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五

關燈
别。

    别有十德。

    一二嚴德。

    二圓明德。

    三深廣德。

    四色相德。

    五慈覆德。

    六超勝德。

    七知法德。

    八絕言德。

    九同佛德。

    十贊無盡德。

    大文第四爾時如來告下。

    本分有四。

    一舉益令說。

    二何者下列所說名。

    三此十大下歎定勝德。

    四是故普賢下結勸成益。

    今初分二。

    初勸說成益。

    後諸菩薩下引例證勸。

    以三世諸菩薩若說此定皆成益故。

    第二列名中皆雲大者。

    因滿之定稱法界故。

    一普光者。

    身心業用周遍全包為普。

    智照自在名光。

    二妙光者。

    身智遍照為光。

    勝用交映為妙。

    三十方無餘之刹。

    皆至入定為遍往。

    往無雜亂不礙時節。

    曆然為次第。

    即能起用名神通。

    以智用如理本自遍故。

    四明達諸法本自清淨。

    離于想念契理深心。

    依此起用遍供諸佛。

    請法起說名之為行。

    五佛出劫刹等事。

    皆名莊嚴。

    過去門中包此無盡為藏。

    亦名過去清淨藏者。

    入定能入劫一念無緣起。

    定能受法三輪無著。

    皆名清淨。

    六未來藏中。

    包含諸佛及佛法等。

    名之為藏。

    智慧徹照稱曰光明。

    七現在諸佛作用。

    衆會身相益物。

    皆曰莊嚴。

    橫遍十方故雲一切。

    現可目睹故不雲藏。

    八于差别衆生身内外入定起定。

    皆自在故。

    雖通三種世間。

    從多但雲衆生。

    前後諸定皆從多說。

    九于眼等十八界自在入出。

    又知事法界邊際。

    與理法界無礙自在故。

    十無礙輪者。

    三輪攝化皆自在故。

    又得十無礙滿佛果故。

    無盡大用一一無礙。

    皆悉圓滿能摧伏故。

    尋初後際不得邊故。

    第三歎定勝德。

    于中四。

    一約人以歎。

    人勝故法勝。

    二若諸菩薩下約修以歎。

    于中二。

    先明修成。

    後如是下修益。

    于中亦二。

    初有十句明上等佛果。

    後此菩薩普入下明身智周遍。

    皆言普入者。

    一一皆窮帝網境故。

    文顯可知。

    三此是諸菩薩下直就法歎。

    明此十定該攝諸法體相用等。

    一一超勝故。

    十門五對。

    一境智通悟。

    二因果遊入。

    三通辨出處。

    四佛法所從。

    五嚴土攝生。

    罔不由此。

    四若菩薩入此下約證以歎。

    前約修歎。

    望于佛果以顯終同。

    此約證歎直就此定以明業用。

    亦二十句。

    前十明勝德無限。

    文顯可知。

    後得法界智下明智德自在。

    及第四結勸文并可知。

    大文第五爾時普賢下說分中三。

    初承旨總告。

    二佛子雲何下别釋十定。

    三第四十三卷末雲。

    佛子此是下總結十數。

    二中十定即為十段。

    各有标釋結。

    就初定釋中分五。

    一智無盡。

    二心無邊。

    三定自在。

    四智巧現。

    五觀超絕。

    各有佛子以為揀别。

    五中初二定方便。

    次一定體。

    後二定用。

    又前三各有标征釋結。

    今初釋中十句五對。

    初二所事所化。

    次二化處化法。

    如影者無實故随現故。

    次二攝護始終。

    次二所持能持。

    後二始心終願。

    第二心無邊者。

    前明所知無盡。

    今辨對境發心。

    以境無邊故心無邊。

    有十一句者增數十也。

    第三定自在者。

    由前大智大心故。

    于三昧自在方處非一。

    入出不同故雲差别文并可知。

    第四智巧現中有标征釋。

    釋中三。

    初法說。

    于中先十句别明展轉深細。

    後一句總顯離相分明次舉喻。

    後佛子阿修羅下以劣況勝。

    第五觀超絕中有法喻合。

    合中異前化現故雲法身。

    法性包含故一時頓見。

    由此義故無能映奪。

    第二妙光三昧釋中二。

    先法後喻。

    法中四。

    一身雲展入。

    二是諸世界種種下身智俱入。

    三是諸世界亦悉下明其卷入。

    四然諸下明展卷無礙。

    二喻中文有二喻。

    喻前互入無雜亂義。

    一寶山光影喻。

    二幻師善巧喻。

    前中先喻後合。

    喻中有五。

    一明日光現影。

    七寶山者即七金山。

    如十地末所列其名。

    但除妙高及雪香二山。

    山間有七香海。

    海現日影。

    山以淨金亦能現影。

    二其寶山上下明兩影互現。

    正喻菩薩自他互入。

    以彼影明淨如今之鏡故。

    能互現。

    三或說日影下。

    正辨得名不同。

    謂水中本影現山上影時。

    此所現影。

    從山上出來入山間。

    若山上本影現水中影時。

    此所現影。

    從山間出入七金山上故。

    正入時即名為出。

    所喻可知。

    四但此日影下明重現無盡。

    喻菩薩帝網身土。

    五體性下明體離二邊故能互現而無雜亂。

    謂取不可得故非有。

    影現分明故非無。

    不住成上非有。

    不離成上非無。

    若有定住則不能相入。

