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四

關燈
法斷疑。

    今初有二問答。

    初一問答顯神力無上。

    令衆歡喜。

    後一問答顯神力有上。

    令衆歡喜。

    前中先問後答。

    問中先大衆生疑。

    舉佛疑菩薩。

    如上之事佛可得。

    爾菩薩豈然。

    後上首為請。

    答中二。

    一入定現通。

    二問答決擇。

    今初即事為驗故。

    于中三。

    一法主入定。

    國土體性無所不融故。

    能一身包含無外。

    二入此下衆睹希奇表通自在故。

    佛号通王。

    三金剛下攝用增敬。

    第二爾時解脫月下問答決擇中三。

    初問名字。

    二又問下業用分齊。

    三佛子菩薩住下類顯廣多。

    于中二。

    初但結多定已顯業用難思。

    後佛子此法雲下結略顯廣。

    則餘德無盡。

    此中亦即大盡中事。

    第二解脫月下顯有上中。

    謂劣于佛故。

    先問後答。

    問中即舉菩薩疑佛。

    謂菩薩既實得爾。

    則佛應不勝。

    若言勝者其相雲何。

    故問辭則同疑意懸隔。

    答中三。

    一總诃問。

    非顯佛德無量。

    二複次下舉所未說顯佛德無量。

    謂向所說乃是十地德之少分。

    如四天下之少土。

    全将菩薩之德以比如來。

    狀如四天下土。

    以比無邊大地。

    況将己說之少分以比如來。

    則如一塊以比無邊大地。

    佛證極故。

    三佛子我今下。

    引事類顯佛德無量。

    第二佛子菩薩住如是智慧下。

    說法斷疑者。

    謂此地菩薩智慧能令衆生入一切智。

    複顯上說其德不虛故。

    疑除生喜。

    然此下文。

    當出地心比前諸地。

    即調柔果而論複将入前分中。

    欲顯義門。

    多勢終似惑人。

    若準上例。

    上來地行竟。

    此下第二明其位果。

    于中亦有三果。

    今初調柔果中五。

    一調柔行。

    二此地菩薩智慧下教智淨。

    三佛子此菩薩已能安住下。

    勝過自在。

    四此菩薩十波羅蜜下别地行相。

    五佛子是名下總結地名。

    五中前二合為說法令喜可知。

    後三及餘二果俱名大勝。

    顯義多含故。

    論連前勢為果。

    已定更不重言。

    就大勝中初三明神通勝。

    二攝報中。

    得十不可說等名算數勝。

    此二種事勝一切地故名大勝。

    偏舉此二者。

    以是神通有上無上門中明故。

    就前三中先明勝過自在。

    于中三。

    初牒前。

    次諸佛下别顯。

    後舉要下總結。

    别中五句為三。

    初句即能斷疑行。

    謂令通達三世之中所有道義故。

    二一句速疾神通行。

    聞說如來秘密法界故。

    三餘三句等作助行。

    謂以平等三道助通化益故。

    于中初句作淨佛國土平等化。

    即是助道。

    次句作法明平等化。

    謂教智化。

    後句作正覺平等化。

    謂慈念令得證知故。

    故論經雲。

    令一切衆生得證法故。

    餘别地結名及算數等并可智。

    大文第八佛子此菩薩。

    摩诃薩十地行下。

    地影像分。

    于中四喻。

    謂池山海珠喻四功德前二是阿含德後二證德。

    前中池喻修行功德。

    即諸地中起修之行。

    二山喻上勝功德。

    即依修成德德位高出故。

    三海喻難度能度。

    大果功德即修所成德。

    能至大果故。

    謂大海難度十德皆遍。

    故名能度。

    大海難成由攬十德能成智海。

    故雲大果。

    此釋法喻兼含矣。

    四珠喻轉盡堅固功德。

    謂從初地轉至法雲。

    障盡證堅故。

    又十地有三。

    一是修地因前果後故。

    初二喻顯之。

    二是成地随分。

    修成即是佛智故。

    珠喻顯之。

    三是法地。

    就佛智法開之為十。

    故海喻顯之。

    以後一融前二無有障礙又此四喻。

    皆喻十地與彼佛智。

    非一非異。

    無差别之差别。

    而旨趣各殊。

    初一喻始異終同。

    次山喻能所依别。

    所依之地則一。

    能依之山不同。

    此則無差之差。

    上二喻有能所依。

    下二喻直喻地智。

    不立能所。

    三海喻全一。

    佛智之體而十德不同。

    德非别物。

    又互相遍不同于山。

    斯乃無差别之參别。

    差即無差。

    四珠。

    喻唯是一珠前後之異。

    唯一智體前後增明。

    喻雖無差别不礙差别。

    又初喻前後體别。

    前非是後而後包前。

    次喻前前非後後。

    後後非前前。

    而同依一體。

    海喻前後雖殊而前後相遍。

    珠喻聞後一體。

    而前前非後後。

    後後必具前前。

    初一即是圓家漸。

    次喻圓中漸。

    珠喻即是漸圓。

    海喻即圓圓也。

    四喻圓融。

    上來所解在論雖無理必應爾。

    若得斯旨。

    不疑十地差别等相。

    今初修行德中有法喻合。

    法中始從歡喜終至法雲。

    名次第行相。

    次第既具則入智海。

    譬中四大河者。

    面各出一故。

    具如十定品。

    而言大者。

    阿含婆沙雲出二十河。

    以四河去池四十裡。

    各分為四。

    并本四為二十。

    今就本河所以言大下雲增長攝餘十六。

    而勝鬘雲八者。

    以東面五河。

    人皆具見。

    餘三大河名聲普聞。

    十二小河不聞不見故但言八。

    合中菩提心合池流出。

    善根等合四河。

    依菩提心修四攝行。

    自善增長故。

    準十定品說有四河。

    今文含具。

    一願智河即大願之水。

    二波羅蜜河。

    三三昧河即今善根。

    四大悲河。

    即以四攝法充滿衆生故。

    言無有窮盡等者。

    合上無盡竭。

    大願等皆無盡也。

    第二山喻上勝功德中有四。

    初總舉于法。

    次如因下總顯于喻。

    三佛子如雪山下法喻對顯。

    四佛子此十寶下總結法喻。

    今初言因佛智者。

    為修平等佛智而起諸行修。

    既未窮故。

    随十地之行各一增上。

    斯乃為修無差而成于差。

    以本統末非全隔越。

    第二總顯于喻。

    喻意可智。

    鞞陀黎者此雲種種持。

    由乾陀此雲雙持。

    回文即雲持雙也。

    尼民陀羅此雲持邊。

    斫迦羅此曰輪圍計都末底此雲幢慧。

    第三法喻對顯中語其山體。

    前二土山餘八是寶。

    故論雲是中純淨諸寶山喻八種地三地世間雲何言淨。

    論雲厭地善清淨故。

    謂能修善厭伏煩惱。

    亦得為淨。

    喻以寶山。

    若語山中所有。

    即明各有增上義也。

    初地聖智法藥。

    二地戒香。

    三地禅等可貴如寶。

    四地出世如仙。

    五地善巧自在如夜叉。

    六地以五地修四谛因相同聲聞未能出彼。

    六地超彼成果無盡。

    七方便善巧如彼龍神。

    超前緣起之因名緣覺果。

    八地無功用心自在故。

    此自在衆即是密迹諸神。

    九地善巧攝生大力相故。

    十地佛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