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四

關燈
無厭行。

    虐婆須染欲遍行處邪皆其事也。

    後六順行。

    前四起因行。

    時謂起因之時。

    願等因體。

    後二得果在時。

    時謂長劫智即果體。

    謂一切智智故。

    第四又如實知諸佛下微細智。

    謂知佛化用微細自在故。

    論雲。

    依彼應化加持善集不二作故。

    謂依前應化等三智合為不二之智。

    作此微細化用故。

    随一事即具前三。

    非但八相。

    一具餘七文并可知。

    第五又入下密處智。

    依護根未熟衆生。

    不令驚怖故。

    現粗隐細而秘密俱成。

    初三即總顯三密。

    次三别顯起化密。

    一意知化時。

    二口與其記。

    謂懈怠者遲記。

    怯退者速記。

    或引實行聲聞。

    與應化者記。

    又昔但記菩薩。

    則于聲聞記為秘密。

    随機隐顯。

    後攝衆生密。

    論經雲攝伏謂攝受折伏。

    皆通身口。

    次一教密約實則無三說三。

    三即為密。

    但為化菩薩故。

    約機非一說一。

    一亦為密。

    後三約所知明密。

    知根種種知業萬差。

    知逆順行。

    皆得菩提故為密也。

    第六又知下入劫智。

    依命行加持舍自在意。

    謂劫時遷流名為命行。

    一攝一切名曰加持。

    一入一切名之為舍。

    以廢己随他故。

    劫随心轉名為自在。

    亦十世隔法異成門也。

    以得不思議解脫不見長短。

    一多大小互相即入等。

    并如發心品。

    第七又知如來下入道智。

    論雲依對治意說。

    謂遍入諸道。

    若逆若順皆為對治。

    無非入道。

    此約知凡夫道。

    若約知化凡夫道。

    即此逆順等便是佛道。

    别中有十四句。

    初句總入所化。

    謂毛道凡夫随風不定故。

    論經雲入凡夫道。

    論雲依凡夫地。

    餘句别顯所化。

    略有三種。

    一依我慢行者。

    令入微塵智觀破抟聚。

    唯塵無我故。

    二依信求生天者。

    入淨國土過于所信故。

    餘皆依覺觀者。

    于中初句起覺觀身。

    次二句正顯覺觀心行差别。

    次句明所覺境。

    上四即所化之覺觀。

    次四句能化之行。

    初句總顯遍行故。

    次二随宜若逆若順。

    後句若深若淺。

    後四句化令入三乘果。

    第二佛子一切下總結。

    前七皆佛之智菩薩能入。

    故名智大。

    第二佛子至住此地下。

    明解脫大中三。

    初标得位。

    次即得下略顯有十。

    初依神通境界。

    轉變自在言念不及故。

    如淨名所得。

    二能至無量世界。

    以願智力無拘礙故。

    三明離障解脫故雲淨觀。

    離障有二。

    并皆知之。

    一約位則世出世間所離不同。

    二就出世中學無學别。

    此學無學并通三乘。

    上三中前二約通。

    此一約智共為一對。

    總相以明約身明通。

    就人顯智。

    次三一對。

    一通二智。

    四約心明通。

    普照物機随意轉變。

    一時普應如觀音普門示現故。

    次二約法明智。

    謂五即法陀羅尼。

    顯如來藏中蘊恒沙德故。

    六即能破他言。

    随彼言破無礙圓滿故。

    次二一對相入通智。

    約時明通。

    由達三世劫随意住持相入故。

    約因緣集顯智。

    一切種智包藏法界之中故。

    後二一對約相。

    即明通智。

    約身明通。

    不離一身光明輪而普照故。

    是解脫光輪約時明智。

    即一而能知多故。

    後此十下結廣。

    第三如是乃至下總例餘三。

    大盡分竟。

    大文第五佛子菩薩摩诃薩通達如是下。

    釋名分中三。

    一能受如來大法雲雨。

    故名法雲。

    二佛子此地菩薩以自願下。

    明能注雨滅惑故名法雲。

    三佛子此地菩薩于一念下。

    明注雨生善故名法雲。

    然後之二段。

    從自受名。

    今此一段從所受立名。

    論雲雲法相似以遍覆故。

    此地中聞法相似猶如虛空身遍覆故。

    謂佛身雲遍覆法界。

    法雨亦多。

    唯此能受故名法雲。

    文中二。

    先總明能受之德。

    由前七智成就念力能受多法。

    此智實成多德故雲無量菩提。

    近說受持之義耳。

    二十方下别顯受法之相。

    于中三。

    初總顯受多。

    二曆數顯多。

    三問答顯多。

    今初有法喻合法中三。

    一明所受法多。

    二大法明下所受法妙。

    故下合雲秘密藏也。

    文有三句。

    上二句性故謂三慧所知名法自性。

    大法明是聞思智攝受故。

    照是修慧所攝受故。

    下句作故。

    謂說授衆生如雲。

    與他雨法雨故。

    三于一念下顯能受德。

    一念者。

    速故既多妙。

    又速展轉顯勝。

    能安者堪能安受文故。

    受者信受故。

    上二受文。

    攝者思惟攝取義故。

    持者。

    攝受彼文義成二持。

    故此但順說。

    下喻合中兼反顯不能。

    文并易了。

    第二佛子譬如大海下曆數顯多中。

    先喻後合。

    海能安者受一切水故。

    受者不濁故。

    濁如不信。

    攝者餘水數入失本名故。

    持者用不可盡故。

    第三解脫月下問答顯多中。

    先問後答。

    答中二。

    先校量顯示一佛之所受法廣多。

    後如一佛下類顯多佛。

    言三世法藏者。

    三世佛法之藏也。

    而論雲。

    于法界中三種事藏者。

    意取法明照雨蘊在法界故。

    以彼經雲法界藏故。

    故為此釋。

    第二注雨滅惑。

    釋名中此中雲等如出現品廣明。

    悲雲普覆故。

    法雷驚蟄故。

    通明無畏。

    照機速疾令見道故。

    以福智因成種種身。

    如雲形顯多故。

    法雨正能破四魔故。

    第三注雨生善。

    釋名八相漸益故可知。

    大文第六神通力。

    有上無上分中有六種相。

    一依内二依外。

    三自相四作住持相。

    五令歡喜相。

    六者大勝。

    若就經文分二。

    前四合為一段。

    正顯神通。

    後二為一斷疑顯勝。

    今初分二。

    先别明後總結。

    别中三。

    初明依内。

    智慧明達者即起通之智。

    亦陀羅尼。

    二神通者是通體。

    三自在即通德。

    亦攝不思議解脫。

    及與三昧。

    具此三事即通無上。

    第二随其下依外。

    謂業用依外境而起故。

    亦是第三依自相。

    謂轉變作用是神通相故。

    此二經文是一義分為二今依自相釋文自有二種。

    一轉變外事。

    于中三一同類略廣轉。

    二垢世界下垢淨異事轉。

    三或随心下塵容世界等。

    是自在轉。

    二或随心念于一毛下。

    應化自身可知。

    第三或随心念于一念中示現不可說下。

    作住持相。

    謂常用不絕故第二爾時下斷疑顯勝中二。

    先斷疑。

    後顯勝。

    今初即論生喜由疑除故于中二。

    先示自神通力斷疑。

    二說