    若其離者則無可相入。

    故不離不住方能相入。

    後法合中直明不壞不住故。

    得互入無亂。

    初二句明不壞性相。

    謂若壞性相則無可相入。

    次二句明若住内外。

    則不能相入。

    謂若住世間内。

    則不能身包世界。

    若住世界外。

    則不能遍入世界。

    由俱無住故能互入。

    于諸世界下釋其所以。

    由定無分别而不壞相。

    慧觀一相而不壞諸。

    既事理雙遊故。

    不壞不住。

    若不壞不住。

    則住真如恒不舍離。

    既即事不舍故相随性而融通。

    如無不在故同真如内外互入。

    後如幻喻中二。

    初總喻。

    後如有幻師下别喻。

    今初先喻。

    後合喻中三。

    初總明能幻。

    二住四衢下明依本時處。

    現幻時處喻互相入。

    後不以示現下。

    本末互不相礙。

    喻不壞相。

    後菩薩下合中五。

    一明一多相容不同。

    合上現多時處。

    二菩薩于此下明智鑒不昧。

    合前能幻之術。

    三不以彼下。

    合不壞本末之相。

    四何以下征釋所由。

    先征意雲。

    何以互入得不壞相。

    釋意有三。

    一由知人無我故。

    人我之相已見上文。

    二菩薩知。

    一切法本性下。

    知法無我故。

    三菩薩勤修下。

    得同體大悲故。

    由此故能融通事理。

    第五佛子菩薩如是下。

    結成上義。

    于中三。

    一結上多入一。

    二然不舍下。

    結上不壞性相。

    後當勤下。

    結上明鑒。

    第二别喻中有三逆喻。

    總中三段。

    一幻不壞本喻。

    别喻不壞相。

    二如是幻者下。

    幻必依處喻。

    别喻前依本時處。

    現多時處。

    三如彼幻師作諸幻事下。

    明幻師不迷喻。

    别喻前能幻今初先喻後合。

    合中先正合。

    後菩薩了知下。

    釋其所以。

    第二幻必依處喻。

    先喻後合。

    喻中略無幻必依時。

    準合應有。

    合中分二。

    先合依處。

    後合依時。

    前中初總合。

    以記物現故。

    空即事空。

    次何以下征釋所以。

    由理無差故。

    後住于世下結成自在。

    二于一念下合于依時。

    于中先正顯。

    後菩薩摩诃薩得下。

    釋其所由。

    以得幻智同于佛故。

    及第三幻師不迷喻。

    文并可知(已下入第四十一經)第三定中釋内有三。

    謂法喻合。

    法中五。

    一明遍刹入定。

    二或刹那下明入時次第。

    三若久下。

    總結多門。

    四菩薩于彼下心契定體。

    五雖離此下。

    不廢起通及喻合等。

    文并可知。

    第四定中釋内分二。

    先明定内深心行。

    後明定起深心行。

    今初分二。

    先起行。

    後深心。

    前中先舉内。

    後于彼一一下起行。

    于中先明外事供養行。

    後于彼一一恭敬等三業供養行。

    二然于諸佛下明深心中二。

    先法說。

    後如散動下喻況。

    于中二喻各有喻合。

    一妄念無知喻。

    喻其契實無念。

    二陽炎似水喻。

    喻其了妄同真。

    文并可知。

    第二佛子此三昧下。

    明定起深心行中。

    初法次喻後合。

    合中上明供養自利行。

    今明開演利他行。

    文影略耳。

    開演深理即深心起行也。

    第五定釋中有五。

    一對境辨智。

    二正顯智知各有十句。

    皆是過去藏中之法。

    三所知時分。

    有十四重。

    即釋過去之義。

    四顯知相狀。

    不滅現在者不舍也。

    不緣過去者不取也。

    謂但約過去門。

    顯非有取舍而緣。

    上四各一佛子。

    五明出定獲益有三。

    初舉數辨相有十句。

    初句總位。

    終成果。

    名受灌頂法也。

    餘句别。

    一屬己二淨障。

    三究竟。

    四始入。

    五正證。

    六終滿。

    七持令不失。

    八無知而知。

    九淨三輪。

    總該前九如約智。

    辨三輪者。

    謂無能知所知及正知故。

    餘可思準。

    二何等下征列其名。

    初四是四無礙辯。

    次二自利不畏深法。

    如言能行。

    次二利他。

    為善者依為惡者救後二總明二利勝妙。

    三佛子下結得速疾。

    有法喻合。

    歌羅邏者此雲薄酪。

    餘可知也。

    第六智光明藏三昧釋中分二前明定業用。

    後彰定利益。

    初中分六。

    一總知諸佛。

    二若已說下知多名号。

    三當出現下知當所作。

    四彼諸如來修下。

    明知彼因圓果滿。

    五彼諸如來名姓下。

    知現所作。

    六此菩薩于一念下。

    明知分齊。

    其中大千即是佛刹。

    而重言者多是遣脫。

    應言百佛刹也。

    餘并可知。

    二以了知下彰定利益。

    于中四。

    前二自利。

    後二利他。

    謂一令心入持益。

    即由上知故持之不失。

    由持不失得持之益。

    一心中持佛得佛護益。

    二心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