故。

    法雲不可說無量。

    喻雲見種種物。

    二如理善巧故雲日光平等。

    又由此二無礙方名善巧。

    故合雲無分别而能知。

    三佛子至如是了知下。

    明得不空益。

    四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十王敬養益。

    第七三昧釋中二。

    先明定體用。

    後明定利益。

    前中亦二。

    先征後釋。

    所以重征者。

    前通征一定。

    此則别征莊嚴。

    後佛子菩薩下釋中二。

    先釋一切世界。

    以是現在故但雲十方。

    二皆見諸佛下釋其莊嚴。

    于中二。

    先總列十門皆是莊嚴。

    其中第八别明莊嚴者。

    即功德智慧以嚴其心。

    色相光明以嚴身也。

    後衆會清淨下别顯嚴相。

    以廣前二。

    一廣衆會。

    二廣莊嚴。

    今初有三。

    初明見他。

    二見自。

    三能見。

    今初亦三。

    初見衆會體相。

    次亦見衆會下明見分量。

    後亦見諸佛。

    于彼下見佛作用。

    二菩薩摩诃薩下明見自可知。

    三如是見時下明能見。

    有法喻合。

    法中明無分别而見。

    喻中明能所诠。

    不自雲我是能所诠。

    而不舍能所诠。

    以喻無分别故而知也。

    合中先合不舍。

    後而于下合不分别。

    二佛子至見佛無量光色下廣上莊嚴中二。

    先以法說後以喻顯。

    前中二。

    先标章門。

    略舉四種莊嚴。

    皆分明證了。

    後或見佛身下依章别釋。

    即分為四。

    一釋無量光色。

    二或見佛身其量下。

    釋無量形相。

    三佛子菩薩如是見下。

    釋上圓滿成就。

    顯前二圓滿故。

    四又見佛下釋上平等清淨。

    即兼内二嚴。

    二佛子菩薩如是見于佛下。

    以喻顯中三。

    一空無增減喻。

    喻法性身無可增減。

    空之大小在于世界及于芥子。

    非空體然。

    如法性之身應器成異。

    二月無增減喻。

    喻真常色身體不易故。

    證有近遠随心見殊。

    前喻但喻佛身。

    此喻兼喻光色及圓滿成就。

    三随心現境喻。

    喻上清淨。

    菩薩心淨則見佛淨。

    在于如來何淨何垢。

    第二佛子至住此三昧下明定利益。

    略舉七種益。

    各有佛子以為揀别。

    第一速成行願益。

    有标征釋可知。

    第二法印同佛益。

    有十句五對。

    初二福慧同。

    次二二谛境智同。

    次二體用同。

    次二二利同。

    後二善巧平等同。

    第三以德成人益可知。

    第四智德包含益。

    于中二。

    先喻後合各有十句。

    合中總标合初獲即得。

    十句合前十事。

    唯八九不次。

    以智雖是一從所知别故。

    一佛刹合色相。

    二衆生合形體。

    三變化合示現。

    四入佛合眷屬。

    以互為主伴如眷屬故。

    五通達佛法為助道資具。

    六普攝淨法則圓音示人。

    七皆令入法方是神通。

    八普眼清淨超合慧解。

    九自在卻合自在。

    十住法合智用。

    第五身威超勝益。

    有标有釋。

    第六令他圓滿益。

    先牒前起後。

    後征列名相。

    第七轉作佛事益。

    亦先牒前起後。

    後征列名相文并可知(已下入第四十二經)第八一切衆生差别身三昧釋中分五。

    一明能入智。

    二顯入出之相。

    三明入定之益。

    四明境界自在。

    五總結究竟。

    今初由得十種無著。

    成後出入自在。

    一切地者佛地菩薩地等。

    二入出相中。

    二先征起後釋相。

    于中先法後喻。

    法中略辨十類。

    以表無盡。

    一諸類正報相對明入出。

    二天中入下六趣依報明入出。

    三千身入下一多相對。

    四閻浮提下四洲大海相對。

    五一切海神下。

    大種事法相對。

    其無生法乘四大種生便故來。

    六一切妙香華下諸方相對。

    七一切四天下下。

    衆數多少相對。

    八不可說不可說衆生衆中入下。

    染淨相對。

    九眼處下諸界相對。

    十一微塵下雜明諸類相對。

    為粗細凡聖念劫真妄等。

    其入出等義如賢首品。

    二喻顯中有四喻。

    喻前十類各有法合。

    一鬼力持人喻。

    喻第一第四多約身故。

    第二咒起死屍喻。

    喻第二及與五六。

    多約依報境故。

    第三羅漢現通喻。

    喻第三第七多約數故。

    第四地一苗多喻。

    喻後三門雜明種種故。

    喻合相映文理自顯。

    第三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入定益中有三。

    一得贊同佛果益。

    皆上句顯義下句結名。

    十力義中雲心志圓滿者。

    明力自利義。

    義利成就顯力利他。

    所作皆辦彰力圓滿。

    住無礙智總顯力體。

    分别了知一切諸法通明力用。

    餘文可知。

    二身智光照益。

    三業用無作益。

    皆有佛子文相并顯。

    第四佛子至住此三昧無量境下。

    明境界自在。

    先法後喻。

    今初前第二段但明入起今兼明逆順有無等。

    為種種境界。

    起中入者即用之寂故。

    入中起者即寂之用故。

    是知菩薩之定常入常起。

    常雙入出常無入出。

    方為自在為顯自在。

    寄諸境界交絡而明。

    二喻顯中文有六。

    喻皆自有合。

    一幻現六境喻。

    喻前同異。

    二修羅竄匿喻。

    喻前粗細小大二對。

    若約理事相望。

    則無差别為細差别為粗。

    理細事粗故。

    或無差為粗總相入故。

    差别為細别相入故。

    無差則大周法界。

    差則随事成小。

    若唯約事明大小。

    并差别所收。

    三農夫下種喻。

    喻明上下合辨一多。

    文影略耳。

    四受胎生長喻。

    喻上有身無身。

    如彼從無之有故。

    五龍下雲上喻。

    喻有相無相。

    六梵宮普現喻。

    喻上入中起起中入。

    及逆順相對故合雲種種。

    第五佛子至到神通彼岸下總結究竟。

    并顯可知。

    第九法界自在三昧釋中四。

    一顯定體用。

    二明定成益。

    三以喻寄顯。

    四總結雙行。

    今初分三。

    初總顯名體。

    謂于眼等法界得自在故。

    二菩薩于自身下彰入定處。

    謂于毛孔中入眼等定。

    顯互用自在故。

    三自然下明定功用。

    于中四。

    一了三世間。

    二菩薩于彼下多劫修行。

    三又于下入出無礙。

    四以于法界下結成自在。

    此有二義。

    一于理法界自在故。

    能善分别眼等界。

    二善分别眼等十八界。

    即是事法界自在。

    此二無礙及事事無礙。

    故雲如是種種。

    皆橫盡其邊豎窮其際。

    第二菩薩如是下。

    明定成益中辨十種益。

    一生多功德益有二十一句。

    各十千億。

    二佛子至複有無數下具無盡德益。

    随前一事皆至無盡故。

    于中二十句。

    前十句所具之多。

    後十句能具之相。

    清淨者除垢故。

    瑩徹者發本智光故。

    三佛子至住此三昧下諸佛攝受益。

    于中三。

    初明攝受。

    次彼諸佛下現身說法。

    後令修下令其修證。

    四佛子至住此法界下諸佛護念益。

    攝受攝之屬佛護念。

    即佛力來加。

    五得十海深廣益。

    六得殊勝超絕益。

    并可知。

    七得諸力幹能益。

    于中初列十力。

    後佛子此十種力下顯其超勝。

    随前一一力。

    皆具此三十八力。

    八佛子此菩薩下結能圓滿益。

    九此菩薩功德下自德無邊故。

    他不能說益。

    十佛子至住此三昧下。

    三昧無邊自無不了益。

    上十段中前七别明。

    後三總結。

    第三喻顯中。

    正顯前體用及益。

    亦明前所未顯故。

    不全似上文。

    文中二。

    先總舉喻體。

    後佛子如無熱下對喻别合。

    有十三門各先喻後合。

    一合流沙入海喻中。

    先總明喻合。

    雖舉四河意在四口出沙故。

    下第九别明四河。

    後如恒伽下别明四辯即喻四口。

    所說即喻四沙。

    若開四辯總别為五。

    則有十七門。

    二如四大河下合繞池入海喻。

    于中先喻後合。

    合中先合繞池。

    菩提心智名之為池。

    三業随順智慧。

    即為繞義。

    後佛子下合其四方。

    三如四大河圍繞下。

    合池見寶華喻。

    說法有開敷之義。

    三昧有感果之能。

    莊嚴清淨皆華上之别義。

    四合寶樹繞池喻。

    五合大池清淨喻。

    即是池體。

    六合栴檀香岸喻。

    十種智寶有二義。

    一即離世間中十種如寶智。

    二即他心等十種智也。

    七合底布金寶喻。

    妙智合金沙。

    解脫合摩尼。

    無礙光明合二種放光。

    住佛所住入于甚深。

    合布其底。

    上四段各以如無熱大池為首。

    八如阿那下合龍王無惱喻。

    即合池名。

    名因龍得故。

    九合四河潤澤喻。

    十合四河無盡喻。

    十一合入海無障喻。

    十二合入海無厭喻。

    上之四喻。

    各以如四大河而為喻首。

    上之十喻。

    皆以菩薩而為合初。

    十三佛子如日光下。

    合衆寶交影喻。

    先喻後合。

    合中二。

    先正合。

    後何以下征釋涉入所由。

    第四佛子至雖能于定下。

    總結雙行。

    謂權實定散無障礙故。

    于中三。

    先法。

    次佛子下喻。

    後菩薩下合。

    然法中明即寂而用喻。

    合乃明即用而寂。

    文影略耳(已下第四十三經)第十無礙輪三昧。

    亦初征。

    次釋。

    後結。

    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